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介绍

名作欣赏杂志是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主管,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主办的一本省级期刊。

名作欣赏杂志创刊于1980,发行周期为旬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名作欣赏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 主办单位: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

  • 国际刊号:1006-0189

  • 国内刊号:14-1034/I

  • 发行周期:旬刊

  • 全年订价:¥460.00

  • 人生“细节”的证明价值——关于文人传记细节性史料的解读

    关键词: 文人传记  细节史料  功能  价值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人传记的撰写和出版非常兴盛。史料是传记基本元素,文人传记作品中的细节性史料值得特别注意。它们能鲜活呈现历史场景,有画龙点睛的表达功能,还能揭示公共场合难以出现的"私人形象"。细节性史料往往有特别的证明价值。

  • 《白鲨寓言》:一个典型的女性文学范本

    关键词: 叶冬莹  清高  悖论  

    作为一个典型的女性文学范本,赖妙宽的中篇小说《白鲨寓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让人不忍接受,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现代寓言。女主人公以清高自诩,而当进入金钱左右的世俗化社会,知识教养失重了,历史文化传统遗留给读书人及知识女性的那份自尊和优越感一步步坍塌,她仅仅剩余了女性身份,却又拒绝不了虚荣、富贵的生活,于是也便陷入了女性的悲剧。这正...

  • 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一地鸡毛》的症候式阅读史

    关键词: 新写实小说  症候式阅读  现代性  学术史  

    《一地鸡毛》是刘震云创作历程里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中国新写实小说潮流里的扛鼎之作。当代学人用《一地鸡毛》文本诠释新写实小说风潮的品格,又以新写实小说风潮的品格理解《一地鸡毛》的意蕴。站在今天的学术立场,重新审视以《一地鸡毛》激发的新写实风潮,人们不仅给予了历史主义的理解,而且把这一风潮重新置于"现代性"与"后现...

  • 《青春之歌》:政治规训下的青春挣扎

    关键词: 青春之歌  规训  政治  叙事  

    《青春之歌》是个人情爱叙事和以成长为线性递进单元的革命政治叙事的交织。其情爱叙事的特点之一是性由政治表达,在话语夹缝中大胆行进叙事;之二是女性主体追求。一方面是女性对于男性性权力主导的决绝勇气与斗争毅力,另一方面是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反叛。在革命政治话语叙事中,由于叙事语境的特殊性,《青春之歌》本文的出场必定选择符合主流意...

  • 极限境遇叩问多面人性

    关键词: 纪实与虚构  伦理信仰  境遇伦理  

    在叙事形式上,《夹边沟记事》模糊了纯艺术形式和大众艺术形式的界限,小说虚构与再现现实并行不悖。杨显惠无疑是一个有着伦理信仰的作家,他的愤怒来自奴役力量对个体生命尊严的践踏以及事后的若无其事,他要用自由反抗奴役,用记忆对抗遗忘。作者尽管采取平和克制的情感姿态,其深刻的批判精神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存在,但这种批判精神的指向并不是知...

  • 毕四海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与主题揭示

    关键词: 毕四海  象征手法  文化审视  人性探索  官场揭秘  

    作家毕四海最擅长隐喻和象征手法,关于隐喻,很多评论者已论述过,而关于象征,只散见于少量评论性文章中。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有助于表现其小说的三大主题:文化审视、人性探索和官场揭秘。

  • 肉身和精神双重悲剧的沉痛书写——论莫言的新作《蛙》

    关键词: 莫言  肉身的悲剧  精神的悲剧  

    莫言的最新长篇小说力作《蛙》,以犀利而深刻的笔触,重新划开了中国当代史上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心脏,并以手术刀的精准深入到历史的肌理和内部,用绝对个人化的语言和寓言化的思想,再一次为我们唱响了已然超越地理概念的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们在特殊年代所演绎的肉身和精神的双重悲歌。

