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介绍

名作欣赏杂志是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主管,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主办的一本省级期刊。

名作欣赏杂志创刊于1980,发行周期为旬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名作欣赏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 主办单位: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

  • 国际刊号:1006-0189

  • 国内刊号:14-1034/I

  • 发行周期:旬刊

  • 全年订价:¥460.00

  • 佛教在中国的接受与调和——刘勰《灭惑论》解析

    关键词: 刘勰  佛教  儒家  

    刘勰在《灭惑论》中,并没有着意用他所熟悉的佛教内部义理来辩驳,而是从外部的角度去回应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尽量让佛教的规矩与世俗礼制相协调,反复强调佛教与儒家的相通性,表现出强烈的调和儒、佛的愿望。于是,佛教与中国传统的思想世界不再发生根本冲突,而是通过转变佛教自身的立场在古代中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所以从物理传播的角度,是“佛...

  • 清中叶朴学考据视野下蒋骥的屈骚阐释

    关键词: 清中叶  蒋骥  屈骚阐释  

    清中叶以蒋骥为代表的屈骚阐释,在文字训诂、名物考据、文理阐扬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治骚之优长,在貌似从众的学术外观下,其中也寓含着具有突破性的阐释理路。其中呈现的以文字训诂为主兼及知人论世与文化地理学的屈骚阐释的综合视角,成为这一时期楚辞阐释的方法与视野产生流变的典型代表,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中国经学阐释的现代走向。

  • 难以解开的“生命枷锁”--重读张爱玲《金锁记》

    关键词: 人性悲剧  思想意蕴  艺术创新  

    张爱玲的小说名作《金锁记》在人性沦灭的悲剧叙事结构之中,蕴蓄了十分丰富而驳杂的思想、文化意蕴。作为张爱玲匠心独运的审美结构,《金锁记》植根于中华文艺美学的深厚土壤,并且呈现出艺术传统的赓续与现代性创新的辩证合一。

  • “晃荡”的美学--舒国治散文艺术及创作价值初探

    关键词: 舒国治散文  散文艺术  创作价值  

    在21世纪的中国台湾乃至两岸文坛,舒国治的散文创作有着独特的意义,不仅因其作品畅销引发的阅读热或知名度,而且是因为其作品在生活美学、主题选择及艺术手法上皆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个性与散文风格。其散文创作对当前散文的发展具有积极、正面的价值和意义。

  • 霍夫曼斯塔尔早期创作的审美现代性特征

    关键词: 霍夫曼斯塔尔  审美现代性  自我  精神世界  语言形式  

    审美现代性从感性角度来捍卫人的主体性,是对现代科技文明与理性进步的一种怀疑和反叛。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是维也纳现代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其作品中的审美现代性意识十分突出。尤其是他的早期诗歌和诗剧所追求的审美现代性,体现在对充满危机的“自我”主体的关注、对人内在精神世界的探寻以及对语言形式的深层变革上。这种独特的审美现代...

  • 抒情诗《麻雀山》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帕斯捷尔纳克  文学修辞  艺术特色  

    帕斯捷尔纳克著名诗集《我的姐妹——生活》中的抒情诗《麻雀山》曾不止一次地引起帕诗研究者们的注意。该诗结构精巧,意蕴丰富,所涉主题在诗集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本文从文学修辞学角度对该诗进行分析,从章法结构、话语主体和文本间的联系三个方面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以期准确把握诗人意图,揭示“作者形象”。

  • 信息全球化背景下西班牙文学中的文化观:乡土文化的关怀--以作家马努埃尔·里瓦斯作品为例

    关键词: 西班牙文学  乡土文化的关怀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电子媒介为主体等播放技术可以瞬息间将信息传播,这样的“信息民主化”重新整合各国各区域文化的同时,也让西班牙文学中对乡土文化的呼唤、对本土文化的关怀等主题再一次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我们以关怀本土文化并进行大量创作的马努埃尔·里瓦斯作品为例,分析西班牙文学中的文化观——乡土文化的关怀。

  • 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论“荷花淀系列”小说创作的艺术坚守

    关键词: 孙犁  艺术坚守  

    孙犁的“荷花淀系列”小说既没有刻画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也没有设置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只有带着冀中平原浓郁的地域风情的一场场质朴平淡的场景,一幕幕简单的对话,一个个平实的故事。字里行间,是小中见大,是真性情、真感情的流露,更是对中国传统美的传承与坚守。对于“荷花淀系列”小说来说,无论有多少悖论缠身,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它永远都会像...

