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南方文物杂志

杂志介绍

南方文物杂志是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南方文物杂志创刊于1989,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科学类。

  • 中国史前奴隶社会考古标识的认识

    关键词: 奴隶社会  奴隶制社会  标识  考古  史前  学术讨论  改革开放  

    一、已有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学术讨论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奴隶社会学术研究的奠基之作是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而其有关中国古代奴隶制的学术思考。早在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便已基本形成,在当代中国曾影响极大,以致社会和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都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奴隶制社会。略有分歧的是郭沫若认为夏商西周至...

  • 大道中国:“围子”的中国史——先秦城邑7000年大势扫描(之二)(特约专稿)

    关键词: 城邑  中国史  兴隆洼文化  专稿  扫描  先秦  大道  长江流域  

    一、前仰韶时代城邑(7000—5000BC) 这是东亚大陆城邑的初现期。已发表材料的城址13处,均为环壕聚落。在北起辽河,南至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的广大地域均有分布,而以钱塘江流域上山文化的环壕聚落最早。其中兴隆洼文化的环壕聚落最为集中,计5处。此外在黄河中游的裴李岗文化、黄河下游的后李文化、淮河中下游的顺山集文化以及长江中游的彭...

  • 从文明起源到古史重建——王震中先生访谈录

    关键词: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王震  古史重建  文明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  访谈录  教授委员会  历史研究所  

    王震中先生,1957年1月出生于陕西榆林市。1981年12月大学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4年12月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1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5年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98年8月任研究员。2008年任历史所副所长,2014年7月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期间,...

  • 华翰维(Henry T.Wright)教授访谈录

    关键词: 助理教授  访谈录  密西根大学  2007年  考古学家  人类学  芝加哥大学  2001年  

    华翰维(HenryTutwilerWrightIII)为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现任美国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早在1962年。华翰维已成为美国考古学会会员。1964年。他本科毕业于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随后在芝加哥大学获人类学硕士学位(1965年)和博士学位(1967年)。毕业后,华翰维先后任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1967年-1971年)、副教授(1971年-1976年)...

  • 江西省金溪县后龙岗环壕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关键词: 调查简报  遗址考古  江西省  金溪县  文物考古研究所  龙岗  考古调查  文物管理所  

    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金溪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联合组成考古调查队,对江西省抚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该项工作是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江西抚河流域先秦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年度项目,本年度主要以抚河中游的金溪、东乡、资溪、临川为调查对象,经过近4个月的调查,先...

  • 江西南昌市梅湖景区花博园六朝家族墓发掘简报

    关键词: 南昌市  江西省  景区  发掘简报  文物考古研究所  家族  六朝  改造项目  

    2016年4月30日,南昌市梅湖景区花博园及景区提升改造项目现场施工时,在景区牌头山南侧发现古墓葬(图一)。接到通知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南昌市博物馆专业人员赶赴现场查看。并决定对园区牌头山南侧进行了考古勘探工作,共发现5座墓葬(图二)。

  • 甘肃早期单刃铜刀初步研究

    关键词: 甘肃  单刃铜刀  环首刀  

    甘肃单刃铜刀出现年代早、沿用时间长,在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新的形制,环首刀在距今3700年前后出现在河西走廊地区,对周边地区环首刀的出现产生了一定影响。甘肃单刃铜刀的流行,是对这一区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形成的石刃骨刀使用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 周原孔头沟遗址宋家墓地铜器的科学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宋家墓地  青铜器  化学成分  热锻  

    孔头沟遗址宋家墓地是周原地区西周时期一处重要的非姬姓贵族墓葬。本研究对宋家墓地出土的56件铜器进行了金相分析。并对其中34件进行了电子探针波谱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宋家墓地青铜器全部为锡青铜或铅锡青铜,其中锡青铜比例较大,而器物铅含量整体偏低。本次分析的铜器中有两件经过表面镀锡,多件薄壁器物为热锻成型。热锻器物铅含量水平整...

  • 东周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的初步研究

    关键词: 东周  青铜器  铅同位素比值  

    铅同位素比值能够反映矿料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指示矿料的流通方式.并为准确溯源提供重要的线索和判别标准。将东周时期青铜器铅同住素比值数据按时代、地域分组,可以初步构建青铜器矿料的时空框架。春秋早期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高度集中,各地均使用A类矿料:春秋中期存在汉淮地区B类矿料与中原地区A类矿料的对立;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中...

  • 湖北宜城跑马堤墓地战国西汉墓出土部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研究

    关键词: 制作工艺  青铜器  西汉墓  湖北省  战国墓  出土  墓地  宜城  

    湖北省宜城跑马堤墓地以西汉为主,也有部分战国墓。出有青铜器的23个墓葬中。除了M1、M16、M43、M45等4个墓葬属于战国外(其中M45的年代晚于前3个墓葬),其余的都属于西汉。出土的铜器主要包括鼎、钫等容器,镜、炉等生活用具,刮刀等工具,剑、矛等兵器,节约、马衔等车马器,带钩等饰品,合页、铜构件等杂器,共计125件。本文分类考察了这...

