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娟 李加强 期刊:《皖西学院学报》 2008年第06期
从翻译审美移情论角度谈诗歌翻译中意象再现的困难,初步探讨了如何在翻译审美移情论指导下再现诗歌翻译中的意象之美。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近年来提出的,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它和早期法国比较文学学派所倡导的实证性研究被称为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两大支柱,是全球化语境下研究不同国家文学,尤其是...
作者:项睿 期刊:《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06期
诗歌是浩瀚的文学海洋之中一粒璀璨的明珠,诗歌翻译研究也是译学研究大河的重要支流,由于中文诗歌具有形式特殊、语言简洁凝练、意象丰富等特点,如何将汉诗翻译成优美的外语诗一直是学者们探索的课题。有理论家提出...
作者:卢华国 张雅 期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04期
许渊冲教授的"音美"理论是最具影响力的诗歌译论之一。Nth象似观关照下的语音象似性为我们从语外和语内把握音美理论以及看待音美同音似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并为诗歌翻译中音美的传达带来新启发。
作者:张引 期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01期
功能语言学者认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翻译学者认为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二者的观点如出一辙,都指出了形式在体现意义方面的重要性。本文以"形式对等"为出发点,比较分析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两个译本,从译文...
从接受美学理论入手,并以柳宗元《江雪》的两种译文为例来阐述诗歌翻译的开放性,我们发现,正是诗歌中的诸多未定性的点和意义空白召唤接收者展开联想,而接受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又使这些联想各不相同,从而不同的...
对于诗歌翻译这一特殊的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文章将中国典籍诗歌与认知语义识解观相结合,通过语义的主观识解性,从识解观的五个主要雏度。时李白《送友人》的三个英译文进行评...
20世纪30年代,于道泉将仓央嘉措诗歌从藏语翻译成汉、英两种文字,开仓央嘉措诗歌汉、英翻译之先河.截止目前,仓央嘉措诗歌已经拥有了21个汉语译本.从统计学的视角来考察仓央嘉措诗歌的汉语翻译,可以看出它们在汉语文...
作者:彭焱 期刊:《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02期
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沃尔特·惠特曼齐名的美国著名女诗人。本文选取了狄金森的两首经典诗歌"暴风雨夜"和"篱笆那边",从标点符号、语法、韵式、修辞手法、遣词与诗歌风格等方面比较了狄金森诗歌的两个汉译本:江枫...
作者:张玥 期刊:《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2011年第06期
郭沫若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代巨匠,也是诗歌翻译和创作领域的先锋泰斗。他不仅开译诗浪漫主义之先河,更创造性地提出"风韵译"和译者主观感情投入等诗歌翻译策略。从诗歌翻译的特点出发,探讨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对...
作者:李金红 期刊:《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02期
本文探讨了互文性理论的概念、分类及其与诗歌翻译的关系,探讨了互文性在诗歌音韵和意象传递中的作用。互文性理论对诗歌的翻译和理解起着重要作用,使对诗歌的理解从单一走向多元。
作者:刘怡君 洪春 期刊:《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01期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诗歌翻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无论多么好的译文,如果失落或者歪曲了原文的文化意象,就会导致文化意象的错位。传递文化意象的问题,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原作...
作者:袁爱民 期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05期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难点.在长期诗歌翻译实践中,我国学者曾提出“散文释义”、“形式对等”和“三美”等三种不同的诗歌翻译观.以《天净沙·秋思》的英译为例对上述三种诗歌翻译观进行讨论,认为“三美”观优于“散...
作者:郑丽颖 丁淑琴 期刊:《西伯利亚研究》 2011年第02期
俄罗斯侨民作家别列列申是一位在中国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俄国诗人,他同时还是一名翻译家,翻译了许多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学作品,《节妇吟》就是其中的一首,收录在其翻译的诗歌集《团扇诗》中。译作《节妇吟》最大限度地...
作者:王学勤 期刊:《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年第S1期
文章回顾了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分析了诗歌翻译困难产生的原因,揭示了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在诗歌翻译中的指导作用,结合实例说明诗歌翻译过程中内容和形式上的具体处理方法。
作者:常智勇 期刊:《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08年第03期
由于意象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它就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诗词篇篇精品,意象丰富,比较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两个英译本对诗词意象的处理,发现各有特色,讨...
诗歌是一种文化的精华和典范。诗歌翻译是翻译中最为艰涩的活动。如果抛开文化谈翻译,无异于做无米之炊。诗歌翻译中往往会遇到的一些含有特殊修辞手法的诗歌,如拆字诗,双关语,谐音,回文诗等。这使得跨文化翻译成为...
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的译介最早向国人译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是朱湘先生。他于1936年出版的《番石榴集》之中,就包括四首莎诗。朱译讲求均齐,每行十个字,以表现原诗每行五个音步十个音节。实际上是试图以汉...
作者:高美云 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04期
譬喻修辞法在诗歌中广泛应用。譬喻的远近在诗歌翻译中引起美感的变化。为了使翻译的诗歌的美感与原诗贴近,象原诗一样形象生动,译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了解丰富的形象譬喻和诗歌的创作意境。
视象美构成诗关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诗歌的审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译者只关注原诗内容或信息的传递,忽略了原诗的视象美,译诗往往会流于失败.一般而言,原诗的视象美在译诗中应该予以忠实再现.但在某些情况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