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南方文坛杂志

杂志介绍

南方文坛杂志是由广西文联主管,广西文联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南方文坛杂志创刊于1987,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批评的困惑与有限性

    关键词: 批评  有限性  文学创作  精神自觉  专业态度  作家作品  虚荣心  话语权  

    十多年前,我从文学创作走进批评的世界,那时更多出于一些单纯的想法,甚至就因为某种阐释的诱惑和虚荣心。缺乏专业态度和精神自觉,仅凭一腔热情,就武断地去概括,去总结,去用半吊子理论分析作家作品,实际上是基于滥用话语权的盲目自信。而盲目所带来的后果,一度让我在简单粗暴的评判中变得更加狂妄。

  • 重读陆文夫兼论80年代文学相关问题

    关键词: 80年代文学  陆文夫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重读  创作历程  新时期文学  学术研究  高晓声  

    在“重返80年代”的学术研究中,王蒙、陆文夫、高晓声、邓友梅这一代作家(“归来者”)的意义无疑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与其说是研究者们的局限,毋宁说是陆文夫们在文学史进程中的尴尬位置所致。这一代作家中的许多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崭露头角,几经起落,所以有“重放的鲜花”。“鲜花”之“重放”,不仅是对他们被否定的作品再肯定,...

  • 李敬泽文学批评论

    关键词: 李敬泽  文学批评论  文学批评家  诗意语言  学理研究  文学界  影响力  言说  

    一、李敬泽作为对象:论说的三重难度在当代文学界,或许没有哪一位批评家比李敬泽更难于言说。毫无疑问,李敬泽被视作一位有口皆碑的职业文学批评家①,然而,对李敬泽的研究,以诗意语言击节赞赏者居多,“人乎其内,出乎其表”的学理研究偏少。尽管对其在当下文学界的影响力、重要性基本达成共识,人们却大多保持论说层面的缄默。缄默并非无...

  • “卑贱意识”与作为历史证言的文学批评

    关键词: 个体意识  历史进程  文学批评  社会权力  证言  自我实现  政治权力  

    一“卑贱意识”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一个概念,与此对应的另外一个概念是“高贵意识”。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的历史进程就是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个体意识与外部社会权力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来实现,这个社会权力指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和财富的权力。在精神自我实现的最初阶段,个人意识与社会权力之间是和谐的、顺从的、一致...

  • 高科技时代里文学的处境与可能

    关键词: 高科技时代  文学  北京大学  作家协会  人工智能  机器人  

    我是来北京大学求教的。刚才邵燕君老师提到我的《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暂定《读书》杂志第五期发表,已提前给一些同学传阅了。(邵:都给了。)那么我今天就不再重复,而是想从一个更大的角度,把人工智能稍微扩大到高科技,看一看高科技时代里文学的处境与可能,看一看文学的主体和客体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我想至少得注意三点:

  • 关于网络文艺的几点浅识

    关键词: 网络文艺  信息技术革命  人类社会  世界文明  生活方式  社会生产  文化传播  移动互联  

    一、互联网及网络文艺的现状互联网问世二十年时间,业已迅速覆盖全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革命性改变。信息化,作为当今世界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最为深刻、对世界文明赓续衍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大趋势,正在推动文化传播发展从“铅与火”“光与电”走到了“数与网”。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化等为代表的...

  • “破壁者”书“次元国语”——关于《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

    关键词: 网络文化  关键词  壁书  国语  人类历史  话语系统  麦克卢汉  网络空间  

    麦克卢汉曾预言,进入电子文明后人类将重新部落化。如今,在网络空间以“趣缘”而聚合的各种“圈子”,其数量恐怕早已超过了人类历史上因血缘而繁衍的部落。这些网络新部落有着自己的生态系统和话语系统,彼此独立,又息息相通。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这些网络部落都在生产着新话语,媒介革命使人类进入一个语言的“核爆期”,其...

  • 直面媒介文明的冲突,理一理“文学的根”——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纪要

    关键词: 文学研究  文明的冲突  北京大学  媒介  纪要  论坛  网络  

    时间:2017年3月31日14:00—17:00地点:人文学苑3号楼205会议室主持人:邵燕君(北大中文系副教授)参与者:李强、肖映萱、王玉王、周文韬、吉云飞、高寒凝等 邵燕君:今天,我们能把韩老师请来,简直是天赐良机①——这两天,我们一直在微信群里热议韩老师——不是因为寻根文学,也不是因为《革命后记》(《钟山》2014年第2期),而是因为...