  • 经典歌曲《峨嵋酒家》的演唱艺术特征

    关键词: 演唱技巧  语言特征  

    《峨嵋酒家》是一首具有浓郁四川风味的民族声乐歌曲。歌曲旋律欢快热烈,歌词诙谐幽默。这首歌曲音域较宽,演唱难度较大。本文将从演唱技巧和语言特征这两个方面着重分析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以此更深入地挖掘川南民歌的艺术特征。

  • “中国梦”视域下的新时期体育文学

    关键词: 体育文学  中国梦  奥运梦  体育强国  冠军文学  

    体育文学与“中国梦”的结合,实现了“体育+文学+政治”三维一体的思想教育目标,即增强体魄的体育锻炼与提高文化水平的文学教育以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本文旨在通过“中国梦”的宏观视野,聚焦“体育梦”之于“中国梦”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体育文学中具有“中国梦”精神特质的“体育梦”,为体育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注入新活力。

  • 新媒体语境下潮剧观众的文化生态状况研究

    关键词: 新媒体语境  潮剧  观众  文化生态状况  

    首先,在新媒体语境下,观众因选择文化消费品的权利增加而选择了大众文化消费品,放弃了传统形式的剧院节目,给包括潮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造成了致命冲击。其次,观众的文化生态位置及对潮剧的影响。“观看”是多方意识形态力量合力运动的结果,因而观众是被动的;观众参与剧情的二次创作,因而他们又是主动的;观众的数量、质量、年龄、艺术素养及民...

  • 论湾区时代粤方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粤港澳三地粤语运用的生态探析

    关键词: 粤方言文化  多元化融合与传承  粤港澳发展  湾区时代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加上活力四射的珠三角,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版图特色。岭南方言文化是粤港澳湾区的主流文化,同声同气、共建共荣“一带一路”湾区开放格局与经济文化的核心圈,战略意义非凡。承载百越底蕴的粤方言文化是广府文化的重要标志,粤俗文化传统传承与学校教育发展,是湾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当前湾...

  • 论当前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纳兰词--浅析“纳兰热”和纳兰词流行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 消费文化语境  纳兰性德  纳兰词  文化特质  

    作为清初的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及其词作流传至今,受到了当前消费文化语境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一股“纳兰热”的风潮。纳兰词的流行,除了和当前社会消费文化语境的助推因素有关,也和纳兰词自身的文化特质有着密切联系。纳兰词具有真率自然的性灵之美、凄婉动人的深挚情感和忧郁惆怅的感伤情调。通过对纳兰词的文化特质进行分析,可以窥探都市纳兰迷的...

  • 荀子礼法思想探析--以礼法思想和人性论的关联为线索

    关键词: 荀子  人性论  礼治  

    荀子是先秦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先秦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思想家。荀子提出“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同时,他还严格区分人的自然生理之性与社会道德之性,认为自然生理之性是与生俱来的,即他所说的性恶;而社会道德之性则是后天环境教育养成的人为之性,即性善,他称之为“伪”。在荀子看来,正是因为人性本恶,礼和法...

  • 《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 中下层  价值  

    《史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博古通今的巨作,其蕴含的文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司马迁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大胆突破以往史书的书写惯例,在《史记》中塑造了不少丰富多彩又富有个性的中下层人物形象。他们或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是衬托主要人物,为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从中下层人物形象界定、划分及文化意义入手...

  • 唐代诗歌意境美学对老庄思想的接受研究

    关键词: 唐代  意境美学  老庄思想  

    诗歌意境美学到了唐代,才算得以真正建立起来。意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特点之一,贯穿于各类艺术的创作原则和精髓之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唐代的诗歌意境美学,须从本源出发,探讨老庄思想对其深刻影响。唐代意境说的三个代表人物——盛唐时期的王昌龄、中唐时期的诗僧皎然、晚唐时期的司空图,其各自的诗境理论主张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老庄美...

