时间:2022-12-16 11:12: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生考察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学校将体育、艺术师资及校医纳入教师培训计划。
二、学校体育工作
1、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及时掌握学生体质状况,同时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做好学生体育活动的考勤记录;积极开展体育竞技活动。
2、学校严格按照省颁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授课。
3、保证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含体育课),积极组织学生课外、校外体育活动,并力求规范化、制度化。
4、各学校建立体育运动项目的课外兴趣小组。如乒乓球队、篮球队等。并积极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各级各类运动会,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5、各学校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并开展相关培训。本年度,组织全县体育师资参加新广播体操培训。同时,还组织各校优秀班主任老师参加校级学生广播体操培训。
6、多数学校按规定设置体育场地、配备体育器材和教学用具、用品等,并做好课内外体育活动和体育训练的安全工作。
三、学校卫生工作
1、教学卫生:按照《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进行检查,教室平均照度基本达到150LX,教室黑板无破损、无眩光。
2、学校食品卫生:各学校严格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与食堂承包者签定《卫生安全责任书》,建立卫生责任追究制度;总务后勤部门有专人负责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学校食堂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有健康证,有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与措施,食堂环境与设备、食品加工、存放器具符合卫生要求,食堂布局合理。县城学校各班统一向学生供应充足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确保水源卫生安全。
3、健康管理:学校定期开展学生的体质检查,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并根据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4、健康教育:全县组织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并将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图片、讲座、黑板报、发放预防艾滋病教育资料等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和远离病毒的健康教育,并根据季节性流行病传染特点,进行预防宣传教育;健康教育的时间以健康教育课和晨会为主;师资由各班主任兼任和校医兼任。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基本掌握了健康知识,养成了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四、艺术教育工作:
1、各学校按省颁课程计划积极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并按课程标准和计划要求进行授课;
2、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立了“书法”、“美术”、“电子琴”等不同门类艺术兴趣小组,班主任老师能积极引导全体学生参加课外艺术活动,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定期进行成果展示,定期开展专职艺术教师教研活动和业务培训。
4、部分学校配备有专用教室、配备教学器材、教具、挂图等,基本符合教学要求。
材料解析题材初中历史考试中广泛的被出题人所应用。这类体型有效的考察了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考量了学生对历史大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其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训练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首先要对材料大致掌握知道材料的历史走向,其次要明确出题人的处理思路,再次要从材料中找到相关答案,最后将答案自行整理合理安排进行作答。这类体型可以充分的考察学生的能力。
一、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策略
历史材料题一直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这类体型是考试经常考察的项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体型。其作答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如果考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盲目作答,那就会大大增加题目的难度。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解题策略。
1.熟悉历史解析题材料
教师要给学生讲解科学合理的材料类方法,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材料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按照问题类型大致可以将材料分为三个部分,译文、文言、白话。译文是出题人将原材料分析加工之后呈现给学生的题目样式。出题人在翻译这类材料时有意识的造成差异,答题的要点往往就存在在这些差异之中。文言材料难度大,出题人会精挑细选一些历史事件的文言记录版,有意识的删减有机的结合形成一道高难度的材料解析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有深厚的语文功底,理解能力强。即使学生自身对出题人给出的题目不了解,通过强大的理解能力也能给出相关答案。白话的材料便于学生阅读,其难度在于从材料中挖掘信息。
2.明确解析题阅读目的
出题人精心准备的每一则历史材料所考察的目的都是不同的,教师要认真分析整理出题人的考察方向给中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是学生能够独立的找出出题人的目的,并带着目的进行阅读[1]。在历史材料解析题中在材料的结尾往往会出现出题人的目的,也就是学生的答题方向。如根据材料一回答下列问题。教师一定要强调明晰阅读目的的重要性。学生会因为忽视列问题的细节而丢失分数。
3.按顺序阅读明确思路
教师要对学生解决历史材料分析题提出明确的阅读顺序和解题思路。一般考试时考生答历史材料分析题都是先从阅读问题开始的。先读问题明确材料涉及的几个历史问题的大题范围,带着这种目的进行作答。在答题时按顺序阅读,先从客观分析材料的题开始作答,主观性强的问题放在最后完全阅读了一遍材料之后再作答。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紧紧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根据中心思想作答。
