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研究杂志是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主管,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历史文献研究杂志创刊于1980,发行周期为半年刊,杂志类别为历史类。
关键词: 孔子闲居 致知格物 孔子弟子 清明在躬 天将 战国策集注汇考 出云 孟子说 中国古代文学 诸子略
<正>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将时雨,山川出云。上面二十四字,见于《礼记·孔子闲居》篇,据说是孔子弟子们记录孔子的话。从这二十四字中,我得到了一些启示。这二十四字的意思是说:人的气志,本质是清明的。一为嗜欲所蔽,便变得昏天黑
关键词: 齐梁石刻 丹阳 兴安陵 修安陵 庄陵 皇业寺
朱希祖《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书》所写丹阳齐梁帝陵石刻的方位存在一些问题,兴安陵不在三城巷而在仙塘湾,修安陵不在仙塘湾而在金陈湾,庄陵不在萧塘港北而在三城巷,萧塘港北石刻乃港区或皇业寺前的标志物。
关键词: 朱熹 婚礼
《朱子家礼》为朱熹所做当无疑问。朱子在整理与研究古礼的基础上,严格遵循"谨名分,崇敬爱"的大原则,不拘泥于古礼之细微末节,略浮文,务本实,与时俱进,改良犹多,可供当代社会继承与借鉴。婚礼就是一例。
关键词: 赣南 风水塔 风水 文风
风水塔是我国明、清时期特别是东南地区常见的一种包涵抽象意义的建筑小品形式,本文收集并踏勘赣南现存明清风水塔43座,查实文献有记载现已毁的风水塔22座,分析其特点和产生的因由与背景,意欲回答赣南盛行风水塔的原因:一是与风水"形势派"(江西派)在赣南形成有关;一是与赣南因长期动乱采取"兴文"、"弭盗"有关。同时,也想藉此抛砖引玉触及这一领...
关键词: 赣南 客家民系 汉民族 中原遗民 客家文化
在客家人几次往南大迁徙的过程中,赣南作为中转站和集散地之一,留下了中原遗民和客家文化印记。本文从赣南客家人的族谱、标志祖籍之堂匾、今之赣南客家方言和风俗习惯、赣南客家的称谓等层面,论述了赣南客家人与中原汉民族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 客家 族谱 起源
客家的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以前有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认为客家是西晋末年以来自中原南迁的移民的后裔,其所用论据主要是族谱中的记载。本文以南方客家陈、王、张三姓的几部重要族谱为例,证明客家族谱中有关宋末以前的记载都不可信,所以,上述观点不能成立。本文同意部分学者提出的客家是宋元时期闽、赣一带畲族的后裔的观点。
关键词: 客家 碑刻 赣闽粤边区
碑刻是弥足珍贵的研究资料,其重要性和价值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广大客家地区特别是客家大本营的赣闽粤边区,留存有大量碑刻碑文。这些碑刻,从内容上看,丰富多元,类别繁多;从时间上来看,大部分为明清至民国时期。通过系统整理、利用这些客家碑刻资料,可以加深理解客家社会史,深入揭示民间文化的传承机制,亦有利于开展多学科整合的综合研究。
关键词: 客家 聚落 姓氏 生存竞争 调和共处
上犹县营前镇地处赣南西部边陲,是一个典型的客家聚落区。这里既有南宋时期从赣中、赣北等地迁来的"老姓氏",也有明末清初从粤东兴宁等地迁来的"新姓氏"。新老姓氏共处一个社区,为求生存而竞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也有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一面,其姓氏斗争与宗族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本文采用谱牒资料、方志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
关键词: 江东神 石固神 民间信仰 赣闽粤边区
本文主要通过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分析,对"江东神"的源流、发展和演变做了系统阐述,认为"江东神"起源于赣南地区的巨石崇拜,秦、汉至唐、宋期间,该神灵完成了从自然崇拜向人格神的转化,并正式进入官方祭祀体系。"江东神"的发展轨迹与秦、汉以来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是相一致的。
关键词: 铸钱题刻 铸钱司 铸钱院
保存于赣州通天岩的淳熙二年(1175)李大正"将命冶铸,,铸钱题刻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早记载关于铸钱的摩崖题刻,印证了史书关于宋代在赣州设置铸钱司的史实,像一部活的史书诠释着赣州的铸钱历史和铸钱业兴衰嬗变,向世人昭示赣州辉煌的铸钱历史。它反映了宋代赣南铸钱业兴旺发达,赣州是宋代仅次于饶州的另一个铸钱中心的历史。虔州铸钱院是宋代的...
