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民族文学研究杂志

杂志介绍

民族文学研究杂志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民族文学研究杂志创刊于1983,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蒙古史诗英雄死而复生母题与萨满入巫仪式

    关键词: 蒙古史诗  仪式  母题  英雄  萨满  历史起源  转换关系  转化关系  故事  普罗普  成年礼  情节  

  • 《千年绝唱英雄歌——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田野散记》出版

    2004年1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朝戈金研究员的著作《千年绝唱英雄歌——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田野散记》。该书属于“文化田野图文系列·西部田野书系”的首批著作之一。

  • “读图时代”里“山海经图”的开拓性研究——谈马昌仪的两部山海经图研究近著

    关键词: 开拓性研究  载体功能  研究领域  研究史  考古学  民族志  文本  

  • 《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一文发表

  • 胡仁·乌力格尔及其田野研究途径

    关键词: 研究途径  仁  田野作业  口头传统  文学研究所  2004年  研究基地  蒙古族  文本  

    2004年笔者在民族文学研究所"胡仁·乌力格尔口头传统扎鲁特田野研究基地"进行田野作业,获得了一些资料与数据,对蒙古族大型口头艺术--胡仁·乌力格尔及其学科空间、胡仁·乌力格尔口头传统现状、胡仁·乌力格尔音声文本种类与价值、语境中抢救胡仁·乌力格尔的有效田野作业途径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

  • 天梯神话

    关键词: 神话  绝地天通  天地  故事  俗  

  • 中国北方民族神话人兽婚母题探微

    关键词: 民族神话  中国北方  母题  民族个性  文化内涵  变异现象  图腾  普遍  

    中国北方民族神话的人兽婚母题非常普遍.该母题往往与一个民族的早期图腾有关,反映出动物图腾与族源的关系,共性之中带有丰富的民族个性.人兽婚母题承载着某些特殊的文化内涵,在长期的发展与积淀中形成不同的类型和叙事构成.这一母题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着演变与变异现象.

  • “猴玃抢妇”故事渊源新探

    关键词: 故事渊源  新探  图腾崇拜  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  基本类型  文本叙述  社会习俗  西南地区  汉晋时期  社会环境  相互影响  思想文化  世界性  抢婚  猿猴  母题  记载  博物  张华  唐  

  • 山魈故事的追踪研究:以浙江为例

    关键词: 浙江  追踪  文化史意义  叙事特征  故事类型  文本  

    山魈故事在我国南方流播极广.以浙江为例,通过典籍文本和当代采集成果的梳理和比较,大致勾勒出它的衍变轨迹.并探讨山魈故事中几种主要故事类型以及山魈传闻的叙事特征及其文化史意义.

  • 史诗表演传统

    关键词: 史诗  传统  表演  链接方式  细节描述  程式化  故事  风格化  歌手  叙事  人物  格律  诗行  范型  母题  铺陈  

    史诗是大型的叙事,内容庞杂,故事曲折,人物众多;在有些传统中,史诗演唱还有乐器伴奏,有复杂的曲调和严整的格律。要熟练掌握这些,歌手一般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出于对这些文盲歌手如何能在头脑中记忆和保存成千上万诗行奥秘的探究,学者们进行调查分析并倾向于认为,尽管史诗故事千差万别,但其“故事范型”却是有限的。故事的...

  • “回回识宝”传说探微

    关键词: 传说  回回  商业价值观  商业文化  文化内涵  

    "回回识宝"传说兴起于唐代,内容非常丰富,是了解回族商业文化的一个窗口.从传说的内容、产生的背景、回回先民们在华经商的习俗及其商业价值观四个方面,透视"回回识宝"传说的文化内涵.

  • 论《铁牤牛》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 艺术特点  牛  铁  好来宝  文学体裁  现实生活  艺术成就  修辞手法  艺术构思  灵活运用  艺术价值  蒙古族  表演性  说唱  壮美  

  • 论蒙古文学的象征传统

    关键词: 蒙古文学  传统  发展历史  象征艺术  主要表现  描写技巧  人物塑造  艺术技法  文学作品  情节艺术  韵文  

    综观蒙古文学的发展历史,象征艺术成为蒙古文学的主要传统,蒙古文学的象征传统不仅表现在蒙古文学的传统体裁上,而且更主要表现在蒙古文学的韵文技法、描写技巧、人物塑造、情节艺术和文学作品的标题命名艺术技法上,从而表现蒙古文学的独有特征,把蒙古文学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学.

  • 改土归流前后土家族情歌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 改土归流  土家族  文化特征  情歌  社会生活  土家人  人性  抗争  反叛  

    以社会生活为表现主体的土家族情歌内容极其丰富,改土归流前土家人赶会过节、以歌为媒,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和张扬;改土归流后的情歌以哭为诉、反叛抗争,反映了人性受到严密桎梏和封锁.

