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南方文坛杂志

杂志介绍

南方文坛杂志是由广西文联主管,广西文联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南方文坛杂志创刊于1987,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批评的愉悦

    关键词: 批评家  人文素养  斯威夫特  斯坦纳  知识界  文学  

    斯坦纳在《人文素养》一文中曾这样发问道:“如果能当作家,谁会做批评家?”在他看来,虽然凭着风格之力,批评也可能成为文学,但几率实在太小;而批评家呢,过的是一种二手生活,回望来路时所看见的也不外乎是“太监的身影”。斯威夫特则认为,“批评家是知识界的雄蜂,他们吞噬蜜糖,自己却不劳动。”

  • 社会互动和文学想象——路遥的“方法”

    关键词: 路遥  文学想象  社会互动  意识形态  高校图书馆  最高领导人  私人情感  

    随着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热播,对路遥的阅读和接受在2015年又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与以往高校图书馆简单的借阅榜单的排列不同——虽然在这个榜单里面路遥的作品从来都在前五名——2015年的阅读似乎有更多的意识形态的指向。最高领导人毫不讳言他对路遥的喜爱甚至是一些隐约的私人情感,而媒体在一贯的跟踪造势中似乎也意识到这其中隐含的重...

  • 论“十七年”中国乡村文学中的气候政治学

    关键词: 气候  乡村文学  政治学  人类文明  中国  相对稳定  自然现象  

    作为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气候从一开始就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历史1,在塑造着人类生活环境的同时,它也在塑造着人类的生产方式乃至其身体和心智。尽管有人说“气候是造成有机的大自然极度不稳定的主导性原因”2,但人类的至今幸存仍旧需要归功于已然相对稳定与适宜的气候史。设若缺少这一客观前提的话,那便根本无法想象人类文明的传承以及进步。

  • 生命的亲证——论史铁生的宗教信仰问题

    关键词: 史铁生  信仰问题  宗教  生命  写作时间  

    1970年代末,史铁生在困厄中开始写作,试图借此撞开一条活路。从那以后,写作便成为他的一种存在方式,直到2010年去世前的一天,他仍在修改、完善长篇随笔《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写作时间中,他先后完成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重要作品,以充满哲思与诗性的语言筑造了一个丰赡而深邃的精神世界。

  • 由“我”步入“世界”的跋涉——李德南的文学批评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李德  21世纪  80年代  经济效益  娱乐精神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过后,出生于1980年代的青春偶像作家们的“文学神话”开始了急剧的衰败,他们开始转型进入更具娱乐精神和经济效益的演艺界,这也是一个鲜明的象征:他们终究是文学沃野上的无根浮萍。与此同时,一批认真严肃、赓续传统的青年作家群正在迅速崛起,推动这次崛起的重要力量,不再是蜂拥造势的媒体,而是和他们同龄的优秀批评家。与...

  • 沉默与发声——李德南的学术印象

    关键词: 学术会议  印象  李德  发声  沉默  上海大学  2009年  科学哲学  

    2009年,我第一次见李德南,在上海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那时,德南正在上海大学哲学系读硕士,却来听文学会议。会议间隙,他走到我身边,告诉我,他是广东人,硕士论文研究的是海德格尔的科学哲学,毕业后想报考我的博士生——这几件事情,用他低沉的声音说出来,令我印象深刻。

  • 主持人语

    关键词: 主持人  中国文化研究  哥伦比亚大学  杜克大学  艺术研究  妇女研究  博士学位  学术会议  

    罗鹏(Carlos Roj as),美国杜克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妇女研究中心以及移动影像艺术研究中心的副教授,是近年来美国汉学界声名鹊起的一位年轻学者,曾经师从王德威教授,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些年他不断往返于中国与美国,在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上,总能看到了他充满活力的身影。

