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高中语文教育在关于古诗文内容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本文从新课改角度出发,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文史哲的一般要求,结合现有文献和教学经验,围绕教材中的古诗文内容在教学中构建文学史观,文章先简单...
艾略特断言了一种有序的可以预计的文学传统.同时又提出了一种既声称理想秩序又疑其现存稳定性的辩证诗学观。
作者:吴投文 期刊:《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09年第01期
<正>1922年2月15日,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作为创造社丛书的第四种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同年10月,王统照的《一叶》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两部白话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作者:冯雷 期刊:《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08年第04期
自1980代以来,“重写文学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对作品传播、接受过程的考察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种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接受美学”的影响。不过就“接受美学”...
文学史观的核心是如何看待文学的历史,其实质是在一定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精神导引下,对以往的文学现象加以筛选,构建形态,并给予阐释和评价。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者在探讨文学史研究多元化的可能性时,明确提出...
作者:金宏建 期刊:《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03期
"当代性"既指时间及时间里的时代特征,也指现在与过去本质之不同的当代特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观是时代话语权建立的标志之一,充分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性",相对忽略了现在与过去本质之不同的"当代性"体现.而这...
本文从学术史研究的视角出发,以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考察核心,详细论述了夏志清所秉持的"以文学价值为尺度"的批评立场以及"独立客观"的叙述姿态。文章指出:正是由于夏志清的"偏见",使得张爱玲、沈...
作者:岳凯华 期刊:《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04期
经过半年沉淀,再次面对大文学史观这个议题时,我不由得生发出万般感触。木斋先生所秉持的大文学史观之所以相值于垂范百世的方法论,乃因为它是“审美的,而非功利的;是探索的、创新的,而非因袭的、陈旧的;是整...
作者: 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9年第07期
文学史栏中两文,讨论的是具体作品,着眼的则是经典解读背后的文学史观和理论视域的刷新与扩容。张旭东重读《骆驼祥子》,力图阐明作品揭示了民国时期中国人的整体生存状况和精神困境,其核心形象是非人道-人性的"动物...
文学作品是文学活动的物化产品。20世纪以来由于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具体的叙述行为和实现了的言语文本是从一套叙述语汇和规则中抽取、派生出来的。同时必须关注特定的语言环境对文学叙述的影响,因此文学史其实是...
作者:王磊; 刘召明 期刊:《社会科学家》 2004年第05期
王国维的文学史观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建构,并奠定了文学研究的格局和走向.深入总结王国维的文学史观,对于建构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杨冬; 部铁军 期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年第04期
今天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以往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中生成、演变而来的。因此,研究批评史并不是额外附加的一项任务,而是研究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的必然要求。不懂得批评史,就无法真正...
作者:夏子清 期刊: 2017年第8X期
本文从文学史编撰的历史沿革入手,阐述了历代文学史著述的特点以及对它们造成影响的文学史观,后通过阐释龚鹏程《中国文学史》对现有史观的批驳与重塑以及其对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结构之分析、对文学事件与作家作品之...
作者:王瑜; 李佳 期刊:《保定学院学报》 2017年第04期
当前学界更多从差异性的角度关注香港的新文学史撰写,忽略了其对内地新文学史撰写传统的借鉴。内地文学以情感为主,通过情感基调、文字艺术对作家作品进行评价的品评方式和传统史学“以人为中心”的撰史理念对香港新...
文学总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生发和演进,总离不开地域的空间舞台和历史进化的内在逻辑。《湖北文学通史》的编撰锁定“湖北”区域内上下三千年之文脉流变、作家作品、文人团体、思潮流派等一切文学现象与创作内容,以丰...
中国文学史研究与中国文学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国家属性。但是,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缺席影响了史家的视野,也模糊了中国文学史的本来面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传统“中国”观念影响,二是现代中国民族国家...
经过几十年的耙犁与深翻,主流意识形态圈定和筛选过的现代文学圈地早已被掘地三尺,陷于难以为继的研究困境。如果没有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史识,那么不要说突破性的成果,就是想谈出点新意来也很难。李钧提出的“生...
作者:张维; 侯其强 期刊:《江海学刊》 2007年第03期
钱锺书1933年发表的《中国文学小史序论》体现了“以能文为本,不当以立意为宗”的文学史写作理念和提出了文学的“平行影响观”;钱锺书在“史识之通”的基础上,践行“通识真赏”地“谈艺衡文”,由此申说其文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