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6-14 11:11: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酒店管理专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

篇1

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心态不稳定等现象,这与高职教育忽视职业养成训练密切相关。

一、职业养成训练的内涵及作用

1.职业养成训练的内涵

“养成训练”不仅是指在课堂上接受教育,而且还指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修养,即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动的行为。职业养成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并将良好的职业习惯融入其思想中,最终形成无意识的本能反应。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训练是指学校在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利用各种场合,长期坚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以便其今后在就业时一方面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定,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合格员工。

2.职业养成训练的作用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等诸多方面。其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的涵养;而职业习惯、职业技能可以说是一个人涵养的外在的表象形式。

养成训练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二有利于巩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养成训练体系的构建

职业养成训练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单靠一两门课或某几项实践环节可以造就的。它需要贯穿高职酒店管理学习的全过程,需要一个系统的职业养成训练体系进行培养。

通过“三段式交互成长型”的职业养成训练体系,即以酒店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学校“理论与实训教学”和基地“实践与熏陶”相结合,构建“学校一基地一学校”的人才培养路径。(见图1)

第一阶段是第1—3学期,主要以学校教师训导为主,家长和企业专业人士的训导为辅。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础职业理论的学习,同时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在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业礼仪习惯、团队意识以及责任心和爱心。通过到企业的参观和专业讲座,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爱岗敬业的理念。第二阶段是第4—5学期,主要以基地实习指导教师训导为主,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训导为辅。学生通过到基地的实习锻炼,在全真的职业环境下,在实习指导教师的训导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

第三阶段是第6学期,主要以学校教师训导为主,家长和企业专业人士的训导为辅。学生完成基地的实习回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职业素养训练的方法和形式

1.职业氛围的营造和职业形象的塑造

职业素养的训练需要一定的职业氛围和塑造职业形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校后在上课时必须着酒店行业制服,同时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按照酒店行业的要求着制服,通过塑造职业形象感受职业氛围。

新生入学即接受职业礼仪的训练,并通过贯穿三年礼仪训导师的跟踪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营造微笑、友好、友善的学习环境,感受良好的职业氛围。通过职业礼仪的训练,培养学生化淡妆、盘发、站立、行走等符合酒店职业标准仪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酒店从业者的气质和修养。

2.建设仿真实训教学环境

建设酒店行业展览室,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现代酒店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配备电子资料,让学生点击资料系统就可查询当今最著名的酒店企业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在感受酒店工作氛围的同时,正确认识酒店行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通过紧密型合作基地的参与将专业实训室建设成仿真的实训基地,按照高星级酒店的要求建设标准客房、模拟中西餐厅、模拟前厅,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在较好的职业环境下开展职业规范、职业习惯的训练。

3.开展情境和任务驱动型的教学

专业教师在讲课时开展以情境教学为主的教学,使学生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养。

通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打破了传统的个体和书面作业形式。积极开展团队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同时积极拓展课外或户外作业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际的能力。

4.引导和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模式

按照当今高星级酒店管理模式,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酒店管理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独特管理模式。采取教室管理前厅化、宿舍管理客房化的“两化模式”营造职业氛围,提升学生生活品位。运用酒店的管理理念管理班级,开展班级活动和开展对外的交流与合作。

5.建设隐性课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建立充分利用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和大型的节事活动等隐性课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

组织优秀实习生实习报告会、毕业生返校座谈、行业专家的讲座以及组织学生参观高星级酒店等方式开展职业素养的培养。

6.学校、企业、家长三方参与训导

学校、企业、家长三方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训导者,必须重视各自在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中的角色地位,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新生进校时一般都有家长陪同,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通过老生展现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参观酒店行业展览室了解酒店行业和酒店服务,消除对酒店管理职业的偏见。学校向家长介绍三年的专业培养方案,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并能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从新生始业教育开始请行业专家参与,帮助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利用高职院校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积极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校内课程的教学和实习指导,将职业氛围导人常规教学活动。

通过学生在基地的全真实践,感受企业文化,接受职业化的训练,使学生真正了解行业、了解岗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学校在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过程中起着设计和执行者的重要作用,应积极设计每一个环节的培养任务和要求,并最终考核学生。

四、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训练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酒店企业的调查发现,酒店管理人员将服务意识、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适应与学习能力等列为最重要的能力。

1.服务意识培养

服务意识应该是所有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只有热爱一份工作、认同一份工作,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人并不断改进提高。因此,必须让学生对酒店服务工作有高度的认同感,让他们感受到酒店服务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技能,而不是简单的“伺候人”的工作。

2.人际关系能力

酒店服务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因此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该能力培养主要通过旅游礼仪、沟通管理、旅游心理等课程的教学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学生丰富的社团活动来提高。学生懂得了基本的礼仪,懂得了敬人重人的规则,才能使人际沟通顺畅无碍。

3.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

由于高职类院校的学生一般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担任班委的较少,其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亟待加强。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入项目管理培训的相关内容,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在课堂讨论,实训课程中组成团队,进行简单的项目实施,这样才能有效加强学生的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

篇2

(一)企业基层员工职业能力掌握情况

根据分析结果得知,酒店基层员工对“基础理论”、“酒店实务”和“实践经验”的掌握程度得分均值分别为4.01、3.92、4.00,表明他们对这三项能力的掌握处于较好阶段。酒店基层员工对“熟练操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掌握程度的得分均值最高,分别是4.22、4.16、4.27,表明他们对这三方面的掌握最熟练;其次,对“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业礼仪规范”、“电脑操作能力”的掌握也较好;但是对“英语交流能力”的掌握较差,得分均值仅2.59。酒店基层员工对“适应能力”、“亲和力”等关键能力的掌握最好,得分均值为4.31和4.20,其次是“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均值都是3.94,掌握较差的是“创新能力”,得分均值为3.61。

