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南方文坛杂志

杂志介绍

南方文坛杂志是由广西文联主管,广西文联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南方文坛杂志创刊于1987,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 忠于自己:我的批评观

    关键词: 不谙世事  批评观  文学观  幽会  

    谈批评观,在我看来也是文学观前,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起毫无希望的恋爱事件。有一个饱经世故的男人,遇见了一个是不谙世事、脸上写满寂寞的女人。这个男人风流成性。这女人的丈夫有钱,可她过得不开心,渴望新的生活。两个人邂逅了,相爱了,不断地幽会……未来怎么办?她哭了,他也束手无策。

  • 知识与文学:现代性的裂变

    关键词: 现代性  言简意赅  知识分子  群落  

    一“知识分子”是一个引人瞩目同时又争议不断的社会群落。不论哪一批人被视为标准的“知识分子”,这个称谓至少包含了一种初始含义:“知识”构成了这个社会群落精神生活环绕的轴心。因此,一个事实多少有些意外:何谓“知识”尚未产生一个公认的、言简意赅的界定。

  • 弥纶群言,精研一理--读李建军的《重估俄苏文学》

    关键词: 李建军  俄苏文学  白桦树  封面设计  地平线  诗性  重估  

    多么漂亮的封面设计!淡蓝的色调、遥远辽阔的地平线、高耸挺拔的白桦树;白桦树干的下部呈黄褐色,还有树干上若隐若现的伤口,这些似乎都在诉说寒冬的严酷和岁月的沧桑。这样的封面,准确地象征了全书的气质、格调和内容。是的,辽阔、博大、厚重、诗性、想象,这就是我读完李建军厚厚两大册新著《重估俄苏文学》之后的总体感觉。

  • 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

    关键词: 尹雪艳  五陵年少  白先勇  沧桑  

    1《永远的尹雪艳》第一句话非常重要,它说,“尹雪艳总也不老。”它在陈述一个状态,那就是尹雪艳的身上几乎不见岁月的痕迹,她始终像初见时的模样,是个“冻龄女人”;另一个隐性的表述是,时间在过,岁月在过,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很久了。这里面其实有着沧桑的气息,但,它是内含着的。所以第二句话接的是:“十几年前那一班在上海百乐门舞厅替她捧场的五...

  • “夫子自道”--汪曾祺的沈从文解读

    关键词: 汪曾祺  沈从文先生  沈从文作品  行为导向  边城  重读  

    汪曾祺对沈从文的解读,是从198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汪曾祺准备为沈从文要出的选集写个后记,将其主要作品系统地重读了一遍。这一重读沈从文的行为导向了两个结果:第一是汪曾祺不久后表了《沈从文和他的〈边城〉》,此后他持续对沈从文作品和为人进行解读,这一行为延续到1990年代末(以1997年的《梦见沈从文先生》为止),汪曾祺陆续发表十余篇解读沈...

  • 探索未来,一半靠人,一半靠AI

    关键词: 文学杂志  人工智能  理解文本  小说文本  

    在中国著名文学杂志《收获》工作了14年后的2017年底,我辞职创业,至今一年半,开发了两款软件:一是专业分析小说的工具“故事眼”,解析文本的主题、人物、地点、场景、人设、对话、情感的积极消极、主要情节的识别,帮助读者快速理解文本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是“谷臻小简”,世界首个人工智能浓缩书软件,主要面向知识类非小说文本。

  • 技术生产、审美创造与未来写作--基于人工智能写作的思考

    关键词: 审美创造  人工智能  文学艺术  沈从文  电子计算机  问题的提出  机器人  

    一、问题的提出:科技、文学与“生产者”1961年7、8月间,沈从文在《抽象的抒情》一文中这样写道:“文学艺术创造的工艺过程,有它的一般性,能用社会强大力量控制,甚至于到另一时能用电子计算机产生(音乐可能最先出现)。”我们惊诧于作家对未来写作的洞见,因为“用电子计算机产生(创造)文学艺术”的预言在50多年后的今天不仅成为现实,而且人机之间...