  • 商品文化竞争与维吾尔民俗审美心理

    关键词: 审美心理  文化竞争  维吾尔  民俗审美  民俗传承  审美习惯  社会现象  商品消费  商品生产  审美价值  形象  

    民俗传承制约商品审美心理,商品则影响已有的民俗审美习惯,民俗审美与商品作为社会现象总是相互交错渗透的,民俗审美会融入商品生产和商品消费中,商品也是通过可摄性的形象来实现民俗审美价值.

  • 史诗《江格尔》中的马及其文化阐释

    关键词: 文化阐释  蒙古人  英雄史诗  自然属性  现实生活  艺术夸张  游牧生活  马文化  蒙古族  合理性  人性化  超自然  相关  神性  

  • 黎族民间长诗辨析

    关键词: 黎族  辨析  民间文学  抒情长诗  叙事长诗  史诗  

    民间长诗是黎族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以往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且多有值得商榷处.本文就黎族民间文学中有关史诗、叙事长诗和抒情长诗研究方面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论述.

  • 巴音博罗的诗集《龙的纪年》出版

  • 天上人间情一诺——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关键词: 纳兰性德  悼亡词  性格气质  纳兰词  情感  词人  死者  抒情  真挚  人性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情真意切,除数首副题标明为"悼亡"之外,尚有数十首可视为悼亡之作.其悼亡之作数量之多,情感之浓,古今少有.究其原因有四,一、词人性格气质使然;二、与一生悲概有关;三、词人善以词抒情;四、对卢氏有生死同心之爱.其词是死者对生者的期望,也是生者对死者的承诺,既表达了俩人真挚浓厚的爱情,又表现了人性中最真实美好的情感.从这...

  • 马祖常散文的文化成因及审美特质

    关键词: 文化成因  马祖常  审美特质  儒家教育  家学渊源  审美倾向  西域诗  散文家  发展史  余阙  

    元西域诗人群星灿烂,而散文家有集传世者仅马祖常、余阙二家.真正在元散文发展史上占有明显地位的只有马祖常一人而已.马祖常散文的文化成因,除其家学渊源和所受儒家教育外,他的"壮游"经历及延祜、天历间文坛整体风气的培育是其主要原因.其散文的审美倾向,概而论之大体有三个方面:即文宗秦汉,以古为美;崇质尚实,不薄文采;中和平正,简洁精赅.在当...

  • 元曲与北方民族

    关键词: 北方民族  审美取向  民族语言  元曲作家  民族出身  金元时期  女真族  成熟期  蒙古族  

    元曲的萌芽与成熟期正是我国北方民族女真族、蒙古族统治时期.他们的审美取向、民族乐曲、民族语言等方面对元曲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金元时期也产生了一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元曲作家,他们在各自的创作中作出了贡献.

  • 简评《辽金元诗选评》

    关键词: 元诗  选评  简评  文学选本  作品选  选集  元好问  特定  诗选  传统  诗作  风雅  元人  明人  诗体  宋  

  • 现代传媒与西藏当代文学

    关键词: 当代文学  现代传媒  新闻出版教育  西藏文学  传媒发展  文学生态  文学观念  传统  

    通过对西藏现代新闻出版教育等传媒发展的研究,揭示当代西藏文学与西藏现代传媒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正是现代传媒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西藏当代文学的文学生态、文学观念等方面,导致了西藏当代文学与传统的西藏文学之间的质的不同.

  • 《口头叙事与村落传统——公主传说与珠腊沁村信仰民俗社会研究》出版

  • 从“一只挨打的狐狸”到“无从驯服的斑马”——由沈从文两篇文章看其心路历程和文学观念的变化

    关键词: 文学观念  心路历程  沈从文  文章  狐狸  文学大师  人生经历  相关内容  研究者  

    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一生充满崎岖坎坷,随着近年来研究者对沈从文人生经历及性格的关注,人们对其下半生放弃写作的原因也有了更多的认识.通过沈从文时隔50年的两篇文章,从对其中两个比喻及相关内容的分析,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沈从文一生心路历程和文学观念的变化.

  • 《梦之谷》:一部成功与失败交织之作

    关键词: 成功  失败  主客观原因  长篇小说  艺术价值  文学流派  艺术评价  探索性  女青年  创作者  历史性  发展史  作品  情爱  

  • 汉文学对哈萨克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 汉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民族语言文字  主体民族  汉族文学  书面文学  民间文学  历史交往  哈萨克族  汉民族  艺术性  思想性  使用本  

    汉民族是我国人口最多,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主体民族.汉族文学,包括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与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交往中,对包括哈萨克族在内的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和使用汉族语言文字的各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多角度和深层面的,积极和有益的影响.

