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

杂志介绍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是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创刊于1980,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教育类。

  • 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关键词: 生态美学  20世纪中期  美学观念  人与自然  存在论美学  生态审美  人与社会  审美关系  

    所谓生态美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是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和谐为基础,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生态纬度的存在论美学,它以人的诗意的栖居为其指归。生态美学是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美学观念。

  • “去”之三味:中国美学的当代建构意识

    关键词: 中国美学  意识  人文学科  改革开放  所有人  

    美学界所有人都不会轻易忽视过去三十年中国美学发生的改变。那些改变的重要之处,也许并不在于它们向我们提供了某种崭新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也不在于中国美学借助三十年“改革开放”而在整个人文学科中变得如何重要。实际上,过去三十年中国美学所带来的最重要改变,是

  • 走向文化的美学:困境与思考

    关键词: 美学  文化  人文学术  思想解放  学术研究  学科  不平衡  速度  

    思想解放30年,对于中国人文学术的发展当然具有重大的意义。但这不等于说30年来人文学术的每个学科都获得了积极的发展。除了各个学科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外,更重要的是:学术的发展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科的发展。比如美学,30年来虽然在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重大的发展,

  • 审美类型:1978年以来研究进路

    关键词: 审美类型  审美对象  艺术美  美学性  类型学  自然美  分类  社会美  

    审美类型学是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美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审美对象主要有三种分类:一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二是艺术美中的门类之分:音乐、文学、美术、戏剧、电影等等;三是审美类型,既崇高、滑稽、悲剧、喜剧等等。在这三种分类中,审美类型分类是最具有美学性的。

  • 走向休闲——中国当代美学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向

    关键词: 中国社会  当代美学  休闲化  指向  构建和谐社会  政治化  改革开放  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政治为本的政治化社会,到以发展经济为本的经济化社会,再到以人为本,追求人的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的休闲化时代,社会实际生存状态得到了重大的关注和改善。中国当代美学也与时俱进,体现着从以政治为本,到以学理为本,

  • 文艺美学的当代际遇

    关键词: 文艺美学  际遇  中国社会  改革开放  中国历史  自觉  

    从1978年至今30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在这30年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以使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这30年中,美学这一学科也得到了健康而快速的发展,其中,“文艺美学”的学理自觉及发展则是很重要的成就之一。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认识论转向的意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关键词: 改革开放  认识论转向  哲学研究范式  

    在改革开放之初,以高清海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理解,开始了改革传统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尝试,实现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的认识论转向。这一转向开启了哲学研究的学院化、学术化方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由于认识论问题的超越性和永恒性,即使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出现实践论和生存论...

  • 为日常生活批判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基本意义

    关键词: 日常生活批判  异化劳动  存在主义  列斐伏尔  

    列斐伏尔是20世纪西方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奠基人。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重要历史意义就在于首次为哲学史上久被遗忘的日常生活问题提出辩护,系统阐明了日常生活作为哲学概念的基本内涵,深入讨论了哲学与日常生活的辩证关系,全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首要本质何以是“日常生活批判的认识论”。

  • 霍耐特承认道德观的建构

    关键词: 霍耐特  承认  承认道德  实践的自我关系  

    为了克服当今道德哲学的困境,为社会的道德秩序奠定规范的基础,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霍耐特以实践的自我关系为中介,通过否定的方式,把拒绝承认与道德损害相关联,并通过肯定的方式,建构了基于爱、敬重、团结三种承认形式之上的道德观,以确保实现主体的自我同一性和人格完整性。

  • 恩斯特·布洛赫: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定位及其当代意义

    关键词: 历史定位  当代意义  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根据布洛赫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评估布洛赫哲学思想在20世纪精神史中的历史地位以及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带来的可能收益。布洛赫哲学是一种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历史定位与研究模式对于用“诺斯替主义”、“人本主义”、“弥赛亚主义”、“乌托邦主义”、“博采主义”乃至“修正主义”等模式解读布洛赫及其哲学思想,将起到...

  • 后现代性视域与马克思的当代阅读

    关键词: 现代性批判  后现代性  马克思哲学  

    后现代性即是对现代性的诊断与解构、颠覆与批判。作为现代性批判的重要思想家,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共同开启了后现代性的哲学思想范式。从后现代性视域看,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终结现代性哲学话语的过程中,完成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开启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范式。它标志着现代性的终结与后现代性的开端。

  • 从经济危机到道德危机——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困境

    关键词: 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  道德危机  

    从旧资本主义到新资本主义,并没有能够使资本主义摆脱危机,相反,在经济危机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又凸显了新的道德危机。如果说在旧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是主要社会病的话,那么,在新资本主义时期,除了经济危机之外,道德危机正成为新的社会病。然而,无论是经济危机还是道德危机,都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冲突。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道德...

