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杂志介绍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创刊于1980,发行周期为半月刊,杂志类别为教育类。

  • 学校中的道德领导

    关键词: 学校  道德领导  道德领导力  

    道德领导无论在教育理论还是实践中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不是道德领导不重要,而是我们对领导与道德领导有误解和抵触。作为人际现象的领导,本身就有价值规定性,领导即道德领导。道德领导有以道德为底线、以道德为方法、为了道德等三种形态。学校中的道德领导以第三种形态为特征,兼顾另外两种道德领导形态。在学校中,校长等占有职位者是道德...

  • 基于价值累加理论的教育机制创新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对山西省的调研为基础

    关键词: 价值累加理论  教育机制  教育集群  义务教育  山西省  

    基于斯梅尔瑟的价值累加理论,以山西省为例,文章对教育机制创新改革行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在当前的教育机制创新改革行动中,结构紧张、一般信念未确立、群体事件难以触发、行动动员不力、社会控制力弱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为此,应采取拓展集群种类、提升教育机制创新力度,增强组织认同、实现集群共同愿景,优化教师人力资源配置、触发集群...

  •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考志愿主要模式的制度研判、路径逻辑与方向抉择——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

    关键词: 高考改革  志愿模式  新制度主义  

    高考志愿模式是考生与高校之间双向选择的重要纽带。高考志愿理应具备公平、正义等元素,但现实却难以避免投机、博弈等现象。本文从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形成与发展、博弈与抉择、断裂与突破等视角,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志愿优先'、'平行志愿'和'专业+院校'等高考志愿主要模式的优劣和发展趋势。文章提出未来志愿模式改革应形塑新型网络关系,促...

  • 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与文学教育的启示——评《英美文学教育研究》

    关键词: 英美文学教育  启示作用  大学生人文素养  英美小说理论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中外文学教育,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英美文学教育使得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开拓了大学生的知识文化视野,还强化了他们的人文精神、感悟能力和认知程度。在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中,要想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在加强人文知识传授的同时,还须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

  • 高校通识教育的困境及改革路径——评《哲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历史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于上个世纪的40年代才开始引入我国,通识教育的作用一直受到高校的重视。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过于精细的专业划分已经打破了知识的完整性,导致大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以至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革。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尽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面临不少困境.

  • 英汉对比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评《英汉翻译简明教程》

    关键词: 英汉翻译  跨文化交际语境  对比教学  英汉语言  简明教程  

    英汉翻译是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一大重要应用形式,英语翻译教学也始终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在母语和目的语的翻译中,对比翻译是较为重要和常用的语言翻译方法,它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之间语言结构、表达方式、文化思维等的异同来实现英汉翻译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庄绎传编撰的《英汉翻译简明教程》是21世纪以来英语翻译教学研究成果中的重要教材...

  • 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评《中国民间美术教程》

    关键词: 中国民间美术  高校美术教学  民间美术教育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态纷繁的中国民间艺术博大精深,与我国各民族文化心理及民俗紧密相连。中国民间美术以其健康朴实、积极达观的人生观,以及以质朴率真的表现形式折射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魅力,备受中国人民的喜爱。由何滢等编写的新世纪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教材《中国民间美术教程》,对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

  • 高校建筑设计专业教学研究——评《建筑设计教程》

    关键词: 建筑设计专业  建筑设计  建筑创作  

    建筑设计专业具有交叉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征,它涉及到了艺术设计、土木工程和人文等相关学科知识,要求培养出来的建筑设计专业人才要有综合文化知识、建筑品位和审美能力,设计出来的建筑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由鲍家声撰写的《建筑设计教程》一书,对高校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与设计方法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作者从宏观和微观处综...

  • 教育智慧使教师由优秀而伟大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家  受教育者  

    教师职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同无生命的东西打交道,甚至也不是同有生命而无情感、无思想的生物打交道,而是同既有生命又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打交道。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其劳动的复杂性、艰巨性以及教育机智的不可或缺性。

  • 本期导读

    关键词: 学校变革  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育改革如何实现机制创新、学校变革如何实现道德领导、高考改革如何实现平稳过渡,是今天摆在教育改革和学校变革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期'视点'栏目中,有学者针对当前人们对道德领导的误解,指出道德领导的三种形态.

