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民族文学研究杂志

杂志介绍

民族文学研究杂志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民族文学研究杂志创刊于1983,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彝族原始性史诗《梅葛》的展演分析

    关键词: 原始性史诗  口承文学  叙事  展演  

    通过介绍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梅葛之乡”马游流传的彝族原始性史诗“梅葛”的展演方式,从展演的角度来分析史诗吟唱习俗的特点、形式和内在制约性,以及史诗的变迁。史诗的吟唱可由祭司或歌手在“圣”或“俗”两种场合下演唱,具有不同的形态。史诗世代口耳相传,业已基本定型的核心内容中创世、造物、丧葬等最为古老,体现了原始性思维方...

  • 《江格尔》所表现的英雄主义及其文化根源

    关键词: 江格尔  英雄主义  游牧文化  民族性格  

    《江格尔》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征战,在《江格尔》的每个故事情节、英雄们的每个言谈举止中充分表现了英雄主义精神;这种英雄主义的根源来自蒙古族传统的历史文化;《江格尔》的英雄主义表现在对力量的崇拜与对英雄的赞扬,勇士们对战争的热衰与视死如归的生命态度,英雄对君主和宝木巴国的忠诚等三个方面。

  • 从《德尔色汗之子布哈什汗》看哈萨克族古典叙事组诗《阔尔库特父之书》——古典长诗《德尔色汗之子布哈什汗》浅析

    关键词: 哈萨克族  民俗文化  史诗传统  

    对哈萨克族古典叙事组诗《阔尔库特父之书》中的《德尔色汗之子布哈什汗》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艺术表现手法的评价,结合现代文学创作的叙事手法,分析了哈萨克族民间史诗、特别是民间叙事诗的“散文化”即叙事特点。

  • 试论尼扎里叙事诗中的祈子母题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 尼扎里  叙事诗  祈子母题  文化内涵  

    考察尼扎里叙事诗中的祈子母题的基本模式、运用领域,分析具体例证材料,指出其文化内涵。祈子母题是在叙事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情节单元,维吾尔文学中祈子母题十分丰富,历史悠久,并与突厥语诸民族民间文学的祈子母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现象与突厥语诸民族的生活地域、历史、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都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丰富的文...

  • 玛纳斯奇萨特巴勒德·阿勒及其演唱的史诗

    关键词: 玛纳斯奇  唱本  萨特巴勒德  史诗  

    萨特巴勒德·阿勒是柯尔克孜人公认的著名玛纳斯奇之一。他传唱的内容包括在民间传说和史诗《玛纳斯》各种唱本中被传为柯尔克孜始祖的吐果依汗,以及相关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他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演唱玛纳斯祖先英雄业绩的玛纳斯奇,已成为研究史诗的热点,引起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兴趣和关注。

  • 《刘三妹歌仙传》的历史内涵与文学价值

    关键词: 刘三妹歌仙传  历史内涵  文学价值  民族文学  

    学界对清初作家张尔翮的《刘三妹歌仙传》,一般只作为刘三妹的考证资料,而忽略其历史内涵与文学价值。此传不但是考据刘三妹的籍贯、生活年代及生平事迹之重要资料,也涉及着清政府对采风的重视及文人在民歌发展中的地位、民歌手如何吸收利用祖国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学如何提高其品位等问题。

  • 甘青河湟地区“财宝神”文化内蕴阐释

    关键词: 甘青  河湟地区  文化内蕴  

    “财宝神”是流传于甘青河湟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由于它在土族地区和一些汉族地区的广泛传唱而形成了自己别有特色的文化意蕴,就传统汉文化特征、地方差异性及文化价值取向等内容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阐释。

  • 孟姜女“三哭”的人文蕴涵

    关键词: 孟姜女  三哭  人文精神  中国  文化内涵  

    历代流传的孟姜女故事中,孟姜女有三次哭泣,这三次哭泣的诸多方面都不同——时代不同、方式不同、性质不同、目的不同。每一哭,都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各种不同层面、不同意义的人文情韵,试将其进行揭示,以昭示中国哭文化之一隅。