  • 初心、活力与个体的美学——论新世纪诗歌的写作转型和审美可能性

    关键词: 新世纪诗歌  美学  可能性  审美  转型  写作  个体  百年历程  

    汉语新诗已经走过百年历程,阶段性的总结似有必要,毕竟它的现代性之路曲折跌宕,这一过程里还有更多未被发现的“难言之隐”。相对于其他文体,新诗在其无足轻重的位置上备受争议,它不断依附于意识形态又试图挣脱束缚的纠结,其实也从侧面宣告了诗人们的不甘心,不满足,而在美学和政治之间,它还有更多可挖掘的价值。新诗的形式探索与现代性...

  • 现场感、难度意识与主体精神——谈刘波的诗学批评

    关键词: 刘波  诗学批评  主体精神  现场感  意识  诗歌批评  求学经历  河北  

    刘波是荆门人,起先我并不知道,屡次听他谈起在河北的求学经历以及辗转京冀多地的媒体从业见闻,而每逢遇到从河北过来的诗人,往往也会以“你认不认识刘波”作为聊天开始的话题,便天然觉得刘波大概是荆轲的老乡,身上也会有燕赵豪杰的慷慨之气。他对人实在是发自肺腑的热情、率真,与他相处久了,还会深刻感受到他对文学的虔敬与迷恋。《诗歌...

  • 风中摆动的书包——刘波印象

    关键词: 刘波  书包  摆动  印象  湖北宜昌  诗歌奖  屈原  

    2014年5月底,湖北宜昌,首届屈原诗歌奖即将颁发。当接站的轿车傍晚时分在与会者下榻的宾馆前停稳,我走出车门的一瞬间,就看见了远处向这边焦急张望的刘波,他几乎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了过来,看着他熟悉的身影,特别是个子不高的腰间来回在风中摆动的大书包,我的眼睛禁不住一热。

  • 细读《废都》:世纪末的文化空间符号学

    关键词: 文化空间  符号学  小说创作  细读  散文随笔  长篇小说  

    贾平凹从197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近半个世纪,著作等身,名扬天下,从诗歌小说到散文随笔,种种文类,无不涉及。贾平凹的散文独树一帜,堪称美文,但是若从其创作整体来看,其主要精力是放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文学界对贾氏的评判褒贬也大都基于其长篇小说。虽然贾平凹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奠定了他进入文坛的基础,但真正让贾平凹名声大振的应...

  • 英语世界的贾平凹研究

    关键词: 英语世界  贾平凹  中国故事  文学艺术  文学奖  

    贾平凹是新时期以来在国外影响较大的作家。其作品“走出去”的步伐早,译成外文的数量多,国外对其创作的研究既有宽度和广度,亦不乏深度与厚度。贾平凹以独特的视角,向世界讲述着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其《浮躁》1988年获美国的“美孚飞马文学奖”,《废都》1997年赢得法国的“费米那文学奖”,贾平凹本人2013年荣获法兰西金棕榈文学艺术...

  • 民族传统与科学现代的融合——论20世纪后二十年中国神话、历史科幻题材创作

    关键词: 中国神话  科幻题材  文艺创作  20世纪  民族传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现代  科学  

    1983年前后,为响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的改革发展目标,文艺界纷纷召开座谈会,展开文艺创作民族化的讨论,宣布“社会主义文艺也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具有中国的特色”②。尽管在科幻创作界,科普性与文学性之争仍处于热火朝天的阶段,但一些作家已开始调整创作思路。在他们看来,在美学风格上实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③,既...

  • 性别视角下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异装”书写

    关键词: 当代儿童文学  性别视角  书写  性别话语  个体发展  多元趋向  两性差异  文学创作  

    新时期以来,社会主流性别话语从打破“统一”到强调两性差异再到多元趋向的生发,几经变迁;在文学创作中,聚焦“异装”现象的作品作为明确质疑传统性别话语的文本典型,自觉探讨了旧有的二元对立式性别话语对个体发展所造成的束缚。当前,对成人文学范畴内的异装文本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着重探讨“个体人格发展、主体意识建构”的...