  • 论里下河小说的人物塑造特征

    关键词: 里下河小说  人物塑造  特征  

    里下河作家多不擅长宏大叙事,而善于描画日常生活,书写平凡琐事,展示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这就使他们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如下特征:偏重书写平凡小人物的悲欢、偏爱塑造少男少女形象、赋予人性更多暖色。

  • 论岭南作家郭小东小说的意象建构

    关键词: 郭小东  意象  成长  追寻  建构  

    岭南作家郭小东不同时期创作的小说充满了种类繁多的“意象”,形成了光怪陆离的意象世界。从意象建构的角度解读郭小东的小说,可以理解其作品丰富多元的内涵,还可以发现其小说呈现的独特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 逃离红鞋--需求层次论解读《逃离》中的“红鞋”模式

    关键词: 需求层次论  红鞋  

    艾丽丝门罗在自己的作品中总是反复演绎“红鞋”这一童话主题,在《逃离》一书中的同名短篇小说里,也有这样一个穿上“红鞋”的女孩卡拉。和珈伦一样,卡拉也知道红鞋有毒,但是她们却饮鸩止渴,只因为“红鞋”为她们带来了短暂的爱和归属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更好地解读她们对“红鞋”又爱又恨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然而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

  • 浅析索洛古勃短篇小说创作主题

    关键词: 索洛古勃  短篇小说  宗教色彩  神秘主义  人的异化  心灵世界  

    索洛古勃是白银时代俄国文坛上一个响亮的名字,是早期象征派即颓废派的代表之一。其创作以新奇独特和多义性著称,诗歌和长篇小说的突出成就使得读者和研究者们很少注意到作者优秀的短篇小说,本文尝试以索洛古勃短篇小说为参照,对其创作的主题进行分析。

  • 异乡愁怨--浅析古米廖夫的《中国姑娘》

    关键词: 中国情怀  古米廖夫  

    尼古拉·斯捷潘诺维奇·古米廖夫是俄罗斯白银时代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多抒写爱情、远行、异域,素被称为“远游的缪斯”,高尔基称其为“才华横溢的诗人”。异域风情——是古米廖夫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诗人创作了许多饱含异国风情的诗作,如《长颈鹿》《米克》等,同时写下了大量的中国主题的诗,《中国姑娘》就是其中具有独特韵味的一首。本文对...

  • 浅析《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

    关键词: 典型人物  蒙太奇手法  女性意识的觉醒  

    古泽尔·雅辛娜的首部长篇小说《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从一个鞑靼女人的视角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凭借其对于女性、生命等主题的深入探讨以及出色的写作技巧一举获得“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奖”“大书奖”等俄罗斯文坛最高奖项。本文从人物塑造、写作手法及主旨思想三个方面对这部俄罗斯女性文学史上的杰作进行分析。

  • 《伯格的女儿》中罗莎的文化身份解读

    关键词: 罗莎  文化身份  混杂性  第三空间  

    纳丁·戈迪默的《伯格的女儿》以主人公罗莎探寻并重构其文化身份为表现内容,展现了种族隔离制度给身份认同造成的困境。在霍米·巴巴的文化身份建构理论视域下,本文分析了主人公罗莎经历身份的“他者”之惑到身份的缺失,再到混杂场域中身份重构的过程,探讨她在“第三空间”如何破除南非殖民文化造成的身份枷锁,回归南非的动因,并阐释了罗莎重构自...

  • 浅析《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 生态思想  动物  

    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一部典型的游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尼尔斯奇妙而又惊险的骑鹅旅行经历。在此背景下,展示了20世纪初瑞典工业文明与自然文明从对峙走向融合的过程。这其中隐含着作家对人类过度消费自然的批判,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期待与渴望。本文通过解读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探寻其中所蕴含的质朴的生态思...