  • 张爱玲与相片怀旧

    关键词: 张爱玲  怀旧  相片  女人  

    照片拍得很清晰,而且一望而知是实地拍摄的。第一张就使人看了触目惊心,是一个半裸的女人被捆绑在一棵树上,一个淡黄头发的青年兵士叉著腰站在旁边看著,另一个兵士俯身拾取树枝堆在那女人脚边,显然是要放火烧死她。 ──张爱玲《赤地之恋》

  • 金庸与图解民族主义

    关键词: 民族主义  金庸  图解  小说家  

    惯例总是画家替小说家绘插图,古今中外,似乎从未有一个写小说的人替一系列的绘画插写小说。 ──金庸《三十三剑客图》

  • 多媒体融合与青年写作——第三届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纪要

    关键词: 青年作家  峰会  媒体融合  批评家  纪要  写作  论坛  

    4月24日上午·上半场 张燕玲(《南方文坛》主编):欢迎各位师友、才俊参加第三届青年峰会,感谢绍兴的朋友们使我们这个已经十几年的论坛能够坚持下来,一年一度,八届论坛、三届峰会。

  • 启蒙话语、个人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学的三次转型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学  启蒙话语  个人主义  中国思想史  转型  20世纪  对立转化  双重变奏  

    李泽厚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曾把启蒙与救亡的对立转化视为中国20世纪思想史的发展脉络,这一立论虽有简化历史之嫌,但其实是抓住了20世纪中国思想史发展的症结所在:启蒙始终并不纯粹。而也正因其不纯粹,启蒙在不同时期才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形态,有不同的面向,其面对和指向的问题也时有变动,不可一概而论。

  • 困境与突围——论新世纪文学理论体系的多元建构

    关键词: 文学理论体系  多元建构  突围  困境  文学理论教材  符号象征  文艺学  涉及面  

    文艺学学科的发展由两个板块支撑:一是关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二是围绕文学理论教材而展开的理论体系建构。这两个板块有交叉,亦有较大的分野。前者所有本专业的人员均有参与,涉及面甚广,且论题常突破边界,对既有的体系构成挑战。而后者较为高端小众,也稍显静态,是确立理论权威的符号象征行为。

  • 代际:作为关键词的文学谱系考察与建构——评洪治纲的《中国新时期作家代际差别研究》

    关键词: 作家群  新时期  洪治纲  代际  中国  文学谱系  差别  关键词  

    在2009年出版的《中国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中,洪治纲以代际为逻辑出发点和论述基础对60后的创作给予了充分的阐释,为我们理解这代作家的精神历程和审美特征提供了有效的分析。不过,对于洪治纲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开端。在2014年出版的《中国新时期作家代际差别研究》中,他全面呈现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及其学术抱负,这是他将代际理论与从50后...

  • 以自我献身精神为中国文化守夜——关于张新颖《沈从文的后半生》

    关键词: 沈从文  中国文化  献身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史  张新颖  自由主义思想  80年代  

    只要是关注文学的朋友,就都不会忘记,在“”结束后的198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个“沈从文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由于政治的原因销声匿迹差不多三十年之后,沈从文如同出土文物一般被重新发现。他的小说杰作《边城》,他所精心营构的“湘西世界”,以及他所一贯秉持的自由主义思想立场,一时之间成为文学界热议的对象。

  • 余秀华诗歌与“文学事件化”

    关键词: 事件化  文学  社会突发事件  诗歌  社会公共空间  人物形象  新闻效应  关注度  

    “文学事件化”是指文学的影响力与受关注度不是,或主要不是来自其自身的主题、人物形象、意象、修辞等美学或文学要素,而是与作家离奇经历、容貌身份,或者文人官司、名人逸事、时政要点、社会突发事件等一切具有社会新闻效应的特定事件相联系,通过与文学相关的这些“事件”发酵、扩大文学在社会公共空间关注度与影响力的广度、深度与持久度。

  • 艰难的“时代性”——从《收获》“青年作家小说专辑”说开去

    关键词: 青年作家  时代性  专辑  小说  无所适从  并置  

    不知从几时起,我们常常要面对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个时代产生不了伟大的作家?与此同时,又有另一种说法:这个时代是最有可能产生伟大作家的时代。这一问一答并置一处,倒让人有些无所适从。一个伟大的时代与一个伟大的作家之间,是不是一定存在着某种刚性的关联,还是说从时代到作家的伟大,更依赖某些有力的催化?

