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南方文坛杂志

杂志介绍

南方文坛杂志是由广西文联主管,广西文联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南方文坛杂志创刊于1987,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关键词: 文学研究  文学青年  厌倦  支撑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阅读文学、文学研究充满了厌倦和怀疑,我无法控制自己的厌倦,一切都找不到精神的支撑点,找不到意义所在。作为一个虔诚的文学青年,我对文学、写作的热爱从来没有改变过,但长久以来,它又几乎成为我厌倦的源泉。

  • 走向多维的批评空间

    关键词: 批评空间  精神分析学  80年代  电信技术  政治影响  明信片  德里达  终结论  

    早在1980年代,雅克·德里达就在《明信片》一书中发出这样的预言:“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①至此之后,有关“文学终结论”的口号开始流布于全球。

  • 怠约一坡青果讲方言:现代汉诗的另类历史

    关键词: 现代汉诗  历史  多重叙事  方言  新文化运动  传统文化  二元论  旧体诗  

    建构现代汉诗史的多重叙事 长期以来,现代汉诗的历史被置于一个二元论的框框。故事简单得很:新文化运动已经彻底清除了传统文化,而新诗(白话诗)则将旧体诗完全摧毁。这是一种简单粗暴、黑白分明然而却又非常有效的叙事(黑白分明的叙事一般来说总是很有效力)。然而,这种叙事的根源值得我们追溯,并在现实的观照下进行审视。

  • “上海想象”:“中产阶级”+“怀旧”政治?——对1990年代以来文学“上海”的一种反思

    关键词: 90年代以来  人文学者  上海  国际大都市  政治  怀旧  想象  

    19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崛起,有关“上海”的表述也因其丰富庞杂而颇为引入注目。在“上海”复杂的形象上,凝聚着众多有待进一步清理的信息:全球化、国际大都市、“中产阶级”、日常生活、新的意识形态……这些显然已经构成了中国今天的人文学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 对“常识”的必要反对——当代文学“历史意识”的匮乏与美学误区

    关键词: 当代文学  历史意识  美学方式  误区  创作内容  历史叙述  政治发展史  新历史主义  

    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的写作倾向、文学观念正在发生微妙但却重要的变化。当代政治发展史、民族生活史又一次成为主要的创作内容,先锋文学以来虚无、颓废、后现代的“新历史主义观”被扬弃,历史以完整的、建构式的、可认知的方式重新回到文学之中。除了老牌作家如莫言、贾平凹、阎连科、王安忆、铁凝等仍在进行经典化的历史叙述之外,曾经激烈...

  • 理性与“灵光”——简谈梁鸿的文学批评

    关键词: 文学批评  理性  60年代  批评家  简单化  文学界  作家  

    文学批评的传统链条,在“70后”一代这里似乎是打了一个结,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变局,甚至某种间歇和停顿。这样说当然有非常武断和简单化的嫌疑,我的意思是说,首先,“70后”出生的批评家总体上显得“少”了,这与时代和文学界的大气候有关——因为与别的行业相比,文学批评确实显得寒碜了一些;其次,作为同时代出生的人,“70后”的作家和批...

  • 认识梁鸿

    关键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后  鲁迅研究  人民大学  学校设置  王富仁  中文系  

    几年前,在北京一次朋友聚会上,我认识了梁鸿。知道她跟随北京师范大学著名鲁迅研究专家王富仁先生读的博士,毕业后分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任教。有两三年的时间,梁鸿一直想到人民大学跟我做博士后,但因学校设置的苛刻条件受阻。今年,她终于跨过这道门槛,成为与我合作的博士后人员。

  • 个人性·时代性·文学性——重版之际再话《废都》

    关键词: 文学性  个人性  重版  社会环境  道德评价  作家出版社  社会价值观  

    当年横空出世、而后戛然而止、随后争议不断的贾平凹《废都》近日已由作家出版社成功推出。新版图书还未上市已有人迫不及待地将其列为2009年度文坛大事。贾平凹更是深有感触地说,“一本书的命运也是一个社会前进的轨迹。现在能再版,首先说明了社会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宽松和文坛关系的回暖。这些年来,社会价值观已渐渐发生了改变,人们对文学...

  • 从方框框到省略号——论《废都》再版事件及其他

    关键词: 再版  省略号  事件  贾平凹  包容性  查禁  

    近日得知《废都》解禁再版,我着实有些诧异,也很是疑惑。这样一本书,为什么在查禁十七年后竟又再版?是因为经过十七年时间的检验,确实证明当年查禁它是错误的?还是如贾平凹当年说过的,《废都》是一部五十年后才能读懂的书(五十年还不到,现在再版是否说明“我们”聪明地提前读懂了)?抑或,仅仅是为了昭告世人我们时代的文化越来越多元...

