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丰6号 产量结构 模拟 通径分析 回归分析
摘要:运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等方法对粳稻新丰6号在2014、2015两年黄淮流域粳稻区试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产量结构特征及高产栽培措施,为明确成产的关键因素并充分挖掘其高产潜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新丰6号的产量与结实率、千粒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呈较强正相关,但与穗总粒数呈微弱负相关;回归分析得出各产量因素对产量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结实率(0.598 0)〉千粒质量(0.545 0)〉有效穗(0.528 2)〉穗总粒数(0.405 7)〉穗长(0.1148);最终效应为:千粒质量(0.5244)〉结实率(0.5181)〉有效穗(0.3107)〉穗总粒数(-0.1964)〉穗长(0.101 0).该品种的理想产量结构为:穗长16.835 cm,有效穗315.714万/hm^2,穗总粒数152.524粒,结实率81.571%,千粒质量26.191 g,期望产量可达10 707.310 kg/hm^2.在栽培实践中,应确保在有效穗达到320万/hm^2的基础上,加强中后期水、肥、化控管理,促成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使它们在高水平上协调优化,实现该品种的高产目标.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要求:
{1}文章一律横排、用通行规范简化字书写和打印。
{2}来稿务必立论正确,论证严谨,论据充分,数据准确,语言通顺,文字流畅,标点符号正确;特别应具有创新性、学术性和前沿性。
{3}如不同意本刊对采用文稿作相应的技术处理和修改删节,请事先申明。
{4}文稿中插图要符合国标要求,图中说明文字用序号标示。序号文字说明标注在图名之下。
{5}摘要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个部分,其中中文摘要约300字,英文摘要约600-800字。关键词2至5个(中英文)。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