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

杂志介绍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是由河南大学主管,河南大学主办的一本省级期刊。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创刊于2010,发行周期为季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河南大学

  • 主办单位:河南大学

  • 国际刊号:1674-8506

  • 国内刊号:41-1414/I

  • 发行周期:季刊

  • 全年订价:¥192.00

  • 改制语境与赋家劝谏的失效

    关键词: 改制语境  结尾套语  劝百讽一  

    两汉辞赋之所以形成“劝百讽一”,在于赋家在结尾处的讽谏,常常蹈入西汉所形成的改制语境之中。其见解既不能独到,其学理又不能标新,并不能超出时人的政治见解,使得其卒章所显之志,更多接近于政治套语,从而使得汉赋的劝谏失去了针对性和有效性,被视为陈陈相因之辞。

  • 从艳史到性史——“癖”的语义流变兼论王韬的艳史

    关键词: 艳史  性史  癖  王韬  男色  女色  

    “艳史”是通过中国古典艳情文学,诸如小说、诗词、笔记和类书等集大成的野史传统,所形成的一套中国艺术的合法叙事机制。此传统叙事不但倾向于褒扬“情”.也把身体习癣重复进行操演的效果总结为“癣”。但此传统叙事来到近现代中国却开始面临不断收缩与崩散的局面。“艳史”对叙事的合法性.渐渐被现代社会以“性科学”为名的“性史”的病理...

  • 案件·文本·解读——以晚清北京“春阿氏案”为中心

    关键词: 春阿氏案  舆论  文学  

    本文围绕清末北京春阿氏一案,通过解读《京话日报》、小说《春阿氏》、牌子曲《春阿氏》和京剧剧本《春阿氏》,力图展现清末北京舆论界与小说界、民初北京曲艺界与戏曲界在古老的北京城由传统向现代进发时所做的努力与突围。进而揭示清末民初北京多元共生、现代性特质开始凸显的文化空间。

  • 法制肇建时代的新闻追踪与社会观察——民初北京陈绳被害案背后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 陈绳被杀案  新闻史  法制史  市民文化  

    1913年8月30日凌晨发生在北京西城的陈绳被害案,案情曲折离奇,审理中又出现翻供和律师更易,从地方检察厅上诉到高等审判厅,并引起军法界关注,高等厅开庭21次方宣判结案。是为民初一桩巨案。该案牵涉到前清尚书陈璧,著名律师汪有龄、刘崇佑和黄远庸担任辩护人.在新闻报道和市井传闻中还卷入了权力、政党、凶杀、绯闻等因素,引起时人持续...

  • 我看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

    关键词: 余华  哲理意蕴  讽刺  情节结构  语言美  

    《第七天》一问世即成为批评界的关注焦点。本文从该书的哲理意蕴,眼光向下写普通小人物的价值取向,集暴露、讽刺、揶揄于一体的苦难书写,情节结构组织的特点,语言的特色等方面,简略地铺叙了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当前的读者和评论者。

  • 一个“中国”的故事——《带灯》中的基层政治与经济伦理

    关键词: 基层政权  内卷化  经济伦理  

    贾平凹的《带灯》不只反映了当下农村的问题,也可以读作一个“中国”的故事。基层政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营造政绩工程,公职人员半经纪化,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同时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维持稳定,依靠赢利型经纪控制社会。呈现出明显的内卷化趋势。社会上个人经济行为伦理大行其道,对原有的乡村伦理和人际关系造成了极大的...

  • 面向“现在"的末世景观——格非《欲望的旗帜》如何强攻现实?

    关键词: 现在  重复  自我分裂  欲望化现实  格非  

    1995年格非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出版。这是一次面向“现在”的书写,先锋的叙事与现实的关怀在此以有力的方式交融,小说因此沉重而尖锐。对生活无非是一场重复的沉痛感喟,对自我在禁闭中无限分裂的深刻揭示,尤其是对欲望化现实的倾力呈现与有力批判,等等,在理智与情感的激烈辩驳中,格非最终切近了当今现实的一些本质层面。这是一次强攻...