(二)受领导赏识情况与职业能力掌握程度之间的关系

为了探讨受领导赏识情况与酒店基层员工对职业能力(基础知识、技能操作、关键能力)掌握程度之间的关系,本次调研运用SPSS19.0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将受领导赏识情况与酒店基层员工对各职业能力掌握度进行了配对分析,分析结果中显著性(双侧)的值小于0.005,即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关系,分析结果中显著性(双侧)的值大于0.005,则说明两者无关。

(三)企业管理层对基层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情况

通过对企业管理层调查数据的分析,可看出企业管理层对基层员工职业能力(基础知识、技能操作、关键能力)的实际要求。在基础知识方面,管理层更看重员工的酒店实务、实践经验;在技能操作方面,管理层更看重熟练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礼仪规范;在关键能力方面,管理层更看重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专业课程设置认同情况

通过对专业课程设置认同情况的调查分析,可知企业管理层普遍认为以下课程需要增加课时:酒店市场营销学、餐厅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礼仪。不太适应企业需求的课程为:调酒与酒吧管理、康乐服务。

二、专业对接产业实现改造升级

我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对接产业,校企合作不断深化。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更明确了专业对接产业实现专业改造升级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并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作了适当调整:

(一)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调整定位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

酒店从业人员现状和人才需求,我们将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由“基层骨干、中层管理者”调整为“中基层管理者”,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就业追求“高平台”,工作勇于起步“低起点”。

(二)职业资格证范围不断扩大通过调查、分析

酒店的工作岗位和职务要求,为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和发展空间,我们增加了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即在“三证”(餐厅服务员资格证、客房服务员资格证、前厅服务员资格证)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力资源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调酒师资格证等相关职业资格证。

(三)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完善通过调研

酒店管理专业将逐步增加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礼仪规范等突出管理者素质的课程,目前已增加了康乐服务、宴会策划实务、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实务、酒店市场营销、酒店公共关系学、三峡民俗文化等课程,不断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四)学生顶岗实习更加规范科学调研中了解到

近几年的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实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不够严密、学生实习岗位过于单一等。调研中通过沟通和协商,现已将实习时间由6个月缩为4个月,学生管理实行学校、企业、家长、学生的四维管理模式,企业尽量满足实习期间轮换实习岗位的要求,以便让学生对企业行业有更全面的了解和体验。

三、专业对接产业的进一步思考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专业与产业的结合度制定以产业需求对应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比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发展要顺应宜昌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文化旅游产业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将产业中最前沿、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建成品牌、做出特色;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宜昌市酒店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对应,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降低专业学生的可替代性;酒店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与职业岗位任职标准相对应,围绕职业人的成长规律,结合各酒店对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篇3

个人形象简称为形象。它所指的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所留给他人的总的印象,以及由此而使他人对其所形成的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

(二)职业形象

根据个人形象,结合自身的职业和地位等要求设计出来的适和自身职业发展的形象,包括仪容(外貌)、仪表(服饰和职业气质)以及仪态(言谈举止)三方面,其中最为讲究的是形象与职业和地位的匹配。职业形象要达到几个标准:与个人职业气质相契合、与个人年龄相契合、与办公室风格相契合、与工作特点相契合、与行业要求相契合。

二、塑造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形象的意义

(一)职业形象是职业气质的标点符号

职业形象是个人职业气质的符号,有些人对深色调的一贯喜爱,体现了他沉稳的个性;经常性地身着艳丽颜色或对比强烈的服装,可以展现激情四溢的作风;浅浅的素色的衣着似乎在告诉人们你善于调节自己的工作模式;一丝不苟的服装款式预示着严谨态度,层层装饰的外表揭示着求新求变的心态……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种种形象特点,就像标点符号写在每个职业人的脸上、身上,是个人职业生涯的标点,好的职业形象可以塑造学生的专业气质和职业气质,对职业成功有着重大意义。

(二)职场形象决定职场命运

在这个越来越眼球化的社会,一个人尤其是职场人士的形象将可能左右其职业生涯发展前景,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成败。据著名形象设计公司英国CMB对300名金融公司决策人的调查显示,成功的形象塑造是获得高职位的关键。知名形象设计师鞠瑾女士认为,职场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关键,但同时也需要注重自身形象的设计,特别是在求职、工作、会议、商务谈判等重要活动场合,形象好坏将决定你的成败。

(三)职业形象和个人的职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个人的人性特征特质通过形象表达,并且容易形成令人难忘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个人求职、社交活动中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特别是许多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员工时,对应聘者职业形象的关注程度要远远高于我们的估计。甚至许多公司在面试中对职业形象方面关注的比重也很大。因为他们认为,那些职业形象不合格、职业气质差的员工不可能在同事和客户面前获得高度认可,极有可能令工作效果打折扣。

其次,职业形象强烈影响个人业绩。首当其冲的就是业绩型职业人,如果自己的职业形象不能体现专业度,不能给客户带来信赖感,所有的技巧都是徒劳,特别是对一些进行非物质性销售工作的职业人,客户认可更多的是人本身,因为产品对他们来说是虚的。即使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如果在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合作伙伴打交道过程中,职业形象欠佳,极有可能把良好的合作破坏。

再次,职业形象会影响个人晋升机率。获得上司的认可是晋升的核心要素之一,如果因为在上司面前职业形象问题导致误会、尴尬甚至引发上司厌恶,业绩再好也难有出头之日。如果在同事同级层面上因为职业形象问题导致离群、被孤立被排斥,晋升的机会就会与你擦肩而过。

三、如何塑造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形象

(一)将塑造职业形象和培养学生职业气质的课程纳入教学标准

本专业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将《酒店管理职业素养训导》《酒店服务礼仪》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作为学生刚踏入这个专业的两门专业引导和启蒙课程。《酒店管理职业素养训导》培养能够对酒店管理专业与职业进行角色认知,能够在酒店服务中保持良好心态,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酒店服务礼仪》课程。通过对酒店服务礼仪的系统知识及礼仪知识在酒店岗位中和生活中的应用和专业老师指导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和交往艺术,在服务中体现良好的亲切感及相互尊重。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乃至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展示良好的服务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