  • 欢迎订阅《教育发展研究》

    关键词: 教育发展研究  编辑部  

    4-591大16开(半月刊)每期88页全年总定价288元集普教、高教、职教、成教探究于一体发行对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教师;学校、培训机构、资料室、图书馆、教育行政部门、企事业人力资源部门。《教育发展研究》2019年杂志征订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新、老订户订阅。

  • 矛盾驱动的教师专业学习:基于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的案例

    关键词: 教师专业学习  矛盾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  

    '教师专业学习'因其自发自主性、日常情境性、目标导向性等特点日益成为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话语,然而有关其发生过程及运作机制却少有触及。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开展校本研究为情境,分析大学研究者与小学教师群体在互动中的矛盾冲突,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视角,解释小学教师在校本合作研究中的专业学习过程。研究发...

  • 教师的社会学知识:公平视域下教师知识的转向及其实践路径

    关键词: 教师的社会学知识  学生的社会属性  文化差异  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个体成长经验与文化差异共存于课堂中;教师需要从知识层面做出微观公平向度的转变,为学生提供更公平的学习机会。教师知识的演进正在察觉并观照学生的社会属性。教师的社会学知识这一概念,正是在这一实践领域与学理层面的双重指向的基础上带给我们的有益思考。具备...

  • 融于学科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来自荷兰的经验

    关键词: 师范生  信息化教学能力  学科  荷兰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深度融合的关键。极为重视教师职前教育的荷兰将师范生视为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推动者。本文以荷兰三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为案例,研究了荷兰融于学科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模式及其有效性。本研究表明,融于学科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式的成功有赖于综合学科教师教育者、学科管理层、教师教育学院...

  • 从严惩到调解:校园欺凌干预取向的演变及趋势

    关键词: 校园欺凌干预  零容忍政策  综合治理  共同关切  同伴调解  

    校园欺凌干预政策长期受正义论的支配,伸张正义的干预措施要么是报应性的惩罚,要么是修复性的调解。零容忍打击和刚性治理取向主导着当前各国反校园欺凌政策。无论是以学校为基地的全方位防治还是法制化的社会综合治理,都牵涉面广、代价昂贵,效果却令人怀疑,还充满风险。以不追究责任、不伸张正义的共同关切法为代表的校园欺凌调解,不但给校园欺...

  • 校园欺凌治理的难点与对策——基于教师参与视角的实证分析

    关键词: 校园欺凌  教师参与  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  实证分析  

    教师是预防、干预校园欺凌的关键力量与能动主体,其参与之于校园欺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生态系统模型和理性选择的制度主义框架作为理论框架与编码依据,分析了教师对欺凌行为的认知和实际参与欺凌治理的现状,发现教师的知行困惑为:认知'止于文本'而应对现实情境中各类欺凌的能力不足,身处学校场域与执行一线而感到角色'不堪重负',因正...

  • 具身模拟的校园霸凌——影视暴力影响霸凌的教育神经学反思

    关键词: 校园霸凌  影视暴力  观察学习  具身模拟  镜像神经元  虚拟现实  

    校园霸凌是一种发生在同辈之间、以校园为背景实施、针对固定对象的长期稳定的攻击性行为。来自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据表明,长期观看带有暴力色彩的影视作品,会让青少年在社会互动中产生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在离身认知视角下,传统的观察学习理论将模仿视为一种抽象的认知符号,并以此解释观察学习发生的心理机制,忽视了身体特征和感觉...

  • 多源同归:百年课程研究轨迹与趋势——第16届上海国际课程会议综述

    关键词: 学生素养  未来想象  回归本土  课程话语  

    第16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于2018年11月2日至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课程论坛以'课程研究的百年审视与未来想象'为主题,通过回顾课程研究的永恒问题,探讨了如何更好致力于提升学生素养、发展个体未来,提出课程研究亟需超越'他者'经验,回归本土文化脉络,溯源课程话语,立足本土共筑世界课程版图。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邮编:2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