  • 褶皱之外--AI时代的人与文学

    关键词: 计算机程序  程序编制  计算机下棋  道金斯  译者注  

    1 976年,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自信地写道:计算机下棋今天还未能达到象棋大师那样的水平(1997年IBM公司的“深蓝”计算机已经战胜了世界超级象棋大师卡尔希波夫—译者注),但它足以与一个优秀的业余棋手相媲美。更准确地说,计算机程序足以与一个优秀的业余棋手相媲美,因为计算机程序本身对使用哪...

  • AI写的诗可以成为标准吗?

    关键词: 新闻从业者  银行账户  身份证号  当代诗人  勤奋学习  机器人  三险一金  

    1小封是谁?一位忠实的新闻从业者?一个公司老板眼中的好员工?一位勤奋学习努力写作的当代诗人?……他没有父母,没有家庭,没有籍贯……依此推导,也没有身份证号,没有银行账户,没有社保,没有缴纳三险一金……目前来看,也没有伴侣和子嗣。他是一个在人类之中但又不是人类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一个“非在”。对了,他最通俗的命名是--机器人!

  • 理解一个抒情者--路内小说空间的困守和逃脱

    关键词: 穿透性  腐尸  气味  困守  路内  抒情  宿舍  

    一小说家路内在《慈悲》中写了一种气味,它从一家苯酚厂散发出来,随风弥漫于整个工厂,让人“在冬天脑袋都在发胀”。它具有极强的穿透性,“苯酚车间在宿舍的东南边,夏天刮东南风,苯的气味向着江岸飘去。冬天刮风下雨,所有人都紧闭窗户。宿舍很破,苯的气味仍然从窗缝里钻进来”。这气味只是工厂众多味道的一种,还有工厂机器停休时,扑面而来的原材...

  • 潜能和赠予--给李伟长

    关键词: 文学批评家  伟长  张定  

    伟长要我写些文字,写写他,我知道这是迟早的事。说说伟长,我很乐意。首先,这件事情关系到另外三位文学批评家(尽管其中的两位更愿意自称是诗人、其次才是批评家),他们是张定浩、黄德海和木叶,伟长是这个四人组合的最后一个,他们曾经是难以置信的梦幻组合,至少,在我的眼中是这样。现在,伟长暂时离开了,虽然,他们还经常在一起。

  • 文学、爱与日常的瞬间

    关键词: 微信  眼镜片  细条纹  珀金斯  读书会  

    一个年轻人。一个眼神温和的年轻人,嘴角挂着自信的微笑。他的目光透过眼镜片,坚定地注视着镜头。细条纹衬衫很是熨帖,他坐在椅子上,右手似乎支撑在某件物件上面,或许是书桌,或许是餐桌;左手也许攥着手机,时刻注意着微信里跳跃的信息。他总是很忙,忙于工作,忙于策划思南读书会活动,忙于接待来自各地的作家,忙于像珀金斯一样挖掘年轻人。

  • 小说时代的祛魅与挑战

    关键词: 社会功用  梁启超  

    小说的强势,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是有目共睹的。自1902年梁启超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的社会功用,被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梁启超认为,人类之普通性,何以嗜他书不如嗜小说,原因不在于“以其浅而易解故,以其乐而多趣故”,而在于:其一,“小说者,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也”。

  • 80后写作:青春叛逆与乡土皈依

    关键词: 80后文学  消费主义  出场方式  文化思潮  叛逆  成长经历  

    80后文学的出现,是新世纪以来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在消费主义的浪涛中,市场先于文坛的出场方式裹挟着这一代作家,在时代的潮流中浮沉。从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8 0后作家是幸运的,他们既没有经受过特殊时期的规训和创伤,也很少体会物质极度匮乏的饥饿与惶恐,更不必因为文化思潮的不停更迭而怀疑自我和反思时代。