  • 高山族、黎族洪水神话同系物的人文特色

    关键词: 高山族  黎族  洪水神话  人文特色  

    高山族、黎族先民留下的洪水神话,有着鲜明的人文特色。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对这两个民族人文特色的共同体的认同。它们虽为同系物,从中仍可看出其异曲同工或同曲同工之妙。从而了解他们的先民对灾难性冰川洪水,人与动物相依为命、以及人类繁衍等主题的追忆。

  • 从《突厥语大辞典》中的'擗树枝'看维吾尔族的擗树枝习俗

    关键词: 突厥语大辞典  维吾尔  擗树枝  巫术  

    以《突厥语大辞典》中的“他让他擗了树枝”为题旨,论及至今仍存在于维吾尔民众中的擗树枝习俗及文化现象,由此阐明《突厥语大辞典》所记的内容在民俗学上的深刻内涵,足证《突厥语大辞典》的学术价值。

  • 蒙古族民间传说研究概况与存在问题

    关键词: 民间传说  研究概况  存在问题  蒙古族  

    回顾蒙古民间传说研究的学术史,可以注意到,蒙古族民间传说研究虽然摆脱了以往附庸于文艺学与历史学研究的局限,学术视野得到了拓展,研究质量得到了提升。但在资料建设、类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在研究中将文本与语境割裂开来,制约了学术空间的拓展。

  • 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发生

    关键词: 当代  少数民族文学  话语  发生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话语的发生与中国当代文学话语发生一样,是民族国家话语的一部分。民族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构建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对民族民间文学资源的转换;二是对少数民族作家资源的开掘;三是民族国家直接参与对少数民族话语的构建,并建立起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话语模式。但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话语在进入民族国家话语系统...

  • “身份焦虑”与“浑身是戏”——壮族小说家凡一平小说论

    关键词: 凡一平  小说创作  身份焦虑  浑身是戏  

    凡一平小说中的人物充满了对金钱、权力和性的关注与追逐,其手段多与犯罪和腐败有关。凡一平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人物形象的陌生独特,更重要的是,他挖掘出了一种潜伏在这所有人物心中的一种身份焦虑意识并赋予其人物一种“浑身是戏”的“变性”技法。这种身份焦虑和“变性”技法与当下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和社会文化语境有着内在的深刻的沟通。...

  • 《毛依罕研究》出版

    关键词: 出版发行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  中央民族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术研究著作  蒙古文化  说唱艺术  

    由中央民族大学蒙文系朝克图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蒙古语教研室陈岗龙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蒙文系胡格吉夫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包达尔汗副教授和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纳·格日乐图合著的蒙古文学术著作《毛依罕研究》于2006年5月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448页,24万字。《毛依罕研究》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毛依罕...

  • 艰难掘进的女性主体性建构——从三部满族女作家的家族史小说谈起

    关键词: 满族女作家  家族史  叛离  宿命  缅怀  

    颜一烟、赵玫、叶广芩三位满族女作家都出自满族名门,有着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背景,她们凭借民族历史熏陶、丰富的家族记忆和特有的女性视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介入纷繁复杂的家族史叙述,描绘出一幅以女性主体抗争与承受为主要色调的、反映满族贵族家庭兴衰变迁的历史画卷。在具有浓烈宿命意味的叙述中,作为社会外在力量形式存在的家庭与女性...

  • 张承志与鲁迅

    关键词: 鲁迅  张承志  关系  中国  文学评论  

    张承志是当代明确对鲁迅表示过尊崇的一位,鲁迅的文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张承志的创作,这就使二人的关系研究有着很大的延展空间。他们都依托母亲、人民、民族的情感因素,在思想精神层面他们渗透着不同侧重的现代品性,张承志也通过专文解读鲁迅而深入到鲁迅研究的新境界,同时不断创作优秀的散文作品延续了鲁迅散文精神的精髓。

  • 《成吉思汗评传》学术研讨会召开

    关键词: 成吉思汗陵  学术研讨会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专家学者  历史人物  大学教授  

    2006年7月18-19日,内蒙古大学教授马冀著作《成吉思汗评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学术研讨会在成吉思汗陵举行,来自北京、宁夏、内蒙古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学者认为,《成吉思汗评传》是集历史性、文学性和当代性于一体的优秀传记作品。作者的史料推理功夫和文献收集功夫非常扎实,显示了良好的学术功底和严谨...