二、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教师在教授学生合理的解题策略之后,就要训练学生科学解题技巧。学生在将题中的答案信息完全提炼出来之后需要技巧性的答案。
1.紧靠教材层次分明作答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答历史材料解析题时一定要反复强调材料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的将材料重视起来,明确学生立足材料的答题意识。
不论出题人给出的材料是什么样的,材料都是以教材为最基本的落脚点。考试时学生作答也要以教材为基准在教材的基础上作答。学生要做到从材料中来回到教材中去。学生作答的最基本点事明确材料中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答题方向。只有观点准确了答案才能正确。学生在作答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在写答案时要明确的指出这项答案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有明确的答题方向让学生的答案一目了然。将一整道题分为多个小点进行作答,化繁为简,化整为零降低题目的难度提高学生的抓分能力。
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在答题时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清楚的答题方案会让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有抓手,不至于漫无目的的作答。
2.多角度精炼作答
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技巧时一定要注重学生找准答题角度的培养,一定要养成学生多角度答题的习惯。出题人出题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不会按照单一的角度出题,这类题目本身考察的就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答题一定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不要错过任何角度。答题按照时间顺序的从先到后、空间的从左到右、由表及里等顺序作答。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精炼答案的能力,在的答题时出题人所给的答题空间是有限的。如果考生的答案内容繁杂分点不明确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一定要学会详略得当的精简答案,得分点一定要突出尽量安排在一眼就会被人注意到的地方。学生在作答时一定要标注好序号,将重点内容尽量写在前面。
历史材料解析使整个历史考试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答题思想。让学生在见到这类题目时头脑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反应出相应的作答思路。教师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该种问题的答案不是写的越多就会得到越多的分数。解题时一定要明确出题人的意图,理清答题思路,找好答题角度,对从题中获取的信息进行与教材相结合的合理分析,最后分层精炼的作答。
参考文献:
1.忽视基础知识的考察,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在以前应试教育背景下,传统历史考试侧重考察对史实的记忆,备受抨击,新课程改革后,极力扭转这种局面,更侧重对能力的考察。按道理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转变,但是从当前各地试卷命题看,却不难发现命题工作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份试卷看下来,从选择题到材料解析题,几乎题题都有材料,比如对材料的分析、归纳材料要点、对材料作出评论等,学生接触的几乎都是全新的信息,特别涉及古代史,很多文言文老师都未必完全明白,也许这样可以充分考察学生的材料阅读和提取信息能力,但是高中生毕竟水平有限,层次不一,对学习比较好的同学来说也许问题不大,但成绩差些的同学在这种考试下往往力不从心,也许付出更多努力,但是成绩似乎没能提上去,所以有些学生对历史望而生畏,感觉考非所学,严重打击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题型比较单一,不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现行的试卷结构基本上都是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且选择题的分值占有很大比例,材料分析题的答案也是很简练。语言简练固然也是个优点,但是学生的能力很难在这样的几道题当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利于检测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如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很多在历史学科方面很优秀的学生,也许他们的学科水平和能力就很难通过这样一份考卷中体现出来。
3.无法真正贯彻落实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教育目标
《历史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分为三个等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近几年的考试都很注重对学生第三个目标的考察,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很难在试卷中得到考察。所以说教育目标无法得到真正贯彻。
二、 几点建议
1.适当增加些基础知识考察题,降低材料阅读难度,尽量减少学生阅读障碍
学习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知道祖国过去的兴衰荣辱,以史为鉴,以史明智,所以记住必要的历史基础知识是必须的,也是历史学习的一个基本能力。千万不要因为强调了能力而忽视了记忆,其实记忆力也是个很重要的能力。在美国,历史是社会学课程里最重要的学科,美国的历史考试当然会重视考察学生能力,但是它也很重视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比如美国11年级的试卷里就会有这样的题目:美国的第一任总统是:A 美国人 B 日本人 C 中国人 D 英国人;美国在第二次大战的时候,其中一个敌人是:A 外星人 B 火星人 C 日本人 D 中国人。再比如美国大学入学选拔的SAT 考试,也注重对历史知识的考测,如社会进化论与以下哪种观点联系最为紧密?( ) A、政府应该向社会下层成员予以帮助;B、社会中的竞争是自然的;C、革命是不可避免的;D、帝国主义的扩张会加重人民的经济压力;E、科技的发展将会减轻贫富差距(答案:B)。比我们的会考难度还要底,我们高考类似的题目几乎没有。适当增加基础知识的考察让学生心理有个缓冲,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此外,试卷中所用的材料几乎是全新的材料,学生在教材上是找不到的,特别是高考,基本上不会让你有见过的材料,当然考点不会脱离教材,这能充分检测学生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提取信息能力。但是有时有些题目为了给材料而给材料,没有经过认真筛选,材料内容过多,材料意思晦涩难懂,尤其是文言文,有时老师未必能完全明白,这样的材料给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障碍,学生根本无法做题,这就失去了历史学科的考察意义,变成考语文了,所以,适当降低材料难度,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会更好的检测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2.可尝试增加写作题