  • 阶级分析的三种逻辑与中产阶级研究

    关键词: 阶级分析  中产阶级  三种逻辑  

    本文着重探讨阶级分析的不同传统所强调的三类因果过程:首先是对个体生活有着显著影响的不平等的生活条件相关联的机制;其次是与各种社会封闭形式(forms of social closure)有关的机制,社会封闭使得某些个人或群体通过排斥他人而享有获取资源和机会的优势;第三是与个人或群体通过控制他人活动而受益的方式有关的机制。这三类机制可分别称...

  • 政治交叉、社会表征与学术干预:中产阶级在中国的形成

    关键词: 实用主义学派  中国  中产阶级  形成  

    本文运用法国“实用主义”学派波尔坦斯所提倡第二种研究路径,来分析中国社会学家对本国中产阶级问题的学术研究。本文希望通过这一特独的视角能透视中国中产阶级现象的本质、内涵以及学者的学术研究对这一现象本身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治交叉、社会表征与学术干预是中国申产阶级形成的基础的观点。

  • 关于健康社会政策的理论思考

    关键词: 医疗  卫生  健康  社会政策  

    为深入讨论我国全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一系列问题:什么是卫生,什么是健康,健康服务的社会意义,传染病与慢性病,以人为本与医学伦理,基本医疗服务能“市场化”吗,“政府失灵”和“准市场”。等等。在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国际国内,都认为的医疗保险三模式:其一,“以国家一般税收作为筹资来...

  • 东亚生产主义社会政策模式的产生和衰落

    关键词: 比较福利体制  生产主义  社会政策  东亚福利  威权主义  

    在比较福利体制这一研究领域,人们对于“东亚福利”问题的探讨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尽管如此,研究者对于东亚国家是否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社会政策模式,以及如何解释这些国家福利体制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等问题,仍然存在许多争议。本文从人们所普遍认同的东亚福利体制的一个共同点,即以生产主义为导向的社会政策发展战略出发,来考察东亚社会的政...

  •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及其战略转型

    关键词: 经济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方式  特征  经济转型  

    经过30年的经济改革与经济转型,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从起飞阶段进入到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工业化进入由中期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时期,整体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双重转型期.结构调整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消费的增长效应逐步增强,资源环境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强约束,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依据中国...

  • 论中国体制转轨进程中政府行为目标的逻辑演进

    关键词: 体制转轨  政府行为  演进  

    在我国体制转轨中,政府行为目标的转变控制和影响着转轨的进程和方向。已有的关于政府行为的研究大多是比较典型的民主的市场经济国家,它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这样一个政治和经济都在发生巨大变革的社会。本文基于政府双重利益目标的前提假设,针对我国转轨时期的现实国情和特点,具体分析我国政府面对的约束条件,不同阶段下政府行为目标的选择...

  • 逻辑实证主义应用于经济学的内在缺陷——逻辑实证主义的“逻辑”批判

    关键词: 逻辑实证主义  工具主义  演绎法  约定主义  研究纲领  

    逻辑实证主义起源于对归纳主义之逻辑缺陷的弥补,但其本身在解释、确证以及理论构建等三个层次上依然存在逻辑问题。尽管逻辑实证主义把理性分析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但它除了为经济学发展了一套更为完善、圆滑的技巧以及提供一些琐碎的统计资料之外,并没有对经济理论的发展产生实质性作用。

  • 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述评

    关键词: 超边际分析  新兴古典经济学  分工和专业化  

    以杨小凯、罗森、贝克尔、博兰、黄有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运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了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活古典经济学的思潮,形成了一个以超边际分析为基础工具,以专业化经济、分工和经济组织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以来已经对贸易理论...

  • 中国国库制度改革分析

    关键词: 国库制度  改革  分析  

    国库是办理预算资金收纳和库款支拨、执行政府预算的重要职能机关。中国国库的发展经历了4个历史阶段。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委托国库制。我国传统的国库制度是一种分散型的管理制度,从2001年开始逐步推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制度绩效显著。

  • 在理念与规则之间——论危机管理法律原则

    关键词: 危机管理法律原则  确立标准  一般原则  具体原则  

    危机管理法律原则作为行政法原则的特别原则,是指导并规范危机管理法律的纲领性的准绳,对于相关法律的创建、适用、研究以及公众理解法律都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学界对危机管理法律原则的认识差异较大,其根本原因在于欠缺公认的确立标准。以安全和秩序、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为逻辑起点,以贯穿于全部危机管理法律始终的一般原则和适用于危机管理...