(二)通过《酒店服务礼仪课程》创新式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气质和塑造职业形象

本课程的开设与市场经济需要、行业人才规格的要求联系紧密。本课程内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源自当前各行业对人才规格的高要求。通过教师的创新式教学和指导训练,使学生较好的掌握和运用这些礼仪和形象塑造知识,培养学生职业气质和塑造职业形象。为了能让学生不是简单的传统的学习知识,而应让学生通过自身学习,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提高学生在对客服务过程中的人际沟通的能力和服务艺术,全面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要求是,强化礼仪意识,熟练运用仪态、修饰与仪容、服饰与装扮、交谈等职业形象塑造的技巧,熟练运用在酒店服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熟练掌握社交和涉外交往中的礼仪并运用在日常交际和工作中。

针对此,我们在课程的教学上进行改革和一些创新,让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间单和有趣又可以很容易的掌握。

1.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的课堂知识量,增强课堂趣味性并提高本课程的可接受性,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还可利用某些电脑教学软件,录像资料,VCD教学等,大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和接受更多的酒店礼仪的知识。

2.突出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礼仪技能和职业形象塑造技巧。本课程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教学中,操作性很强的礼仪技能要让每个学生亲自练习,如日常社交礼仪:握手礼、递接礼、鞠躬礼、递送名片等,重视熟练运用技能,并在实践中创新。采用师生互动学习,在每一教学环节,大量采用教师示范、展示,学生训练和实践结合的方法,通过积累日常交际和工作及面试的一些礼仪情景,进行场景模拟、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来突出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礼仪技能。

3.要求学生每天做到日常礼仪和形象塑造。除了课程学习之外,给学生安排了《天天礼仪》栏目,要求学生时时刻刻学习礼仪,养成良好的礼仪和职业素养,如早上起来要求同学们要互相问好,每天化淡妆,每天要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十分钟,每天衣服要认真搭配,每次上完课要向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谢谢老师”,递接东西时要用双手等等。我们还开设的《发现礼仪》栏目,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学会养成去发现礼仪,把它们收集起来,然后在课堂或者是课后大家一起拿出来学习和讨论。专业老师给学生定做栏目还有很多,如《天天礼仪操》,在每一次礼仪课之前要求学生都要做礼仪操。

(三)建立学生学习传播礼仪和塑造形象的平台——礼仪传播和形象设计工作社

专业老师结合礼仪和形象设计课程,为有兴趣的学生建立了礼仪传播和形象设计工作社,是学生知识和技能拓展的一个平台。

古今礼仪与形象设计工作社,是一个通过同学自主参与实践并从中了解更多与礼仪文化传播和形象设计相关知识的组织。社下分为礼仪传播部、形象设计部和微笑礼仪队(在每个部还分为活动策划组、宣传组和外联组)。工作社本着“德侔天地,道冠古今,传统礼仪,古为今用”,将礼仪文化与形象设计知识传播到每位同学,所有河源学校乃至整个河源市,运用用于你们的工作和社交中,让学生有很好的平台和空间施展。

(四)树立职业形象在于日积月累

智联招聘首席执行官刘浩认为,尽管有不少介绍职场礼仪的书籍里提到了各种“短平快”的包装招术,但没有长时间的行为习惯积累,只是暂时地掩盖或修饰,并不能真正地塑造一个良好的职业形象。礼仪知识、礼节的运用是一个从不习惯做到自然运用的过程,不是一学即成、一蹴而就的,职业形象的塑造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而且高职高专学生已属成年人,近20年习惯的姿态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已相当稳定,要从新打造,纠正已固有的不良习惯,实非易事。职业形象的塑造和维护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学生和职业人士日积月累。

篇4

应用型本科人才”可理解为“理论基础扎实+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培养标准,旅游管理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尤其是酒店实务类课程,在教学手段、教学环境设备、教学人员、教学标准等各方面有较高要求,整个课程计划安排和实施过程中都充满挑战。

一、课程改革必要性分析

《饭店服务质量管理》课程为酒店专业必修课,以往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学”的模式,教学内容以服务质量管理内容为主,侧重于理论教学,教学考核侧重“结果考核”,这一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饭店服务质量管理课程理论性较强,主要以案例分析导入课程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课堂教学及课前复习、课后预习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用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以及对新知识进行探求,使学生学会从杂乱的信息中选择真正需要资源,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理解以及掌握新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课程改革思路

(一)基于职业能力发展设计课程模块。基于学生在酒店服务岗位的职业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设计。酒店服务与管理每个岗位都涉及到服务的基本技巧和要求,每一模块根据知识、技能、素养进行考核,课内考核内容以酒店管理中级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素养、管理素质、领导艺术等为主,内容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程的教学摈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提供基本的教学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进行分组讨论,自我评价和互评相结合。课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配合完成每次训练与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表达观点,形成可行性方案。(三)完善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对课程分成各阶段学习并进行考核,同时实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最后将各个阶段的考核结果按比例构成整个课程考核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评定是对学习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三、课程改革具体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酒店实际工作的需要,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饭店服务质量管理概述、饭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饭店服务质量评价、饭店服务质量改进、饭店服务质量保证、饭店顾客关系管理、饭店服务质量管理实施等7大教学模块。根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课程针对不同的酒店岗位职业能力发展要求,设置了不同的案例和讨论题目,改革理论讲授知识点为主的教学内容设置,通过案例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运用创新思维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解决现实中实际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避免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实的脱节,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加深学生对于职业角色的理解,并提高其综合能力,以便实现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三)考核方式的改革。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的学生既懂酒店管理基本理论又具有酒店一线服务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考试做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是基于培养目标需要,对学生就所学专业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进行的测量与评估。考试能较全面、客观和公正地评价学生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又能监督教育教学质量、检验教学工作成效。过程考核是教学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通过过程考核,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激发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或项目的构思、设计、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酒店管理基层、中层管理工作的内容、标准、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等,培养学生的业务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协调管理、创新与应变的能力等,进而提升就业能力。

