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绿叶杂志

杂志介绍

绿叶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主管,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主办的一本部级期刊。

绿叶杂志创刊于1992,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环境类。

绿叶杂志

部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 国际刊号:1004-3004

  • 国内刊号:11-2906/I

  • 发行周期:月刊

  • 全年订价:¥580.00

  • 60年的国际环境与世界史周期

    关键词: 国际环境  世界史  周期  资本全球化  当代中国  世界革命  地理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与其国际环境是高度互动的关系。自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一方面是资本全球化,另一方面是世界革命,三次右转,两次左转,无往不复,构成了近代世界史的几个周期。当代中国,前30年处于第二轮世界革命潮流之中,后30年则属于另一个世界史周期,即西方资本的第三轮扩张期。2008年,资本的扩张周期结束,目前的世界正处在历史间歇期。要启...

  • 呼唤全国国土规划——从国土工作60年回顾谈起

    关键词: 国土规划  国土工作  资源环境  空间开发  过度扩张  工业发展  重复建设  基础设施  

    今日中国,资源环境瓶颈严重,空间开局无序突出,城镇和工业发展空间过度扩张,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这与国土规划的落后有关:作为国家最高层次的空间规划,全国国土规划缺位;地方国土规划推进缓慢,省级国土规划试点不到全国的1/3;区域性国土规划呼声强烈,但迄今无实质性进展。近千万国土、十几亿国人如何发展,如何与自然和谐,一大基础甚...

  • 国家利益高于部门利益——推进国土规划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 国土规划  部门利益  国家利益  国家经济建设  社会发展规划  基本国情  

    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国土规划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亟需赋予国土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国土规划领域目前却是多龙治水的局面,各方相互掣肘。相关部门只有抛开一己之利,站在全民族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扩势力、抢地盘、占山头、因公徇私的立场上,才有可能编制出一个好的国土规划。

  • 新时期我国国土开发的新方略

    关键词: 国土开发  产业协同  一体化发展  80年代  区域差距  空间开发  国土规划  优先次序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沿海和长江这一“T”字型点轴国土开发战略下,人口与产业非协同集聚,城乡、区域差距急剧扩大,空间开发严重无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全国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在新一轮全国国土规划中,应把入的需要放在首位,按照生活、生态、生产的优先次序,实行多中心网络开发战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引导人口和产业协同集聚,以推动形...

  • 为什么过去会“忽略”环境保护?

    关键词: 环境保护  忽略  保护环境  近代以来  环境危机  环境问题  

    为什么过去会“忽略”环境保护?因为近代以来,我们面临着挨饿与挨打的双重压力,当务之急是多打粮食和多建工厂“忽略”保护环境也就在所难免:第一,顾不上;第二,没条件;第三,环境危机还未能充分暴露,人很难做到未雨绸缪。现在,挨饿和挨打的问题已经初步解决,环境问题也已经充分暴露,再忽视环境保护就决不允许了,但不能用停止发展来...

  • 60年最值得继承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 自强不息  民族精神  最值  民族文化传统  主人翁精神  经济时代  大庆精神  精神激励  

    “大庆精神”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面旗帜,它注重生产建设的精神激励作用,尤其是困难的情况下,物质不丰富,只能靠鼓舞工人的主人翁精神去进行工业积累。其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近代中国150多年来从未停息过: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是一种大国的价值追求,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内核。

  • 重提“大庆精神”

    关键词: 大庆精神  政治思想工作  工业建设  计划经济  现代工业  赶超战略  人与自然  以人为本  

    前30年的工业建设史不应该遗忘,“计划经济、重工业优先、赶超战略”奠定了我国现代工业的基础。重提大庆精神,不仅仅是为了回顾那段人与自然的艰苦斗争史,回顾“领导号召,干部带头,政治思想工作先行”的精神激励法,也为了“以人为本”而不是“资本为本”,传承“两参一改三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上下同欲者胜”。

  • 从“工业学大庆”看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关键词: 工业化道路  大庆  中国  命令主义  一线工人  政治思想工作  理性化管理  制度约束  

    西方理性化管理是专职管理者唱主角、制度约束起主导作用,大庆经验恰恰相反,工作的超常绩效“不是靠惩办主义‘惩办’出来的,不是靠命令主义‘命令’出来的”,而是来自一线工人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在物质资本匮乏、管理和技术缺乏储备面前,靠“政治思想工作”的自我管理成为毛时代人类解放和工人主人翁化的积极尝试。世纪之交,...