  • 论当前文学研究的内部生态

    关键词: 文学研究  文学生态  文学批评  文学史  文学创作  文学阅读  文学出版  

    按照韦勒克和沃伦《文学理论》一书的观点,文学研究生态由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部分构成①,它们既共同与文学创作、文学阅读、文学出版等构成整体的文学生态,对上述因素产生必要的影响和支援,又在内部承担各自的任务。其中,文学批评直接切入文学现场,对现实文学现象作出直接的价值评判,从而促动文学潮流的发生和发展;文学史则承...

  • 也谈小说“死”与“生”

    关键词: 小说  聪明人  

    这世上颇有些聪明人,总爱做聪明状,常自命不凡聪明过入,似乎旱已看破红尘悟透真谛,于是就敢傲视天下睥睨一切,嬉笑怒骂纵论古今,什么都不入其法眼,而且什么都敢拿来议论,不说什么事都敢做,至少是什么话都敢说。他们一旦自以为聪明,就理所当然把大众当愚民,耐着性子教化劝导那算是看得起你,要不然说急了把你教训一通你也没脾气,还要...

  •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嬗变

    关键词: 中国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  嬗变  文艺思想  中国当代  文艺观  王元骧  价值论  

    近二十多年来,王元骧的文艺思想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即从认识论文艺观到价值论文艺观,再从价值论文艺观到本体论文艺观。同样,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也经过了这样两个发展阶段。因此,我们深入地反思和批判王元骧文艺思想的发展无疑有助于把握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

  • 论广西现代小说的起步形态

    关键词: 广西文学  现代小说  形态  民间故事  起步  英雄传奇  文人创作  小说文体  

    一、由民间故事、英雄传奇替代的小说 20世纪初的广西文学,小说文体发展迟滞。由于广西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学多靠口头流传,一个故事一首歌,时常堆积的是好几个时代的文化内容。广西文学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民间方式占主导地位。事实上,当文人创作小说之风还远没有吹拂这片南疆沃土时,人们记述人物、演义事件、承传精神的活动,并没有因小...

  • 俄国作家中国幻象:论普希金对中国的误读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俄国人  普希金  19世纪下半叶  误读  幻象  作家  俄罗斯人  

    俄国人“发现”中国要比西方人“发现”中国早,大约在13世纪中到15世纪末的金帐汗国时期,俄罗斯人就已经知道了中国的存在。但俄罗斯在18世纪初至19世纪下半叶掀起的“中国文化热潮”却是受到西欧17世纪的“中国热”的影响而发展起来。当时,在俄罗斯人的生活中充斥着中国物产,在文学和哲学中流行起“想象中的中国”,宫廷和上流社会都热衷于...

  • 报告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文学发展  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作家  社会现实  生存发展  作者队伍  青年作者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特别能直面社会现实的独特文体,近年来也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危机。一是创作者队伍萎缩,青黄不接,特别是青年作者匮乏;二是树碑立传式的广告文学、有偿报告、媚俗媚世文学的冲击,报告文学作品的战斗性、参预现实的热情和能力大大降低;三是发表园地消减,许多文学报刊不设报告文学栏目,基本不发报告文学作品或评论。报告文学...

  • “《腹地》事件”引起的思考——从新中国成立后被批判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谈起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  长篇小说  第一部  腹地  批判  20世纪80年代初  事件  阅读笔记  

    王林的长篇小说《腹地》,我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知道的。当时为了解1949年以后的文艺思潮,我从《文艺报》创刊号一路读了下来。查了查当年的阅读笔记,对于《腹地》竟然一个字也没有留,可见那时头脑多么正统,笔记中都是以往文学史上提及的问题及作品。对《腹地》只留下依稀印象:它是新中国成立后被批判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 格林童话是这样改写出来的

    关键词: 童话  格林  改写  传播范围  童年记忆  发行量  世界  

    一、问题的提起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部童话像格林童话这样广为人知,它不但是世界上版本最多的童话集,也是发行量最大的童话集,时至今日,已有一百多种语言的译本。在德语圈及英语圈,它的传播范围之广,甚至堪比《圣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格林童话已经成为了人们童年记忆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 “孤独”的社会学和病理学——张悦然的《好事近》及“80后”的美学取向

    关键词: 张悦然  孤独  病理学  社会学  美学  读者阅读  

    张悦然把她的小说《好事近》收入到系列主题书《鲤孤独》之中,她实际上在为读者阅读和接受这篇小说设置了一个主题词,读者很容易由这个主题词出发去理解这篇作品的情绪和意义,这其实是一种带有暗示性的阅读提示甚至是诱惑。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这篇小说不是收入到这部主题书中,是否就无法阅读出这种孤独的主题呢?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就我...

