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民俗研究杂志

杂志介绍

民俗研究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民俗研究杂志创刊于1985,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化类。

  •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形态建构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宗教形态  文化再生产  

    民间信仰是长期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人们对民间信仰的认知却有不同时代的变化。民间信仰可以定性为一种宗教形态,它既有历史的演变,亦有内在的结构。民间信仰与其他的宗教形态,与民俗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传承或再生产,有着复杂的互动关联。

  •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 中国民间信仰  基本概念问题  价值判断问题  中国宗教文化传统  方法论反思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堪称中国宗教史、中国思想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研究中的一大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首先必须深刻反省长期以来"强烈排斥中国民间信仰的理论倾向",以求厘清中国民间信仰概念;其次,理应着眼其"主流与本质",对中国民间信仰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最后,通过深思中国民间信仰与中国宗教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可使我们充分认识中国...

  • 西山万寿宫庙会的宗教内涵及文化意义

    关键词: 万寿宫庙会  许真君  净明道  白玉蟾  

    江西西山万寿宫庙会有着悠久历史,是道教最具影响的祭祀许真君的民俗活动。通过对许逊崇拜与西山万寿宫庙会起源、西山万寿宫庙会传承与复兴的考察,可以看到西山万寿宫庙会是道教神仙信仰与地方民俗相结合的典型,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西山万寿宫庙会长期传承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是庙会活动所承载许真君崇拜的宗教内涵。西山万寿宫庙...

  • 民俗学视阈下未成年人葬俗的传播与变异——以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瓮棺葬为例

    关键词: 瓮棺葬  海岱地区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葬俗传播  葬俗变异  

    葬俗作为人生礼俗的内容之一在民俗学中备受关注,以瓮棺葬形式埋葬未成年人是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早到晚期阶段曾一度流行的习俗。与中原和江汉地区相比,本区瓮棺葬以"陶片覆盖葬"为主,"完整陶器装入葬"较少,在葬具的组合和墓主年龄及埋葬位置等方面亦存在自身特点。海岱地区先民在向西拓殖的过程中主动引入了豫中地区的瓮棺葬俗,并且...

  • 物质文化研究的格局与民具学在中国的成长

    关键词: 物质文化研究  民具学  文化遗产  物质文明  

    在对中国"物质文化研究"(Material Culture Studies)的各相关学术领域,诸如考古学、文物研究、农具史、传统手工艺研究、民艺学、博物馆学等,予以初步扫描和概观的基础之上,可以发现"民具学"在中国物质文化研究之大格局中长期"缺位"这一基本事实。由于民具学是物质文化研究中最为基层和基础的部分,因此,其缺位就使得中国现有的物质文化...

  • 中国民俗学转型发展与表演理论的对话关系

    关键词: 表演理论  日常交流实践  村落  民俗志  中国民俗学派  

    鲍曼的表演理论,反思并改变了民俗学研究的眼光与方向,推动了民俗学的研究范式从以"民间文学文本"为中心,向着以"表演性日常交流实践方式"为中心转变。中国民俗学近几十年来的转型发展,在关注"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方向上,有诸多与表演理论不谋而合的表现,这主要不是因为受到了表演理论的影响,而是在研究中国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学术...

  • 他者镜像中的中国近代民间礼俗——法国传教士禄是遒对中国婚丧、岁时风俗的书写与研究

    关键词: 传教士  禄是遒  民间礼俗  

    近代来华传教士用他者的眼光打量中国社会,在其作品里勾勒出一幅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图景。禄是遒的《中国民间崇拜》是一部较全面描述中国区域民间信仰风俗的巨著,为后世学者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间信仰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其中《婚丧习俗》《岁时习俗》两卷通过文字和图片详细记载了中国民间社会的婚丧习俗与岁时节日,不少表述已经触及...

  • “生世界”:日本民俗学发展的新动向——日本民俗学者岛村恭则教授访谈录

    关键词: 民俗学者  民俗学家  日本民俗学  

    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毕雪飞在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访问研究期间,受我刊委托,于2018年2月19日对岛村恭则教授进行专访,旨在加深对日本民俗学发展动态、学术前沿的了解。本次访谈的录音由浙江农林大学中外比较艺术专业研究生陈嘉音整理完成。本刊对访谈内容进行了编排整理,以飨读者。

  • 社会变动、“生世界”与民俗

    关键词: 社会变动  生世界  民俗  vernacular  柳田国男  

    民俗学源自17世纪意大利的维柯,在18、19世纪反启蒙主义、反霸权主义的社会脉络中,由德国的赫尔德、格林兄弟等大力推进的文献学,与莫泽尔的乡土社会研究合流而形成并扩散到世界各地,在各地形成了独自发展的学术领域。民俗学这门学问是关注在与霸权、普遍、中心、主流等不同的社会层面展开的人之‘生’,通过对包含二者关系在内的内在理解,产生新...

  • 日本民俗志的立与破

    关键词: 民俗志  民族志  民俗资料集  日本民俗学  

    民俗志是存在于中日两国民俗学界的专业术语,带有鲜明的专业特征。日本民俗志在日本民俗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形态,于1970年代左右定型化。然而研究范式的革新和问题意识的增强,使得新一代民俗学者对民俗志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展开反思,出现了从民俗到日常生活,从民俗到人,"新在野之学"式的思考等一些转向,但仍存在学界的思维定式、反思不...