  • 张承志“后《心灵史》”阶段的鲁迅“参照”

    关键词: 张承  志鲁迅  文化批判  

    张承志在“后《心灵史》”阶段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此阶段鲁迅比较频繁地进入了张承志的视野,成为张承志思想创作中的重要“参照”。张承志选择鲁迅作为“参照”有以下几个深层次的原因:一、“寻父”之旅的必然选择;二:“无援”中救援;三、“反智”的“参照”;四、汉民族文化批判中的认同。

  • 玉山的生命精灵——霍斯陆曼·伐伐小说集《黥面》述评

    关键词: 布农族群  狩猎文化  精灵信仰  

    霍斯陆曼·伐伐在《黥面》里充分展现了布农族群最真实、最内敛的民族灵魂。该小说集形象地传达了布农族群别具一格的狩猎文化和万物和谐共存的精灵信仰。族群语言的出色运用也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

  • 绽放的生命花朵——读黄堃的诗

    关键词: 黄堃  壮族  红土地  生存态势  和谐  

    壮族诗人黄堃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一大批感人至深的诗歌作品。他的诗既执著于对壮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品格进行探寻审视,也致力于对红土地的风俗人情进行挖掘展示;既对人的生存态势及精神困境进行深切关注,也对爱、关、和谐进行不懈追求。

  • 爱与创造:“此在”镜角下的生命挽歌——大解长诗《悲歌》读解

    关键词: 史诗  公孙  爱  创造  结构  原创性  

    超现实长诗《悲歌》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死亡之间的冲突,尤其是战争冲突,来抒写主人公公孙从自发到自觉艰难而孤独的心灵历程。它着力以爱和创造精神为轴心来树立起公孙作为力量型的神话人物形象,以此来张扬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本主义的生命立场。作为“理性神话”的《悲歌》总体来说具有一种收缩性的活体结构;而这种史诗性的...

  • 论哈尼族当代诗人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 哈尼族  当代诗人  诗歌创作  中国  文学评论  

    哈尼族当代文学的出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哈尼族新一代人才的成长。他们写出了反映哈尼族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标志着哈尼族文学结束了没有作家文学和书面诗歌创作的时代,三十多年来展示出可喜的势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哈尼族当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是哈尼族当代文学中绚丽耀眼的文苑奇葩,她拓展和丰富...

  • 新疆维吾尔文学中的朦胧诗现象

    关键词: 新疆  朦胧诗  现象  中国  文学评论  

    上世纪80年代在新疆维吾尔族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以“朦胧”为特点的诗歌创作现象。它成了新疆新时期各民族诗歌创作的转折点。在新疆,朦胧诗的产生有它自己的社会文化背景。朦胧诗创作经历了萌芽、形成、成长、退缩和成熟的过程,也积累了深刻的教训和珍贵的经验。

  • 中国乌孜别克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乌孜别克族  现代文学  中国  少数民族文学  

    通过对中国鸟孜别克族现代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内外因素、形成过程及主要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指出其在内容、体裁以及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 论金国与南宋之间的艺文交流

    关键词: 金宋  艺文  交流  文学评论  

    靖康后,金国与南宋划淮分治,除战时外,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保持了全面交流。从“艺文交流”切入,可探讨交流的途径、内容及意义。

  • 跨民族中的创新:清代广西壮人对杜诗的接受研究

    关键词: 杜甫  清代广西壮族文人  跨民族  创新性  

    学术界论及杜诗的接受与影响,很少人论及清代壮族文人的接受情况。结合杜诗在清代壮族文人中的传播和接受情况,笔者将从跨时空的传播、文化传统的激活以及文学创作的创新等方面,分析和探寻跨民族文化传播的规律。

  • 论金代中期的文化生态及其对汉族士人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 女真政权  文化形态  全真教  道德观  

    历史上每逢盛世,总会激发文人的功名意识和进取精神。金代中期,即世宗、章宗两朝,为金代的全盛时期。南北讲和,社会安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趋于繁荣。值得注意的是,经世济民、建功立业的儒家入世传统,并未成为这一时期汉族士人的人生选择。女真政权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压缩了汉族士人的仕途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们的儒家入世...

