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的立场、方法和价值是在历史中生成的。对不同的立场、方法的选择与其所处历史境遇相关,也表明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要坚守人民的立场、开放的立场,切实服务于人民对精神生活的多样...
世纪之交,中国文学批评呈现出多元多潮的纷繁状态。“酷评”,一类专以唱反调的否定名作家作品为主,追寻时尚,制造商业化效应的文学批评,也惊世登场。
文学批评总是表现出一种向深度探究的倾向.从历史上看,批评家不满足于对作品的文学的、审美的诠释,而是执意地追求文学的深度诠释,力图挖掘出文学的文化意义、心理意义、政治意义、道德意义等,这种对批评的深度追求...
网络文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历程,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如今,网络文学的产业化模式较为成熟。网络文学产业化集网络发表、实体出版、游戏改编、影视出版、衍生周边等于一体,着力打造以IP为主导...
批判是批评家的“海洛因”,它的确能够让批评家产生一种发泄的快感。为了让这种快感能够持续推进,批评家反过来又必须不停顿的发动批判。批判的对象越是名家,快感就越强烈。快感越强烈,就越要寻找更多的名家,形...
对话者(以发言先后为序):郜元宝、吴俊、陈晓明、汪政、耿占春、李洁非、崔卫平时间:2005年3月27日王鸿生:今天,我们利用鼎钧文学奖评委会节余下来的半天,进行自由交流。来京途中,元宝就提议,这些人聚在一起不容易,...
由南京大学英语系、香港大学英文系和美国《疆界2》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当代文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5月27-29日在南京大学知行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香港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和东道主南京大学等...
在其专著《莎士比亚好不好?:论文学质量评判》中,布拉德福德重审了现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及教育史,重新定义了文学现代主义运动的性质,并对其影响进行了再评估,指出"质量评判"的缺失是现当代文学批评传统的主要特征...
文艺学的学科建设应当把文学性问题作为重要内容,即使是外在视角,也应当着重于对作家个体性的培育和其创造性的激发。因为这是中国文学现实的需要。
作者:刘小新; 朱立立 期刊:《文艺理论研究》 2005年第01期
后殖民批评在90年代登陆以后,渐成文艺理论与批评界十分青睐的理论资源,甚至有演变为又一显学的趋势.在台湾地区似乎到了言必称'后殖民'的状况.对这一学术症候的分析显然是一个有趣的课题.但在海外华文文学批评界,'...
新批评的“文学性”概念重在分析文学文本语义结构的多重性及其所产生的朦胧之美。新批评的基本理论术语“隐喻”、“张力”、“悖论”、“反讽”、“复义”、“多层结构”等等都是为揭示语义结构的朦胧性和复杂性这...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在回顾他小说创作的经历后,居然愤愤地说:“还有一层,是我每当写作,一律抹杀各种的批评。因为那时中国的创作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
作者:王贵禄 期刊:《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01期
"文学在场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出场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文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有其聚焦的问题谱系、相对稳定的研究理路、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标识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文学在场学对文...
作者:钱理群 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年第01期
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唐弢先生诞生九十周年,同时举行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仪式,是很有意义的。在我看来,设立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是能够体现唐先生的一个基本精神的:
作者:马恒君; 王雪枝 期刊:《江西社会科学》 2004年第09期
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文体的嬗变是重要的现象之一.一种文体往往于特定的时段,在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取得辉煌成就,从而成为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式.对此,前贤早有论述,如清人焦循在其《易余龠录》...
新世纪这个字眼.对于有着历史癖好的批评家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他们往往愿意借助这样的关键词来开启一道进入历史的方便之门。这也许是批评家的天性。因此不要轻易地把批评家们热衷于在新世纪上做文章看作是...
谈批评文体而说到所谓的"内在形式",意在表明文体并不只是盛载批评意见的容器,而正是批评自身。之前我曾写过一篇短文《"论文体"与"随笔体"》,讨论这两种批评文体各自的利弊得失,不过严格来说,无论是我们今天...
新世纪的文学批评,在短短几年之内,其独立性的危机表现得日益突出。这并非危言耸听,时下的批评在整体上正在沦为种种利益和势力的工具,独立的批评成为寂寞的事业。为主流的庸俗趣味呐喊助威,为权力化的文化机构...
历史的幽灵与现实狭路相逢,是写作发生的时刻:肉搏或凝视,旋律或噪音,速朽的躯体,延宕的意义,瞬间的火花……总有一些星光、微声和只言片语逃逸控制、偏离轨道、挣脱惯性,预言未来的样子。——题记一并非所有写作行...
近年来研究者提出着眼于“大学文化”来深化对五四新文学发生的研究,应该说,“大学文化”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对长期以来盛行的宽泛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的新文学研究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的剥离.而使研究在“外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