  • 论莎朗·斯通电影《偷窥》的镜像隐喻

    关键词: 镜像隐喻  

    莎朗·斯通作品《偷窥》的镜头语言内含多层次的隐喻。首先,影片通过人类欲望的展示来隐射“看与被看”电影艺术的偷窥本质;其次,透过镜头观众与电影人物共同经历人类欲望本能从发现到在超我控制下走向毁灭的过程;第三层隐喻是对视觉媒介内容的暗示,它试图揭示以电影、电视及自媒体为代表的视觉媒介为博人眼球赚取经济价值,而赤裸裸地展示人类的...

  • 讽刺与接纳--再探《洛丽塔》中的“反弗洛伊德”倾向

    关键词: 讽刺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作为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品,《洛丽塔》中包含大量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讽刺,表现出作家明显的“反弗洛伊德”倾向。与此同时,小说的内容又与弗洛伊德理论出现了巧合般的呼应,体现出作家对弗洛伊德理论无意识的接纳。纳博科夫讽刺弗洛伊德的目的在于强调小说的虚构性,而对其理论的无意识接纳是对小说人物人性合理刻画的结果,恰恰印...

  • “水泥底下的玫瑰花”--论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中的民族书写

    关键词: 日据时期  台湾新文学  华文文学  

    在殖民地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台湾新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融汇着反抗异族强权、追求民族独立、保存自身文化的文学精神,在斗争中实现了顽强的民族书写,成为“一个中国”的文学版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从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的理论准备、主题表现和对“孤儿意识”的克服三方面入手,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试图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鲜明的民族性特征进...

  • 屠倬的交游与学术走向

    关键词: 屠倬  幕府  交游  学术走向  

    清代乾嘉时期,中国疆域得到更大的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进一步繁荣,统治者于是将主要精力用于思想文化方面的建设,加强了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这一方针的贯彻实施,自然也影响到学术文化的走向。在浓厚的乾嘉风气的熏陶下,屠倬辗转多地,不仅在阮元幕府中受益颇深,之后还结交了众多好友,并在与友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主张,融...

  • 陶渊明《饮酒》对话形式初探

    关键词: 陶渊明  对话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篇在他的饮酒诗乃至整个诗文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依《饮酒·序》而言,诗歌中的对话——抒情主体就是诗人自己。但组诗采用了非常丰富的对话形式来抒情,不同的形式对应着不同的抒情内容,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独白或自我诘难。而这些对话形式本身,则与先秦时期的哲学思辨模式不无关系。且这些形式的哲学本质是一致的,都是诗人...

  • 浅析《花间集》中的女子睡容描写

    关键词: 女性形象  睡容图  情感表达  美感特色  

    《花间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其中,女子睡容图反复出现。笔者分析了《花间集》对于女子睡态的描写所传达出复杂的思想感情,如闺情愁怨、感慨伤时、女性意识的觉醒等,并揭示其女性形象的艺术特征和美感特色,审视这一类作品中蕴含的女子形象和作者心态。

  • 浅谈李清照诗中的“愁”字情结

    关键词: 李清照  情节  

    李清照在其诗词的创作过程中展现出最为真实的情感便是“愁”,将愁思与家国天下相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是社会现象的再现和整合,也是自身情感的宣泄和表达,众多因素造就了李清照愁绪的艺术巅峰。李清照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情感与国家情感相结合,也就是个人情感与集体发展的吻合和升华,在含蓄优雅、意境优美、委婉流畅的语言表达中展现了...

  • 空间型语言架构下姜夔《念奴娇》的多层意义解读

    关键词: 姜夔  长调词  空间语言  典故  

    姜夔长调词的语言呈现空间型架构,并且使用大量典故,层次繁多,所以不易读懂。本文通过《念奴娇·毁舍后作》词的空间型语言架构,利用横读的方式分析典故之间的含义,并分析韵拍之间平行、并列、同心、层进的结构。由此可得,姜夔的词中不仅有无家可归的孤独、怀才不遇与仕隐之愿的矛盾,更有对于南宋王朝偏安的悲憎和复国无望的绝望之情。

  • 修辞与玄理:欧阳江河的诗风与贡献

    关键词: 欧阳江河  修辞  玄理  中国当代诗歌  

    作为一位当代著名诗人,欧阳江河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的独特贡献可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他对人的存在意义和悲剧性内涵的思考在20世纪90年代诗歌创作中有了持续而深入的发展,引起了许多诗人的共鸣。第二,诗歌修辞技巧和装饰性在叙述中的独到运用,以及以玄理入诗、以玄学思辨来拓展诗歌表现手法的做法,开拓了诗歌表现的领域。此外,欧阳江河与整个中国...

