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霜林 期刊:《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04期
诗歌在翻译中,的确存在着某种似乎能够感受到。却又看不见摸不着的障碍。这同诗歌本身所具有的多种不可翻译性的美学要素的性质有关,因此,高质量的诗歌翻译必然是一种文学的再创作。
作者:白书婷; 石爱伟 期刊:《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04期
中西方因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故而其对诗歌的传统以及审美习惯都有明显差异。诗歌翻译实践中,照顾译语读者的审美习惯,是译者要时刻铭记在心的钥匙。诗歌译到让人能获得审美的享受,才算成功;片面求信,读来无味,则译犹...
作者:冯晓凌 期刊:《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05期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和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中各项活动,如文本的选择、策略的运用、译作的推出等,无一不受到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和规范。本文借助图里的描述性翻译研究理论,...
作者:邓富虎 期刊:《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07年第10期
诗歌翻译要求准确传达形式美,但形美的要求并不等于就要对原诗的形式作亦步亦趋的直译。在传达原诗内容和神韵的基础上,同时达到与原诗形式最佳的近似度,才是上乘之作。由于民族文化和审美观的差异,诗歌翻译时经...
作者:杜家怡 期刊:《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01期
从许渊冲先生的“再创业论”出发,通过对诗歌翻译的几个译例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在诗歌翻译中,创作因素的必要性以及其带来的脱离原文进行创作的可能性。
作者:程瑶 期刊:《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04期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形式,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诗歌的翻译尤为困难,应当从诗歌翻译的实践性来探讨诗歌翻译应是忠实与艺术的结合。
作者:戴兴伟; 陈倩 期刊:《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2007年第03期
“原始人类在洞壁和陶器上固定了一个形象,不是为了固定这形象的对应自然物,而是在这一自然物中发现了富有创造力的意义”(卢辅圣,1990:141)。诗歌中的意象亦然。作为诗歌翻译者,不仅要领会作者的创造力,还...
作者:覃志峰; 傅广生 期刊:《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7年第05期
吴兴华一生短暂,但他却给世人留下大量的翻译作品。通过对其译著的研究,可以归纳出其诸多原创性的诗译思想,如“诗译难,可其充满诱惑”、“诗译缘于对作家诗歌的爱好及其向导作用”、“与时俱进,选取作家成熟和极积...
卞之琳、冯至和穆旦三位诗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是集诗人、翻译家和学者的身份于一体的,他们力求翻译和创作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传统和现代结合。他们的诗歌翻译不仅对各自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共同...
诗歌翻译关键在于原诗中的意象能否在译文中再现。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认为意象是由社会文化和个人经历体验决定的,意象、文化和语言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诗歌翻译时,了解源语、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及作者的文化背景和...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歌代表作。该诗出现在小说的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虽然黛玉写过别的诗词,但它们都无法与《葬花吟》相媲美。这不仅因为它是黛玉最长的一首诗,还因...
作者:王静 期刊:《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年第05期
诗人北岛是朦胧诗运动的精神旗帜和象征,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始终充满着对社会、对人生的焦虑意识。通过对北岛随笔集《时间的玫瑰》中的九篇文章的梳理,分析北岛译诗的思想性和艺术化倾向及北岛的翻译技巧,探...
作者:李利 期刊:《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03期
翻译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再创造.这一点在诗歌翻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风格和内涵的差异,这就要求诗歌翻译者在新的背景中,选择恰当的形式把原诗的内涵传给译文读者,也就是说要求译者的重新创造.
一、诗歌翻译刍议我无意否认,诗歌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变换和传达给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也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但同时也认为,在译介中如若过分依赖和拘泥于原作——即死板的教条主...
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和意译一直是译者采取的主要翻译方式。然而这种翻译方式关注的主要是语言和文化上的翻译和转化,忽略了翻译主体间的审美感应对译文所产生的影响。该篇论文从不同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对译文...
形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美的结晶,只有在翻译时兼顾到传达这些信息,适时进行文化形象的转换,才能使原作的美在译语读者那里活灵活现,译语读者才有机会了解原语国家的文化。该文以比较林语堂与许渊冲版对李清照《声...
在对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的价值评判标准、文化修养、生活阅历、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等客观原因会影响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翻译。该文从译者角度出发,介绍"创造性叛逆"这一...
本文通过鉴赏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来探讨诗歌的翻译问题。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则",创造性地使原本抽象甚至富有幻想色彩的诗歌之美有了具体的细化、量化标准。从而为译者和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即从美学...
作者:乐美儿; 邵有学 期刊:《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04期
以中国新文学史上现代新诗的发展为纲,概述了从新文化运动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浙籍诗人域外诗歌翻译和创作的互动实践,探讨了群体的诗歌活动对于中国新诗发展的影响,重估了现代浙籍诗人群体译诗对中国新诗学建构的...
作者:马绯璠 期刊:《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02期
自19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英译对美国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美国本土诗歌和文化思想仍然处于强势的主导地位,美国人接受的是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文化。美国诗歌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诗歌的吸收,并不等于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