  • 一个构建起来的幻象——就“反映论”问题上与夏中义商榷

    关键词: 夏中义  反映论  当代美学  幻象  中国学术界  文学艺术  艺术意义  当代文学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代美学”是一个内涵模糊外延混乱的理论概念。这种理论上的模糊和混乱造成对当代文学艺术的理解、对当代文学艺术意义的理论阐释呈现出众说纷纭的局面。因此,在理论上研究和阐释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厘清当代美学问题与当代批评形态的关系,就具有了理论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精神涅桨:《山河袈裟》之于当代文学的精神现象学意义

    关键词: 当代文学  精神现象学  意义  袈裟  小说叙事  李修文  现实主义  

    李修文,曾经以长篇《滴泪痣》《捆绑上天堂》让人惊艳:小说主人公们对于爱与死、爱与逃的生命沉醉和飞扬,小说叙事的唯美而诡异;李修文的文学出场,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文坛底色上,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①。当人们期待着作家继续他文学出场时期的写作惯性再创佳绩,李修文却成为文坛的失踪者。

  • 《山河袈裟》:行吟诗人的"灵魂之书"

    关键词: 行吟诗人  灵魂  袈裟  长篇小说  李修文  

    十多年前,李修文是一个才情飞扬的小说家,因《大闹天宫》《下西洋》《解放》等戏仿经典的创作年少成名,因《滴泪痣》与《捆绑上天堂》这两部浪漫言情的长篇小说赢得口碑与畅销。然而,在他完全可以循着审美惯性与驾轻就熟的写作套路滑翔的时候,李修文却沉寂了下来,计划中的“爱与死亡”三部曲就此搁浅。

  • 从“人民”与“美”重新出发——关于《山河袈裟》的对话

    关键词: 人民  袈裟  对话  湖北大学  小说主题  政治含义  文学院  

    刘川鄂(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山河袈裟》是一部快时代的“慢”作品,足足写了十年。根据你的自述,通过这十年写作,不仅坐实了自己的写作命运,也膜拜了两座神祗,一座是“人民”,一座是“美”,这种“美”饱含失败和死亡,承袭了从前的小说主题。而“人民”一词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含义,它一般是指中国最基本的民众阶层,往往牵涉到...

  • 面向根本困境发问的生命哲学——再读史铁生

    关键词: 史铁生  生命哲学  发问  困境  中国文学  西方哲学  20世纪  王国维  

    学者王浩在《中国与西方哲学》中曾将鲁迅和王国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认为“鲁迅和王国维都在文学上有很好的作品,但在形式上甚至内容上,鲁迅更能创新,更能超越自己私人的生活。应该说鲁迅作了更多更久的思想家的工作,是一个广义的哲学家”①。这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判断。如果我们放宽视野,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作为打量对象的话,那么可以...

  • 现代农民进城的困境——以老舍《骆驼祥子》为例

    关键词: 农民进城  世界经济危机  文明的冲突  1934年  老舍  

    一、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冲突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西方国家为转嫁本国的经济危机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导致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瓦解。这种现象,在茅盾的《春蚕》(1934年)、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叶紫的《丰收》中都有生动地描述。封建宗法制度受到空前挑战,面临土崩瓦解的危机。吴组缃在《一千八百担》(1934年)中描...

  • 鲁艺精神与艺术教育的方向

    关键词: 艺术教育  为人民服务  精神  群众生活  教育本质  教育发展  群众服务  人民群众  

    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育本质决定的,也是艺术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在鲁艺讲话时“提出著名的‘小鲁艺’和‘大鲁艺’的观点,号召鲁艺要走进‘大鲁艺’中去,贴近工农兵群众生活和斗争,实践‘为工农兵群众服务’——为人民服务”①。也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为了人民作好艺术创作和宣传,在实践中去体验真正的人民的生活和需要。

  • “时代,呼唤着阎纲式的批评家”——阎纲和他的文学评论

    关键词: 文学评论  阎纲  批评家  文化动力  

    三十多年前,刘再复在阎纲《文学八年》序里写道:冲锋陷阵的评论家是文学新潮的一部分,在这一评论家群中,阎纲是杰出的,他的呐喊并不白费,他和他的战友们的呐喊无疑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文化动力之一。一切正直的作家,大约都会感激他的声音。“”前,阎纲的名字就不陌生,他在《文艺报》编辑岗位上竭力推荐和著文评介“三红一创”即《红旗谱...

