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民族艺术杂志

杂志介绍

民族艺术杂志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民族艺术杂志创刊于1985,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艺术类。

  • 我的电影史研究之路

    关键词: 电影史  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生  广电部  系统工作  人事部门  机关工作  

    一多年前,我由北京广播学院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当时研究生毕业找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北京广播学院是广电部所属院校,学校的人事部门提出让我留在广电系统工作,留校、到央视或者就在广电部机关工作,好像可以从容挑选。那时学校培养毕业的一届研究生实在屈指可数。记得我当时为做选择弄得心神不宁。我渴望到一家学术杂志做编辑或...

  • 求真笃实:丁亚平电影史研究评介

    关键词: 丁亚平  电影史  历史观  电影理论  电影研究  

    丁亚平在断代史、微观史、通史等不同类型的电影研究写史实践中,形成了极具个性与超越性的电影历史观与方法论。治史严谨,求真笃实,注重史料的挖掘运用以及常新视野下的深度阐释,继承传统史学的同时,突破意识形态的保守性,在整体史观意识的统领下,研究方法灵活且具有开放性与现代性,可见其社会考察、文化学研究、“美学—历史”等方法的融入。他...

  •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一种从艺术切入文化情境的表述方式

    关键词: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  人类学民族志  聚焦式田野考察方法  融入式田野考察方法  少数民族音乐  跨界族群音乐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以仪式化音乐表演为对象和路径,借以观察和揭示人们在其音乐表演活动中如何经由和利用仪式表演行为,将观念性音乐文化深层模式转化为音声表象的过程和结局,并辅以必要的阐释性分析和文化反思。该类课题研究尤其关注定点、定时的聚合型仪式或仪式化表演文化活动和在场的、即时性的仪式表演行为过程;对于聚焦式田野考察活动中采...

  • 稿约

    关键词: 稿约  民族民间文化  文章内容  跨学科研究  艺术研究  民族艺术  图片资料  立体性  

    《民族艺术》重点刊发各类关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的文章,尤其欢迎选题独特、材料丰富、方法新颖、视野开阔的文稿,提倡立体性跨学科研究。来稿请注意以下几点:1.稿件务必字迹清晰,并请尽量提供与文章内容相符的图片资料。请发电子稿至唯一的投稿邮箱:minzuyishu001@126.com.

  • 河出昆仑神话地理发微

    关键词: 神话地理  河源  昆仑  和田玉  白玉崇拜  

    “河出昆仑”是中国神话地理观的核心命题,关系到华夏国家文化认同与地理版图的拓展。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的地理学传播到中国,本土观念遭到讨伐和废弃。河出昆仑说是古代中国的一个人文地理信念,属于神话地理观念,牵涉到中原国家对新疆的文化认同。可以说,其最大文化价值在于,它对中国文化的构成和国家版图的扩大,产生了决定性的观念引导作用。河...

  • 翔鹭纹铜鼓

    关键词: 铜鼓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东南亚地区  体鸣乐器  中国南方  公元前  博物馆  石寨山  

    质地:铜年代: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等级:一级尺寸:高36.8厘米,面径56.4厘米、足径67.5厘米重量:30.75千克来源:1976年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收藏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铜鼓是一种平面曲腰、中空无底的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铜鼓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组成。鼓面圆而平,是敲击发音的部分...

  • 一个场景,几重观看——列维-斯特劳斯与卡斯特罗·法利亚的民族志摄影

    关键词: 互为镜像  文本生成  民族志摄影  

    在田野考察现场,观看的主位和客位,观看的方式和理论诉求,以及后期对田野资料的处理,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巴西的田野考察产生了两种文本,一是文字为主的《忧郁的热带》,一是影像为主的《怀念巴西》。这两种文本反映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处理同一田野资料的不同方式。还有一个文本,是当年陪同列维-斯特劳斯考察的巴西本...

  • 旅人旧梦:外国摄影者眼中的大理社会与文化(1903—1952年)

    关键词: 大理白族  深描  影像民族志  族群文化  

    从1903年至1952年,大理是外国人在云南旅行、研究与传教的重要地点,其自然地景、城乡风貌,特别是“民家”(白族旧称)经济、宗教、风俗等方面的文化事象,多留存于外国旅居者摄制的大理照片中。以美国人威廉·埃德加·盖洛、约瑟夫·F.洛克与法国人谢阁兰为代表的探险家,用照相机记录了他们行经大理时的视觉印象;英国人类学家费子智长居大理两年,除...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性别平等——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相关文书的讨论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性别  性别平等  性别博弈  

    由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起草者对性别平等的认知立场迥异,导致这份2003年出台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性文书出现了性别盲区,进而引发了性别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边缘化。这种背离于社区文化传承中多样、活跃的性别实践现状的边缘化,直接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文化参与的性别失衡与将性别等同于女性的简化认知倾...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过程与社会性别角色再生产——对一次春节面食制作过程的微观分析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手艺传习  口头交流  社会性别角色  再生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性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重意义的生产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过程再生产了乡土社会的社会性别角色规范。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过程形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性别化特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中,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呈现的社会...