关键词: 盐子狱 豪民社会 畲客族群
宋代赣南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央行政控制松弛,豪强大族操纵地方社会,民风粗犷。控扼南北商路的特殊经济地理区位,使赣南客商辐辏,人口流动频繁,流徒配隶杂处期间,兼之战乱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赣南的人口结构和族群结构日益多元化,族群关系渐趋复杂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赣民商品观念和逐利意识日益增长,日益活跃的广盐私贩,严重冲击着宋廷的...
关键词: 古地名 宋城赣州 商业文化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且在语言的发展中,它的变化相对较慢。因此,地名顽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地保存了文化史的某些本来面目,同时也为我们了解、研究地方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文拟以古地名为视野,通过探讨古地名与商埠、码头、驿道等的关系来透视出宋城赣州浓郁的商业文化氛围。
关键词: 曾几 江西诗派 突破 影响
曾几诗学江西,名列江西诗派,并与徐俯、韩驹等人交游,又曾向吕本中问诗法。他的部分诗歌突破了江西诗风,呈现出"清淡"的特点。虽然曾几本人并未意识到自己对江西诗风的突破,但这却启迪了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中兴诗人,影响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甚至影响了江湖诗人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 郁孤台 辛弃疾 苏轼 文化史
自唐、宋以来,文人们就对郁孤台吟咏不断,其中以宋代文人苏轼及辛弃疾所题佳句最负胜名,经过不断的文本流传与辗转,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渐渐取得诗词传统中的典范地位。但有趣的是,辛弃疾的那阙词其实并非作于郁孤台,但后世文人却把其"书江西造口壁"几字结构性的遗忘了。
关键词: 成书年代 商鞅思想
《垦令》篇是传世《商君书》中保留浓厚政令色彩的篇章,学界一般将其视为商鞅在变法前夕起草的政令,但力主该篇晚出或为伪造者仍大有人在。本文首先辨析《垦令》篇的成书年代,重申其出自商鞅之手;其次在充分吸收诸家注解的基础上,对篇中前人争议较多之处逐条缕析,以期更为准确地解读商鞅思想的细微之处。
关键词: 百越 闽中郡 五岭 赣南 揭岭 都庞岭
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考索,论证了秦首平闽越立闽中郡之确切年份;而重点在于考述文献上有关秦平百越时五岭名称的问题,指出由于战争是动态的,因此"五岭"亦应是动态的;由于战争阶段性的不同,从而亦造成文献上记载的"五岭"内容的略有出入,而本文认为文献上记载的五岭都是正确的。本文同时指出,秦平岭南时,五路大军是以赣南和湘南为战略据点的,...