  • 晋阳古城罗城“东马地”遗址出土铁铤铜镞的技术研究

    关键词: 晋阳古城  铁铤铜镞  铸造  铜锡铅合金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源区晋源镇所辖19个自然村范围内,面积20余平方公里。2013—2015年晋阳古城考古队在古城罗城“东马地”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箭镞。本文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仪(EDS)对出土的37件铁铤铜镞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实验表明这些箭镞均为铸造成型。铜质部分主要合金类型为铜锡铅...

  • 西汉地方铸铁作坊的技术选择:以关中邰城作坊冶金陶瓷科技分析为例

    关键词: 技术选择  西汉铸铁作坊  陶范  鼓风管  炉壁  

    本文通过岩相和扫描电镜能谱.对陕西杨凌区西汉早期邰城作坊出土的陶范、鼓风管和炉壁的制作工艺进行分析,研究其原料采源和配比,探讨这三类冶铸遗物制作过程的异同。分析表明.三类冶铸遗物的材料来源和备料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与三类遗物的功能要求有关。邰城虽然为关中地区西汉畸期规模较小的作坊,但是工匠在选料方面具丰富的经验,...

  • 河南桐柏围山遗址坩埚炼铅技术初步研究

    关键词: 坩埚炼铅  铁还原法  中国北方  辽金元  

    中国古代存在一种坩埚炼铅技术,即在坩埚中用铁从方铅矿取代出铅。近年来,在北方地区发现多处坩埚炼铅遗址.多为辽金元时期。本文对河南桐柏围山遗址出土的坩埚和坩埚渣样品进行了宏观和微观观察及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围山所用的坩埚为圜底圆筒形罐,制作坩埚的主要原料是高岭土类原料,掺有高岭土粘土颗粒。有的还加有木炭或煤炭。坩埚渣的...

  • 海上丝绸之路:环境、人文传统与贸易网络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风帆贸易  文明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古代风帆贸易的海上交通线路,是古代人们借助季风与洋流,利用传统航海技术开展东西方交流的海上通道,也是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经济、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传输的纽带。探究海上丝绸之路港口、沉船和贸易品等文化遗产,展示了东、西方文明的海洋对话。

  • 广船的考古空白、研究误区与历史上的形态

    关键词: 东南亚沉船  南中国海传统船型  广船  

    中国古代帆船的船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沙船、浙船、福船和广船四种,前三者在考古发掘中已有发现,但是广州做为长期与外国接触的港口,广船反而在考古发现中呈现空白。自1980年代开始,随着东南亚水下考古活动的不断发展.在分析沉船身份时形成了东南亚沉船的定义,其中包括以木钉作为“南中国海传统”船型的判断依据,据此几乎所有的东南亚海域...

  • 吴哥古迹出土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往

    关键词: 吴哥考古  中国陶瓷  海上丝绸之路  

    柬埔寨是东南亚考古学的一个关键地区,而吴哥古迹又是最主要的考古学遗址之一。百余年来吴哥古迹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古代高棉陶瓷文物,还有中国、越南、泰国及欧洲等外来陶瓷遗物,以及近年来吴哥窑业考古、南海沉船考古的新进展,揭示了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昊哥文明与古代中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往.

  • 早期来华葡人与中葡贸易——由一组1552年铭青花玉壶春瓶谈起

    关键词: 中葡贸易  葡萄牙订制瓷器  上川岛  

    15世纪以来,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葡萄牙成为首个开始探索东方的欧洲国家。1514年,一路东进的葡萄牙人终于到达中国沿海,但直到1553年葡萄牙人入居澳门,次年中葡协议广州对葡开放,中葡贸易才终趋稳定。广州对葡开放及澳门开埠之后,中葡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早期葡萄牙人在中国沿海积极经营的结果。然而.由于早期中葡外交关系的...

  • 华南汉人海洋性的文化史成透

    关键词: 华南汉人  海洋  岛夷  诸蕃  族群融合  

    海洋性是华南汉人、尤其是东南沿海汉人群体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中华海洋文化的核心内涵,也是以大陆性农耕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化非主流但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华南汉人的海洋文化奠基于史前、上古“岛夷”与百越的土著基础,在二千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还不断吸收并融合了来自南海、印度洋航路上的“胡”、“蕃”等“非我族类”...