  • 中国文论身份问题的提出与当代语境

    关键词: 身份问题  当代语境  中国文论  信息化进程  社会文化  精神维度  全球化  现代化  

    身份是确定某物某人归属与价值的一个术语.身份问题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时代情境。随着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身份问题日益突出地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热点。身份触及人本身,在生理、心理、精神维度均有展开,今天的性别、身体、欲望、青年等问题就是证明。

  • 政治场域与中国文论的人文诉求

    关键词: 政治问题  中国文论  场域  人文诉求  相对独立性  社会空间  自律性  文艺  

    在文论身份的讨论中.政治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虽然我们必须承认文艺具有一定的自律性,但也无法断言任何艺术都可以绕开政治问题。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进一步说,场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相对独立性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

  • 女性主义与现代经验的理论反思

    关键词: 女性主义  经验  现代  反思  时间概念  工业文明  横坐标  当下性  

    文论身份的重要维度是现代经验。那么.何谓现代与经验?现代经验又是怎样作用于女性主义的?强调现代.即是与古典相对立.而经验作为一个横坐标,是一个累计的概念:而现代则是纵向的时间概念.强调的是经验的当下性.是伴随在工业文明之后发生的。

  •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理论误区

    关键词: 现代转换  古代文论  中国现代文论  中国传统  误区  时间概念  想象性  

    “转换”无非是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现代文论.不能只从西方引进.那么由于中国传统和西方没有任何瓜葛.所以.这个纯洁的“传统”就想象性地成为挽救中国现代文论的救命稻草。传统有着非常确定的指称.即一种“过去”.也就是说传统是一种时间概念。

  • 从中国诗学“朝鲜化”看西方文论“中国化”

    关键词: 朝鲜文字  中国化  西方文论  中国诗学  文学形态  诗话  历史  文学史  

    朝鲜诗话在朝鲜文学史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态,从发生、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消亡,经历了七百年左右的漫长历史。中国诗话直接促使朝鲜古代诗话的发生.并且韩国古代诗话直接用汉字创作。从开始的模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朝鲜文字的诞生.使汉字开始渐渐淡出历史.诗话也成为历史.被永远记载在历史的篇章中。

  • 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文论话语权思考

    关键词: 全球化  话语权  中国文论  西方中心主义  视域  中国文化  中国电影  文化价值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面临着尴尬的处境。戴锦华曾在做客腾讯网谈论“全球化下的中国电影文化自觉”时提到.中国电影向西方输出的是自我建构的中空的文化价值。这里暗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在中西文化对峙中,西方中心主义仍然存在:第二.中国文化向外输出时仍然不具有足够的话语权。

  • 古典传统如何重塑自己的文化身份?

    关键词: 文化身份  古典传统  理论研究体系  中国文论  文学的本质  文学理论  两个维度  西方文学  

    在探讨中国文论的“古典传统与文化身份”时.我们应当注意从“古典传统”和“文化身份”两个维度出发来思考问题.“文论”即“文学理论”.是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社会作用的一门学科.它是在西方文学理论研究体系中诞生的名词.其内涵中所包蕴的逻辑性、体系性和科学性等特点。

  • 如何认定当代中国的文化身份?

    关键词: 文化身份  当代中国  后殖民主义  六七十年代  狂飙突进  文化研究  民族文化  中心话语  

    今天。通过我们对学科构建的身份认定.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到:在强势的西方中心话语的冲击下.文化的自卑感的阴影犹如魑魅魍魉般笼罩在民族文化的殿堂.文化研究勃兴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又成了新世纪的热潮.随着后现代的狂飙突进.后殖民主义也随之风舞沙起。

  • 超越民俗学的故事研究:数据与分析

    关键词: 故事  交叉学科  数据分析  

    讲述和倾听(书写与阅读)故事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现象。按照现有的学科体制.专门研究故事的学科是法学门类下的民俗学。但是由于故事的内涵极具包容性和广阔性.对于故事的研究已不仅限于民俗学领域,还涉及到人类学、文学、民族学甚至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新闻学等更广泛的学科领域。所以,我们对“故事”的考察不应仅限于民俗学范围之内....