关键词: 更李 程郑
本文校正了李运富《谢灵运集》训解中的九个问题。平叔指何晏,辅嗣指王弼,程郑乃指西汉蜀中巨富,赵武企阴事指赵武灵王临死之事,更李实谓战国魏人更盈、西汉李广二人,罗赵指东汉人罗晖与赵袭,《劝伐河北表》使用卞庄刺虎之典,《孝感赋》暗用孟宗哭泣而冬生笋、王祥卧冰之典,另外还涉及《山居赋》、《撰征赋》和《述祖德诗二首》的一些语句。
关键词: 宋太祖实录 太宗 真宗 四次修纂
《宋太祖实录》在太宗、真宗两朝修纂4次,成书3部,历时四十余年。然对淳化五年的修纂,学术界存在不同意见,是修国史,还是修实录。本文在对太平兴国三年的第1修纂、咸平五年的第3修纂、祥符九年的第4次修纂进行叙述同时,尤其对淳化五年的第2次修纂进行详细考证,以期揭示淳化五年是先修实录,后修国史,确实存在修纂《太祖实录》这一事实。
关键词: 编定 选诗 唱和
《西昆酬唱集》是宋初杨亿编纂的一部著名的唱和总集,是"西昆体"的代表著作。本文较为细致地讨论了《西昆酬唱集》的产生背景、成书时间和主要性质等编定及选诗问题。
关键词: 苏洵 苏轼 苏辙 和谐 亲情
唐宋八大家被苏氏父子占了三席,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研究他们成功的原因,除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家庭教养及各自的刻苦努力之外,也是和他们之间注重亲情、和谐相处、互相关心、彼此帮助分不开的。正是这种和谐亲情,才使他们经受住了种种磨难,无论在什么样的厄运困境中都能携手向前,朝着既定的共同目标努力...
关键词: 程颢 理学 特色
面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和儒学式微的局面,程颢通过对《论语》的创造性诠释,一方面承袭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另一方面将理学元素大量注入释文之中,揭示了《论语》中富含的微言大义,展示了独特的思想特色。《论语》成为其思想形成及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学术来源之一。他在《论语》诠释中阐发的仁学本体论、在《论语》诠释中注入的理学元素、以义理...
关键词: 欧阳修史学 史学求真
《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史学求真理念是既求史实之真,又求义理之真,以义理之真统史实之真,求史实之真服务于求义理之真,对后世影响深远。欧阳修作为宋代史学的代表人物,继承了《春秋》的史学求真理念。欧阳修史学求义理之真,包括书义理评价、书道义责任所在和讳书三个方面。欧阳修史学求史实之真,包括考证史事、"责备贤者"、"大恶而不隐"、重人事...
关键词: 元代 吴师道 国学策问 礼制
元代金华朱学学者吴师道的《国学策问》,是其至正初年担任国子博士期间,为国子学策试拟定的考题。本文从探讨古代礼制、规范元朝礼乐、倡兴礼学三个面向,剖析其中有关礼乐的策问,揭示其与元朝礼制更化的联系。
关键词: 郑元佑 侨吴集 校勘
郑元佑为元末东南著名文士,所做《侨吴集》为著名别集。作者在《全元文》工作的基础上,以明张习刊本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经辑佚增补,拾遗补阙,整理而成《郑元佑集》,并对郑元佑诗文的文学和文献价值做简要点评和介绍。
关键词: 贝琼 清江集
本文对贝琼的生卒年进行了考证,对史料中有关贝琼生平的错误记载予以了辩证,并梳理了贝琼《清江集》的版本源流。
关键词: 明清两朝 琉球馆 五百多年的关系 一百三十多年的记忆
承载五百多年中琉宗藩关系的琉球馆,如今正淹没在喧嚣与骚动的都市寻常巷陌之中,成为尘封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遗迹。但五百多年的中琉宗藩关系、源泉流长的中琉友好交往、中琉海洋贸易对东亚经济的推动,都深深镌刻在作为明、清两朝中琉交往的唯一口岸的福州土地上,也牢牢铭刻在闽人36姓后裔和琉球人的心中,成为琉球岛上永久抹不掉的古中国印记。
关键词: 李退溪 解释
本文通过朝鲜时期李退溪(1501—1570)的《孟子释义》考察其《孟子》解释观。在分析其解释学特点的时候,主要是以《孟子释义》与朱熹《孟子集注》的比较为核心,同时参考了在《孟子》解释史上较有代表性、影响力的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本文把李退溪的《孟子》解释观分为五个方面:第一、字句的悬吐和谚解;第二、字义的...
关键词: 清代 汉学 音乐史学思想 嬗变
伴随着中国古代音乐史学雅、俗分流格局的演化,音乐史学领域中复古与反复古两种思潮的论争作为音乐史家广泛关注的中心议题一直延续到清代。在历经康、干之世汉学兴盛、嘉、道之际汉、宋之争与音l,乐史学中复古与反复古主义思想因素的交锋之后,音乐史学领域内反复古主义思想趋于主流,汉学家如毛奇龄提出"乐不分古今",江永提出"声音自有流变",徐...