  • 扎根民族守望文化——对鲁若迪基诗歌的一种诠释

    关键词: 文化选择  民族性  迪基  鲁若  诗歌  诠释  红土高原  梅里雪山  

    一、文化选择:传统视域下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鲁若迪基出生在云南红土高原西北的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在那里有绵延千里的小凉山,有奔腾喧嚣的金沙江,有巍峨矗立的梅里雪山,还有清澈透明的泸沽湖。鲁若迪基的民族叫普米,诗人将自己创作的文化根系深深扎进他的故乡,扎进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在充沛的民间资源的滋养中,他的诗歌就像种子破...

  • 《白鹿原》的创作过程

    关键词: 创作过程  长篇小说  现实题材  中篇小说  历史题材  创作题材  

    1985年秋天,陈忠实写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时,受这个多少有点“历史性”的题材的启示,萌生了写长篇小说的念头。他酝酿中的长篇小说,不是他多年来习惯所写的现实题材,而是现代历史题材。创作题材上的巨大转向,与陈忠实思考创作突破问题时获得的启示有关。这一时期,我国文坛兴起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

  • 坚持不懈的敏锐与关怀——读方方近年几部中短篇小说

    关键词: 中短篇小说  关怀  读者关注  社会问题  创作激情  中篇小说  人文情怀  当下性  

    2012年,作家方方发表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引起读者和文坛的广泛关注。此后,方方几乎每年都有一部能引起读者重视的中短篇小说问世:《惟妙惟肖的爱情》《云淡风轻》和今年的《花满月》,篇篇因为其中密切的当下性、严肃的社会思考、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引人人胜的故事性、发人深思的表现性而受到读者关注。这样的长期对社会问题与正直...

  • 遗失的身体、语言和镜像中国——《青鸟故事集》及其他

    关键词: 故事集  身体  遗失  中国  镜像  语言  宋徽宗  

    这本书,你最好夜读。万物俱静,心神合一之时,你所有的感官肉身都被调动起来,追逐着自书中缓缓逸出的香,感受它精妙复杂的美与奥义。真的,你能闻到香味,能闻到清少纳言“枯了的葵叶;雏祭的器具;绸绢碎片”,能闻到李贺的“袅袅沉水烟”、张华《博物志》中“香气闻长安四面数十里中,经日乃歇”的西域奇香和让宋徽宗神魂颠倒的“龙涎香”...

  • 珍重现世人生的情意——曹文轩小说论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曹文轩  情意  人生  乡村叙事  个人特征  地名  

    “油麻地"世界之诞生“油麻地”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是在曹文轩写于1994年的长篇小说《红瓦》①中。它本是香港的一个地名,一次偶遇使曹文轩将之作为自己乡村的命名。这个地名的出现和反复使用意味着曹文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文学根据地。此前曹文轩小说中的村子有各种各样的称呼,如白水荡、小豆村等,与之对应,他的乡村叙事的主线也摇摆不定。...

  • 未知死,焉知生——鲁敏论

    关键词: 鲁敏  知死  知生  文本主题  死亡  小说  所有权  空白处  

    在鲁敏的小说里,我辨认出死亡。有时候,死亡被每个汉字、每个语词、每句话浓墨重彩地渲染着,声势浩大地宣誓着它对文本主题的所有权;有时候,它静静地趴在小说的空白处,像一个庞然巨兽,发出咻咻的气息;有时候,你以为摆脱了它,却在猝不及防的时候与它迎面相逢,并奇异地踏上了另外一条小路。可以说,死亡是鲁敏小说显在或潜在的主题、结...

  • 在哪里独自升起——关于叶弥

    关键词: 叶弥  恋爱故事  虚构  

    叶弥是一个不小心就忘掉现实与虚构边界的人。表现之一,是在现实的饭局上讲段子。讲得渐人佳境后,叶弥就慢慢搂不住她虚构的才华。当然,有时也露出虚构的马脚来。比如关于“舅舅”的恋爱故事,从虚虚实实拓展到无边无际,讲述的节奏是慢条斯理的,又讲得妙趣横生。只是在一个年龄的细节上,似乎出了点错。

  • 象牙塔内的尴尬守望——晓风高校题材系列小说综论

    关键词: 系列小说  高校  综论  题材  尴尬  19世纪  人生态度  

    “象牙塔”一词常被视为高校的别名,其实它最早见于《旧约·雅歌》中赞美新娘美颈无瑕的诗句:“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19世纪法国诗人批评家圣佩韦在书函《致维尔曼》中首次用来比喻清高脱俗之境,认为作家可自隐于理想中的美满世界进而超脱现实污浊。民国文人多以“象牙之塔”“十字街头”喻指出世、...