  • “底层文学”创作病象的超越——论《明惠的圣诞》的多层意蕴

    关键词: 身份认同  启蒙价值  病态心理  

    "底层文学"是近年来十分抢眼的文学创作现象,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下"底层文学"创作在如火如荼中还存在诸多病象。为邵丽赢得"鲁迅文学奖"的《明惠的圣诞》,在短篇小说的架构里,对身份认同、启蒙价值、病态心理等形而上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完全超越了"底层文学"的诸多病象,显示出卓尔不群的价值和意义。

  • 用非线性叙事解构并重构——浅析《金色笔记》的结构与主题

    关键词: 解构  分裂  重构  人生观  

    作者通过解构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叙述模式刻画了主人公安娜迷乱的、失重的灵魂,展示了整个20世纪50年代动荡不安、四分五裂的社会风貌。然而,莱辛解构叙述主体与叙述形式,并不单纯是为了解构它,而是为了重构,重现这种在混乱、分裂表象下的真实存在,重构生活的信念。在《金色笔记》中,莱辛用其"支离破碎"的形式构筑了一个圆形的循环的世界,用形式...

  •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观

    关键词: 女权主义  女性观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一度被评论界公认为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品,在小说中,我们看到,"自由女性"为争取在政治、经济和爱情等方面的强势地位而作出种种违背男权社会潜规则的大胆行径。本论文通过对"自由女性"安娜理想、事业、家庭和爱情的分析,发现绝对的女权是不存在的,女性的自由不能没有男性在场,从而需要我们对两性关系进行重新思考,从...

  • 跨越偏见的樊篱——解读《金色笔记》中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 金色笔记  人际关系  偏见  樊篱  客观  

    《金色笔记》是莱辛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体现了她深刻的人文关怀。本文围绕三个群体展开,论述了家庭主妇、男人和自由女性分别遭遇的人际关系中的樊篱,即他们相互之间以及久而久之对自己产生的偏见。通过莱辛深入浅出的故事铺垫,读者也深刻感知了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阵痛;同时也意识到,只有消除对彼此和对自己的偏见,用中立客观的眼光审视别人和这个...

  • 美国“内部殖民”进程中的“他者”——后殖民语境下海明威小说中的印第安人

    关键词: 海明威  后殖民  同化  

    本文将海明威所著涉及印第安人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两代父子》等置于美国后殖民语境中,透析在美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白人统治者如何对本土印第安人进行内部殖民及同化、印第安人形象如何被白人进行"他者"化建构,指出无论是美国"土地私有化"法案的推行,还是白人男性对印第安人女性的性掠夺,其实质都是殖民者用隐晦的方式对...

  • 《我的名字叫红》:文化融合的一种焦虑

    关键词: 帕慕克  文化融合  焦虑意识  

    本文探讨了帕慕克在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所表达的焦虑意识,并认为这种焦虑源于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尖锐冲突。帕慕克描写谋杀案的目的主要是用来揭示文化融合的艰难性,而这种艰难性的书写,也恰恰反映出了作者思想深处那种具有忧郁特征的焦虑意识。

  •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奥尔科特作品中的戏剧元素

    关键词: 奥尔科特  戏剧元素  父权文化  

    19世纪美国著名家庭小说作家奥尔科特·梅·奥尔科特的作品中包含大量的戏剧元素,该元素在其作品中的大量使用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素和其个人家庭因素。通过对奥尔科特的成长环境以及其作品的分析,本文探讨了奥尔科特这一写作策略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一写作策略如何巧妙地暴露和批判了虚伪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父权文化。

  • 奥兹小说中的母亲形象——以《爱与黑暗的故事》和《我的米海尔》为例

    关键词: 母亲形象  犹太女性  爱情婚姻悲剧  

    希伯来语作家奥兹,擅长通过描写家庭问题来表现自己对巴勒斯坦犹太人生存状况的关注。而对母亲自杀原因的思考,致使奥兹笔下出现了一群以母亲为原型的犹太女性形象。透过她们不幸的爱情婚姻,折射出大流散历史带给犹太民族的心理创伤。