  • 学术与思想:“骡子文化”的双重隐喻

    关键词: 晚清民国  个体生命  双重隐喻  社会巨变  西方文明  屈辱史  本土文化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晚清民国无疑是一个令人不堪回首的时代,这不光因为社会巨变与动荡对个体生命的忽视与摧残,更重要的是西方文明的强势入侵对中华本土文化的冲击,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国人精神上的危机。于此,治近现代文史者皆有惊心动魄的体认,无须赘言。说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段民族屈辱史,实不为过。

  • 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之间的“耦合思维”--读金理《写在文学史边上》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  文学批评  章太炎  语言文字观  学理依据  内在冲突  心灵世界  文字表述  

    《写在文学史边上》收录了金理在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十余篇论文,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第一篇《章太炎语言文字观略说》不仅梳理了章太炎语言文字观的形成脉络、学理依据与改革实践,勾勒出与章太炎语言文字观密切相连的文化观、历史观,并论析了这一语言文字观在新文化运动中遭遇的挑战、讨伐以及微妙的“神和”,透过行诸纸面的文字表述中的裂缝...

  • 欧洲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以阎连科为例

    关键词: 当代文学创作  阎连科  形式革新  西方传教士  耶稣会士  主要参与者  文学思想  政治危机  

    中国与欧洲的交流在16—18世纪曾出现高潮,主要参与者是中国文人与西方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但是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经历了几次战争、被殖民列强瓜分领土之后,才与欧洲发生了更广泛深入的社会文化交流。许多中国学者和作家被外国科学技术和各种思潮所吸引,开始将各种各样的文本大量译入中文。他们通过译介来寻找文学思想与形式革新...

  • 中国当代乡土文学在日本的译介与接受

    关键词: 乡土文学  哲思  乡土情结  世界文坛  精神处境  赫姆林  地方色彩  本土性特征  

    赫姆林 加兰指出:“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生命力的源泉,是文学一向独具的特点!”中国当代乡土文学因民族性、区域性和本土性特征在世界文坛大放异彩。乡土文学透漏出中国文人的乡土情结,讲述了文人当今的生存及精神状况,更是一种之于存在的哲思,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处境。

  • “阅读者”路遥的创作考辨及精神构建--以“阅读”为关键词进入路遥

    关键词: 路遥  全国学术研讨会  创作道路  陕西省作家协会  精神构建  审美价值  关键词  

    “路遥现象”是近20年文学界常说常新的论题,研究路遥的创作道路、审美价值及时代意义,颇具学术价值。适逢新中国70周年华诞、路遥诞辰70周年,陕西省作家协会等单位举办“建国70周年纪念暨路遥诞辰7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我们选取部分论文,以飨读者,致敬路遥!

  • 路遥小说创作的人民美学倾向

    关键词: 路遥  美学倾向  美学问题  阅读视野  国家认同  青年读者  刷新  小说创作  

    从《惊心动魄的一幕》开始,路遥的小说总在平凡的阅读视野里,出人意料地刷新青年读者的文学期待。非同寻常,囊括“改革先锋”的褒奖,路遥的创作得到“国家认同”的历史新高,再次刷新文坛热度,“路遥”“小说”与“改革”三者间的话语留白正成为亟须阐释的文学问题。当然,路遥的小说创作何以能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不仅是小说自身的学理...

  • 路遥早期创作的形成互动--以延川《山花》的创办与发展为中心考察

    关键词: 革命诗歌  诗传单  路遥  早期创作  朗诵会  诞生过程  唱秧歌  延安地区  

    1972年8月2日的《陕西日报》刊出了《“山花”是怎样开的?--诗集〈延安山花〉诞生记》,称:“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一年来共创作诗歌两千余首。这些革命诗歌,运用黑板报、墙头诗、诗传单、唱秧歌、朗诵会等各种形式直接与广大群众见面,有力地配合了三大革命运动。”这份调查报告很翔实地介绍了陕西省延安地区延川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编辑的诗集《延安...

