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二战乃至中外战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战争奇观。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重大理论判...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于宗教工作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逐步把宗教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共同进行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作者:梅世雄; 张磊峰 期刊:《新湘评论》 2018年第24期
在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统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到今天,仍在继续使用这一称谓。那么,沿用至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称谓,究竟什么时候被第一次提出?又是何时被正式使用的?
作者:张云亭 期刊:《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03期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思想.这是指引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走向最后胜利的思想法宝.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是中国人民抗战的中坚力量,是全国人民的坚强核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功绩将永载丰碑。
“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1月10日,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主旨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2018年3月4日,在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黑龙江是派较早开展活动的地区之一,各派与中...
作者:宫雪岩(口述); 夜雨(采访) 期刊:《祝你幸福》 2019年第04期
我们即将迎來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惊涛骇浪,70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创新、砥砺奋进,创造了举世HK目的“中国奇迹”,书写了一部感尺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史诗。为隆暇庆祝新中国成立...
作者:李兆凯; 卢秀廉 期刊:《理论界》 2005年第08期
任何一个政党都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最根本的是要看指导这个政党的理论是否先进.政党要想永葆生机、长兴不衰,就要不断地增强其自身理论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且是执政党,就更是如此....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一直对陕北采取军事和新闻封锁,诋毁共产党的抗战功绩和中伤根据地党政军民关系,这反而引起了一些新闻记者特别是外国记者对共产党的浓厚兴趣,身为美国合众社、伦敦泰晤士报记者的哈里森...
作者:张凤羽 期刊:《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年第04期
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要深入把握我们党关于多党合作理论和实践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深入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社...
作者:蔡达峰 期刊:《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第01期
民进的事业与社会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紧密相连。2011年,民进中央和中央社院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共同创办了“民进中央——中央社院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中心”,几年来,中心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新时代,社院...
作者:程晋富 期刊:《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年第02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派的共同创造,经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蕴涵和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社会组织作为与政府公共组织和市场企业组织鼎足而立的第三部门,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样担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
作者: 期刊:《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年第03期
作者:蔡文钦 期刊:《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年第04期
作者:苟建丽 期刊:《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