在社会学课程中,写作题应该是最有利于考察学生各方面能力的。
首先,有利于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通过学生的阐述,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地判断学生对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了解和理解程度。只是看学生在材料解析题中只言片语的回答,有时不能考察出他对这个历史事件到底了解了没有。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里强调下,写作题并不是原来的简答题,简单考察一个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加上评论。写作题可以小论文的形式出现,选择有意义的知识点,或可联系现实进行命题,如“结合身边的生活和社会存在的问题,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理解。”为了做好这个论文,学生必须对中国古代宗法制的来龙去脉有深入了解,必须学会观察和思考身边的生活,思考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阅读相关的资料和文章,教师可以推荐,自己也可以去搜索,这样就自然而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了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现在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看书的时间,尤其是看课外书的时间太少,有写作题这种题型出现,那么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都要做好训练,要推荐相关的文献资料或者文章让学生去阅读,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既学习了相关知识,又能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前所述,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会去阅读相关的资料和文章,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他必须在众多的材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认识,比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效果更好。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79-01
1.引言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开展,高考政治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观题出题越来越活,与时政时事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关键信息提炼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答案组织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考验。在平时的政治教学过程中,政治课教师要避免就题论题,而是要带领学生共同探索材料阅读方法、知识迁移方法,共同探索做好政治主观题的规律。
2.近年来高考政治命题特点
近年来高考政治更加侧重对学生进行能力考察,强调学生阅读材料过程中获取和理解有效信息的能力。整个试卷的试题稳重求变,变化中又有所创新。具体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视对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考察。如全国卷(一)2008年考察“三农问题”,2009年考察“抗旱赈灾”问题;全国新课标卷2010年考察煤炭行业安全问题和重组问题以及文化产业发展问题,2011年考察科技创新和传统文化作用及其发展问题。这些问题都以丰富的材料为背景,采取小切口提问的命题方法,对学生的政治知识进行考察。
其次,问题设置比较稳定,但也经常有所创新。主观题的问题设置主要是从“3个W”来设置的,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注重探究性,考察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知识跨度较大,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第三,高考政治主观题分值大,对高考政治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高考政治备考过程中,教师要紧紧抓住高考政治的这些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和试题命题规律来帮助学生备考。
3.高考政治解题技巧
3.1抓住材料,挖掘有效信息
材料辅助是政治主观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材料是答案的重要来源,是题目答题的重要指向,很多考生在做题时直接跳过材料看问题,结果答题与材料缺乏联系,与答案要求相去甚远。在做题时,考生应该先审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阅读过程中,勾画出与问题相关的重要语句,待稍后答题时将其组织到答案中。
高考政治试题中的材料主要有引文式和图表式,引文式主要就是反映时政热点的段落,图表式材料主要就是表格、饼状图、柱状图等反应事物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图。对不同的材料要采用不同的解读方法。首先,对于引文式材料,要认真阅读,阅读过程中寻找关键字句(能与教材知识点相联系的语句、与设问联系紧密的语句、能够表明材料中心思想的语句等)。第二,对于图表式材料,首先要看清图标的标题和注,这样就可以先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其次,要进行数据的比较。数据的比较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双向比较,除了要观察数据大小之外,还要注意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数据的变化趋势。
3.2关注问题,搞清题目类型
很多学生在答题时看见阅读完材料之后,看到问题就马上开始答题,这其实是不可取的。看到问题,首先要明确考察的范围,确定是政治、哲学、经济各部分中的哪一板块,然后回忆这一模块的知识点。也就是要先搞清楚问题的范围。然后,要明确题目类型。高考政治题目主要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种类型,如果问题是“该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图表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等,就是“是什么”型问题;如果问题涉及“原因”、“意义”、“作用”、“为什么”、“必然性”、“重要性”等词语,则为“为什么”型问题;如果问题是“提出合理化建议”、“措施”、“方法”等,则为“怎么办”型问题。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回答方法,所以在审题过程中弄清楚题目类型是非常重要的。
3.3结合教材,做好知识迁移