作者:戴晓丹 潘琳琳 单位:沈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酒店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然而绝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对酒店管理的实际操作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们的知识构架也仅限于理论部分,本身就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完美契合。而且部分老师认为,课堂主要是教授理论知识,要想获得实践经验,就必须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从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2.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气氛沉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裹足不前,无法培养出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怎样才能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摆在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头等问题。

3.教学内容落后

目前许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材一直没有更新换代,仍然是很久之前的版本,这就导致学生的眼界受限,不能了解新的酒店管理方法。有些甚至是以国外的某些教材来进行教学,而这些教材中所选取的国外企业的教学案例并不符合本国国情,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忽视了实际运用中的适用性。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概念

在《体验式学习的力量》一书中,作者英国国际培训专家柯林•比尔德提出,体验式学习是指人们在以往的体验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经历或事物的观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内在化中获得的洞察。我国对于体验式教学法并没有提出统一的定义,从字面上来看,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相关知识。因此,体验式教学法可以被定义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从学生出发,设定某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亲自参与这个过程,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且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的。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到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把握住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通过形式多变的教学方式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酒店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在新的市场条件下,酒店行业对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将体验式教学法融入到酒店管理课程教学中,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理论知识体验教学

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到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首先要进行理论知识体验教学,该部分通常作为入门课程来学习。通过对大部分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选择酒店管理作为专业方向时,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跟风性,其本身对于酒店管理并不了解。同时,在进行理论知识授课时,院校还应该组织相应的认知实习,让教师带领学生到酒店进行实地参观,在参观过程中对酒店的建筑风格、装饰细节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与酒店员工真正做到零距离,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获得对酒店的大致认识。

2.情景模拟体验教学

酒店管理专业的应用性较强,因此通过模拟酒店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扮演相应的角色,来处理这一角色承担的某些工作,从而体验到该角色工作的过程以及工作的意义,这对于学生进一步了解酒店管理的操作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情景模拟体验教学中,教师则扮演着导演和教练的角色。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让学生明确模拟情景的主题、内容、程序、操作方法以及目的,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主题进行。

3.实践训练体验教学

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综合化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学生对于酒店的相关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为了使自身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学生们必须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比如生产实习等等。除此之外,学生们应该利用寒暑假,到酒店实习,以体验与酒店相关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了解酒店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并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酒店管理联系起来,及时更正和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得自己的知识框架更加完善。

4.毕业实习体验教学

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前,学校应当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安排一次毕业实习。也就是说,让学生到与学校合作的星级酒店实习,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酒店的工作环境以及运转机制,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将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在实习期间,学生们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答,而且通过独立完成工作的任务,可以使他们的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5.体验教学成绩评定

体验教学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再是通过理论试题和实践试题组成的一张试卷,而是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评价系统。两者中更看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因此按照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的比例划分。平时成绩主要是看学生的平时表现,比如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网络教学区的讨论活跃度以及体验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而期末成绩不只是考察理论知识,还加入了体验技能的考核,这就顺应了体验教学的改革需要。而对于每个体验教学活动中学生表现的评定,不再是教师一人评定,而是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并且要保证评定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可以将评定系统分成几个小部分,比如知识表现、情感表现、方法表现等,分别进行评定之后再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评定结果更具针对性,使学生能够明白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四、体验式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1.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限制酒店管理人才的成长。因此,为了向市场输入更多的酒店管理人才,保证人才市场的需求得到满足,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上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革新教学理念,其次是改变教师观念,最后还要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方能使高等教育向前稳步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等教育人才。实践已经证明,体验教学法能够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并推动教学改革。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合作性

体验教学法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而教师只是发挥引导作用,这就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主体地位。而学生们通过情感的投入,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因而更容易把握教学项目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且可以体会到创新的辛苦和成功的喜悦,也就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对于学习的乐趣。由于体验式教学中的教学活动通常是分小组进行的,教师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后,小组是在组长的带领下统一行动的,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组员之间必须团结合作。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小组成员间的充分交流、探讨与决策,会使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团队意识也会有所增强。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自主查询资料,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查询到的资料分析问题,并解决自己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这不仅仅是要对操作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们的心智得到提高,能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他们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着力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4.提高教师的创造性

要想给学生设计一个适宜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通过对相关教学知识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创新,以提高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

篇6

二、海南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存在的不足

大学是地区发展至关重要的智力支撑,海南一直致力于依托海南优势产业,重点培育独树一帜、独具特色的学科和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是海南重点发展的专业,希望将其建立成领先全国、比肩国际的王牌专业。海南大学、琼州学院、三亚学院等5所提供酒店管理培养的本科院校各有特色,为海南及全国酒店业培养人才。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5所院校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海南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培养目标实施与预想有偏差

海南5所酒店管理专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虽不尽相同,但是都致力于培养能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关注了学生管理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发展。培养目标设立明确,与酒店业人才需求基本适应。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使得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实现,甚至使得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实操能力上比不上专科生,在管理能力上又不突出,出现一些不能胜任酒店管理岗位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完善

海南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公共课一般是按照学位教育和国家标准进行设立的,没有太大区别。专业课是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和特色课程,各学校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整体而言,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之间的联系性不强,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专业性不够,特色性不强;课程教学计划变动大,个别院校甚至出现因教师开课程的现象。

(三)实践教学条件有限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顶层设计,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地位,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教学条件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环节,对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尤为重要。目前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普遍有限,三亚学院、琼州学院等有自己的实训酒店,实训室和实验室等,但是规模和条件有限,实训场地面积小,实训材料种类少、质量不高,与星级酒店相差甚远,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四)师资“酒店专业性”不强