  • 边缘人生的边缘书写——郑云云散文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郑云云  人生  独特魅力  散文  书写  舞台  文学  智慧  

    如果把人生和文学比成一个大舞台,那么应者云集、纷全沓来者可谓多乎哉!只不过有的追求在舞台上扮演主角,有的则甘愿在戏里跑龙套;有的争先恐后往前台拥,有的则远离戏台做静观状。郑云云的散文属于后者,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大红大紫的表演,至多也不过是飞鸿一闪,而更多的时候则是吉光片羽,甚至是一种边缘式的陪衬。不过,惟其如此,它才能...

  • 湖湘文化的精神动力与民族壮美之追寻——冯伟林历史文化散文的审美解读

    关键词: 历史文化散文  精神动力  审美走向  湖湘文化  解读  壮美  民族  文化形态  

    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的主体精神大致存在两种审美走向:一种是以象征性的隐喻出现的高语境文化形态,这种隐喻在现实的系统和空间中难以找到“合目的性”的对应物,它的对应物是创作主体的“精神他者”,其主体意识只能在纯粹的由影像和概念构成的想象性空间里作梦幻式的漫游。另一种审美走向则是以寓言性的影像和叙事原型指涉厚重的历史或现实模...

  • 在焦灼与惶惑中的精神突围——残雪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自我解读

    关键词: 经典文学作品  探索精神  残雪  解读  突围  惶惑  精神危机  人物  

    残雪作品中的人物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都具有强悍的生命力、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人物只对自身灵魂感兴趣,视角始终是向内审视,且不知疲倦地进行自我深度剖析。悬念、矛盾、纠葛均来自每个个体本身。精神的形而上特征与肉体的形而下特征构成一对矛盾,矛盾双方常常互相利用又彼此仇恨,最惨烈的结局是灵魂与肉体被血淋淋地剥离。作品中的...

  • 实在之“根”与虚构的形式——《无土时代》之于《地母》

    关键词: 虚构  知名作家  主要人物  城市文明  黄河故道  活动区域  

    知名作家赵本夫在2008年初推出了他精心打造的新作《无土时代》,这是他《地母》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与前两部《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相比,主要人物在血缘上还存在一定延续性,但人物活动区域却从黄河故道上的“草儿洼”转移到了都市——比前两部小说中的凤凰县城要大得多的省城木城。小说也不再刻意表现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而是自觉...

  • 总有一个合适的理由劝慰了她们艰难的旅程——朵渔和他的诗歌

    关键词: 诗歌  渔  写作者  持续性  同龄人  自恋  

    因为写些东西,内心存留着几乎所有写作者都具有的那么一点点自骄和自恋,更由于写作是一种持续性的时间和智力的较量,因此,我很少认可同龄人的写作。朵渔是少数几个例外者之一。

  • 浙江地域文化:余华写作的重要内源性资源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内源性  余华  浙江  资源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写作  命题作文  

    研究余华与浙江地域文化的关系一开始似乎是一个命题作文,但是随着对余华理解的加深,我们越来越明晰地认识到从浙江地域文化出发是找到了一条阐释余华创作的路径的,以前对余华种种支离破碎的理解依此豁然贯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广泛吸纳西方文学进而努力建立开放的民族文学的过程。作为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余华比较典型...

  • 1976—1989年:艰难的转型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初  转型  中国文学  70年代  中后期  

    随着“”的垮台,1976年,中国文学迎来了新时期。1976—1989年,整个中国文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三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 三重叙事情境中的家族文化思考——评龚桂华长篇小说《苦窑》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文化思考  叙事情境  家族  三国故事  历史事件  托马斯  贾平凹  

    如同托马斯·哈代之于威塞克斯、贾平凹之于商州、莫言之于高密东北乡,广西作家龚桂华也找到了一个讲述系列故事的独特载体——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桂北农村。近年来,龚桂华精心发掘着这片给他滋养和灵感的神奇土地,把这里的世事沧桑、人生悲欢演绎成了祖居高尚坪的黄、秦、令三大家族与不同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而经久争斗的现代“三国故事”。

  • 理论动态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  生命形态  中年人  成长过程  文学发展  理想主义  

    陈思和在《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5期)一文中,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比喻为一种生命形态的成长过程,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命线有点像人类的生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了一个从少年到中年的成长与成熟的主题”,中国当代文学自“”后,进入到了中年期,“开始挣...

  • 本刊2009年目录索引

  • 当代艺术视角

    关键词: 艺术视角  阳太阳  著名画家  艺术人生  艺术水准  文化史  水彩画  代表作  

    《天高任鸟飞》是著名画家阳太阳的代表作。阳太阳早年留学日本主攻西洋美术,回国后和庞熏栗、倪贻德等组织“决澜社”,是中国第一代现代派艺术家。在阳太阳百年艺术人生中,他的油画、水彩、水墨、书法皆成就卓著,是广西文化史上少有的“世纪文化老人”,而最能代表其最高艺术水准的,是他的水彩画艺术。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广西南宁市建政路28号,邮编:53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