  • 危机决策:一个基于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 危机决策  信息流  信息偏差  

    危机决策是危机管理的核心。信息是危机决策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要素,危机决策是一个信息处理和交流的系统,也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本文根据危机信息来源的不同,将导致危机决策过程中信息发生偏差的原因归纳为垂直历时性传递过程中地方封锁信息、水平共时性传递过程中部门隔离信息以及社会信息渠道无法进入决策系统从而导致系统...

  • 法治政府:“德性”内涵的三重解析

    关键词: 法治政府  德性  良法  善治  公正  

    仅仅从“法”的层面来解读“法治政府”是有片面性的。实际上,法治政府具有三重“德性”内涵。首先,从法治政府的理据来看,法治政府之“法”应该是“良法”之法;其次,从法治政府的展开来看,法治政府之“治”应该是“善治”之治;最后,法治政府之“政”应该是“公正”之政。

  • 政府管理的道德诉求

    关键词: 政府管理  道德诉求  境界  

    在当代政府管理过程中,人们已普遍意识到道德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针对现存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等各种问题,道德诉求作为政府管理追求的应有境界,将成为政府管理道德化、建立道德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尤其在科技高速发展、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构建新型公共领域的今天,更要求现代政府不能单纯地依靠技术进行管理,而是要将...

  • 成文法与判例法:双重调整机制中的民法典问题

    关键词: 法典化  判例  法单行法  关系  私法  

    民法典是建构和生成的统一,它需要大量的单行法、习惯法和判例的支撑。司法不仅是民法法典化的前提条件,而且是民法法典能够维持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手段。中国民法的法典化是必须的,但同时也是有限度的。当下的中国应该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判例制度,运用成文法和判例法的双重调整机制,发挥司法造法的作用,继续完善民事单行法律,在成文法和判例...

  • 民生问题解决机制研究

    关键词: 民生  生存权  发展权  平等权  司法救济  

    民生主要涉及生存权和发展权等社会经济权利,关注民生的重点在于落实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和平等发展,其目的是要实现人权的平等保护。作为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关注民生既要重视制度建设。也要注意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以避免因政府“懈怠”导致公民社会权落空。并推动相关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 中国社会阶层利益冲突的法律调整机制

    关键词: 法社会学  社会阶层  利益冲突  法律调整  法律机制  

    社会阶层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全方位的系统性利益调整已迫在眉睫,而法律调整机制在平衡阶层利益冲突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法律调整的关键就在于对阶层利益进行界分和配置并予以法律上的确认,以保障每个社会阶层的权益,特别是弱势阶层及其利益群体的权益。社会阶层利益冲突的法律调整旨在建构利益冲突表达、利益冲突选择...

  • 乡村社会改造中“公民塑造”的路径研究——以陕甘宁边区发展劳动英雄与改造二流子为考察对象

    关键词: 公民塑造  劳动英雄  二流子  

    本文以陕甘宁边区发展劳动英雄与改造二流子为考察对象,探讨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社会改造中“公民塑造”的路径。在立足阶级动员的基础上,中共创造了“身份—角色”的个体改造机制;在改造过程中农民对土地的“眷恋”直接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建设,那就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提高社会动员能力。消灭私有产权意味着个体对抗“身份—角色”的内...

  • 生活中的革命日常化——1950年代乡村集体化进程中的社会政治化研究

    关键词: 集体化  社会政治化  民众生活  革命日常化  

    本文以1950年代乡村集体化为背景,详细探讨了集体化给乡村社会民众生活带来的改变。由于集体化在其推行过程中带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最终导致了乡村社会的政治化。在此基础上,民众生活也日益体现出政治化的特征,以致革命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内嵌入民众生活的日常世界。

  • 从“深闭固拒”到“依法力争”——晚清山东矿权交涉的两个片段

    关键词: 晚清  山东矿权  外交方针  

    同治年间洋商在山东进行了猖獗的私采盗挖矿产活动,地方官员不得不藉“深闭固拒”以应时。《胶澳租界条约》签订之后,为了帮助德商山东矿务制造公司圈占山东大片矿产,德国驻华外交机构不惜死缠硬磨,步步紧逼。清政府中央和地方官员则尽可能地进行了抗拒,其策略也从“深闲固拒”上升到“依法力争”,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清政府官员在国际化趋...

