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杂志

杂志介绍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杂志创刊于1955,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社会类。

  • 和谐精神的导入与中国法治的转型——从以法而治到良法善治

    关键词: 和谐精神  中国法治  良法善治  和谐法治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公共治理模式有过两次革命。第一次,从人治到法治(以法而治,rule by law;或依法而治,rule of law)。第二次,从以法而治(依法而治)到良法善治(gov-ernance of good law)。从人治到法治,是公共治理模式的形式革命,从"国王就是法律"演变为"法律就是国王",实现了法律至上、权利平等和形式正义。而从工具主义的以法而治...

  •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创新——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

    关键词: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城乡一体化  价值取向  制度创新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诸多制度安排中,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直接和个体相联系的,能够最直接地促进人的发展,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恰恰是政府推动城乡一体化的目的和出发点。城乡一体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与价值取向是对农民人性尊严的保护及对其基本人权的保障。因此,逐步建立健全失地农民...

  • 公共信托原则视角下的环境权及环境侵权

    关键词: 公共信托原则  环境权  环境侵权  

    环境权不是所有涉及环境资源的诸种权利的集合,也不应是遵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私权利,而是需要国家保障才能实现的,范围不特定的社会公众享有良好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权利。通过对公共信托原则的研究可以为环境资源权利体系的建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环境权体系,强调环境侵权救济应突出两点:一是突破对原告资格的不当限制;二是...

  • 文化与国际社会

    关键词: 文化  国际社会  先锋模式  调和论模式  开放准入秩序  自然国家  

    马丁·怀特有一个假设:因超出原有基础向外扩展而导致共享文化缺失的国际社会将是不稳定的。在英国学派对国际社会从欧洲向全球规模扩展的历史所作的描述中,这一非稳定性假设一直很有影响力。就全球国际社会如何从古典时代后期演化而来可以给出两种模型:一是几个扩展中的文明之间发生多元文化碰撞(多中心);二是体系被一个中心接管(单一中心...

  • 当代世界的不同解读

    关键词: 后美国世界  跨国国家  国家构建  新兴大国  

    冷战后世界形势的剧烈变化使人们对当代世界的认识陷入迷惑之中,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当代世界的不同解读。这些解读不仅出自国际关系学家和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而且也出自西方主流媒体的专栏作家或观察家,后者的观点往往更为轰动,更具影响力。对当代世界的解读能力也是一种对当代世界的塑造能力,一个概念的创造和流行能够影响许多人对世...

  • 中欧文明文化碰撞的另一页:1514—1793

    关键词: 中西交流  文明冲突  中华世界秩序  

    对欧洲与中华帝国的早期交往中文明与文化的多种碰撞的研究表明,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末,欧洲国家与非国家行为者广泛频繁地参与了中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秩序,但中华帝国单方面主宰着中西交往的条件及方式方法。尽管中欧两种国际秩序有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的组织原则,对国际关系中的正义、秩序、合法性有不同的理论与实践,但是欧洲人从未挑战过...

  • 超越“威斯特伐利亚束身衣”——以英国学派视角审视国际体系

    关键词: 英国学派  国际体系  国际社会  

    国际体系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欧洲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偏好,是主流国际关系学在阐释这一概念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巴里.布赞和理查德.利特尔教授把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结合起来,以英国学派"历史的、社会的和理论的多元方法",对国际体系进行了再构建,强调互动能力与类型、单位的多样性与国际体系的...

  • 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区域国际社会结构分析

    关键词: 后冷战时代  东北亚地区  国际社会  英国学派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区域国际社会基本形成,并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在政治—军事层面,东北亚各国在无政府状态下展开相互竞争与合作;在经济层面,东北亚各国存在着优势互补、贸易往来频繁与贸易保护主义并存的局面;在社会层面,东北亚地区则呈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与脆弱的区域主义观念的巨大反差。这些相悖相离且大量继承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遗产的...

  • 黑格尔知性理论概观

    关键词: 黑格尔  知性理论  知性逻辑  知性思维  

    黑格尔知性理论包括建构性和批判性两个部分。前者包含三个基本层次:思辨现象学中关于知性意识的理论、思辨心理学中关于知性机能的理论和思辨逻辑学中关于知性法则的理论,它们构成黑格尔思辨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后者包括黑格尔对知性逻辑和知性思维的批判和否定,它们属于黑格尔为了寻求建立形而上学的理性方法对以前知性方法的清算,因而...

  • 反思的现代性——黑格尔政治哲学的一个维度

    关键词: 黑格尔  政治哲学  现代性  

    现代性是近代以来政治哲学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黑格尔明确地支持现代性,他通过对现代性的反思,揭示了在现代世界中个人、社会和国家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分析了现代个人普遍自由的多重含义,展现了现代社会无限反思的基本结构,把握了现代国家唯一现实的普遍力量。黑格尔关于现代性的反思对于我们今天深入理解现代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四重批判——以“颠倒”问题为核心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  思辨哲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  宗教批判  

    以"颠倒"问题为核心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颠倒"的完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而展示了如下四重批判,即:法哲学批判、思辨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宗教批判。

  • “现实的个人”:通往“普遍性”构建的一条可能之路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现实的个人  普遍性  

    马克思哲学尽管在事实层面的普遍性维度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关涉到价值层面的普遍性维度建设上,其学说的力量却相对薄弱的。马克思学说从"自我意识"主体转向"现实的个人"的思路将原本蕴含于马克思"实践"概念当中关乎"现实的个人"的本体关怀立场呈现出来,赋予其作为"普遍性"话语的"正面"轮廓。最终确立起了一项称之为"社会关...

