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嘉琪; 胡伶俐; 李竺芸; 林承志 期刊:《文教资料》 2020年第02期
埃兹拉·庞德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新诗运动中最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英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神州集》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收录了《诗经·小雅·采薇》《汉乐府·陌上桑》等十九首中国古诗的英译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
<正>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如果离开了原作的语言风格,离开了原作的形式和句式,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原作中最微妙的部分,也无从表达原著的整体感。我要译的首先是诗,而且是西方的诗,只能在语言上进行等价交换,而不...
作者:何晶玮 期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05期
《西东合集》(West-östlicher Divan)为歌德晚年成熟诗艺的结晶,横跨东西方文化,充满东方精神的自然—神性,是歌德给当时战乱不断、精神倒退的欧洲大陆开出的一剂药方。这样一部杰作在译介歌德已有百年的中国却颇受...
作者:焦鹏帅; 颜海峰 期刊:《翻译界》 2017年第01期
本文就人教版《语文》所录弗罗斯特诗歌《未选择的路》及《雪夜林边逗留》的汉译,从原本获得、翻译策略、翻译过程、诗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诸多方面请教两首诗的译者顾子欣先生,通过口述历史的方法,让译者走向前...
诗歌是人类存在的最纯、最美的文学语言。《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而《关雎》是整个《诗经》的开篇之作,在《诗经》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关雎》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在《关雎》翻译中,...
本文以古波斯诗歌经典《柔巴依集》的译介(主要是英国和中国)为依托,进一步阐释诗歌翻译的种子理论。这一古波斯诗歌的经典由它的“英国知音”菲茨杰拉德译介,走出几百年的沉寂,首先成为英诗名篇、英诗丰碑跻身于...
作者:陈文慧; 田敏 期刊:《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06期
翻译中常提及的"距离"有两种,译者对翻译对象的审美距离以及原作和译作间的客观距离。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移情活动并适当使用补偿手段来调整审美距离以缩短原作与译作间距离。对原作与译...
中国古典诗歌极少使用人称代词,而翻译成英语则将诗中隐含的叙事者或主体(主语)填充,原诗的含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特征削弱了。本文论述了这一问题的意义,分析了这种翻译倾向的文学背景和所关涉的理论,考察了...
2009年五一节前夕的一个中午,通过我的诗友树才的介绍,在北外西院大门口的一个粤式餐馆,我认识了翻译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诗歌的薛庆国教授。餐中,树才提到了我想邀请我的伊拉克诗人朋友萨迪·优素福来华,并译介其作品...
作者:陈琳; 张春柏 期刊:《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8年第02期
徐志摩作为新诗诗人身份的诗歌翻译者,其丰富而偏异的诗歌翻译有着其独特的诗歌翻译艺术性和对新诗发展的特定的历史文化意义。本文针对其诗歌翻译求新奇的特征,尝试性地提出陌生化翻译(alienizing translation)策略...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兴起的汉学热促进了西班牙语国家对汉诗的译介,但不可否认,比起理论、实践都较为成熟的英译、法译版本,这些近一个世纪以来陆续出版的西语翻译版本的质量参差不齐,尤其对于汉诗意象的翻译处理不够...
作者:戴文艺; 陈爱华 期刊:《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第02期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其独特的形式和多重的内涵为诗歌翻译树立了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是诗歌翻译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译者通过其自身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才有可能使...
"十九行二韵体诗"对形式的要求极为讲究。论者每每举狄兰·托马斯的"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为这一诗体的代表杰作。托马斯该诗的成功,主要因他谨守格式规范,巧妙结合形、音、义三者;但也因此造...
作者:罗迪江; 李佳云 期刊:《民族翻译》 2018年第01期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英韵三字经》为例,探讨了诗歌翻译的形式之思。由此,诗歌翻译过程中形式的本体回归、形式的可移植性与形式的动态生成在生态平衡、文本移植与适应选择的视域下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形式'...
纵观百年诗歌翻译史,不难发现几大热点争议:诗歌翻译本身的可能性,即诗歌可译性与不可译因素之争;本体诗歌翻译理论之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与方法论等几大根本性问题。对于诗歌可译性和不可译因...
我读她的诗歌已经很少了,但偶尔重读,我依然不能抑制内心的冲动。这也让我无比恍惚,这恍惚让我心酸,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不是在刻意地埋葬她,就是在刻意地埋葬我自己。她的诗歌,必须每一首至少读两...
该文基于三层次诗歌翻译标准论分析,对《蜀相》九个英译本做了宏观、中观、微观层次的分析,并基于文献梳理和理论应用,使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三层次诗歌翻译标准进行了详细阐释,并总结分析评述前人译本,提出本文作者...
诗歌是诗性隐喻的承载体,认知视角下诗性隐喻由概念隐喻所构建,诗性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解读能让译者更真实准确地理解诗歌意境,在译文中还原诗歌意境。该文以莎士比亚Sonnet 73为例,通过对其诗性隐喻进行认知解读,获...
中国诗歌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髓。国外译者在翻译中国诗歌时虽然有目标语表达上的优势但也有原语理解上的劣势。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分析金昌绪《春怨》的两个国外译者的译本来赏析其具体的翻译效果。
作者:戴冬苗 期刊:《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08期
由于诗歌这一体裁的特殊性,诗歌翻译几乎不可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对原诗的完全忠实,译者或多或少需要作出对原诗的'创造性叛逆',所以在诗歌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现象非常突出。这种创造性叛逆并不意味着违背了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