目前,海南酒店管理专业本科院校的师资构成从“酒店专业性”上看不太合理。一方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副高以上职称者多是管理类相关专业学历背景,专门的酒店管理专业所占比例不高,讲师和助教等虽有专门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但是绝大多数仍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酒店实际工作经验缺乏,专业性不强。另一方面,各院校招聘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时,过多的关注其学位,一般要求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对酒店实际工作经验关注不够,学历门槛把“酒店专业能力”强,但学历不够的教师拒之门外。

(五)培养效果欠佳培养效果的好坏体现在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是否能够符合培养目标要求,适应酒店行业需求。据了解,目前海南5所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虽然就业率较高,但是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优势不能体现,真正坚持在酒店行业工作,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由基层到管理层的寥寥无几,与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三、新加坡酒店管理培养启示下的海南酒店管理本科培养改革策略

鉴于海南酒店管理本科培养存在以上不足,借鉴新加坡的酒店管理培养模式,笔者提出以下海南酒店管理本科培养改革策略:

(一)培养目标分层次,注重具体化

新加坡酒店管理院校提出的培养目标比起目前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提出的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层层深入从不同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例如:SHATEC酒店管理学院培养目标首先是使学生理解酒店行业,然后具备酒店操作技能,最后具备酒店管理与运营能力。培养目标的分层次和具体化可以改变目前海南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实施过程中偏离原定目标,以及培养目标过大、过空,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的现状。笔者认为,海南酒店管理本科培养的目标可以分为服务意识、服务技能、沟通协作能力和管理运营能力几个层次,最初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使学生认识酒店行业,提高其服务意识;在专业课程教授和专业实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其服务技能,同时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最终的酒店管理运营能力是上面几个层次培养目标的更高追求,目标的最终实现一方面需要学生学习相应的管理理论,另一方面需要酒店实际工作的积累,目标的实现可能会延续到学生毕业之后几年。

(二)课程设置分模块,注重系统化

海南各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分类更多的强调课程类别,而对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关注不够,没有科学的分类。新加坡酒店管理培养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往往按学期分为几个模块,不同模块之间的课程体现出一定的关联性,例如:《餐饮服务技能》分理论课和实操课在不同学期教授、《领导:基本属性和练习》(1-3)分为几个层次,分属于不同学期的课程。课程间的关联性可以加强学生对一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可以使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有更加整体性的认识。笔者建议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在现有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模块、系统化,按照培养目标将关联性较强的课程划分在一个模块中。例如:为培养学生的餐饮操作技能,可以将《中餐服务》、《西餐服务》、《宴会服务》、《烹饪技能》等课程分为一个模块,相对应的在餐饮操作技能模块之后设置餐饮管理能力模块,包括《中餐管理》、《西餐管理》、《宴会管理》、《烹饪管理》等课程。授课过程中剔除不同课程间相同的知识点,既能避免当前不同课程间知识点雷同,学生学习兴趣低的现象发生,又能将彼此间的区别突出出来,加深学生印象。各院校可根据自身培养定位划定理论课与实践课比重,模块类别和各模块课程。

(三)实践教学增比重,注重功能化

学习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通过引进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对企业真实环境进行模拟,改善目前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酒店管理专业是实操性很强的专业,海南各酒店管理本科院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逐步增加了实践课程,加大了实训室建设。可是目前各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仍然有限,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受条件限制效果不佳,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操作技能与当前酒店相差甚远,实践课在培养过程中的功能不能实际发挥,学生进入酒店实习仍需从零开始学习。对酒店环境进行模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才能真正发挥实践课的功能,使学生进入酒店实习能够更快上手,凸显本科生优势。教学条件的改善需要资金的投入,各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尽力为学生提供仿真实践教学环境,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四)师资队伍重经验,注重多样化

新加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酒店工作经验能使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与目前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教师空有学位,实践工作不足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虽然,不断强调“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但各校在教师招聘中仍是优先考虑学历使得“双师型”教师比例一直较低。建议改变传统的招聘要求,在招聘过程中综合考虑教师的学历条件和酒店工作经验,部分课程聘请酒店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讲授,将教师队伍多样化。同时,学习新加坡酒店管理师资培养模式,让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每隔几年就要到酒店工作一段时间,增强其对酒店行业情况的整体把握,增加对酒店管理的立体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篇7

目前国内关于毕业论文的研究多是集中在现状分析、改革创新方面,其中蒋彦(2008)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为研究依据,根据“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对目前高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就如何正确选题,确定选题的办法,如何更好地将论文设计与工学结合紧密联系,在论文指导和答辩上体现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性强的改进意见。杨建芳(2007)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新模式,指出“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是产学研三者互补而又有机融合的一种有效的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很好地磨合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白杨(2006)在毕业设计内容创新方面,提出了到被录用单位做毕业设计的观点;庄美男、林波(2007)对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对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与企业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多专业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等;杨载田(2003)提出以学生为本,对其进行创新性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行开放式选题指导,加强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特别提出要尊重学生的选题权益,建设一支创新性指导教师队伍,安排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创作实践必要而足够的时间。王占九(2009)指出高职院校沿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存在很大的弊端。高职毕业论文(设计)范式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特色进行改革,而毕业综合实践是一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新范式。钟振宇、周明荣(2008)根据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孙小红、徐世举(2009)根据目前高职毕业论文的现状,并结合作者对高职毕业论文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提高高职毕业论文的几点措施:启动时间提前,保证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提高师生认识,加强教师过程指导;有专项经费投入毕业论文工作。赵丽杰、赵丽萍、关晓彤(2007)提出通过对高职毕业论文与实践教学、科研和为企业服务的关系分析,将毕业论文与实践活动相融合,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综观以往的研究,我们发现专门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成果考核评价研究相对缺乏,特别基于产学研模式下,分别从评价主体教师和被评价主体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反思毕业论文成果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即是以此为出发点,全面调查产学研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其毕业论文成果的评价体系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此来丰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细分研究。