  • 壬辰战争:耳冢历史记忆的再建构、越境与交涉

    关键词: 壬辰战争  耳冢  再建构  越境  交涉  

    耳冢从丰臣秀吉时代建立至今经历了德川幕府、明治-昭和、战后等不同时代。德川政权,在否定丰臣秀吉侵朝行径的同时,有选择地保留了耳冢,一方面与朝鲜保持往来,一方面则通过前代丰臣秀吉的"武威"来震慑朝鲜,把耳冢当作与朝鲜进行外交的政治工具。明治时期,在明治天皇倡导下,举国上下重建丰国神社并举办各种纪念活动,丰臣秀吉的历史记忆得以复...

  • 日本战后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习俗的解构与守成——兼论长谷川町子漫画角色的草根性

    关键词: 城市化  习俗  记忆之场  漫画角色  

    日本战后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习俗的解构与守成是多种社会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长谷川町子创作的《蝾螺一家》系列漫画把家庭以及家庭中的个体置于日本战后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通过对一个个社会镜像的描绘、刻画与提炼,将社会记忆、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与个体记忆和家庭记忆相映照,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体验更加理性化,对民俗事象的解构与守成更...

  • 从民间故事看中国家族关系——论“傻女婿”“巧媳妇”的回娘家情节

    关键词: 傻女婿  巧媳妇  家族关系  回娘家  

    中国人注重家族关系,包括婆媳、翁婿、连襟、妯娌关系,从傻女婿与巧媳妇的故事类型中,可看出女婿与岳家的纠葛,以及媳妇与公公的互动。"回娘家"的情节表现出即使女子出嫁,还是与原生家庭有割不断的脐带关联。故事不止涉及翁婿或翁媳关系,也牵涉到连襟或者妯娌间复杂的较量。此外,部分回娘家的歌谣,也展现了出嫁女儿在夫家的处境、以及对娘家的...

  • 汉魏六朝人神恋小说中女神主导局面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人神恋  女神主导  祠庙信仰  男性作者  文学传统  

    汉魏六朝人神恋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女神男人"模式占据绝大多数。这一现象首先是由汉魏六朝民间女神崇拜的状况决定的,人神祠庙信仰构造的神女世界仿照现实社会制定了"女有所归"原则,神女大都要经过婚姻的试炼才能获得独立神格,同时,巫者特别是女巫群体在女神主导特点的形成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汉魏六朝小说的作者队伍是一个单一性别的男...

  • “五鼠闹东京”传说的类型与意义

    关键词: 故事类型  五鼠闹东京  包公传说  丁乃通  格雷马斯  

    采用丁乃通的类型法、格雷马斯的叙事理论研究当代"五鼠闹东京"故事的类型和意义,可归纳出真假包公、鼠精作怪、外国贡鼠三个亚类型,并说明主角、对象、助手、对头、支使者、承受者六类角色的特点,进而揭示包含杀老习俗的异文群的叙事意义在于:对抗与废除杀老法令的过程,也是年轻英雄在老人的忠告之下解开鼠精作乱的超自然启示、最后平息鼠乱...

  • 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的教育功能研究

    关键词: 语言文字  民间游戏  教育功能  民族文化传承  

    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与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相伴而生,它来源于生活,是民众生活最原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在开展思维训练、提高语言表达、启迪心智、培养道德、传承语言文字传统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而且是民族传统和生活文化的历史积淀与现实表达。

  • 《世说新语》女性称谓和性别文化

    关键词: 性别语言  称谓习俗  中古汉语  

    中古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魏晋玄学兴起,儒学礼制尚未严格规范所有的社会层面。在此背景下,《世说新语》"姊""妇女""尚书""贫道"等女性称谓反映了女性在家庭生活和社会领域的表现和地位,"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的性别专制体制在魏晋时期的实际情况,为我们了解中古汉语婚姻制度和佛教教义提供了语言事实。

  • 英文摘要

    关键词: 英文摘要  期刊  编辑工作  

  • 俗说俗物——梆子

    关键词: 梆子  声音传播  传播信息  俗  声响  头声  

    梆子,声响器具。材质为硬木,形如木夯,制作时将一截干透的木头一侧掏出缝隙,另一侧中间位置钻孔,楔上把手。使用时一手举着梆子,一手握短棒敲击。欲让梆子声响大,就将梆子中部尽量多掏空,外皮削薄。敲击时,不同位置会发出不同的声响,中间声大,两头声小。要想声音传播得远一些,就敲击梆子的中间部位。在中国古代,梆子是传播信息的工具。

  •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山东村落田野研究丛书》出版会暨“改革开放与乡村社会建设”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

    关键词: 山东大学  田野研究  学术论坛  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  基金项目  乡村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山东村落田野研究丛书》出版会暨"改革开放与乡村社会建设"学术论坛5月18日在山东大学举行。会由长江学者、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主持。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琪珑致辞,认为张士闪教授领衔的山东大学民俗学团队,长期扎根山东村落做田野研究,新推出的这套丛书是呼应乡村振兴战略,以现代村落民俗志形式深入阐发乡村...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邮编: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