  • 上古滇系铜鼓对骆越铜鼓造型与纹饰的影响

    关键词: 上古时期  滇系铜鼓与骆越铜鼓  比较研究  

    针对中外学界关于上古滇系铜鼓与骆越铜鼓是平行关系的看法,作者通过考古类型学和地层学的比较研究,认为骆越铜鼓的造型及船纹、牛纹、蛙饰雕像等主要的装饰主题,都可以在滇系铜鼓中找到其先例,这表明上古骆越铜鼓是起源于滇系铜鼓,滇系铜鼓对骆越铜鼓的造型纹饰曾具有持续的影响力。

  • 左江岩画中所见壮族先民之生死观

    关键词: 左江岩画  石生祖先  引魂升天  死亡与再生  

    左江岩画作为壮族先民重要的宗教艺术遗存,包含着众多的生死观念。这些生死观既含有对人类自身来源的思考、引导亡者灵魂升天的愿望,也包括祈求动植物的丰产,以及人类自身的延续。这些观念体现在岩画地点的选择、岩画内容的设计以及与岩画共存的遗址和墓葬等各个方面。总体而言,左江岩画是壮族先民生死观的一次集中体现。

  • 二元宇宙:褚兰汉墓车马出行图方位结构

    关键词: 褚兰  汉画像石  方位  西方  宇宙论  

    褚兰汉画像石墓位于安徽宿州东北部,由两墓约建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时期的墓葬组成。该墓中车马出行图描述内容并非为现实世界生活场景,它实际上是亡灵升天图。褚兰车马出行图中的车马一律向右并且向西而行,该方位模式反映了亡灵西行而抵达西王母所在不死世界的升天意图。由此可知,褚兰汉画像石表述的宇宙是垂直二分的世界:以大地为中...

  • 千角灯

    关键词: 广东东莞  民族艺术  千角灯  

    千角灯,是广东东莞特有的花灯,相传灯体有一千个角,灯内缀有一千盏灯,故得名。广东风俗,凡是添了男丁的人家,会在次年的元宵张灯结彩,以视庆贺。在当地的方言中,“灯”与“丁”同音同声,“千角灯”和“千个丁”语音相同,用一千盏灯组合成一盏彩灯,寓意“百子千孙”一脉相承。

  • 蜀地佛教神通与文人禅:宋元图像中的竹杖渊源

    关键词: 赵孟頫  筇竹杖  禅宗  

    从赵孟頫所画《苏东坡小像》中小小细节——竹杖出发,探讨了在中土已有各种杖式且竹杖在作为传统文化中“凶礼之杖”的情况下,唐宋后为何较多地出现在僧孺图像中的原因。主要探讨了四个方面:第一,蜀地筇竹杖早在西汉已经传入西域,成为佛教从西南丝绸之路传入时向当地人展示神通的法器。第二,竹杖在唐五代的蜀地佛教文化中与禅宗建立了密切关联,...

  • 汪秀霞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

    关键词: 医巫闾山  民间剪纸  满族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9年  申报方式  代表作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历史久远,主要源于满族人祖先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2009年以联合申报方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汪秀霞,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47年出生,17岁嫁到医巫闾山深处的三道沟村,这里是古代契丹人守护陵墓集聚居住的地方,周围的肃穆幽深环境,弥漫着一种...

  • 作为文化表征的仪式艺术与文化再生产——以两个场域中的湘西苗族绺巾舞蹈为例

    关键词: 文化表征  仪式艺术  文化再生产  

    文化表征理论认为,我们使用各种表征符号建构意义,并且透过社会实践、权力关系使意义随着社会发展而促成文化再生产。湘西苗族社群整合自我表征与他者想象的文化符号,对仪式艺术绺巾舞蹈进行文化再生产,呈现了文化市场中文化表述的权力关系。随着新的舞蹈形态与传统仪式,舞蹈成为并存的社会实践,它们通过地方文本与现代化社会语境阐释,为其创造...