2.样本选择与数据分析

2.1 样本选择

为全面了解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的现状,课题组成员从毕业论文成果考核评价两个利益相关者一教师、学生入手,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力求了解双方对现行考核评价体系的态度。2012年4月~2013年4月,课题组成员对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旅游学院等高校的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6份,回收率为98.7%,有效率为98.7%。同时深入学校在华南、华东、华北和四川地区的实习基地,向正在实习的学生以及已经顺利毕业留在实习基地就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80份,回收率为96.7%。最终用于统计析的有效问卷数量560份,问卷有效率为93.3%。

2.2 数据分析

2.2.1 群体样本统计分析

2.2.1.1 对学生毕业论文成果的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满意度评价总体不是很高“不满意”度和“比较不满意”度总体达到67.9%,“中立”项占到25.6%,“一般满意”度占到28.5%,“满意”度选项为0。

2.2.1.2 学生论文的应用价值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的评价总体不是很高“无价值评价”高达48.7%,这是整个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成果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缺乏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多是为了应付学校教学要求。

2.2.1.3 对学生论文写作态度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论文写作的态度评价不是很高“不认真态度”和“比较不认真态度”比率共占到42.8%,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实习工作比较繁忙,时间上和精力上不足,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兴趣不高。

2.2.1.4 学生选题的新颖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9.3%的教师认为学生的选题缺乏新颖性。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历年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在酒店人才的流失、酒店服务质量的提升、酒店的薪酬管理制度方面,选题普遍比较宽泛,学生没有进行相应的细致研究,缺乏新颖性,即使指导老师提出了比较有意义的选题方向,但是感觉学生无法驾驭,论文写作的质量依然不是很理想。

2.2.1.5 学生毕业论文与实习工作内容的相关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8.9%的学生写作的论文与自己的实习工作不相关,这是导致很多学生对论文写作没有什么兴趣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把实习工作和毕业论文写作看成是两个互不相关的事情,不能在实习的过程中搜集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感觉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负担。

2.2.1.6 现行的毕业论文形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8%的教师觉得论文形式需要根据酒店专业的特点进行一定的修改,35%的教师提倡以实习报告的形式提交论文,12%的教师认为论文形式单一、意义不大,5%的教师提出改用其他形式。由此可见,现行的论文写作形式不太符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特点,可以结合该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与学生实习工作相结合,寻求新的论文写作形式,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2.1.7 现行的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标准的合理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体系合理性,0.6%的教师选择了“中立”,这可能与教师作为论文评价的主体定位有一定关系。但是在“不合理性”维度的取值明显高于“合理性”,由此可见,教师们也感觉到现行的毕业论文体系亟待改革。

2.2.2 学生群体样本统计分析

2.2.2.1 毕业论文成果的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毕业论文的满意度评价也不是很高,52.3%的学生选择“中立”项,“很满意”的情况只有2%,“比较满意”占9.7%,“很不满意”占到8.6%,“比较不满意”占到27.4%,“不满意”维度明显高于“满意”维度。

2.2.2.2 论文应用价值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无价值”的占到12.6%,“比较无价值“的占到27.4%,“中立”的占到48.6%,“比较有价值”占到11.4%,“很有价值”为0。由此可见,学生普遍对自己论文的应用价值评价不高,这跟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对论文的态度有关系。

2.2.2.3 毕业论文与实习工作内容的相关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0.4%的学生写作的毕业论文与实习工作不相关,47.4%的学生论文与有实习有一定相关性。学生普遍反映不能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表现为两者有效融合的可行性以及实习工作和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冲突性。

2.2.2.4 毕业论文形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希望注重论文价值,减少形式的束缚,27%的学生认为当前的论文形式要求不符合自己的知识层次,26%的学生希望可以尝试以实习报告的形式提交。由此可见,学生希望实习论文写作形式的多样化,希望通过与实习工作的有效结合,通过实习体验完成论文写作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把实习工作中的感悟和有价值的知识记录下来,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2.2.2.5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标准合理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标准合理性,45.6%的学生选择了“中立”这可能与学生对考核体系合理性的认知有一定关系。但是在“不合理性”两个维度的取值要高于“合理性”由此可见,学生们也希望现行的毕业论文体系有所改革。

2.2.2.6 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最大困难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39%的学生认为“资料无法搜集”是他们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36%的学生认为“选题与工作不能有效结合”是他们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而这些可以通过学生与实习企业管理者的有效沟通得到一定的解决。如果把实习企业的管理者纳入到学生毕业论文的评价主体中,引导管理者指导学生论文的写作,学生遇到的困难就会小很多。

2.2.2.7 毕业论文写作中各方面能力重要性调查

学生普遍认为论文写作过程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是对自己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量。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他们发现自己在实习或者写作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但是能否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是自己最欠缺也是最需要的能力。其次根据自己的论文题目,来“搜集信息”的能力也很重要。在写作成文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多内容需要经过论文指导老师的点拨,才可以明确思考角度和逻辑顺序。

3.改革建议

3.1 与企业管理者合作进行考评

鉴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可采取双导师制,即由高校教师和酒店相关人员组成。高校教师在理论研究上有优势,可以增加毕业论文的理论深度;酒店相关人员在实践经验上有特长,可以提升学生毕业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论文)提交系统,把企业管理者引入论文考核主体,充分体现对学生毕业论文实际运用价值指标的侧重。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收集整理,从论文的内容修改和论文成果的完稿,企业的管理者始终与学生的实习工作同步进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各方面的素养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可以有效引导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成长路径,甚至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探索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修改不合理的规定和措施。学生和企业都可以在这一过程有所收获。