  • 黑暗的“牢房”和黑暗的书写--对路遥小说创作时间的考察

    关键词: 创作状态  一遍遍  路遥  农民身份  在黑暗中  历史语境  写作方式  

    路遥在写完《平凡的世界》之后,随即又以苦行僧的写作方式写出了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和一般创作随笔不同的是,路遥不单纯从作品本身展开,更着重强调整个创作过程,他唠家常似的,和读者一遍遍展示自己的创作环境和心境。就这样,作品本身被掩饰,创作过程被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说,路遥的写作一直在黑暗中进行,黑暗不仅指路遥喜爱在...

  • 道德、逻辑与常识--读周志强《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与《阐释中国的方式》

    关键词: 周志强  文化景观  微信  大众文化  一本  表扬  媒体  兴趣  

    一位对大众文化有兴趣的年轻朋友,给我发来微信,说最近读了周志强教授的两本书,一本是《这些年我们的精神裂变—看懂你自己的时代》,一本是《阐释中国的方式—媒体裂变时代的文化景观》。年轻人肯读书,当然是好事,我于是表扬了他。他又问我是否读过这两本书。我只能很惭愧地说没有读过。他于是说,读了周教授的这两本书,满心困惑。

  • “民间”遭遇“古典”--关于张仃、梁思成的国徽设计

    关键词: 集体创作  周令钊  梁思成  档案开放  林徽因  张仃  舆论界  著作权  

    前些年,因国徽设计者是谁的悬念,舆论界沸沸扬扬,争论不休,有人说是张仃,有人说是林徽因、梁思成,有人说是高庄,有人说是周令钊,众说纷纭。随着时间推移,档案开放,争论趋于平息,人们终于明白:国徽设计是一桩特殊的集体创作—中共最高领导决策之下多方多人参与的集体创作,不存在个人著作权的问题。

  • 临桂词派的文学地理考察

    关键词: 叶恭绰  晚清民国时期  意内言外  地理考察  词派  王鹏运  况蕙风  况周颐  

    临桂词派是晚清民国时期兴起的一个词派,因该派创始人、领袖王鹏运和主将况周颐均为广西临桂人而得名。叶恭绰曾以“桂派”称之,蔡嵩云沿用这一称呼,并给予高度评价:清词派别,可分三期。……第三期词派,创自王半塘,叶遐庵戏呼为桂派,予亦姑以桂派名之。和之者有郑叔问、况蕙风、朱彊村等,本张皋文意内言外之旨,参以凌次仲、戈顺卿审音持律之说,...

  • 广西文学百年回眸

    关键词: 临桂词派  广西作家  春秋战国时期  文学百年  古诗文  八桂大地  诗经  先秦诸子  

    中国文学发展在地域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春秋战国时期,黄河、长江流域已经有了光耀千秋的先秦诸子、诗经楚辞。两千多年后,地处岭南的八桂大地,才出现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岭西五家、临桂词派。然而,就在广西文人在古诗文领域有所造就的时候,中国文学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新文学渐成文学主流,广西作家又面临一次...

  • 《灵渠》与岭南世界的浴火重生

    关键词: 人工运河  灵渠  秦始皇  历史题材  聚焦点  秦代  岭南  

    黄继树的长篇新作《灵渠》取材于秦代著名的人工运河灵渠的开凿过程。“灵渠不仅在广西,在岭南,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重要,影响深远,而且在世界人工运河史上,也有它独特的地位。”灵渠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题材往往会让人想到秦皇伟业或战争与征服,但小说《灵渠》的聚焦点不是秦始皇,也不是战争,而是岭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在修建灵渠前后所经历的艰...

  • 黄继树长篇小说《灵渠》研讨会纪要

    关键词: 漓江出版社  刘建新  李兴华  陈建功  李雪梅  榕湖饭店  

    时间:2019年4月2 8日上午,地点:桂林市榕湖饭店会议中心,主办:《南方文坛》、桂林市文联、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文艺评论基地、漓江出版社,主持人:张燕玲、黄伟林与会者:陈建功、聂震宁、胡平、邱振刚、黄尚恩、黄继树、白志繁、赵德明、兰燕、东西、冯艺、曹光哲、何绍连、张谦、隆斌、蒋林、苏旅、李筱茜、鲍翰、刘铁群、龙翔、李雪梅、曾攀、李北...