关键词: 作伪
版本辨伪与版本鉴定一样,是版本学的组成部分,通常可以作为版本鉴定依据的地方,也是造伪者用力最勤之处。《天禄琳琅书目》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善本书目,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版本学内容,它上承明代中后期以来对宋版书鉴赏的经验之谈,在版本鉴定过程中,揭示、总结了不少书贾作伪的手段,大体上涵盖了版本作伪的各种情况,足资后世借鉴。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延安 中国古代史
抗战时期倡导全党大兴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之风,延安根据地学人积极响应。范文澜、尹达、叶蠖生、谢华、许立群等一批学者在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及古史分期问题、原始社会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通史等领域取得了一列创新性成就;其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
关键词: 古代 文献 典藏
中国古代有着代代相传的典藏文献的传统,无论是官府、书院,还是寺观、私家,藏书之风甚盛。古人对文献搜求与典藏的功用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把典藏与资政教化、读书治学、文化传承等联系起来,有着特色鲜明的典藏价值观。在古人看来,藏书是治理国家、进行伦理教化的参考,典藏文献,实际上就是保存统治经验。古人对聚书不读的典藏风气进行了严厉批评...
关键词: 汤文化 文献 特点
汤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部分,汤文化文献是研究汤文化的必要基础。汤文献的分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专门著述着录少,流传少,散佚多,第二散见资料异常丰富,分布范围极为广泛,以子部最为集中,史部、集部范围最广,经部文献中一些资料价值相当大。本文欲对汤文化文献的分布及分布的特点等基本情况做一初步梳理。
关键词: 易学文化 政治文化 正朔 年号
在中国古代,"颁正朔"对统治者宣布治权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因而受到重视。"颁正朔"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拟定年号,令天下臣民用以纪年。由于易学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影响作用,加之《周易》所特有的"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文化包容性,故中国古代年号自诞生之日始,即深受易学影响,形成了直接或间接互动关系。通过对这一互动关系的探索,我们可...
关键词: 京 索 城址 考证
今河南荥阳市辖境有京、索二城。京、索二城因郑之东迁而初入史册,又因《史记》所载而名显后世。京为郑桓公寄孥之地,又为郑武公所建东方郑国之初都,是《诗经》中《叔于田》、《大叔于田》民歌的起源地,是郑伯克段故事的发生地,是法家鼻祖申不害的故乡。索城为殷商遗民索氏所居之地。"京、索"屡见于《史记》,今试考证之。
关键词: 地方文献 客观影响因素 主观影响因素
通过对《滇南碑传集》及相关地方文献的研究,梳理了影响《滇南碑传集》和与之相类似的地方文献使用价值的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这些因素及其相互之间共同发生作用,影响着地方文献使用价值的实现。为使地方文献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须扬长避短。
关键词: 20世纪 中西交通史 发展演变 评论 思考
20世纪的中西交通史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学术成果,本文以此为题展开学术史的回顾与思考。首先,澄清中西交通史的广义概念和狭义内涵。其次,总结其百年间的发展演变,认为20世纪的中西交通史研究在社会历史变动和学术自身逻辑发展的影响下,经过世纪初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兴起、民国期间学科的成立、六七十年代的相对沉淀和八十年代后的蓬勃发展等4个研...
关键词: 页下注 刊物名称 作者简介 出版年代 汉字数字 文章名称 四级标题 小四号 期刊类 一级标题
<正>一、稿件必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不得有抄袭、一稿多用现象出现。二、稿件除正文外,还必须包括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几个要件。三、注释采取页下注,每页单独排序。表述格式统一为:作者、篇名、书名(或刊物名称)、出版社出版年代、页码等。1.书籍类如:司马迁《史记》卷15《六国年表》,中华书局1985年版。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江藓省南京市栖霞区文苑路1號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正楼文學院313室《歷史文獻研究》编辑部,邮编:210023。本站仅做历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