笔者在审阅试卷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的答案与材料联系紧密,肯定是做到了“抓住材料”这一点,但是,在答题过程中这些学生却“偷懒”了,他们直接将材料中的原话抄下来当作答案,这样答题,得分往往不高。高考政治除了考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的同时,更注重考察知识的迁移。也就是说,当我们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之后,要做的不是直接把材料抄下来,而是要联想教材的哪一部分、哪个知识点与材料联系紧密,要用课本上的知识点来替代材料中的语句。由材料想到教材、想到知识点,再用知识点来替换材料,这就是知识迁移的过程。
3.4简略得当,紧扣采分点答题
高考政治试卷卷面很重要,卷面就是试卷的脸,给阅卷老师以第一印象。答题过程中,要注意根据题目标示的分值答题,控制好答案长度。很多学生认为在答题过程中存在过度解释和阐释的问题,结果卷面都快占满了,想说的还没有说完。高考政治答题是踩点给分,学生答题只要涉及采分点,就可给分,有理也可给分,所以,高考政治答题要点到为止,三两句话说清即可,防止就一个知识点或得分点长篇大论,可以多角度考虑,多侧面答题,注意答题的全面性。
3.5规范答题,严密组织答案
在经过了审材料、审图表、审问题、知识迁移等步骤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组织答案了。答题过程中,要切忌“乱”和“单一”,所谓“乱”,就是逻辑混乱,想到哪写哪,缺乏层次性;所谓“单一”就是思维过于死板单一,知识点不全面,分析问题的角度单一。答案组织要遵循“理论+材料”的原则,开门见山,先亮明观点和得分点,然后联系材料进行简单的说明。然后,要注意答案的层次化、全面化,自己在答题过程中可以在草稿纸上简单地列一下答题要点,这样可以防止边想边写引起的混乱和丢落。要注意使用教材语言,也就是术语来答题,不要用大白话,要体现一定的政治专业水平,这就要求学生夯实教材知识基础了。学生在知识的准备过程中,要注意建立知识框架,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
4.结语
高考政治主观题关系到高考政治乃至高考的成败,政治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要帮助他们明确取胜主观题的应考要点,帮助学生克服对政治主观题的恐惧感。
观察课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描述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获取丰富、具体的自然知识,达到培养他们观察、分 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目的。小学自然教材中,低年级的《看一看》、《你怎么知道》、《各种各样的叶》、 《蜗牛》、《金鱼》、《天气》和中年级的《怎样认识物体--水》、《植物的叶》、《植物的茎》、《太阳 和影子》、《青蛙和蟾蜍》等都属于观察课。
复式班的观察课教学,一般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一)动:明确观察目的,提示观察方法和观察重点。教学开始由教师告诉学生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 ,然后出示小黑板说明观察的步骤和方法并指明观察重点。如上九义教材第四册《蜗牛》一课时,观察方法应 是:①观察蜗牛身体上长着什么?②仔细地看蜗牛各部分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观察重点)③用手摸一摸 蜗牛各部分有什么感觉?④蜗牛怎样爬?⑤蜗牛吃什么?(用菜叶、树叶、食物等分别试一试。)
(二)静:学生分组或个人独立观察。这一步骤要给学生比较长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和板书的要 求认真地进行观察。
(三)动:1.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详细、具体地描述出来,交流观察印象。2.教 师小结。突出重点,系统小结,讲解通过观察应该明确的问题。3.布置作业,提出进一步观察的问题或自学 要求。
(四)静:自动作业,把观察后的结论抄写在作业本或观察记录本上。
二、实验课
实验课是以简单科学实验为主的自然课,它一般是先通过师生的实验,反复再现某种现象,同时进行观察 ,从中发现问题,引起讨论和研究,然后概括结论,最后又用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在亲自实验过程中获取知 识。在小学低年级自然教材中《磁铁游戏》、《沉和浮》、《影子》、《镜子》等和中年级自然教材中《怎样 认识物体--空气》、《热胀冷缩》、《物体的运动》、《人的消化》、《磁铁》等课,都属于实验课型。
复式班自然实验课的教学,一般有这样几个环节。
(一)动:明确实验目的,讲解演示实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开始实验前,教师应详细告诉学生本 堂课要做什么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尤其要交待清楚是观察某种现象,还是验证某种假设。
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二册《沉和浮》一课实验前,教师要告诉学生实验时要把各种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 中,放一个,观察一个,记录一个,不能把一堆东西一下子全放入水中。
(二)静:学生分组实验。
(三)动: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2.用讨论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3.教师小结,讲解通过实 验应该明确什么问题,肯定学生实验的成果或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实验。
三、技能训练课
技能训练课是让学生在课内外实践活动中亲自动手,获得必要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各种技能的一种课型 。在小学自然教材中,属于技能训练课型的有:《种大蒜》、《种花》、《叶画》、《各种各样的种子》、《 制作叶的标本》、《种向日葵》、《养蚕》等课。
在小学阶段,技能训练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栽培、饲养、制作等技能。在复式班可把低、中年级相近的教学 内容统一组合在一节中采用合--分--合的结构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以高带 低的作用。如低年级《叶画》和中年级《制作叶的标本》这两课就可以安排在同一节课,其教学程序可以这样 安排:
(一)合动(4分钟):教师展示做好的叶的标本和叶画,激发学习兴趣并提示中年级学生注意制作标本 的程序。
(二)分(15分钟+15分钟):低年级先“动”后“静”。“动”时教师示范拼叶画的方法和要求, “静”时让学生用采集来的叶拼摆叶画并用胶水贴在纸上。
中年级:先“静”后“动”。“静”时学生用压制好的叶按要求制作标本。“动”时教师予以检查和指导 。
(三)合动(10分钟):各年级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评价作品;教师总结,并选出优秀作品 给予鼓励。
这类课型还可以和另一个年级的语文或数学课搭配,利用学生有较长实际操作的自动作业时间,去突破另 一个年级的教学重点。
四、科学考察课
考察是人们为着一定的目的,到自然界中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科学考察课就是以此为主 要教学方法的课型。其基本教学模式是:现场考察--取样分析--共同研究--作出结论。小学自然教材中 ,《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怎样认识物体--土壤》、《水·土·植物· 人》、《空气的污染和保护》、《土壤的保护和改良》等课都属于这类课型。
