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江,1955年生,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主持过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北京城...
作者:杨露 期刊:《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06年第10期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的始祖;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文理工相结合,集教学、科研、实践和服务社会为一体的国内一流规划院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在梁思成精神的引领下成长;...
最初,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黄伟康的归纳还仅是“权力审美”,在获得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后,很多学者如周泽雄等,便把权力审美延展为“权力化审美”。权力审美与权力化审美之不同,就在于当把“化”字附着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
<正>常熟市城乡规划局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实行技术负责人制度。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是由原建筑学系与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在1997年6月合并组建的.建筑学系原名建筑工程系,成立于1952年9月.1966年以前,建筑系设5年学制建筑学专业,每年招收本科学生50名及少量的研究生;1977年,由于国家亟...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以'物质形态规划'为重点,在课程设置上继续突出工程设计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并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强调案例分析和研究,加强学生在规划技术、口头表达和文本写作等方面能力...
1 悠久的历史背景 华南理工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年,1960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5年首批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1999年11月以优秀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
作者:李琪; 朱海昆; 张琪 期刊:《高等建筑教育》 2005年第04期
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的素描教学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的绘画方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客观事物表象把握能力和审美意识.设计素描的引入是适应专业特点所做的教学改革尝试,以加强学生设计思维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建立.
会田雄亮,日本著名陶艺家,1931年生于东京,1956年毕业于千叶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曾任日本手工艺家及建筑家协会会长,东北艺术设计大学校长,数次担任国际美浓陶艺展评委。
我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重庆在学建筑城规学院资深教授黄光宇先生,于2006年10月15日不幸病逝。黄光宇教授,浙江乐清市人,1959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毕业,留校任教直至逝世,是重庆在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之...
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牛产、生活不便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技术问题,但究其根源,还是城市当局的公共决策和管理体制问题。
作者:焦胜; 陈飞虎; 邱灿红 期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年第03期
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基础理论课在课程安排、不同课程教学之间的衔接、基础教材更新、教学模式方面存在问题,本文分析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城市规划学科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内容与方法的多样化等5个方面提出有...
作者:张晓荣; 段德罡; 白宁 期刊:《建筑与文化》 2009年第12期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仅够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得鱼。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人类知识不断膨胀和更新,靠生硬灌输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永远也赶不上科学的飞速发展,只有提高了发现—...
单霁翔江苏江宁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工学博士。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历任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现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人民...
在一个稳步向前发展的社会中,知识将不断的更新。如今人类迎来了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引领下,所有领域的信息、知识犹如被加入了催化剂,产生了巨大的化学瓜,不仅各学...
作者:王侠; 王琛; 杨蕊 期刊:《建筑与文化》 2009年第03期
近年来,全国高等建筑类院校城市规划的低年级专业基础教学一直是教学改革的热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低年级教改正在进行着系统的,有步骤的教学改革,其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的"城市规划设计初步...
作者:孟延伟; 韩啸 期刊:《中州建设》 2009年第03期
为深入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推进规划局各项工作大发展。近日,漯河市规划局主动邀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八名博士,共商漯河发展大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博士考察访问团一行8人...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钢笔画教学开展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结论:这门课程对园林,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作用很大,对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特别是快速表现技法,有着极其突出的效果。
值此《国际城市规划》创刊30周年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55周年之际,作为学习城市规划专业,从事规划工作多年的规划师和现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院长,感慨之余,于公于私都想讲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