  • 深流藏于静水生机蕴于寂寞——简论近二十年的广西散文创作

    关键词: 散文创作  广西  寂寞  于静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简论  小说创作  文学桂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桂军的崛起在文坛和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小说创作。与小说界所呈现的呼啸澎湃之势相比,广西散文界似乎显得平静而寂寞,但这并不能说明广西散文没有作为。梳理二十年以来广西的散文创作,我们会发现广西的作家一直在散文创作上执着探索、默默前行,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表面波澜不惊的广西...

  • 所有坚固的一切都将永驻——关于朱山坡和他的《风暴预警期》

    关键词: 预警  风暴  山坡  时空背景  主人公  小说  逃离  

    虽然朱山坡的小说屡屡多变,且看似风格迥异,但若仔细分析便会发现,他的小说始终都有一个小镇的时空背景贯穿始终,《懦夫传》如此,《爸爸,我们去哪里》如此,其近作《风暴预警期》(2016)也是如此。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的小说脱离了小镇时空便无法展开,而是想指出,他偏爱小镇,他总是把他的小说的主人公置于小镇的来处或去处,小镇既是他...

  • 美丽的呼唤

    关键词: 舞蹈训练  北海市  小天鹅  舞蹈家  演员  独舞  

    几年前,在应邀出席广西北海市文人相聚的年会上,董晓燕的出现就像一道靓丽的风景,十分抢眼,美丽端庄,气质高雅,给人一种脱俗之感。我当时以为她是演员呢。相识后得知,她是一名卓有成就的作家,北海市文联主席,并担有一堆职务。她从小受过严格的舞蹈训练,六岁就登台独舞,被人们称为美丽的“小天鹅”。她童年一直梦想当一名舞蹈家。

  • 深闺里的等待者:从诗歌到图画

    关键词: 图画  诗歌  天津博物馆  代表作  大理石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春闺倦读图》(图1)是清代宫廷画师冷枚的代表作。画中的女子身着长裙,发髻高绾,一人在香闺中独处。这是一间陈设精美的屋子:木嵌大理石面方桌、瓷质鼓式坐墩、天然木香几。桌上放着盛有佛手柑的红釉盘和一套蓝色的书函;香几上陈列着插有月季花的瓷瓶以及“瓶炉三事”。

  • 博采众长独成一峰——黄独峰的艺术经历对其花鸟画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 花鸟画艺术  黄独峰  艺术经历  博采众长  中国花鸟画  成一  20世纪  花鸟画家  

    黄独峰的花鸟画在20世纪的中国花鸟画坛上是独树一帜的,他是那个世纪中国花鸟画家中的佼佼者之一,更是20世纪广西花鸟画坛的代表人物①(图1),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漓江画派的主要画家很多是他的学生,可谓影响深远。

  • 电影对文学的传播作用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传播作用  电影  传播方式  莫言  所有人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无论莫言到哪里,遭遇的共同问题是总有人问他电影《红高粱》对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什么影响吗?是的,这可能是所有人关心的共同问题。为什么偏偏是莫言获奖呢?莫言在西方到底有多大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传播方式才导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关于这一点,莫言的回答始终如一,他说,一定会有影响,电影使我在...

  • 当代文学批评的共识与分歧

    关键词: 当代文学批评  分歧  中国现代文学馆  苏州大学  理论批评  中国作协  委员会  

    2017年6月5日,由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南方文坛》《扬子江评论》、苏州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当代文学批评的共识与分歧”研讨会在苏州大学举行,四代批评家40余人进行了热烈研讨。

  • 当代艺术视角

    关键词: 艺术视角  当代  个人生活  创作灵感  新组合  世界  记忆  图像  

    喻红的创作灵感常来自个人生活以及周遭人们的日常,通过艺术建立起一个将对时间的感受和记忆巧妙融合的世界,并且善于捕捉人物因自身经历而散发、演变的情绪。作品“目击成长”(1999-持续)作为一种生活记录。也触及了随岁月推进的世界:喻红亦常使用现成图像作为出发点,将拍摄好的照片以自己的视角按照构图上的相互关系重新组合放置,强调...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广西南宁市建政路28号,邮编:53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