这类课型的教学因需到室外考察取样,在复式班较好的做法之一,就是把各年级有关的教学内容统一在一 起进行,也可结合春游、秋游或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上考察课,应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
(一)做好考察前准备。使学生明确考察目的,向学生传授考察的方法,提出考察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观察课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描述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获取丰富、具体的自然知识,达到培养他们观察、分 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目的。小学自然教材中,低年级的《看一看》、《你怎么知道》、《各种各样的叶》、 《蜗牛》、《金鱼》、《天气》和中年级的《怎样认识物体--水》、《植物的叶》、《植物的茎》、《太阳 和影子》、《青蛙和蟾蜍》等都属于观察课。
复式班的观察课教学,一般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一)动:明确观察目的,提示观察方法和观察重点。教学开始由教师告诉学生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 ,然后出示小黑板说明观察的步骤和方法并指明观察重点。如上九义教材第四册《蜗牛》一课时,观察方法应 是:①观察蜗牛身体上长着什么?②仔细地看蜗牛各部分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观察重点)③用手摸一摸 蜗牛各部分有什么感觉?④蜗牛怎样爬?⑤蜗牛吃什么?(用菜叶、树叶、食物等分别试一试。)
(二)静:学生分组或个人独立观察。这一步骤要给学生比较长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和板书的要 求认真地进行观察。
(三)动:1.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详细、具体地描述出来,交流观察印象。2.教 师小结。突出重点,系统小结,讲解通过观察应该明确的问题。3.布置作业,提出进一步观察的问题或自学 要求。
(四)静:自动作业,把观察后的结论抄写在作业本或观察记录本上。
二、实验课
实验课是以简单科学实验为主的自然课,它一般是先通过师生的实验,反复再现某种现象,同时进行观察 ,从中发现问题,引起讨论和研究,然后概括结论,最后又用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在亲自实验过程中获取知 识。在小学低年级自然教材中《磁铁游戏》、《沉和浮》、《影子》、《镜子》等和中年级自然教材中《怎样 认识物体--空气》、《热胀冷缩》、《物体的运动》、《人的消化》、《磁铁》等课,都属于实验课型。
复式班自然实验课的教学,一般有这样几个环节。
(一)动:明确实验目的,讲解演示实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开始实验前,教师应详细告诉学生本 堂课要做什么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尤其要交待清楚是观察某种现象,还是验证某种假设。
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二册《沉和浮》一课实验前,教师要告诉学生实验时要把各种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 中,放一个,观察一个,记录一个,不能把一堆东西一下子全放入水中。
(二)静:学生分组实验。
(三)动: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2.用讨论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3.教师小结,讲解通过实 验应该明确什么问题,肯定学生实验的成果或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实验。
三、技能训练课
技能训练课是让学生在课内外实践活动中亲自动手,获得必要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各种技能的一种课型 。在小学自然教材中,属于技能训练课型的有:《种大蒜》、《种花》、《叶画》、《各种各样的种子》、《 制作叶的标本》、《种向日葵》、《养蚕》等课。
在小学阶段,技能训练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栽培、饲养、制作等技能。在复式班可把低、中年级相近的教学 内容统一组合在一节中采用合--分--合的结构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以高带 低的作用。如低年级《叶画》和中年级《制作叶的标本》这两课就可以安排在同一节课,其教学程序可以这样 安排:
(一)合动(4分钟):教师展示做好的叶的标本和叶画,激发学习兴趣并提示中年级学生注意制作标本 的程序。
(二)分(15分钟+15分钟):低年级先“动”后“静”。“动”时教师示范拼叶画的方法和要求, “静”时让学生用采集来的叶拼摆叶画并用胶水贴在纸上。
中年级:先“静”后“动”。“静”时学生用压制好的叶按要求制作标本。“动”时教师予以检查和指导 。
(三)合动(10分钟):各年级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评价作品;教师总结,并选出优秀作品 给予鼓励。
这类课型还可以和另一个年级的语文或数学课搭配,利用学生有较长实际操作的自动作业时间,去突破另 一个年级的教学重点。
四、科学考察课
考察是人们为着一定的目的,到自然界中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科学考察课就是以此为主 要教学方法的课型。其基本教学模式是:现场考察--取样分析--共同研究--作出结论。小学自然教材中 ,《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怎样认识物体--土壤》、《水·土·植物· 人》、《空气的污染和保护》、《土壤的保护和改良》等课都属于这类课型。
这类课型的教学因需到室外考察取样,在复式班较好的做法之一,就是把各年级有关的教学内容统一在一 起进行,也可结合春游、秋游或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上考察课,应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
(一)做好考察前准备。使学生明确考察目的,向学生传授考察的方法,提出考察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84-01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复杂的地质地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复杂的地质地貌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影响着地区的降水、光照、耕地的数量分布,对大规模发展种植业限制较大,粮食产量不足。另一方面又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直接影响着地区的商品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湘西地区长期以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难以实现对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经济综合发展的症结所在。