  • 晚清来华美国新教传教士对科举制度的评说

    关键词: 新教传教士  科举制度  中西文化交流  美国  

    晚清时期来华美国新教传教士十分关注中国科举制度,并发表了不少介绍、评论科举制度的言论。本文围绕美国传教士对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弊端及其改革建议等3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换一个视角,借西人的眼光,多方位认识科举制度的利弊。

  • “宋得其武,梁得其文”——略论南朝时期彭城武原到氏家族门风之演变

    关键词: 南朝  彭城到氏  门风  尚武  文学  

    彭城武原到氏出自寒微,晋末宋初,到彦之追随刘裕之北府兵集团而起家,以护卫宋文帝继统而固位,奠定了其家族的政治地位。宋末以后,其子弟之作风有所变化,生硬地模仿士族社会的文化风尚。及至萧梁,到氏人物为人作派名士化,对士族社会擅长之清言、书法、围棋等皆有涉及,尤以文学才能显名,也通经史,深得梁武帝等奖掖。其家族人物任官也以...

  • 论精神与自然美

    关键词: 精神  自然美  美学  物性  

    自然美是美学研究中的难题,自然美是以精神观照为前提的。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与人结成了亲密的伙伴关系。自然美成为审美的关注对象,是因为人从物性中看到了本质力量,是人的精神为自然关注入了永恒的魅力。从物性中发现精神,是审美的必然结果。用分类的眼光看待自然和发现美的不同形式,其前提条件是建立外在形象与内在本质之间的联系...

  • 历史“现实观”制约“历史”的呈现方式——十七年历史剧创作文体形态论

    关键词: 17年历历史剧  古为今用  文体形态  尊史写剧  完全虚构  

    17年的话剧历史剧大约有25部作品,绝大多数创作于1958-1962年之间。作为一种在泛政治化语境下生成的独特的历史叙事,其由一定的话语秩序所构建的历史剧体式亦即其文体形态具有三种不同的“历史”呈现方式,即尊史写剧、完全虚构、“失事求似”。但在实际运用时却以“失事求似”为主,因为在三种文体中,“失事求似”方式对实现古为今用的作用...

  • 新时期三元文学体制生成策略与变革趋向

    关键词: 人民  三元文学体制  

    用文学“知识场”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后文学“知识场”重新生成的各种社会力量,可以看出新时期文学体制的生成与变革是一个自下而上又由上而下、各种社会力量相互妥协的过程。“人民”成为文学知识分子参与新时期文学知识场重建、质疑文艺审查制度并得以精英身份发言的重要策略。与此相应,1982年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中译文修改...

  • 探询“现代化的中国固有精神”——论周作人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周作人  散文创作  文学评论  

    周作人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呈现出探究“现代化的中国固有精神”这一基本价值指向,虽然和左翼作家的自由追求大不相同,但潜在地符合了新文化传统逐渐彰显的“本土化”趋势,和胡适等人的自由诉求隐相呼应。这些积极因素与其政治短视并存,反映出周作人作为“思想者”在应对现实生存时的某种困境。仔细考察这些内容,对于重审知识分子的社会角...

  • 一个永远“神秘的诱惑”——论《雷雨》的神话意识与现代性焦虑

    关键词: 原始野性  恐惧  现代性焦虑  

    《雷雨》是青年曹禺苦闷与深邃的灵魂的投影,蕴藏其间的神话意识和现代性焦虑是剧作家对人生的的真切感受;《雷雨》表面上看是对封建社会和家庭的毁谤,实际上表达了现代人在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中对自身生存悲剧的困惑和不安;而从更深层的意蕴而言,《雷雨》传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世界奥秘的追问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注,表现了人类生存...

  • 北宋文人政治遭际与诗歌创作的标本——-苏舜钦“进奏院案”前后诗歌之比较

    关键词: 变化  标本  

    “进奏院案”是苏舜钦政治生命的转折点,也是促使其诗歌创作转折的重要事件。苏舜钦前后期诗歌创作,无论在取材视角、情感状态、还是在诗歌观念、创作方法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一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整个北宋文人党争与文学关系的一个缩影。

  • 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研究

    关键词: 文化产业  综合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本文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

相关论文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南京建邺路168号,邮编:2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