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南方文坛杂志

杂志介绍

南方文坛杂志是由广西文联主管,广西文联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南方文坛杂志创刊于1987,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世界中”的中国文学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当代文学史  世界  文学史书写  当代中国  学科建制  知识管理  文化生产  

    当代中国对文学史的关注为国际学界所仅见。这不仅是因为传统对“文”与“史”的重视其来有自,也和目前学科建制、知识管理、甚至文化生产息息相关。尤其当代文学史的编写与阅读更与政治氛围形成微妙对话。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反思,诚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 导论:“文”的界限

    关键词: 导论  华人作家  2001年  短篇小说  马来西亚  开篇  

    他给他的作品创造出一个名字:文身。他说“纹”是个历史的错误。——黄锦树《刻背》①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黄锦树发表于2001年的短篇小说《刻背》以描述一位华人苦力背上所刺的一组神秘纹身字符开篇,

  • 读王德威《“世界中”的中国文学》

    关键词: 中国文学  王德威  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史  张燕  

    张燕玲女士传来王德威先生的新作《“世界中”的中国文学》,说是要在《南方文坛》上刊发,希望我谈点阅读感想,以期做学术上的讨论。这篇文章是王德威先生主编的哈佛版《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导言。

  • “世界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写观念——王德威《“世界中”的中国文学》读札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  王德威  世界  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写  作家作品  文学史研究  

    作为一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史研究的海外学者,王德威应该是第三代的领军者,他几十年来打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壁垒,将百年以降的所有文学史思潮现象和作家作品(哪怕是一个有文学史意义的不起眼的小作家)都纳入自己研究的视域中,这是我们大陆学者所难以企及的学术态度,

  • 在“世界中”的现代文学史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世界  出版公司  哈佛大学  翻译出版  台湾地区  王德威  英文版  

    伟大的历史必先是伟大的文学史。——沈从文/王德威哈佛大学出版公司近期推出由王德威先生主编的英文版《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据悉大陆简体字版翻译出版可能还要费时不久。这部文学史集合美欧、亚洲及大陆、台湾地区一百四十三位学者作家,

  • 无限弥散与增益的文学史空间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后期  空间  弥散  拨乱反正  特殊地位  文学研究  思想解放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重写文学史”蔚为风潮,一方面呼应了极左年代终结后“拨乱反正”的思想趋向,另一方面亦彰显“文学史”写作在文学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哈佛版”即有“1988年7月1日,新时期思想解放语境中的‘重写文学史”’条目)。近三十年间,

  • 从生活体验到生命体验

    关键词: 生命体验  生活体验  创作过程  中国文坛  昆德拉  

    过去大家谈生活体验的多,谈生命体验的少。我在生活、阅读和创作过程中,意识到生命体验对一个作家的创作极为重要。在昆德拉热遍中国文坛的时候,我读了米兰·昆德拉译成中文的全部作品。

  • 让一块石头燃烧起来——论陈忠实对“文化心理结构”概念的利用及误解

    关键词: 文化心理结构  陈忠实  20世纪80年代  误解  利用  概念  燃烧  石头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拨乱反正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气氛宽舒而活跃的时代。一帮大奸巨憝被“粉碎”了,沉重的压迫性的精神幻象也被打破了。人们体验着从未感受过的自由感和解放感,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现代性生活的向往。

  • “最后一个”,或世界性怀旧

    关键词: 世界性  怀旧  文学历史  叙事传统  乡村叙事  文学研究会  新文学  乡土  

    汉语新文学历史中,由鲁迅与文学研究会诸作家开创的乡土叙事传统显得尤为显豁和重要,并在百年以来得到不断传承。正如有论者指出的:“从这样一个传统看,一部新文学的历史几乎可以说是一部乡村叙事的历史,乡土的哀歌几乎变成了新文学的一个标签,一个魔咒。”①就乡村世界的书写而言,

  • 今天的阳光充足,胜过一切——张晓琴的文学批评

    关键词: 文学批评  阳光  琴  大西北  诗  

    晓琴来自大西北,一位西部的才女,她写字,或许还会歌唱,诗写得好,读其诗,宛如看到她骑着一匹枣红马,远远奔驰而来:

  • 会议室与荒野与豹——张晓琴印象

    关键词: 印象派  会议室  琴  荒野  批评家  文章  

    关于张晓琴,回想起来,见面大抵都在会上。所谓印象,也都是印象派之印象,光影朦胧。晓琴是批评家,最直观的印象当然来自她的文章和她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文章我读过,好,但现在写的是印象记,所以只说发言。