3.2 实行全程监督管理

鉴于产学研模式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般实行的“2+1”模式,第三学年全年在实习企业中度过,理论教学基本退出。因此可以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文献搜集、市场调查分析、信息搜索与整理等方面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的基础准备能力。进入实习阶段后,可以让学生自主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自我寻找感兴趣的选题方向,然后与行业指导老师和学校指导老师进行双向交流,确定论文题目,并确定论文成果的写作形式。然后在“学校老师+实习企业管理者”的双导师指导机制下,收集一定的基础资料,提炼出论文的大纲结构。进行一定的修改调整后,开始在行业内部通过与实习管理者、企业一线员工、企业管理层的沟通,获取所需的资料和数据,然后进行一定的分析整理,完成论文的初稿。初稿完成后,指导老师要做中期考核,对学生整个前期写作过程中的写作态度和写作量进行一定考评,并对论文的进度、存在的问题、实训情况作出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实习过程继续征求行业管理者的意见,进行论文成果的修改。期间需要学生、学校指导老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做好良好的信息沟通。实习结束后,学生完成毕业成果的终稿,接受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的评定。

通过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监控、评价,有利于全面提高各级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规范学校毕业论文工作,促使毕业论文质量呈现螺旋状稳步上升。

3.3 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评价

改革现行的毕业论文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考核内容与实习工作的结合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激励学生在实习的参考文献: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中,各评价主体都要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的评价。

其考查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毕业论文内容与实习岗位的贴近度、专业贴近度和训练的实效性。二是毕业成果的质量与水平,如科学性与创新性、规范性和实用性,也涉及毕业实践中的工作量大小以及完成毕业成果的态度,如钻研勤奋与否、与导师配合是否积极认真等。三是毕业答辩的评价,毕业答辩的过程其实是学生经过—年的实习之后,综合素养的展现过程。这部分主要是关于答辩论述思路和表达程度以及回答评委问题情况,如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回答内容是否深入和回答是否有很强的逻辑性等。

3.4 注重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

篇8

酒店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酒店是以人为中心的行业,酒店的管理说到底就是人的管理。大学生员工是知识型员工的代表,是酒店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酒店能有效地吸引旅游专业到酒店就业,能有效地降低旅游专业毕业生员工的离职意愿,成为提高酒店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一)旅游专业毕业的对口就业率低。根据,郭倩倩的研究发现旅游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在旅游行业内就业的人数一般在10%—20%之间【1】。

(二)饭店业缺乏高素质的员工。根据,仇学琴的研究表明,2001-2002年云南省星级饭店员工学历层次专科及以上为37.1%、高中(含同等学力)及其以下占63.9%【2】。

(三)高离职率。根据浙江省饭店协会的《2008浙江饭店白皮书》近5年来酒店业员工离职率分别为25.64%、23.92%、24.2%、22.56%、23.41%,比一般行业5%—10%的员工离职率要高出1—3倍。据其不完全统计杭州市内酒店学生员工三年内离职率高达66.1%,进酒店一年就离职高达48.2%,甚至有些饭店招聘的大学生员工一年内全部离职。【3】

二.问题的原因

(一)薪酬低。据国家统计局《城镇就业人员年均工资情况统计公报(2009)》了解,2009年餐饮业员工平均年收入为21193元(非私营)和15623元(私营)。为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4.7%,在19个分行业中居倒数第二【4】。

(二)劳动强度大。据笔者对在酒店工作在酒店工作的同学不完全统计,他们一天工作时间是10—14个小时,远远大于国家法定的8小时,且没有节假日(节假日的劳动强度更大)。

(三)酒店的“逆向”选择和淘汰。由于酒店业对员工的隐性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5】,所以酒店特别是高星级酒店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把许多有到酒店就职意愿的旅游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拒之门外。另由于对隐性知识的培训成本高,酒店就采取更方便的方法——挖墙脚,造成了高的离职率。

三.问题建议

(一)在校期间

1.就学校而言。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造能力。以案例教学为载体的理论教学;以实习实训为重点的实践教学;以职业训练为核心的第二课堂【6】。要坚持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把学生培养为适应社会、适应酒店的高素质人才。

2.就酒店而言。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到酒店中兼职,为酒店发展储存人才。

3.就学生本人而言。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心;学会热情待人的处事方法;善于人际沟通、善于学习。总之要不放过充实自己的每一次机会,提高自己综合素质,为将来从事酒店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实习期间

1.就酒店而言。在安排工作岗位时,应尽量考虑实习生的能力、综合素质、心理状态,因人设岗。对实习生的进行必要的培训。让实习生充满自信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使他们能在工作中感到成功、成长的快乐,提高成就感【7】。酒店要支付给实习生合理的薪酬;要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关心和帮助实习生【8】。

2.就学生本人而言。要通过建立同事、师徒、上下级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资源。通过具体的工作,了解酒店的经营模式、总体规划;学习到各种工作技巧;丰富酒店工作经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要以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最终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酒店员工,而不是酒店实习生。

3.就学校而言。要尽量选择高星级酒店为实习合作单位,这样有利于学生发展【10】。

(三)正式上岗期间

1.就酒店而言。对新招聘的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更好更快的融入酒店;尽可能通过内部提拔,争强员工的积极性,留住大学生员工;尽可能使员工感到公平,这不仅仅是工资的公平,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公平、提拔机会的公平;合理工作安排,由于酒店行业的特殊性,员工工作时间和个人生理与家庭需要之间产生一定矛盾和冲突,导致员工工作压力较大,这也是员工离职率高主要原因之一【9】。

2.就大学员工而言。要干一行,爱一行;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来回报酒店、回报社会;积极为酒店发展献言献策;不仅仅把酒店当做工资的来源,还要把酒店当做家来热爱。

3.就社会而言。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到酒店工作,对到酒店工作的提供政策(如户籍、劳动、人事等)支持。

四.结论

要解决教育和行业需求不适应,学校与酒店人才供需错位现象,不仅需要我们高校的努力,还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更需要酒店的努力。只有高校、学生、酒店、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国酒店业和旅游高等教育稳定的可持续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倩倩,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报2008(3),p65-71

[2]罗明义,旅游管理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6,P59-67

篇9

迅速发展的酒店业,要求酒店管理人才既要有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大酒店的国际化程度,让英语成为了在酒店工作的必要条件。面对市场,必须加强专业英语教育以提高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英语交际能力是在英语学习的内部智力、英语知识、英语思维能力、英语语言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指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活动来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它主要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话语能力四个主体方面。它是一个人培养和形成自身英语素质的综合表现或最高形式,也是英语学习的最高目标。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将在星级酒店工作,英语的交际能力对他们尤其重要。