  • 疯蝶的“天路历程”——由《黄色壁纸》漫谈美国女作家吉尔曼

    关键词: 女性主义  疯癫与囚禁  解构和建构  

    本文首先探讨了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个人经历对其创作小说《黄色壁纸》及其他作品的影响。其次细读文本,探究"究竟是疯癫导致了被囚禁,还是囚禁导致了疯癫"这一主题。最后分析从《黄色壁纸》到《她乡》,吉尔曼的创作呈现出的发展轨迹——从以解构为主的现实主义走向以建构为目标的乌托邦主义的写作过程。

  • 《接骨师之女》中的历史语境解读

    关键词: 谭恩美  接骨师之女  历史语境  

    《接骨师之女》在讲述母女故事的过程中以中国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巧妙地把小说故事中的人物命运与一些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编织在一起,很好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对于这些历史信息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解读文本。

  • 抒情与象征:开启生命之门的双重力量——沃尔夫小说意象评析

    关键词: 意象  抒情  象征  哲理  

    托马斯·沃尔夫的小说素以文风豪放,意象隽永,抒情浓郁著称。他以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和高度象征化的手法,在普通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中,注入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度追问和哲理思考,他的小说呈现出抒情性与哲理性的高度契合。本文从分析沃尔夫作品的意象运用入手,赏析其情理兼容意境高妙的小说创作风格。

  • “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了什么?——评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关键词: 黑色幽默  后现代主义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大师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最优秀的二战小说之一,同时还是世界荒诞文学的典范之作。小说一经问世,Catch-22一词马上成为"荒诞"和"无法摆脱的困境"的代名词,被收入词典。作者成功地将一个个荒诞的镜头和滑稽的场面交织一体,从各个侧面来揭示现实的混乱性和荒诞性。

  • 《黑暗的心》中非洲女人的女性解读

    关键词: 非洲女人  女权主义  批判  

    《黑暗的心》自发表以来备受关注,小说中的非洲女人更是引发了无数争议。康拉德在小说中通过对非洲女人的独特的称谓,武士的着装,多重含义的沉默和自我克制的美德等细节描写塑造出一位积极的女性形象,巧妙而深刻地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对外殖民扩张和社会性别问题,揭露了父权帝制对非洲和女性的双重殖民,由此表达了康拉德对女性的理解、同情和...

  • 《圣洁百合》:美国基督教衰败的编年史

    关键词: 基督教  衰败  

    厄普代克小说《圣洁百合》(1996)以Wilmot家族为代表,描写了四代美国人从世纪之初到世纪之末进入现代以来的精神蜕变史,揭示了基督教在美国颓败的原因,探讨了在现代影视日益发展、宗教影响迅速消退的条件下走出道德困境的出路。该小说获得1996年"大使图书奖",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 垂暮的悲凉——解读博伊尔·凯的《疗养》

    关键词: 劳伦斯  破损的关系  

    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博伊尔·凯以劳伦斯病重疗养的经历为蓝本,创作了短篇小说《疗养》,描摹了一个垂死之人内心复杂的情态,既有他对死亡的恐惧,也有他对生命的眷恋。本文着重探讨故事中劳伦斯要面对的三种破损关系——与自然的失和、与亲朋的隔膜以及与过去的断层——是如何加剧他内心的焦灼和晚景的悲凉的。

  • 乔治·艾略特《织工马南传》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关键词: 寓言  织工马南  拯救  

    本文从寓言写作手法的角度剖析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织工马南传》的主题。第一:人物特点方面,即作者对主人公马南的寓言式的刻画;第二:情节特点方面,即主人公寓言式的旅行对小说主题的深化——马南的出走和最终得到的拯救;第三:结构特点方面,即寓言最具代表性的双线结构,双线并行,突出好人终有好报的主题,即马南最终...