  • 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歌圩”命名再思考

    关键词: 歌圩  广西  壮歌  地方性知识  

    在汉语词汇中,“歌圩”作为指称壮族民间歌唱风俗的术语,最早出现在清代的文献里;经过两百年来的沿用,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壮学界的有意选择,该词汇已成为对壮族歌唱文化的典型概括。通过梳理“歌圩”记录和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厘清“歌圩”的命名在各种文本中出现时的具体含义,说明“歌圩”作为一种学术概念的形成和推广,与...

  • 《边地梦寻——一种边缘文学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探勘》出版

    关键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化记忆  文学经验  杭州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  

    杭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张直心教授新著《边地梦寻——一种边缘文学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探勘》,2006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王朝效忠与民族认同——从《桃花扇》与《大义觉迷录》论明清之际的“国家”与“民族”

    关键词: 认同  王朝  民族  明清  

    国家和民族这两个概念,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历史中显得尤为扑朔迷离。前现代中国的国家观念以王朝效忠为核心;当汉族王朝统治“中国”的时候,王朝效忠与民族认同不存在矛盾;而当异族入主中原的时候,王朝效忠与民族认同易于冲突,人们就需要在矛盾中寻找平衡。试图藉清初的两部著作《桃花扇》与《大义觉迷录》,就明清之际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错...

  • 《顾太清词新释辑评》辨误

    关键词: 注释  辨误  中国  文学评论  

    顾太清是清代与纳兰性德齐名的满族女词人,《顾太清词新释集评》是近年出版的国内第一部顾太清全词的笺注本,但其“注释”存在不少问题,或解释错误,或不够准确,或当注不注,或未指明出处等,择要进行辨正。

  • 蒙古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达·纳楚克道尔基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现代文学  蒙古国  奠基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  

    2006年12月10日,由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和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协办和胡日勒国际贸易(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赞助的纪念蒙古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达·纳楚克道尔诞辰100周年“经典解读达·纳楚克道尔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

  • 蒙古族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的英译研究

    关键词: 英译史  柯立甫译本  趋势  

    作为横跨民族学与翻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我国民族文学文化典籍的翻译研究长期处于近乎空白的边缘学术地带。正是有鉴于此,选定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文史巨著《蒙古秘史》作为个案,对其英译史、代表译本和英译趋势进行综合考查,以期在研究《蒙古秘史》英译状况的同时引起学界对于民族文学翻译(尤其是外翻)的重视。

  • 论党项羌人王偁及其文学创作

    关键词: 王偁  羌族  文学创作  

    王傅是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出身于将军世家,是一位羌族作家,在明代文学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诗歌主唐音,在诗歌创作上也多宗汉唐之风,不仅诗歌创作得好,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颇有名气,是一个有才华的少数民族作家。

  • 泰不华诗歌创作初论

    关键词: 泰不华  民族文化  山水诗  审美创造  融化踪迹  

    泰不华是元代少数民族诗人中较有成就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存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情感倾向真实感人,在送别诗、山水诗、题画诗等诸多领域都有所成就,审美手法也较为多样,时生俊彩,表现出较大的创造能力,在元诗史中应有诗人的一席之地。通过对泰不华这一现象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更真切地找寻到南、北文化和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化踪迹。

  • 民族文学研究所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信息化建设  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术品牌  统筹规划  循序渐进  特色资源  

    创建于1999年8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网站,一直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多年来秉承着“振兴学术、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建站宗旨和“统筹规划,分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优化”的建设理念,努力在特色资源、学术品牌、专业频道等多向度上寻求突破,全面推动“中国民族文学网”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更好地发展...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