复杂的地形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有诸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复杂的地形地貌有利于农、林、牧、渔、猎等多种经济的综合发展;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和栽培以及多种经济林木和用材林的发展;有利于山区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多种环保、健康、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和发展。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利于多种矿产资源的储藏和分布,矿产资源丰富。复杂的山区地形使河流多险滩、瀑布,水流湍急,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有利于对河流梯级开发,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质地貌孕育了大量的旅游资源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和资源,这里的山水将面貌一新,夕日的“穷山恶水”将会变成今日的“山清水秀”。夕日落后、单一、自给自足的经济将转变成今日综合开发健康、养生、营养的生态农业和商品经济。
二、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对当地的地形进行实地综合考察
教育教学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理教育教学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尤为突出。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的培养。为实现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笔者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并对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方式方法做了明确具体的布置。
1.明确考察内容。将考察内容分为六个主题:①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②地质地貌与气候,③地质地貌与交通,④地质地貌与河流,⑤地质地貌与人类活动方式,⑥地质与矿藏。
2.社会实践调查范围。对学校周边地区以及学生自己家乡进行考察。
3.社会实践考察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
4.学生分组及社会实践考察任务分工。将班级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负责对以上六个主题进行考察。
(1)考察前的准备工作。指导学生写好考察计划书,设计考察路线图。要求各考察小组根据各自的考察内容设计考察方案、准备考察器材和考察表。考察方案中要求学生在考察区内选定三至五个考察点,确定考察方式和时间、小组成员的分工等。因考察内容不同,所需器材和小组成员分工也不尽相同,每个小组要根据自己的考察内容做好周密细致的安排。老师对每个小组的计划要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指导。
确定考察点的考察内容:根据计划中所选考察点,明确该点的主要考察内容。如:第一小组考察内容主要是“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所选考察点必需要有较为明显的断层构造或山地公路的明显剖面处,这样才能更加容易观测到地质构造状况。
确定考察方式:一方面到相关部门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的一些自然地理状况,然后再到考察点进行现场考察。
明确考察时间:何时到何相关部门找资料,何时到实地搞调查。
器材准备:主要是摄像机或照相机、录音机、卷尺、绳子、小铁锤、纸、笔、食品和水等。
小组成员分工:安排好相关人员分别负责摄像、录音、测量、笔录和后勤等工作,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2)实施考察工作。该阶段的工作重点,一是考察工作。安排学生按考察计划书中的设想一项一项地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可对考察内容或对象做适当调整,做好考察工作。二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考察过程中应做好人身安全考虑工作,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安全隐患的能力,并学会一些基本的应急手段和自救方法,在考察过程中尽量有教师或家长陪同。
三、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动脑筋,提升能力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遇事敢想,有独特的见解,但因与外界联系较少,自卑感较为明显,因此在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意见时总是显得十分的拘束。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掌握着当地地质地貌的第一手材料,有依据就有发言权,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机会。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享受工作的乐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笔者对本次考察活动又做了进一步的工作安排。
2授课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2.1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提高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黑板板书为主,教师可以通过手语、眼神等肢体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向学生传达知识[4]。这种授课方法较为人性化,教师可以在黑板按步骤有条理地向学生演示,条理清晰,步骤分明,易于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不仅可以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达,还可以用图片以及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加以教师的讲解可以达到以视觉和听觉双重途径传送知识的效果。但是传统的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也都有各自的缺点,传统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效率低,有时候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往往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掌控不好课堂气氛,容易形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则容易造成信息量大,学生承受不了,理论公式演示步骤快,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肢体语言不够丰富,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少,不够人性化。化工机械基础这门课本身既有大量的公式推导等理论内容,又有机械传动和容器设备的实际工程内容,因而可以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发挥这两种教学方法各自的特长。如在讲授到构件受力分析以及及变形形式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形的形状以及受力情况,在讲授容器设备和机械传动时,可以运用实物图片向学生展示,将传统讲课的二维图形变为动态的三维图形,全方位地展示设备和零部件的结构;运用视频播放让学生理解设备的运作以及工作原理。对于重要的公式推导则可以通过黑板板书,放慢教学步骤,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记笔记的时间。