  • “一个神秘的避难所”——漫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未发现的国土》

    关键词: 避难所  和谐  

    《未发现的国土》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新西兰短篇小说集。在该小说集中,作家描绘了孩提时代的趣闻轶事,探讨了孩子与孩子、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表达了作家寻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愿望。同时,曼斯菲尔德在以文学的表达形式延续着自己的青春与生命。

  • 社会支持系统的匮乏导致的悲剧——浅议《潜水鸟》中皮格特的死

    关键词: 社会网络  社会支持系统  

    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水鸟》刻画了在主流文化边缘挣扎的一位印第安土著女性形象,主人公皮格特·坦纳瑞在寻求加拿大主流文化认可中痛苦地挣扎,经历迷茫、寻觅、幻灭,并草草结束自己和孩子的性命。本文拟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来解析主人公皮格特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由于她社会支持系统的匮乏导致她最后绝望地走向生命的尽头。

  • 冈察洛夫长篇小说女主人公的嬗变轨迹探析

    关键词: 冈察洛夫  女主人公  形象嬗变  

    文章对冈察洛夫"三部曲"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嬗变轨迹进行了跨作品的动态跟踪。同为作家理想的"载体"和作品的"灵魂",她们在各部小说内部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在后续的作品里作为典型形象没有得到真正意义的发展。然而追寻女主人公们的成长历程,作家的创作理念、他人物形象反映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其变化过程清晰起来。

  • 《围城》中唐晓芙原型问题讨论

    关键词: 唐晓芙  青年杨绛  原型  

    《围城》中唐晓芙这一形象与青年杨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把青年杨绛看作是唐晓芙的原型,这是因为她们有颇为相似的家庭环境、仪表素养、个性行为,作者对她们的情感态度也大致相同。

  • 反抗中的被迫性:论爱姑的精神转变

    关键词: 爱姑  女性的反抗  被迫性  

    《离婚》作为鲁迅自己所钟爱的小说,历来文学史对其评价纷纭。其中对女主角爱姑的评价多是当做具有"人"的价值萌芽的女性来看待的。作者细读文本,认为爱姑大闹"离婚"戏其实是为了不离婚。她被赋予上的"反抗性"充满了被迫性。她倔强反抗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纲常伦理,维护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纽带的形同虚设的婚姻家庭关系,甘愿做...

  • 《呼兰河传》叙事逻辑分析

    关键词: 萧红  叙事逻辑  

    《呼兰河传》结构非常奇特,但也并不是萧红以"散漫"、"素描"的方式随意"组织"起来的,从"大泥坑"到"扎彩铺",从"野台子戏"到"后花园",再从"小团圆媳妇"到"冯歪嘴子",萧红的叙事逻辑隐于客观描绘之下,却真实可感。

  • 论《矮凳桥风情》情节的中断和淡化

    关键词: 林斤澜  叙事方式  情节中断  情节淡化  

    短篇小说大师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在小说的叙事方式、结构及语言上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成就突出。在叙事方式上,与常规的叙述反其道而行之,常省略、隐去一部分形象和生活内容,不再顾及情节的连贯和故事的完整。他打破结构的常规,常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下笔,由此形成小说独特的审美形态。

  • 道家哲学视野观照下多萝西·华兹华斯的自然书写——以“浮岛”为例

    关键词: 女性诗歌  道家哲学  浮岛  

    多萝西·华兹华斯在文学史上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多萝西对诗歌这种浪漫主义主流文学范式采取否定态度,创作出了和浪漫主义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高扬人的主动性、主体性的男性诗歌迥然相异的女性诗歌。这类诗歌中体现的人对自然及自身的认识,人获得自由的途径等与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观点有很多的契合之处。本文通过传统道家哲学的认识论、...