  • 60年就业难题的破解之道

    关键词: 就业难  计划经济  中小企业  自然资源  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  市场机制  长治久安  

    人口多自然资源少使得就业成为中国的头等大事。什么时候解决了就业,什么时候社会就稳定、经济就发展。建国前30年的计划经济始终无法解决就业难题。在改革开放以后,正是市场机制-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模式才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政策放宽,给中小企业公平的机会,给底层草根真实的实惠,民间自有活力,社会亦能长治久安。

  • 对城市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思考

    关键词: 城市发展  文化思考  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传统  建筑文化  天人合一  物质环境  

    中国传统城市和乡村注重天人合一,既创造具有良好功能的物质环境养入,也创造富有心理情感和文化品质的精神环境育人。60年来,中国城镇化飞速发展,但现代建筑文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全球化、工业化、科技化时代,时代性是出发点,民族化是归宿,建筑多元化是城市发展的总趋势;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行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力量,群众是生...

  • 城市的生态化比绿化更重要

    关键词: 城市开发  生态化  绿化  20世纪80年代  城市生态建设  生态系统  中国城市  绿色城市  

    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开发以来,中国城市的生态系统从原来自然化的形态变成了高度人工化的形态,城市生态建设至今没有超越绿化、美化的概念。绿色城市、宜居城市,其本质应是城市的生态化。现代社会不太可能再由个体来营造小型的自然空间,城市的生态建设主要应由政府来实现。

  • 上海的空间故事:从时代到邓小平时代

    关键词: 邓小平时代  故事  上海  工业化战略  基本制度  意识形态  生活方式  

    一个社会和时代的基本制度、意识形态、发展模式、生活方式,会要求与之配合和实现其功能的建成环境、场所安排和空间形态。建筑上演的故事,从来不只是工程和美学,更有文化和社会学。时代,自主工业化战略让新兴工业区和工人新村取代了外滩和石库门成为上海的主导性新景观。邓小平时代,从生产导向转向服务导向,演绎了全球化上海的空间故事。

  • 哪一座名城离得开水呢——60年北京水环境的变迁

    关键词: 北京  开水  名城  水环境  城市规模  变迁  60年代  工业企业  

    水不流动,文明就消失;水不能持续,人就不可能持续。北京在历史上是多水的城市,20世纪60年代起,北京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大批工业企业上马,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水危机越来越频繁。城市的发展必须与水的承载力相匹配,技术无法解决一切水问题,重要的还是调整发展思路。哪一座名城离得开水呢?

  • 绿色的哈尔滨

    关键词: 哈尔滨  铁路修筑  松花江  森林  生活  诗意  

    哈尔滨,诞生于中东铁路修筑中。松花江,大森林,多国侨民,让这座新兴的铁路之城成为花园之城,曾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拥有良好的心态、诗意的生活。在城市版图10倍、20倍的迅速扩大中,大工厂、成团高楼、宽阔街道取代了森林和野花。没有绿色,不是真正的舒适。21世纪的哈尔滨,开始重建生态之城,逐梦“人人都栖息在诗意的大地上”。

  • 自然是庙堂,诗歌是宗教

    关键词: 宗教  诗歌  山水  写诗  主人  

    一个村庄,是一条大河最小的一个口岸——就这样我开始了写诗:山水启蒙,安于自然,景致是入世的,周遭是人声,却也荡涤成旋律;放弃表面的占有,也许反倒能成为真正的灵魂的主人。自然是庙堂,大地是道场,山水是导师,而诗歌就是我的宗教。

  • 绿政之魂——生态意识与自然伦理

    关键词: 生态意识  伦理精神  人与自然的关系  管理问题  经济问题  文化问题  人与自身  文化生命  

    人与自然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不是管理问题,甚至也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深层的心灵与文化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与自身的关系。恢复和重建生态,最重要的是要克服现代化的轻率和势利,恢复和重建我们善待自然的态度,将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精神深嵌到我们民族的文化生命之中,这也是绿色政策的灵魂所在。

  • “绿色科学”在民间崛起——兼驳“中国环保NGO不够专业”

    关键词: 民间环保组织  环保领域  科学家  ngo  中国  直面现实  情感投入  环境保护  

    环保领域的专业科学家常常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更不要奢谈热烈的情感投入;看似不够专业的民间环保组织是一个支点,它撬动的,绝不仅仅是技术与科学,也不仅仅是环境保护,而在于公民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在于人文关怀的复苏,在于传统精神的再生,乃至在于个人美好生活的重归。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邮编:1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