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晓迪; 余驰疆 期刊:《环球人物》 2019年第14期
7月9日晚,北京东棉花胡同35号,蓬蒿剧场。一束追光下,木板凳上放着一杳纸。一个男人走出来,白衫黑裤,头发蓬乱,皮鞋脏旧,慢慢地说起自己的故事。他是“于是之”。18岁那年,他失了学,当上演员,后来进了北京人民艺术剧...
近日,莫言编剧的历史剧《我们的荆轲》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19境外巡演的首部剧目,于法国马赛剧院上演并获得了圆满成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我们的荆轲》自2011年首演就备受关注,八年内已在国内外数个城市演出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论是用这句话来形容冯远征的生活经历抑或是他的演艺生涯都不为过。从因年少求学饱经坎坷、自卑无助,到如今精湛演技、角色深入人心,冯远征凭借其对生活与艺术的热爱、激情...
作者:衡玉坤 期刊: 2019年第05期
何冰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91 年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进入影视圈。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曾经默默无闻地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在话剧《立白》里他只有一句台词,就是喊一嗓子“报”;而在人艺经典剧目《鸟人》中...
作者:张小凡; 库慧君 期刊:《新世纪剧坛》 2017年第06期
中国当代戏剧史上有"南黄北焦"之称。学者邹红曾经对处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焦菊隐和黄佐临的经历做过比较,她说:"这时期真正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只有两人,即黄佐临和焦菊隐。前者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后者为...
史家胡同56号的角儿1955年牛响玲出生在北京朝内南小街。次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宿舍大院在东城区史家胡同56号落成,牛响玲随父母搬了过去。54年过去了,史家胡同的人艺老人,要么有的随着子女搬出去了,要么有的已经...
朱旭(1930-2018),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艺术家,影视、话剧演员,还出演过多部电影和电视剧,以炉火纯青的演技为广大观众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1948年的冬天,北京的人民带着紧张心情翘首以待数月,终于获得...
作者:闫长禄(整理) 期刊:《工会博览》 2019年第18期
人物传记:焦菊隐是中国戏剧家和翻译家,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建人和艺术上的奠基人之一。1905年12月11日出生于天津,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1930年创办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致力于中国戏...
1980年和1983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赴欧洲和日本演出,使《茶馆》征服了欧洲,征服了日本。《茶馆》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厚余与我大学同窗五年,留下的印象是名如其人,忠厚有余。最为鲜明的记忆有两个。第一,为人善良得有点天真,很容易被感动。大学一年级冬天,我们几个人,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当时在王府井北边)看夜场《雷雨》,明...
作者:贾楚航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6年第11期
10月28日,以"出行自带日用品,节俭环保我光荣"为主题的康宝莱杯第三届"绿行中国"公益活动在北京启动。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王冬梅,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副局长卢岚,中央部分重点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及百家...
金雅琴,192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尚志市一面坡镇。她小时候,就喜欢看二人转、东北大鼓,在粗犷豪放的黑土地文化熏陶下,她热情爽朗,能歌善舞,很有表演天赋。由于深爱表演艺术,她不顾家人反对,于1943年至1945年,...
文艺院团改革是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突破口。也是北京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扶持一批、转企一批、重组一批、剥离一批”的工作部署,北京市以点带面。统筹兼顾。在重点扶持北京人民艺术...
在2006年的这个盛夏,杨立新演播的长篇小说《那金枝》正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热播。您可能要问了,这个杨立新是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的大儿子贾志国吗?是电影《定军山》里的京城照相名师任景泰吗?是话剧...
方正集团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选择了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合作(以下简称“北京人艺”)。2010年方正集团和北京人艺在北京首都剧场举行新闻会,宣布国内首家由企业出资冠名、专项支持高端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
说到焦菊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是艺术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副院长、总导演及他对我国话剧事业的巨大贡献。但对焦菊隐教授在1946—1952年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语系系主任的经历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对...
鄢修民,1930年生于河北南皮县,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十年来担任过话剧、戏曲、舞蹈、电影、电视剧等艺术门类的美术设计,多次获设计奖,设计图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舞台美术展...
我们对奥尼尔比较熟悉,因为我们演过他不少戏;但戏剧史学家却对我们说:“没有皮兰德娄就没有奥尼尔。”晚年曹禺回顾欧洲新戏剧运动的发生史,把目光投向了皮兰德娄(1867—1936),他希望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能有机...
2013年元月应北京人艺之邀,我参加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研讨会。不禁忆起1988年10月,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从国内派出的唯一代表,参加了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召开的“纪念斯...
55年前,冬天的傍晚,在王府井大街上的一次散步。 当时,笔者刚刚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和6个小伙子一起,暂时住在王府井大街22号(老门牌甲73号)的一个院落里。这里大约占地5000平方米,分前后两个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