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庆军 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7年第06期
“晚明”及小品的复兴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显要话题,时此有过不少讨论和研究,但同是“晚明”,却有不同的叙述,而且两种叙述曾有过一场对话和交锋,这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探究“晚明”如何进入文学史,对两...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和分期,在近期内又成为研究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以往学术界通常以1917年作为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开端,然而自1985年之后,随着学术界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新文学整体观’等一系列新的...
在19世纪末西学东渐的潮流中,文学史作为新的研究方法与学科体系从西洋导入日本。日本明治时期(1868-1912)的学者,早于中国学者开始撰写中国文学史,并对有关“文学”、“文学史”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对有关“文...
作者:关纪新 期刊:《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08年第03期
中国文学研究界只有普遍具备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才能真正开辟有效协调国内多民族文学关系的健康局面,才能真正走上亲近与尊重国内各个兄弟民族文学的康庄道路。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意义包括:完善知识结构...
作者:佟永波 期刊:《南风》 2014年第05X期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南朝梁代的文学家刘勰,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言的美、文学的精、思想的严谨等这些特质造就了刘勰在文坛上举足轻重的地...
杜甫在诗中曾大量吟咏《文选》作家作品。对这些作家作品的吟咏,关涉杜甫对他们的情感认同、相关作品的具体评价;同时,也反映出杜甫文学史观与《文选》编者文学史观的某些契合。
作者:孙艳洁; 时贵仁 期刊:《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03期
后殖民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在西方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领域风靡一时且影响广泛的理论体系,自从传入澳大利亚后,因其批评性、尖锐性和实用性而引人注目。在长期的理论运用过程中,后殖民主义理论在当代澳大利亚文学创作和...
挥手之间,来美国普渡大学已然约略百日,寓舍于普渡村。学术之余,每日晨夕,种地浇水,过上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此地治安甚好,往往不需荷锄,只是携着刚刚采摘的瓜果菜蔬,在夕阳暮色中穿越荒芜...
作者:冯雷 期刊:《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04期
自1980代以来,“重写文学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对作品传播、接受过程的考察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种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接受美学”的影响。不过就“接受美学”...
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中,中国当代文学史无疑是最具前沿特征、最具挑战意义的。在“重写”的名义下,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虽有许多新的版本,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切合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在教学的具体过程...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创建并确立是现实的,并且有着雄厚的文化、文学基础,然而也存在着若干需要澄清的问题。就中国古代文学而言,需要关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失传的问题、以汉语文字记录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次...
吴应箕既是文学家,也是史学家,对诗文的源流本未有着很强的自信。在立足晚明现实的基础上,在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深入地思考之后,他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学发展观与继承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诗学理论价值...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纯文学史观的引入和研究方法的借鉴一度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取得了可观的进步,但是对于蕴含于文、史、哲一体化状态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学,纯文学史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的视野。近年来,许...
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多民族当代文学史建构,需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是:厘清少数民族当代作家的身份问题与多民族文学史观念关系,与多民族文学史写作策略关系,与多民族文学史价值评价标准关系。
作者:许劲松 期刊:《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03期
消费社会在我国渐趋形成,消费社会的形成,将对社会文化生活带来全面而深入的影响。对文学而言,其不仅改变了文学活动的环境,而且也对文学经典确立的原则、经典化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把文学作品置入消费主义...
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打通”,是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格局深化调整的某种必然。若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文学纳入共同的参照视野,不难发现,1945--1949年的中国文学是更多地贯通着19...
作者:王敏 期刊:《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03期
《战城南》是西汉乐府中的重要题材,中西文学史著作对此都有广泛的讨论。不同的文学史编撰模式体现了不同的文学史观,概括讲,中国文学史家多采取传统诗学视角,而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体现了比较文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的...
作者:孙玉石 吴晓东 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年第01期
近期新发现林庚先生1937年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授课讲义《新文学略说》。这部讲义是对当时刚过去的文学阶段进行“现场”总结的“新文学之当代史”,呈现了抗战之前新文学简约而完整的发展图景,是中国新文学20年的...
近些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逐渐成为探究的话题,虽然系统研究者不多而且滞后于其它学科,但将视野从客体转向主体及其研究模式毕竟是逐渐深入的体现。必须指出的是,不少探讨仍旧囿于既有的文学史观视野,...
“潜在写作”是陈思和教授在一九九。年代提出的关于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重要概念之一,它和“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共名与无名”等构成了陈思和学术思想的基本方面,也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