  • 知识分子的底线意识,或聂致远的书生气——重读《活着之上》

    关键词: 知识分子  活着  意识  重读  生气  长篇小说  电子版  

    阎真的《活着之上》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是在去年的2014年11月下旬。那时候,承载这部长篇小说的是《收获》杂志,而它刚一面世就被路遥文学奖的一审评委注意到了,遂被推荐上来。因《收获》发表时有删节,萧夏林先生便向作者要来足本电子版,发送给二审评委进一步审读。记得当时我是先读了二十页左右的电子版,便决定把它打印出来,以便读得更加仔细真切...

  • “活着至上”与“活着之上”的拉锯、纠结与挣扎

    关键词: 活着  挣扎  阎真  博士  历史学  主人公  颐和园  

    一 作为阎真的大学同窗,我对小说《活着之上》中某些细节的微妙之处心领神会。比方说,在阎真这部小说里有一个细节:主人公聂致远到京华大学去上历史学博士;他提前到校了,一时没什么事儿干,就独自跑到故宫、颐和园去转了一圈儿;又跑到西山,与几天前火车上结识的、来自美国的“红学”研究者赵教授邂逅重逢。大家都知道,阎真本人并没有读过博士,更...

  • 从《沧浪之水》到《活着之上》

    关键词: 活着  功利主义  强制性  主人公  潜规则  蜗牛  小说  

    一十多年前,我发表了《沧浪之水》,写的是现实对人的强制性同化,功利主义对人的强大牵引和负面改造。我用了一个比喻,一个生物在蜗牛的壳中待久了,就长成了蜗牛的形状。小说主人公池大为试图以精神的力量抗拒现实,结果失败了。这是环境对人的限定。我以理解的态度去描写池大为,他要生存、要发展,他不得不顺应生活中的规则和潜规则。他自己也知道...

  • 严歌苓还要在写作的歧路上狂奔多久——从《护士万红》说开去

    关键词: 严歌苓  护士  写作  文学  长篇小说  

    严歌苓推出文学作品的速度是有目共睹的,最近,又在《收获》上发表了长篇小说《护士万红》1仅从标题就可以看出,作者要展示的是一个“护士”的形象。而在之前的短短几年时间中,她迅速刻画出了“赴宴者”“客店老板娘”“赌场叠码女”“老师”等一系列形象,将写作的范围不断扩大,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色彩甚浓的故事。

  • 远方、自我与集体性——贺州瑶族三作家论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批评  作家论  集体性  瑶族  贺州  思想标准  删繁就简  

    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很容易陷入两个方向相反的误区:倾向于认为文学具有普适性意义的人往往不自觉取消少数民族文学的合法性,在他们的头脑中存在着某种看似普遍实则教条的律令,这导致他们苛刻地用某种单一的美学或思想标准来芟削样态不同的文学现实;另一类人则在无法删繁就简的多样性之中,陷入相对主义的迷窟,无法也没有勇气做出价值的判断,并且常...

  • 如何表述广西乡村生活:冯昱小说与“寻根”

    关键词: 汉语小说  乡村生活  社会性道德  文化决定论  广西  少数民族作家  寻根文学  少数民族地区  

    作为少数民族作家,冯昱的汉语小说在很多地方呈现出与“寻根文学”的深层关联。在提出“寻根文学”三十年后,在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和民俗双重危机的背景下,冯昱小说深化了寻根文学隐含的“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之间的张力,凸显了文化的历史主义动向和启蒙主义历史语境之间的错位,“权利优先于善”或“自由先于主义”的意义和文...