  • “当代文学批评的共识与分歧”研讨会纪要

    关键词: 当代文学批评  分歧  文学理论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馆  文学评论家  纪要  苏州大学  

    2017年6月5日,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南方文坛》、《扬子江评论》、苏州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当代文学批评的共识与分歧”研讨会在苏州大学红楼217室召开。会议由苏州大学文学院王尧教授主持。四代四十余位学者、文学评论家以“当代文学批评的共识与分歧”为题展开学理思辨。

  • 东西作品国际研讨会发言纪要

    关键词: 国际研讨会  作品  纪要  主办方  汉学家  东道主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早上好!欢迎大家前来参加“东西作品国际研讨会”,受主办方委托上半场会议由我来主持,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出席今天会议的嘉宾(略)。再次欢迎各位的到来,尤其远道而来的海外汉学家!有请东道主黄晓娟女士致辞。

  • 现实诗辨与诗性正义——论诗歌的现实感与当代经验

    关键词: 现实感  经验  当代  诗歌  正义  诗性  诗辨  地平线  

    任何人都不拥有这片风景。在地平线上有一种财产无人可以拥有,除非此人的眼睛可以使所有这些部分整合成一体,这个人就是诗人。

  • 鲁迅与“博物学”中的“白心”、“神思”、“诚与爱”

    关键词: 博物学  鲁迅  绍兴府中学堂  许寿裳  生理学  

    鲁迅1910年11月15日给许寿裳写信:“仆荒落殆尽,手不触书,惟搜采植物,不殊囊日,又翻类书,荟集古逸书数种,此非求学,以代醇酒妇人者也。”①其时鲁迅正在绍兴府中学堂教授博物学和生理学课程,

  • 回族文化形象建构在全媒体时代的境遇与危机解决

    关键词: 回族聚居区  文化形象  全媒体  20世纪90年代  危机  境遇  媒体产业化  媒介化  

    从20世纪90年代媒体产业化、集团化变革与互联网的接人开始,中国逐步进入了媒介化时代,地处西部的回族聚居区也同步开始面临媒介化的冲击。

  • 生命的探问与领会——谈谈冯娜的诗

    关键词: 诗歌  领会  生命  现代诗  写作  意志  质朴  诗性  

    很早就喜欢读冯娜的诗歌,它有大地般的质朴与沉潜,也有现代诗的复杂和精微,她的写作,可视之为是传统与现代的综合。她对自己的写作,有一种笃定的坚持,她似乎说过,诗歌应该具备一股内在的意志。直言诗歌与一种意志相连,容易令人联想起理性与概念,这本身与诗性是有冲突的,因为真正的诗歌更多是在迟疑、彷徨中寻找方向,它甚至是不知道的...

  • “截句”诗潮与百年新诗的“小诗”传统

    关键词: 小诗  传统  新诗  当代中国  生产线  梨花  诗人  诗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这里要说的可不是梨花,而是“截句”。真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啊,千首万首“截句”生!最近一两年来,多少一线诗人纷纷拿起笔墨,兴致勃勃地投入这一诗体的生产线上,以致声势浩大的“截句”诗歌潮流倏忽之间就在大江南北铺展开来,旋即在当代中国诗坛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与轰动。

  • 林虹:“自我”的多维审视

    关键词: 多维审视  诗歌创作  自我体验  女性诗人  少数民族  艺术气质  故土情结  诗歌主题  

    自2004年,林虹开始进入诗歌创作,通过情感独白与自我体验,她尝试与世界建构一种沟通和感应,展示了少数民族女性诗人独有的灵性和情怀,形成其温婉宁静的诗风和艺术气质。这份安静和灵动之美与她的诗歌主题“爱”和“故土情结”融合起来,形成了“自我”的多维审视与文化观照。

  •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的叙事模式与价值误区

    关键词: 知青小说  叙事模式  梁晓声  价值误区  文学作家  

    梁晓声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知青文学作家,这不仅因为他的小说《年轮》《知青》等改编为电视剧后产生了罕见的巨大影响,更因为他的小说建构了两种有代表性的知青文学叙事模式。其一是“悲壮的青春叙事”“英雄叙事”(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为代表)。这种叙事的特点是在一个去政治化、

  • 周扬与丁玲之间的道歉、忏悔与检讨问题

    关键词: 丁玲  周扬  道歉  检讨  忏悔  对立关系  反问题  晚年  

    周扬与丁玲晚年的对立关系,是影响“晚年丁玲”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立关系的再度形成,是因为周扬在丁玲历史平反问题上的反对态度。