  • 20世纪的傈僳族作家文学

    关键词: 20世纪  傈僳族  作家文学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发展态势  优秀作品  自身素养  强化学习  发展出路  作者群  声誉  流失  社会  生存  

    20世纪的傈僳族文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作者群的形成;二是推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三是与外界产生了交流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但是,当今傈僳族文学又濒临作者大量流失、作品难有较大突破的尴尬境地,须探讨、反思这一现象,进一步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化学习以提高自身素养,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的再支持,要倡导"以文养文",要...

  • 论老舍诗学的“现代性”审美品格

    关键词: 审美品格  老舍  长篇叙事诗  古代诗人  现代生活  诗歌形式  小说家  戏剧家  理论家  诗学观  吴梅村  文论  他在  诗论  心灵  接受  情怀  忧患  旧诗  创作  新诗  

    老舍是小说家、戏剧家,同时又是诗人、诗学理论家.他在中外文论、诗论的融合中,创造了"心灵表现"的诗学观.又从对中国古代诗人陆放翁、吴梅村等诗学的接受、转换中,创造了富有现代生活时空的民族忧患情怀.他对诗歌形式的探求和旧诗、新诗尤其是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又进一步强化了他的诗学的"现代性"审美品格.

  • 现代都市寻梦者的宿命——老舍小说人物解读

    关键词: 老舍  小说人物  现代都市  20世纪30年代  解读  宿命  现代性语境  人物形象  社会理想  都市文明  心理困境  小说文本  古典主义  鸟托邦  悲剧性  认同性  人物表  乡村  沉沦  

    老舍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塑造了一组从乡村闯入都市的具有古典人格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怀抱着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以一种决绝的精神,抗拒都市文明的改造和同化.在这一场人与城的争战中,他们的结局只能是返回乡村,或沉沦于城市.老舍不无深情地写出了这些都市闯入者的心理困境和悲剧性遭遇,并对这些人物表现出极大的认同性.通过老舍小说文本的分...

  • 老舍在20世纪话剧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贡献

    关键词: 戏剧现代化  老舍  文学史  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下半叶  中国话剧  艺术素养  中西关系  正确处理  关系问题  历史贡献  曹禺  田汉  夏衍  剧作  

  • 老舍与端木蕻良抗战小说之比较——以《四世同堂》、《大地的海》和《大江》为例

    关键词: 抗战小说  端木蕻良  老舍  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大地  东北地域文化  传统文化  萨满教文化  文化视点  异质文化  生命意识  文化资源  文学景观  文化互补  两面性  野性  

    老舍和端木蕻良同为满族作家,但他们的抗战小说却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视点:传统文化与萨满教文化.20世纪40年代老舍在战争语境中反思传统文化的两面性,并表达了对一种充满野性生命意识的异质文化的向往;20世纪30年代端木蕻良却恰好张扬了东北地域文化中的充满野性和活力的一面,他的抗战小说预留了一份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可以满足老舍的抗战小...

  • 口头传统中的记忆

    关键词: 口头传统  记忆  书面文化  人工制品  死记硬背  互动关系  物质性  

    口头传统中的记忆依靠许多物质性的人工制品等记忆手段来完成,与书面文化中的死记硬背和逐字逐句地重复不同,并可能与后者有互动关系.作为书面文化的成员,我们应该防止用自己的"有色镜"看口头传统,而是需要从内部看口头性.

  • 老舍研究在美国

    关键词: 老舍研究  美国  中国作家  作品翻译  40年代  学术界  世纪  小说  

  • 黄伟林新作《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简评

    关键词: 当代小说家  中国  黄伟  群论  简评  文化语境  史论结合  意识形态  第一章  关键词  人类学  作者  写作  

    黄伟林新作《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名为“论”,但笔者观之,说它为“史”亦无不可。或者干脆说是史论结合。此书新意又何在?首先,任何评论,最为忌讳是“无家可归”。黄伟林的“可以为家”在哪里呢?在第一章《中国当代小说家群体生成的文化语境》里,作者标明一个关键词:文化语境。作者强调,在意识形态空间外,当代书写“也可以是一种文化...

  • 中日学者侗族文化联合考察剪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与日本国学院大学文学部2004年8月27日至9月7日在中国贵州省黎平县地扪、岩洞、肇兴以及榕江县的车寨等侗族村寨进行了为期12天的侗族文化联合考察。参加本次考察活动的正式成员共11人。其中中国方面5人:邓敏文、任春生、吴定国、银永明、熊邦东,日本方面6人:辰巳正明、小川直之、城琦阳子、大堀英二、舟木勇治...

  • 2004年首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掠影

    2004年11月12日至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在成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四川、辽宁、湖南、福建、广西、广东、浙江各地,分别拥有汉族、满族、蒙古族、侗族、苗族、彝族、回族、...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