2.2以实例或项目为题加强学生理解
根据化工机械基础的授课目的和主要任务,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工程中一些实例的讲解,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将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对于做过有关该课程项目的教师,可以安排出一定的时间,结合具体项目讲解课程中有关知识点,从项目的任务、设计思路、所解决的相关问题、设计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项目的实施情况等,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有计划分步逐渐地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考察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3.1平时考察与考试相辅相成
由于化工机械基础的内容较多,前后内容相互独立而又紧密联系,一旦学生对前边力学知识的掌握不够,必然会影响到后边容器设计计算,而材料和焊接不熟悉,则会导致学生在材料选择和容器设计方面出现困难,因此,为打好基础必须加大对学生的平时考察,让学生踏踏实实地掌握知识,避免吃不透掌握不准的现象发生。平时考察的方法可以由课堂上或课堂下的练习题以及知识点的分组讨论等与平时有关该的课程任务组成,同时将该部分的考察作为期末总成绩的30%计入,让学生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
3.2考试多样化侧重有所不同
对于化工机械基础这样一门知识点非常多的课程,很难用一张卷子将大部分知识点考察到,因而需要对考试形式加以改变。可以将考试分为期中期末考试两次,期中考试着重对前边所学知识的考察,而期末考试着重考察课程的后半部分知识点,做到期中、期末考试侧重点各有不同,从而考察整个课程的知识点,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同时根据考察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考试形式分为开、闭卷相结合的方式,使考试多样化,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后立即遗忘的现象出现,而且还可以增加试卷命题的自由度,大胆地出现过去考试试卷中不敢出现的需要应用复杂公式,计算所需的重要知识点也可以出现在考卷中,扩展考查范围;将过去对有限的知识点考查,转化到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全面素质考查上来,而且考试结果也将变得更加真实可信,最后达到对学生课程掌握考查的目的。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本条标准的第一个要求是“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以某一地区为案例学会分析描述地区的位置、范围。完成的方法是“运用地图”,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提取信息的能力。本条标准的第二个要求是“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是对第一个要求的总结和深化。要在前一要求基础上,利用读图归纳综合的方法,让学生认识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提取信息、归纳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本条标准是“极地地区”的专项内容。标准的第一个要求是“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三方面,而这种特殊的自然特征又形成了冰天雪地的自然景观,探究原因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让学生认识两极地区这种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培养及能力要求的落实,也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本条标准的第二个要求是“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是对第一个要求的阐释。因为两极地区特殊的位置形成了特殊环境,而特殊环境又造就富有特色的资源,加之人迹罕至,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而人类的考察活动又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互相联系成为一体。利用相关的图文资料归纳分析这些问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利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初步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在空白图上正确填出南极洲濒临的三大洋和相临较近的大洲、北冰洋周围的大洲、目前我国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和名称;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明确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引导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环境差异,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自然环境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以及我国在极地建立科考站进行科学考察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对极地有关知识的了解,认识保护极地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