  • 从读者接受理论角度解读《篱笆那边》

    关键词: 伊瑟尔  读者接受理论  意蕴  

    伊瑟尔将文学作品划分为未定性的本文和读者具体化两部分,在此可运用伊瑟尔的读者接受理论来分析狄金森的代表短诗《篱笆那边》所蕴涵的意义。篱笆、草莓、围裙、上帝等词汇看似简单具体,实质为领悟本诗的要旨,所以不能单单从它们各自的字面意义上来理解,而应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来挖掘超越其字面的深层、隽永的意蕴。

  • 在楚文化中探究少司命的人神之恋

    关键词: 九歌  少司命  结构特点  楚地文化  

    《楚辞》中的《九歌》原是一组祭祀鬼神用的乐歌。祭祀形式由男女巫师主持其事,代表着受祭的男神或女神,通过歌舞和对唱形式,起着迎神、送神、颂神、娱神的作用。《九歌》中有的篇章表现了人神之间的恋爱,其中以《少司命》为典型。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诗歌中所蕴含的楚地文化既原始又与众不同,探究其中的神秘,挖掘其中的特色是写作这篇文章的目...

  • 中西方悼亡诗之审美差异——比较《悼亡妻》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

    关键词: 悼亡诗  意象  审美差异  

    悼亡诗在中西方的文学创作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因其所寄托和传达的特殊情感而被传诵。由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悼亡诗呈现出的审美取向有所不同。本文以弥尔顿《悼亡妻》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为例,通过平行研究的方法比较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审美差异。

  • 同宗文化见证 异族艺术的对话——谈《沙恭达罗》与《牡丹亭》之异同

    关键词: 审美情趣  

    《沙恭达罗》与《牡丹亭》两部作品是东方剧坛经典,受同宗文化的影响,二者在题材、主题和结构处理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具体的文化个性差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 欲望叙事的跨文化实践——《秦腔》与《钢琴教师》之比较

    关键词: 欲望  跨文化  

    欲望话语叙事作为一个跨文化实践中穿越东西方语境的共通对象,贾平凹的《秦腔》奔突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凸显欲望书写背后对秦腔这一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延续的民族思考。耶利内克则在《钢琴教师》的跨文化语际实践中,在沉溺与超越的欲望话语叙述策略下,将性的畸变与人、社会、时代的异化相勾连,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控制与反控制、抗争与反抗争、压抑...

  • 神性与人性——戴维·洛奇与格雷厄姆·格林对天主教体系的不同借用

    关键词: 天主教小说  天主教体系  

    英国当代著名天主教小说家戴维·洛奇在小说创作中多方借鉴了前辈天主教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创作尤其是对天主教信仰体系的借用。与此同时,洛奇没有认可格林把诸如原罪、天堂、地狱等信仰要素作为臧否人物的伦理依据,而是更侧重于具体的天主教教会教规、教谕对教徒人性的压抑,这些都显示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以及美学追求的洛奇对前辈文学资源的...

  • 英汉对比视角下的培根《论美》译文解析

    关键词: 英汉对比  翻译技巧  

    《论美》是培根的经典小品文之一,分析比较它的三个中文译本有利于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并了解不同译者在此基础上采取的相应翻译技巧。

  • 中西曲艺 殊途同归——《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比较

    关键词: 爱情  悲剧  文化差异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爱情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纯洁的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相爱的人就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中外历史上,上演了不少爱情悲剧,有的男女主人公甚至为爱情而殉情,成为千古的爱情绝唱。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部著名的爱情悲剧。从两部...

  •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主题表现形态

    关键词: 城市化  新世纪  乡土小说  主题  

    新世纪以来,中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我国农村和农民正在经历着转型与新生,也经历着历史巨变带给他们的隐忧和阵痛。新世纪的乡土小说如何表现这千年不遇的时代主题?本文主要从逃离故土、留守家园、田园荒芜三个方面分析当下乡土小说的主题表现形态以及在写作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太原市柳巷南路云路街小区2号楼,邮编: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