但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使得我们和外国客人交流时更加具有难度,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在酒店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学习酒店英语知识,更要强调语言运用是否得体,绝不可生搬硬套,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语言的得体性;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接待外国客人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交际双方所处的时间、地点、角色关系、交际目的与内容、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及个人习惯等因素的制约,所使用的交际语言是不一样的。对于这种差异,举出适当、生动的例子进行讲解,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例一:我曾以undress为例讲述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特定含义。一位男性美国客人到一家饭店用餐,他点了蜜汁鸡脯,并对女招待说:“Would you please serve the chicken undressed?”女招待是一位刚毕业的年轻姑娘,不知道客人这句话的要求是上菜时不要把蜜汁事先浇在鸡脯上,客人要自己来浇。她只知道undress是“不穿衣服”的意思,于是大惊失色,说:“No,I can’t.(我不能这样做。)”客人说:“Why not?(为什么不能?)”女招待说:“You are in China,Sir.(因为你在中国,先生。)”餐厅服务员因不能正确理解undress这个多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而造成这样的误会。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多给学生介绍一些特定的词汇的用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避免学生对词汇的片面理解。

例二:在讲解不同文化间对同一个词汇的不同理解时,我曾以tea为例进行讲解。某个中国观光团到达西澳大利亚首府时已是晚上7∶30,客人们尚未进晚餐。当地导游介绍当晚的安排:“We’ll have tea at about 8∶00 right after we arrive at the hotel.During the tea time,I’ll have you registered and have your rooms ready so that you may have a rest.”中国领队翻译为:“我们大约8∶00到宾馆,一到那里就喝茶。喝茶期间,导游会帮我们登记并把大家的房间准备好。这样,喝完茶后大家可以进房间休息。”客人听完大惑不解:还没有吃晚饭呢,怎么就进房间休息?况且在飞机上已经喝很多茶了,怎么到了酒店不吃饭,又喝茶呢?经过解释,领队和客人才了解:澳洲人,特别是西澳人习惯把每天的正餐称之为tea,这里的tea不是我们中国认为的“茶”。通过这些例子尽量多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国外的风俗习惯,使其更好地工作。

事实上,英语本族人和说英语的外国人交际时更注重的是交际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沃尔福逊(Wolfson)曾指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本族人对于外国人的语言和句法错误往往比较宽容。相比之下,违反讲话规则常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她所说的“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指的是讲话规则并不是在各种语言中都一样,而是相对存在的。说英语的人由于不了解英语国家的习俗,不了解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的规则,而容易导致说话不得体。这种不得体语言往往被英语本族人误解为不礼貌,因此在与外国客人交往中,要注意交往的礼节,了解国外习惯,尊重外国人的风俗。如:西方人的女士优先、不问女外宾年龄和体重、禁忌数字13、不谈私人财产、不谈宗教和政治信仰、握手的礼仪、谈话的距离、饮食习惯、社交礼仪等,我们都应该了解,都应该遵循。当今世界,随着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如何客观地认识并处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消除彼此之间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言语交流障碍,已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而“对语言中文化因素的了解越多,语言的交际能力越强”。在酒店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使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使语言交流顺利进行,增进友谊。因此,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非常有必要。

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交际教学法是我采用最多的教学法之一。在教学中我首先是注重选择真实性的语言材料,使学生了解国外酒店业的发展,掌握最新、最先进的酒店英语。学习酒店英语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能够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如酒店接待等具体工作中,与外国客人的交际。酒店业本身就是一个服务性行业,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是其首要目的。与外国客人的交流成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必须使用与真实酒店操作相同的教学材料,如国外酒店现场文字、图片、原版酒店管理教材、原版旅游杂志、电视广播、现场录音等。另外,在课堂上,作为教学活动的交际活动,即口头交际也必须真实和有意义。比如,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名或几名学生扮演酒店各部门的服务人员,部分学生扮演外国游客,对整个酒店流程和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真实的模拟,引导学生根据某一现实语境,用流畅的语言进行组织、推理、归纳和演绎。形式有问答、对话、复述、扩展情景设计等,并要使语言交际的训练逐步由日常会话过渡到特定的模拟外宾接待的系列语言交际中去。这样经过严格的模拟训练,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学习语言的乐趣,找出差距,逐渐完善,尽快适应在宾馆接待外宾的工作。

其次,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所以应使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多地开口说英语。先要使他们敢于开口说,如果没有开口的胆量就谈不上口语交际的活动开展了。热情、敏感和宽容的态度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我都是满腔热忱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这样学生就会克服讲话时的惧怕心理,渐渐由敢说到爱说。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和他们专业对口的英语方面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起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英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成为在酒店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才。

篇10

[1]项目导向式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研究[J],张丽萍当代职业教育,2013.12

[2]《酒店管理》,郑向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

[3]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构想,张丽萍,2009.6

[4]酒店管理专业现场教学模式的探讨,王小娟,现代企业教育,2010.1

参考文献

[1],酒店/会所管理系统.广东省,中山大学,2008-01-01.

[2]谢琪,酒店信息管理系统.江苏省,南京大学银河软件开发中心,2002-01-01.

[3],酒店电脑网络管理系统.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2004-01-01.

[4]王联国,酒店网络管理系统开发利用研究.甘肃省,甘肃农业大学计算中心,1999-10-01.

参考文献:

[1]张一恒,李晚春,岳桂貞.市场需求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以陕西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6(01):31-32.

[2]张一君.就业视角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铜陵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51-53.

[3]苏日娜,汤健.后骨干校时期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建设的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3):246-247.

[4]酒店管理专业[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65.

[5]金永光.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303-304.

参考文献:

[1]邵东风.新形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7):113-113.

[2]薛驰宇.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J].赤子(上中旬),2014,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