  • 阴谋论的形态特征及其故事策略

    关键词: 阴谋家  阴谋论者  故事形态  自洽功能  马航mh370  

    无论篇幅长短,阴谋论作为一种故事类型,结构并不复杂,形态也比较单纯。阴谋论是在某一事态不够明朗的事件发生之后,由果索因,逆向推导出来的故事。阴谋论不是纯虚构的故事,阴谋论者总是依托已有事实,从既定信息碎片中选取素材,借助推理和想象,拼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阴谋故事。阴谋论的结构流程可以大致归纳为:真实的事件—推断的利益—找出获益者...

  • 社会、科学与文学的互涉——民间文学研究方法的省思

    关键词: 民间文学  文人文学  生命树  历时性  人文价值  

    如何突破当前民间文学研究的局限范式,是唤发民间文学学科人文价值的首要课题。在学者刘魁立提出的《狗耕田》故事生命树的框架概念的基础上,延伸并丰富内在的观照视角,绘制出《白蛇传》生命树,进而从文本拓宽至活态的实地田野操作。以此作为例子,对目前民间文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等问题,提出讨论。

  • 《社会、科学与文学的互涉——民间文学研究方法的省思》问答、评议与讨论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生命树  共时性  历时性  人文价值  

    锺宗宪在问答环节中指出:人文科学的累积即是透过有限度地研究,进行提炼归纳,提供我们对新事物的理解方法,除了母题、类型的分类外,它还有无限种可能。研究者应当要在自我知识的建构基础上,提出一套看法,并试着让它周延完善。如此有助于我们在理解事物时能提出许多不同的见解,有更多的理解想象空间,人文科学应该要有这样的实践目标。在评议和讨...

  • 体无完肤:物与博物

    关键词: 艺术  物  博物  博物馆  

    艺术与博物馆的关系由来已久。在今天所谓的“博物馆时代”,艺术与博物馆的缘分被越拉越近。艺术的展示成为艺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成为一种新的话语。然而,中、西方在物、博物馆、博物学方面的表述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当这些学科、形制进入中国,又发生了诸多的误译、误解和误读。另一方面,在这个领域,相关的“法”(法律、法规)总显示...

  • 清遗民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林葆恒和六幅《讱庵填词图》

    关键词: 林葆恒  填词图  遗民画  遗民词人  身份认同  

    20世纪30年代,一批清遗民为林葆恒(讱庵)作了六幅填词图,并陆续产生73份题辞,这些画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再现出清遗民形象,并且这种形象在清遗民社交圈内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画中描绘的词人的形象既是个体的实指,也是群体的虚指,既代表了林葆恒,也映射了一个典范的遗民形象。清遗民借助图像和题咏,一再地对“典范遗民”的抽象形象进行重塑和仪式...

  • 艺术研究的西方途径:历史与文化语境

    关键词: 艺术史  民族旅游艺术  民族美学  遗产  世界艺术体系  

    艺术人类学研究融合了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美学等学科概念与方法。在此语境中,艺术经历了殖民化、全球化等跨文化转换过程,并逐渐从一种地方性实践,演化为族群认同的符号,商业与旅游的象征,并最终在当代世界中,通过与非西方族群、都市艺术卓有成效的对话,不断突破与消解着自身边界。

  • 世界艺术史的起源和原则

    关键词: 德国  世界艺术史  原始艺术  民族心理学  人类学  体制  

    德国对世界艺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相关著作有文化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跨学科语境。当时的德国艺术史家关注原始艺术,不仅仅是“殖民思维”的结果,更由于德国艺术史面临着方法论危机和制度性危机。民族心理学和人类学为艺术研究提供了心理学基础,为1900年左右的世界艺术史提供了核心动力。德国的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关于文化进化...

  • 印度日月神话的田野考察

    关键词: 日月神话  印度  中国神话  毗湿奴  海外民族志  

    笔者在印度考察日月神话的经过,并将印度神话与中国神话进行比较,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比如毗湿奴十化身神话当与中国十日神话源于同样的思维理念,印度月亮神名Chandra(旃陀罗)可能受到中国月亮别称蟾蜍(婵娟)的影响,印度罗睺神话与中国的鲧窃息壤神话不仅具有相同的结构,还有一定的语音关联,都属于日月神话。

  • “社会转型与传统工艺发展”项目简介

    关键词: 社会转型  项目简介  传统工艺  20世纪80年代  后工业文明  市场经济转型  中国社会  社会背景  

    一、课题立项的社会背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社会转型,这一转型包括了三方面:一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二是某些地区还在经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三是有些地区已经开始经历20世纪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的转型。

  • “社会转型与传统工艺发展”项目主持人方李莉简介

    关键词: 传统工艺  社会转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李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主持人  艺术人类学  学术委员会  

    方李莉,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8年至2009年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做访问学者。2014年被英国杜伦大学高研院聘为客座高级研究员。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

  • 生活艺术·千角灯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思贤路38号,邮编:53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