  • 为“文化五四”辩护——两个“五四”的不同境遇与价值差异

    关键词: 文化五四  政治五四  历史境遇  反传统本质  价值差异  

    中国现代史的起点处实际上有两个"五四"——1917年开始的"文化五四"和1919年开始的"政治五四"。两个"五四"的历史境遇和当下价值是不同的。"政治五四"始终受到中国主要政治力量的肯定,而"文化五四"则从最初开始就一直受到愈来愈激烈的否定。对于"文化五四"的否定来自于其反传统的激进主义本质,而其反传统的激进主义构成是对于传统...

  •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与灾害书写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灾害  灾害书写  灾害文艺学  后灾难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的遭遇和噩梦,文学是现实社会的记录和反映,二者存在难以切割的联系。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深入考察,"文学与灾害"无疑是一个新颖而又切要的课题。灾害带来的恐惧、破坏、伤痛和死亡,抗灾、救灾和重建家园、拯救人生等过程中展露出的对人的尊严、生的权利的捍卫,对爱的力量、生命奇迹的演绎以及对人之生存、死亡的终极追问等...

  • 世界与民族之间的现代汉语写作——阿来《尘埃落定》和《空山》的文化解读

    关键词: 阿来  现代性  世界性  民族性  

    《尘埃落定》和《空山》都传承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对现代性反思的传统。阿来以此思考在现代性的进程中,藏族世界呈现出的新的文化存在状态,进而追问,"现代的"、"异域的"是怎样渗透进"我们的"?并且试图在一个个小人物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轨迹中去找寻答案。阿来在自己的创作旅程中锲而不舍地去破译"民族性"与"世界性"对接的密码,而这种破...

  • 理论自觉与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

    关键词: 环境社会学  理论自觉  社会转型  

    从诸多方面看,最近几年中国环境社会学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目前环境社会学的重大不足是理论基础非常薄弱,需要高度重视理论自觉问题。环境社会学者应积极拓展传统社会学的视界,坚持社会学的未来关怀,努力洞察中国社会转型以及转型期社会成员行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推动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和建设。

  • 中国环境问题的理论关照——一种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 环境问题  环境政策  本土化研究  理论建构  

    中国环境问题的成因较为复杂,受计划性发展目标、环境管理与政策及社会生活等因素的影响。而中国环境社会学应当以中国环境问题的现实为研究基石,并坚持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即关系主义、结构主义及行动主义。在"经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推进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建设。

  • 我国农村居民人情消费行为的特征与基缘——以豫南杨集村为例

    关键词: 人情消费  人情  消费者行为  关系网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回顾有关人情和人情消费研究的基础上,以豫南杨集村为例,对我国农村人情消费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发现近年来人情往来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人情消费的名目增多,消费方式呈货币化的趋势,总的消费数量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我国农村居民的人情消费行为既有源于中国...

  • 基于需求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

    关键词: 农村公共产品  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结构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  

    依据供给与需求相互决定的原理,从供给的对立面——需求的角度研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问题。主要从农村居民需求意愿、消费支出构成、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等方面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结构进行探讨,提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优先顺序,为确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先顺序,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提供依据。

  • 农村金融、财政支农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1978—2007

    关键词: 农村金融  财政支农  农村经济增长  

    基于1978—2007年的数据,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表明,公共财政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撑力度的有限、农村金融财政化、农村金融利率与机构数量的双重抑制,使得财政支农率与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率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农村分支机构改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格局,对农村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然而,...

  •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碳排放  碳减排  

    低碳经济是人类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三低一高"的可持续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阶段、产业技术水平的制约或影响,并需全球范围的国际合作。从高碳经济向绝对低碳经济的转型一般依次经历三个"过山车":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先后从不断上升向稳定下降方向转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同时...

  • 低碳经济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关键词: 产权  碳排放权  交易制度  技术创新  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体现负责任大国的举措,也是解决国内能源瓶颈,消除环境污染,优化产业结构等的内在动因,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并保护长期国家利益的必然要求,但其发展道路应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技术创新和普及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决定性力量,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实现替代能源的开发和普及、能效的提高以及减排的目的,才能...

  • ABSTRACTS

    关键词: 英文摘要  内容介绍  期刊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东北亚战略与政策研究”简介

    关键词: 东北亚战略  哲学社会科学  教育部  中国  政策  课题  东北亚研究中心  简介  

    “中国东北亚战略与政策研究”是一项跨校际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号:09JZD0037),该项目由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刘清才教授担任首席专家。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和东北亚研究中心为依托,以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和东北亚研究院科研力量为基础,吸收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军事科学院和内蒙古大学等单位相关领域...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邮编:1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