  • 悖论中的艰难突围——论杨映川长篇小说《淑女学堂》

    关键词: 长篇小说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  20世纪80年代  学堂  淑女  突围  悖论  女性解放  

    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引进,到90年代女性作家创作的自觉,中国的女性文学经历了一个由探索发展到成绩斐然的过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作家们在女性解放的道路上寻找到了满意的答案。恰恰相反,随着多元化的21世纪的到来,她们在探索求证的过程中充满了困惑和摇摆,对女性解放的探索陷入了矛盾和困顿中。

  • 土地的没落与神性的招魂——评红柯小说《少女萨吾尔登》

    关键词: 少女  红柯  小说  招魂  神性  没落  土地  

    红柯是一位有着极强个人风格的作家,他的著名作品《美丽奴羊》《西去的骑手》《生命树》等都曾深深打上他独特的烙印:极富诗性的语言和意境,对西域文化尤其是新疆边地文明的执着探寻,以及对自然生命力量的讴歌。他的长篇新作《少女萨吾尔登》对这种创作特色有所延续,却又呈现出某些崭新的尝试和自我超越的特征。

  • 侯马:探寻本质身份的诗人——兼论诗集《大地的脚踝》

    关键词: 人的本质  诗人  大地  诗集  诗歌创作  公共性质  三十年  

    近三十年的诗歌创作,使我终于认识到,诗歌从本质上讲,正是人的本质身份的本质证明。诗人身份是具有公共性质的私人身份。 ——侯马

  • 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活——解读董小庄的艺术

    关键词: 欣赏艺术  解读  生活  艺术家  墨西哥  

    欣赏艺术有很多种方法,对一些人来说,艺术只是世俗的娱乐或只是一种装饰的形式;而对董小庄先生而言,艺术意味着更多……他是一位灵魂艺术家,他与艺术的结合在极不平凡的地方与情况下发生了升华。 ——墨西哥画家埃米里奥·卡拉斯科·古塔雷斯

  • 西部电影对西部形象的早期定格与审视

    关键词: 西部电影  形象  早期  文化现代性  人文诉求  生产基地  儒家文化  传统文化  

    近年来,“西部”以及“西部形象”“西部话语”,似乎成了人文诉求的热门议题,更有甚者,“西部”简直成了传统文化或者儒家文化的生产基地。就是说,现如今我们想要的意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差不多都能在“西部”得到,这也就意味着,“西部”及其拥有的一切,包括空间、人心、生产生活节奏等,能恰当地拯救人们普遍性的焦虑、无助、无奈、迷茫和不确...

  • 民间与文脉——山东高密扑灰年画的写意性浅析

    关键词: 写意性  高密扑灰年画  山东  文脉  民间  艺术观  哲学思想  西方绘画  

    写意性源于中国人对事物判断的角度,对艺术的看法,对自身精神在艺术中的体现;源于中国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与西方绘画重视客观写实与科学性有本质不同。写意性是由主观到客观的对艺术的追求与表现。“写”由书法而来,可理解成一种抒发、倾吐与宣泄性的表达方式。“意”则是画家内心所想,是由主观到客观升华的意识与情怀。

  • 近期热点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观  文学评论  娱乐至死  优秀作品  古典诗词  文艺观  

    “文学观象”在学界和文坛引起较大反响 自2014年1月起,《人民日报》在文学评论版开设“文艺观象”专栏。专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教授总主持,自1月至12月,共刊发系列文章二十二篇。分别是《文学不能“虚无”历史》《文学不能消解道德》《文学不能成为负能量》《文学,请回归生活》《文学是民众的文学》《文学不能依附市场》《文学关乎世...

  • 两湖寻梦·六一泉

    关键词: 两湖  个人成就  文化诉求  中国书画  三足鼎立  书画艺术  书画家  全能型  

    古今中外全能型大书画家。言及个人成就时。惊人地把诗文排在第一位。中国书画对书画家的文化诉求几乎是西方艺术家难以认同和不可理喻的。金心明古文、旧体诗、现代文章“三足鼎立”。不管其“鼎力”如何。必将助推他青云直上的书画艺术。

  • 上海青年批评家研讨会剪影

相关论文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广西南宁市建政路28号,邮编:53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