  • 倔强是一种赞美——评张炜长篇小说《独药师》

    关键词: 长篇小说  药师  张炜  倔强  赞美  心灵  

    在新作《独药师》的题头,张炜这样写道:谨将此书,献给那些倔强的心灵。

  • 存在、逾越与救赎——论陈希我的黑暗写作

    关键词: 写作  救赎  德国  人生哲学  

    德国学者萨弗朗斯基论述谢林哲学中自由与恶关系时有一段话:

  • “异文本”与“极限文本”——王小波与20世纪90年代叙事规则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叙事规则  王小波  文本  新时期文学  极限  人道主义  

    新时期文学不断突破“无性化禁区”,情爱书写重新承担起讴歌“人性”与“人道主义”的重任。“叙事”发挥着“控诉”与“反思”的文学史功能,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景观,不断拓宽新时期文学场域。

  • 在路上:无尽的生命行走——论徐则臣小说的漂泊意识

    关键词: 漂泊意识  徐则臣  小说  生命  文学奖  获得者  鲁迅  老舍  

    从文坛新人到“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最为年轻的、唯一的“双料”文学奖获得者,徐则雕一路走来,

  • 镜映现实的历史映像——杨晓升的医疗系列小说

    关键词: 系列小说  医疗  映像  历史  百科全书  

    如果说社会是一本大百科全书,那作家一定是参与撰写这个大百科全书的有效记录者。他的工作可能起始于某种偶然,又必然在某个时代转接处消失。

  • 马华文学:“地方错置”境遇里的“在地实践”——以诗歌为例

    关键词: 马华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  诗歌  实践  境遇  文化母体  祖国大陆  乡愁文学  

    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里,马华文学的特殊经验和贡献,有别于其他区域的华文文学。与祖国大陆文化母体的分隔,催生了乡愁文学,“内在中国”和“在地文化”,是其认同的重心。20世纪50年代之后,

  • 心有哀鸣如虎啸——评海外作家陈谦的小说《虎妹孟加拉》

    关键词: 孟加拉  20世纪80年代  小说  作家  海外  美国神话  赴美留学  中国大陆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就兴起了赴美留学热、移民热,至今不衰。一直以来我们都忽略了为这股热潮推波助澜的“美国神话”,即认为到美国便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生活以及更有价值的人生。

  • “有情”的眷村生活史:个人记忆与时代经验——曾明财《台湾人在眷村:我的爸爸是老芋仔》读札

    关键词: 台湾人  个人记忆  生活史  经验  叙事  

    相较于既往眷村叙事潜在的“论辩”(基于不同目的的意义“重构”)性质,曾明财的《台湾人在眷村:我的爸爸是老芋仔》(以下简称《台湾人在眷村》)却起念于一个较为素朴的目的:“因着时代产生的传统眷村,

  • “中国意识”的深层表达——兼谈华文小说《合欢牡丹》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 中国意识  艺术特征  华文小说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牡丹  

    “中国意识”一词用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最早或见于饶苋子、杨匡汉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教程》书中。

  • 小人物身上的大时代痕迹——从彩调剧《哪嗬咿嗬嗨》到话剧《花桥荣记》

    关键词: 独幕话剧  小人物  彩调  痕迹  60年代  

    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涌现出风靡全国的巅峰之作《刘三姐》之后,经历了十年“”的创作停滞期。“”结束后,广西戏剧重焕生机,其中1978年周民震创作的三幕喜剧《甜蜜的事业》和1979年谢民创作的独幕话剧《我为什么死了》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南方艺术视角》序

    关键词: 艺术视角  序  稿子  主编  杂志  

    二十年前,《南方文坛》杂志新上任的主编张燕玲邀请我临时帮忙组了几期封四的稿子,于是,就有了和《南方文坛》长达二十年的合作,也就有了这么一本画册。

  • 《南方艺术视角》跋

    关键词: 艺术视角  中国当代  艺术家  代表作  探索者  

    南方艺术,是生长在《南方文坛》的艺术景观。本画册《南方艺术视角》收录八十五位艺术家,既有他们发在本刊封底的画作,又有其富有个性的代表作,诚如主编苏旅兄所言:是二十年来中国当代画坛诸多艺术探索者不懈努力的代表和缩影。

  • 今日批评家-张晓琴

  • 展本刊二十年艺术视角现中国当代美术景观

  • 当代艺术视角

    关键词: 艺术视角  当代  玻璃杯  马蒂斯  林风眠  吴冠中  塞尚  画家  

    很多人都画过玻璃杯,包括马蒂斯、塞尚、林风眠、吴冠中……但他们的玻璃杯,是插了花的,装了茶或咖啡的.玻璃杯在很多画家的笔下,只是一个道具。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广西南宁市建政路28号,邮编:53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