  • 新中国七十年儿童文学的梳理与省思

    关键词: 儿童文学  文学思潮  艺术追求  写作方式  七十年  审美追求  时代特征  

    从1949年至今,七十年的儿童文学发展道路并不是平坦的,特别是2 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和“”十年,在中国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不但给中国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也促动整个文学思潮和写作方式的变革。就儿童文学而言,自1949年至今,它在不同的时段呈现了自己独有的时代特征和审美追求,展示了其独有的...

  • 大女人与软现实--关于谭畅诗集《大女人》的读记

    关键词: 启蒙主义  伟丈夫  孔夫子  20世纪  诗集  女人  运动  

    1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始,“小女人”的说法似乎就已成定数和成例了。这世界上有伟丈夫、大男人,但是却一直只有小女人,一切难看的字眼儿都要加上一个“女”字旁作为标记。20世纪人类的文明中最大的进步之一,在我看来或许就是女性运动,作为启蒙主义运动的一个部分,或者是一种延伸与变种。

  • 陌生的写作--郑小驴长篇小说《去洞庭的途中》读札

    关键词: 洞庭  人的感觉  写作  陌生  反复阅读  

    1读完郑小驴的小长篇《去洞庭的途中》,最突出的感觉:陌生。其实,这种感觉一直伴随着我对郑小驴的阅读。在郑小驴早期的小说中,这种“陌生”或许还不那么自觉,因而,给人的感觉还有些飘忽,有时候是一种奔突的力量,有时候是一种凌厉的气息,有时候是一种漫长的忧伤……但反复阅读《去洞庭的途中》之后,我觉得,这种“陌生”在其写作中已初步稳定下来...

  • 历史记忆 身份认同 文化认同--以《无性别的神》为主要考察对象

    关键词: 张爱玲  贵族之家  历史记忆  身份认同  文化认同  生命哲学  时代困惑  

    引言几千年未有之巨变在近代中国发生。在这天崩地裂的历史转变期间,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贵族之家”面临着怎样的时代困惑,他们又将如何应对?曹禺借《雷雨》控诉大家长的罪恶,揭示“圆满”的不可能与难逃的“无常”宿命,指向生命哲学的思考。巴金笔下的“家”表达传统文化高塔对年轻人的压迫戕害,反映新旧文化的碰撞。张爱玲笔下,颓败的贵族之...

  • 谈音乐剧《大钊先生》的创作

    关键词: 胡乔木  革命前辈  英勇就义  音乐剧  北京大学  

    2016年5月,我受北大之托,启动了音乐剧《大钊先生》的创作。两年之后,在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的2018年4月2 8日,即先生英勇就义91周年纪念日,音乐剧《》终于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首演。、、陶铸、胡乔木、万里等革命前辈的后人都莅临观剧。演出结束时,众多观众热泪盈眶,纷纷发表感想。

  • 回归与突破中探索地方剧种气质--第十届广西戏剧展演大型戏曲剧目述评

    关键词: 清峻  戏曲剧目  文化范畴  地方剧种  医学心理学  西方文明  东西方文化  心理活动  

    气质在东西方文化里解释各有不同。在《辞海》里,气质在东方文化范畴里的解释是:犹言风骨,指诗文清峻慷慨的风格。西方文化里则是指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或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动态性的人格心理特征。可见,气质在西方文明中主要见于医学心理学领域,对人秉性、性情等心理特征的应用研究方向。

  • 神话中的造物想象--壮族盘古神话中有关造物设计的认知与解读

    关键词: 物态化  盘古神话  造物设计  人工性  历史进程  发展历程  手工业  

    造物指的是人工性的物态化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它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造物活动是指人类造物的劳动过程、方式及意义”。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造物设计伴随着人类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我国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农业、手工业活动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出许多优秀造物设计品,也取得了...

  • 本刊2019年目录索引

  • 2019广西青年批评家培训班剪影

  • 平野望烟归(纸本水墨)

  • 今日批评家--李伟长

相关论文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广西南宁市建政路28号,邮编:53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