三、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由“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目组成,通过“寒冷”这条主线贯穿整体:两极的地理位置决定其气候严寒,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均为冰雪覆盖的地区,因而形成冰川、极地动物等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同时两极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第一目“独特的自然环境”:由五段正文、五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三个“活动”组成,介绍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与生物资源,重点突出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的气候特征,而在图10.1和图10.2两幅极地投影图上判断方向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辅以图10.1和图10.2介绍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状况,通过“活动1”的读图活动加深对两极地区海陆位置与相对位置的掌握;利用第二、三段正文辅以阅读材料“南极地区的大风”突出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的气候特征,教材用“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这些形象化的比喻高度概括了南极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材第四段正文介绍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活动2”比较两极地区气温的差异;利用第五段正文辅以图10.3和图10.4两幅图片介绍两极地区寒冷环境下的生物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寒冷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最后利用“活动3”引导学生总结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第二目“科学考察的宝地”:由三段正文、四幅图片、两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人类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以及进行科考的原因。从逻辑关系上看,本目内容既是上一目的结果,也是下一目的原因。教材首先通过第一段正文概括说明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利用阅读材料“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了解我国在两极建设的四个科考站,同时点明南极的三个科考站建设时间都在2月,利用“活动1”引发学生思考南极地区“极昼”现象带来的具体影响。教材利用第二段正文点明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解释人类进行南极科考的原因。利用图10.6帮助学生简明地了解极地科考的基本过程,进而结合“活动2”秦大河的一段话加深对极地科考意义的理解。阅读材料“穿越南极”则具体阐述了1989―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的活动,不仅加深学生对南极地区恶劣环境的印象,更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畏艰难险阻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最后,通过第三段正文结合图10.8和图10.9介绍对北极地区科考的意义及科考状况。利用“活动3”识记我国在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理解北极科考的意义。
第三目“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是上一目内容的延伸和深化,由三段正文、两个阅读材料和“活动”组成,介绍极地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阅读材料“日本猎捕鲸”说明南极地区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图10.10点明北极地区的环境危机,从而引出对极地地区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通过第三段正文介绍极地地区主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国际合作(如《南极条约》的签订和《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的制定),通过阅读材料“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介绍个人行为对极地环境保护的意义。“活动”从两幅公益海报入手,通过具体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演讲,在行动中形成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
[图1]
四、图表利用
本章教材配备了11幅各类地理图像,给学生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极地科考与保护搭建了合适的平台。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关图表,恰当设问并引导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具体的地图类型、序号、名称及应用详见表1。
五、活动建议
本章教材共安排三组活动计7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1~5年级
适用人群:小学教师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
美国海洋大气局北极网(NOAA)
这是美国海洋大气局下设的北极主题网(图2),由NOAA北极研究项目支持,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开发制作,主要包含面向科学家的研究资源和面向公众的一般性科普资源。在一般资源中可以找到北极探险、极地考古、极光、北极动物、极地环境与气候变化等主题相关的文章和图片资源。其中还专门设置了教育栏目,提供教育资源的外部链接。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至大学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和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
极地教育――国际极地基金会教育网站
这个教育资源网站是国际极地基金会四个网站之一(图3),面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最新极地新闻、图片和研究成果;围绕极地环境、气候变化、能源、生物多样性等主题开发的教学材料,给教师提供准确的知识背景,帮助他们开展课堂教学。此外,网站上还包含一系列由各国研究机构、大学和国际组织合作的国际教育项目资源介绍,这部分资源以cD形式发行,需要与IPF直接联系获取。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或注册下载
中国极地科普馆
网站由展览馆、多媒体馆、科技园、名人堂、游乐园、知识窗六个版块组成(图4),从极地风貌、极地知识、极地考察、极地名人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将极地的真实面貌展示给公众。网站的资源多是面向公众的科普性质的资源,内容简单易懂、覆盖面广、形式多样,适合于对南北极感兴趣的青少年学生,有利于学生了解极地,对极地知识和极地考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语言:中文
适用年级:小学、初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
极地之门――中国南北极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