  • 论《鲁滨孙历险记》序言中的真实

    关键词: 序言  真实  道德  伪装  

    笛福在一个小说尚没有确定命名的时代以自传的形式进行写作.并在序言中极力承诺故事的真实性。当这种承诺遭受质疑或难以自圆其说时。笛福又将真实与道德等概念混淆起来。由于“真实”是一种文化现象,在18世纪早期与道德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笛福的承诺可以看作个体对伦理责任的承担,而承诺背后的混淆和伪装则是对叙事责任...

  • 关于鲁迅与佛教的通信

    关键词: 鲁迅研究  通信  佛教  

    大作《多疑鲁迅》①及几个相关文件都拜读了。谢谢信任。评论鲁迅研究的新作,难免心虚。因为十多年了.我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动态不甚了然。葛涛先生去年赐我一本新著.其中讲到几个学者在网上开《专家专栏》,“常给网站邮寄自己的大作”。不料将我也列在其中。很惭愧.至今为止.我不曾在网上发表一字.而且对于相关技术一窍不通。

  • 北京女高师《文艺会刊》与“五四"知识女性的写作转型

    关键词: 北京女高师  知识女性  

    《文艺会刊》是由女高师文艺研究会发行的刊物,真实记录了“五四”运动自高潮至回落期间女高师的校园生态以及知识女性的写作状态,显示出丢性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写作转型。本文从白话写作、文体选择等角度呈现并分析了她们的写作.并探讨了其新旧交杂风格的成因。

  • “诗的新批评”之重温——陈越著《“诗的新批评”在现代中国之建立》序

    关键词: 现代中国  新批评  诗  博士论文  文本批评  序  修订稿  答辩  

    陈越的这本书乃是他的博士论文的修订稿。记得论文最初的题目是妒诗的新批评”在现代中国之建立》,在预答辩的时候有几位老师担心这个说法过新,且有与英美的“新批评”攀比之嫌.所以建议修改为《“诗的文本批评”的中西汇合》,作为最终答辩的题目。

  • 整合与超越——评张桃洲《声音的意味:20世纪新诗格律探索》

    关键词: 新诗格律  20世纪  意味  声音  整合  影响的焦虑  诗的格律  话语实践  

    新诗的格律问题一直与新诗的成长如影随形。可以说。新诗形成以来所遭遇的困境都在这一问题上有着集中体现.以至于成为新诗史上聚讼纷纭的关节点。从胡适、徐志摩、卞之琳、林庚到王力、何其芳、郑敏等,诸位前贤纷纷从理论、技术层面提出各种解决方案.繁复缠绕的辩论以及话语实践似乎已经透支了这一话题空间.以致在影响的焦虑下.少有当代学...

  • 他者的相似性——再评张钊贻《鲁迅:温和的尼采》

    关键词: 相似性  他者  80年代文学  20世纪  人文世界  文学研究  知识分子  

    2011年版的《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是作者几经修订绵延20多年完成的力作.从书中仍然能够读出20世纪80年代文学(哲学)研究的风味。张钊贻自称沉迷于鲁迅和尼采这些年.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思考纳入思想和文学研究.带着某种时代的热忱和焦灼.寄托了对当代社会人文世界的“温和”期许。

  • 《叶圣陶全传》与人物传记的标准及写法

    关键词: 叶圣陶  人物传记  写法  标准  名人传记  人物生平  四卷本  梁启超  

    由一棵大树可以想象一片树林。商金林最近在他庞大的“叶圣陶系列写作”中推出了堪称作家和文化名人传记巨制的《叶圣陶全传》,使得我们更易窥见叶圣陶的整体。除了大陆和台湾所出四卷本的鲁迅年谱,以及梁启超、胡适等多卷的资料长编或许稍可比拟.在相当长时间里.很少有这种篇幅浩大、长达百万字的人物生平著作出现。恕我浅薄,“全传”的概...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河南开封市明伦街85号,邮编: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