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人们沉浸于大机器生产带来的高效,享受着化石资源带来的便利,通过征服式的生产,将自然资源迅速转换成人类财富。与此同时以“碳”排放为标志...
作者:陈天林 期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3年第05期
自然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在。人与自然相协调,是评价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助于走出人与自然相冲突的困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依据环境承载...
作者:秦阳 期刊:《家教世界》 2013年第11X期
<正>"生态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潮,是指生态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虽然已经提出来,但短期内以GDP为目的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态势,环境保护问题必然还将在一个...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民族地区应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村特色优势农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等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时期,中国经济在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与之不适应的问题,如对资源的无限制消耗和浪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及产业结构不平衡等多种现象涌现出来。为改善这种状况,我国经济应加快转变发展...
首先需要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内涵及其意义。探研六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加快转变发展观念;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机制;为民惠民。然后处理好四个关系。这样对加快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潍坊市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全面加快理念转变、目标转换、...
经济发展方式决定产出效率。文章指出,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从分配总量、分配结构和分配结果上共同构成对国民收入合理分配的障碍,造成居民低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和延续。而居民低收入分配格局又是传统发展方式的...
作者:关欣 乔小勇 孟庆国 期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年第02期
选取我国1995—2010年关于高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且进行了误差修正.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存在的长期以...
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灵魂,以文化来延续;一支军队的传统和精神,靠文化来传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交通战备系统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党...
对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目标和战略,十八大报告在总结中国30多年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成体系的新的目标和命题,从而完整地勾勒出中国未来建立真正的现代经济的宏伟目标和路线图。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
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实践,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许昌实现“率先崛起、富民兴许”的必然选择。...
受到新一轮的雾霾天气的影响,环保产业再次被提及,如今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拦路虎,这也凸显出中国经济转型面临困局,新一届领导人对环保工程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
结合煤炭企业实际,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视角阐述了未来煤炭企业的投融资路径,提出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投融资选择。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它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加速推动了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之上的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转变。2009年的哥本...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改革发展新阶段为适应全共需求变化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公共服务均等...
作者:冯立新 孙勇 期刊:《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3年第10期
本刊讯记者冯立新/孙勇报道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既有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存在一些亟待加强和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创新能力不足和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以来.财税政策也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和尝试。“营改增”是继2009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之后,货物劳务税收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这必将有助于消除目前对货物和劳务分别征收增值税...
财税机制体制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为此,“十二五”时期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体制及政策措施。本文主要探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财税体...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