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玉蕈工厂化栽培中的致病微生物

姚威威; 鲍大鹏; 陈洪雨; 李金鑫; 李燕; 周陈力; 李晓玲; 吴莹莹 长春工业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130012; 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上海201403; 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201403

关键词:斑玉蕈 病原微生物 工厂化栽培 分类鉴定 污染防控 

摘要:斑玉蕈Hypsizygusmarmoreus是我国重要的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之一,在栽培过程中发生污染将为生产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为对实际生产中的斑玉蕈病害进行溯源和防控,本研究采集了一家大型生产企业在3个不同省市产地发生污染的菌种或子实体样品,结合分子测序和形态特征观察对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并通过平板对峙实验分析了菌株对斑玉蕈菌丝生长的影响。从样品中共分离得到了11株可疑致病微生物,包含10株细菌和1株真菌,分布于3个科7个属,优势科为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优势属为芽胞菌属Bacillus,其中2株细菌可能分别为芽孢杆菌属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新种。对峙实验显示7株细菌和1株真菌对相应宿主斑玉蕈菌株的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合生产过程,提出培养料的配制、灭菌和出菇管理阶段是斑玉蕈栽培中预防病害的3个关键控制点。在秋冬季气温较低时适当延长培养料的灭菌升温时间,在夏季菇房需要设备降温时加强对出菇过程中栽培环境尤其是水体的严格管理,有助于降低斑玉蕈工厂化栽培的病害发生率。

菌物学报杂志要求:

{1}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作者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

{2}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3}文题:尽量不超过20个字(不含副标题,副标题也不宜过长)。

{4}稿件须提供详细准确的参考文献信息,包括作者姓名、著作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文章名、期刊名及出版时间等。

{5}每篇文章皆需500字以内“内容提要”以及关键词3-5个。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菌物学报

北大期刊
1-3个月下单

关注 9人评论|1人关注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