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二届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征文通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澳大利亚格利菲斯大学"北京大学—格利菲斯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定于2008年10月
作者:邵斌 缪佳 期刊:《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04期
波斯中古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四行诗集《鲁拜集》,经英国诗人菲茨杰拉德的创造性翻译,成了英国文学的瑰宝,其汉译本也异彩纷呈,其中物理学家黄克孙的译本备受称赞。菲译和黄译都是以不忠实于原作著称的,黄氏称...
这个时代,有时候会发生一些匪夷所思之事。好在它只是一场滑稽剧。上榜理由业余作者被"提拔"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通过对古代诗歌语言中的叠字、谐音双关、对偶以及文化中的象征、典故等的分析及例证,从这几个大的方面说明了诗歌翻译的障碍性因素及翻译困难的原因
诗歌翻译中,译者只有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文化层次、兴趣爱好等,译文才能吸引读者,从而起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译英诗出版了不少,如今不妨作点整理或总结。因为百余年来的英诗汉译虽然成绩不少,但作为专业似乎并未得到广泛承认,不怎么享有专业地位,在很多人心目中,好像只要懂了英语,那么用汉语搞点...
作者:冯娟 期刊:《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05期
对华兹华斯《孤独的割麦女》三译本在节奏、词义和创作技巧等方面的视域融合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译者在译诗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译本与原诗的视域融合,使原诗的风格和神韵再现于译本之中。
作者:龚琪峰 董良峰 期刊:《文教资料》 2009年第24期
接受关学理论将读者引入文学研究的视野.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这种研究重心转移到读者的研究方法不仅对文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诗歌翻译带来了新的启示:译者的双重身份和目的语读者审美期待。本文从接受美...
作者:杨柳川 期刊:《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03期
文章通过对叶芝的名诗“当你年老时”的四种中译本进行比较评析,来探讨诗歌翻译中形式和意境的把握。
本文从哲学的三个维度:翻译审美辩证思想的确立、语际审美辩证和文本审美辩证,以及主体审美经验对审美辩证运动的操纵,阐明了诗歌翻译中的审美辩证运动是诗质和诗性的保证。
作者:谭渊 期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03期
将布莱希特流亡时期翻译的《六首中国诗》与其所依据的韦利的英文蓝本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布莱希特在翻译过程中有意偏离蓝本并借助译作反思自己的流亡经历。在关于白居易生平的第一个注解中,布莱希特就有目的地突...
意境,是诗人内在思想感情内涵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统一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诗歌翻译时必须忠实再现诗歌的意境。本文从情感、形象及韵律等方面入手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意境再现的方法。
作者:黄晓燕 期刊: 2010年第7X期
本文讨论翻译英语诗歌应力求再现原文的美学效果,译文不仅要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而且要结合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创造性地再现原作的艺术感染力。
许渊冲教授在实践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三美"论,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翻译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传播了中国文化,也提高了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本文旨在用"三美论"解读许老英译李...
形式是内容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意义。陆游借《钗头凤》这首词抒发了对自己悲剧爱情的沉痛之情。随着诗歌翻译趋势的炽热化,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都对这首词做了一定的尝试和研究,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译文版本。...
如何成功再造原诗整体意象成为诗歌翻译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孟郊《游子吟》四个译文格式塔意象再造上得失的分析,指出诗歌翻译须从原作的整体意象出发,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字、词、句的对等,翻译诗歌的过程就是格式...
中西哲学、文学、语言学的发展迥然有异,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种的差异?是中西方文明的差异,还是中西学者认识水平的差距?事实上,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势必导致中西情感意识形态的"隐""显"。而这种差异具体...
中国诗词因其本身的模语言微妙特性以及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而对诗歌翻译的译者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本文将以宋代陆游所写的《钗头凤》为例,以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来分析其三种英文译本,探讨诗词翻译的恰当方法。
作者:张晴 期刊:《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01期
中国古诗的英文译文常常被认为是依赖性文本,其存在依赖于诗歌本身,因此对于古诗英文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实诗歌翻译是不可缺少的,它的交际目是将诗歌本身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国家读者。本文旨在通过对唐诗《...
作者:陈利 期刊:《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03期
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观,即翻译诗歌理应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本文从"三美"观理论对其翻译的《春望》进行解读,分析说明其"三美"观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