  • 跨域书写者的景与情--评朱颂瑜的《把草木染进岁月》

    关键词: 朱颂瑜  瑞士  故国  

    瑞士华文作家朱颂瑜以散文写作见长,近年来备受关注,2018年在大陆出版散文集《把草木染进岁月》,由草木写景和情,进而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传统与习俗,观察和书写的视角体现出跨域书写的独特视域,移居地瑞士的生活经验和其成长的岭南故乡记忆相互形成地理、情感、文化的多重比照与关联,但她的散文并非只是自我抒情,她还以更为流动性的视野,超越...

  • 冲突中燃烧的悲剧灵魂--《沉沦》的主体性冲突及成因分析

    关键词: 主体性冲突  悲剧  

    本文试图以“冲突”为切入点进入文本,探究主人公主体性冲突的表现,考察它们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主人公以自戕的形式完成了生命的悲剧性解脱。并结合时代背景,从国民心理、道德伦理和文化形态等角度,分析主体性冲突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

  • “心雨”未停--《梅雨之夕》中心理艺术的三重诠释

    关键词: 心理艺术  语境  男女关系  都市心理危机  

    文学创作本就是艺术的再现,它关注表现力、感染力、洞察力以及对读者的启发。施蛰存《梅雨之夕》叙述“我雨中邂逅少女”后的短暂心路历程,但其叙事模式超越了简单的心理还原和分析,背后美学的余味悠长,可谓营造了极富艺术特色的“心雨”。若以审美的眼光重读这部小说,还原人物心境,追问性别认知,观照社会现实,读后更能收获感性的哲思,也可一窥...

  • 李劼人《天魔舞》书写的成都战时市民图景

    关键词: 李劼人  市民图景  

    李劼人的《天魔舞》书写了成都市民人物生活的主要环境——八达号、归兮山庄、安乐寺及唐家杂院,突显主要市民人物唐淑贞、白知时、陈莉华以及陈登云的形象特点,展示了这一时期成都的市民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时市民生活的图景。从文本细读的角度阐释《天魔舞》,有助于读者理解成都抗战时期市民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众声喧哗--试析《爸爸爸》文化批判视野下的消解元素

    关键词: 文化  消解  

    《爸爸爸》作为韩少功“寻根”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其在文学史研究和解读中都呈现出一种对中国文化劣根的批判性视野。但无论是文本细读,还是作家本人的自叙,都能感受到其除了文化批判外,同时也散发着作者对中国文化表层下的文化之“根”的怜悯、追寻和反思等,并通过人物形象塑造、语言构建等方式共同发出了一种彼此冲突或自我消解的喧哗之声,因此...

  • 民族历史审思及人文关怀--论陈忠实小说中的乡村书写

    关键词: 陈忠实  乡村  个体  人文关怀  

    陈忠实的小说内容涉及乡村的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初至1949年、“十七年”时期与“改革开放”初期。究其关注脉络,大致可以解释为先在对现实乡村世界与“十七年”乡村发展历史观照中呈现问题,后在乡土社会中尝试寻找解决方案。在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过程中,在对农民及底层生存状态的观照中,陈忠实的乡村书写体现出作者对国家民族审视的忧虑意...

  • 世俗性、神性与现代性的交融--论《碧奴》中“话语”的呈现

    关键词: 苏童  孟姜女  话语  

    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间世代的流变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与意义,苏童的长篇小说《碧奴》作为对孟姜女神话传说的“重述”,在大体延续其故事的原本脉络之外,凭借其充满浪漫和传奇色彩的想象与虚构,呈现出民间集体失语的世俗性境遇与碧奴这一异质性个体所传达的自然性言语的神性转变。本文在这样一种世俗性与神性的双重转变中审视其现代性意义,即个体...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太原市柳巷南路云路街小区2号楼,邮编: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