  • 明代皇族棺制研究

    关键词: 明代  皇族  棺  重棺  

    棺制曾经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身份等级标识之一,迄至明代,这种制度的等级差异在帝后以下的皇室贵族中已不甚明显。自皇帝至亲王、郡王、将军、中尉等。其棺有重数、材质和尺寸的等方面差异。但在亲王及其以下的层级中似乎不足以构成明显的等级差别。

  • 试论汉代墓葬被盗并遭火烧问题

    关键词: 汉代  墓葬  盗掘  火烧  

    考古资料中,有一些汉代墓葬不仅被盗,还遭受不同程度的火烧。相关墓葬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偏北地区,时代多为两汉王朝的中晚期,等极普遍较高,形制相对复杂,这些均与墓葬被盗及火烧有较密切的关系。多数墓葬遭火烧时间较早.并以西汉及东汉的晚期及稍晚阶段较为集中,焚烧位置及尸骨、设施、物品等的损毁既有差异又存在较多共性,而焚烧动机的...

  • 陶瓷质佛教舍利容器分类研究

    关键词: 舍利  瓷质容器  

    陶瓷质舍利容器是盛装佛教舍利的陶瓷器皿,宋代开始逐渐增多,包括瓶、罐、塔、盒等不同种类.造型丰富,各具特色。本文系统梳理历代陶瓷质舍利容器的有关资料,进行分类研究,由此管窥中国古代佛教舍利装敛方式的时代特征。

  • 唐代石葬具研究

    关键词: 唐代  石葬具  房形椁  棺床  

    石葬具是唐代棺椁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客。唐代石葬具以石椁和石棺床为主,二者都在北朝开始出现.经隋代的发展,唐初开始成为皇亲贵胄的重要葬具。房形石椁使用者等级高于仅使用石棺床者,不同形制、尺寸、纹饰和精美程度的房形石椁也体现墓主的身份差异。房形石椁在安史之乱后消亡,仅石棺床依然流行,是政治动荡、经济凋敝的直接结果。

  • 拓跋鲜卑殉牲习俗探讨

    关键词: 拓跋鲜卑  殉牲  葬俗  生计方式  

    拓跋鲜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殉牲作为其利用动物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我们提供了探讨其葬俗、生计方式和复原其社会生活的重要栽体。本文通过揭示不同时空范围下拓跋鲜卑殉牲的种类和数量、殉牲的肢体部位和摆放位置、殉牲的食物结构等.来探讨其殉牲t'7俗的变迁。

  • 创建公共考古学的新园地——《南方文物》“公共考古”专栏开栏语

    关键词: 考古学  专栏  文物  南方  园地  中国社会  文化先驱  公众传播  

    在1920年代安特生发掘仰韶遗址和李济发掘西阴遗址之前.一批文化先驱就已经在向中国社会公众传播西方考古学并产生一定的文化影响了。如1900年章太炎作《中国通史略例》,就提到了欧洲“洪积石层”的史前考古发现,“足以补旧史所不逮”。梁启超也在1901年所作《中国史叙论》中提到了考古一词和汤姆森“三期说”等④。换言之,

  • 公众考古教育实践初探

    关键词: 公众考古教育  通识课堂  社会讲座  考古博物馆  

    考古教育是公众考古的主要实践形式之一,但相关的研究尚处在刚刚起步阶段,目前主要是介绍一些国外的实践方式和理念为主,缺少对中国实践的具体分析和全面总结。本文将中国公众考古教育实践形态归纳为大学通识考古教育、社会考古讲座、考古遗址博物馆教育三类,分别加以分析,并对公众考古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

  • 考古纪录片的类别和特性

    关键词: 考古纪录片  范畴  分类  特性  

    考古纪录片是本文提出的一种新兴纪录片种类,它既是考古传媒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可以充实完善已有纪录片结构体系。本文对什么是考古纪录片做了界定.比较了考古纪录片与以往历史纪录片的关系.划分了考古纪录片的类别,并就考古纪录片的特性进行了归纳和解读。

  • 考古科普著作类型研究——分类、动因与受众

    关键词: 公众考古  科普著作  创作动机  受众  

    考古科普著作在公众考古中历时久长,影响广大,值得研究。本文从“专业性——通俗性”的维度提出“研究型——知识型——文学型”的考古科普著作分类模型,并从主体角度探讨创作动机和传播目的、从客体角度探讨读者群与受众,由此整合提出考古科普著作分类、动因、受众模型,可为相关问题的辨析和理解提供一种理论路径.有助于考古科普及其公众...

  • 专业平台公共考古的新思路

    关键词: 公共考古  新媒体  中国考古学  文化遗产  

    中国考古网的实践表明,正确运用新媒体平台普及学科文化,应该是公共考古发展的重要趋势。考古学家面对的公众有不同的文化层次和不同需求,公共考古不妨既奏交响乐也唱流行歌,其目的不是为了使“冷僻”的考古学家成为被粉丝热捧的文化名人。不是为了仅仅满足“古墓里是否有僵尸”之类的好奇,而是为了让公众了解考古学家用手铲辛苦发掘出的关...

  • 青山着意化新颜——傅抱石《茅山雄姿》读记

    关键词: 茅山  傅抱石  道教圣地  东晋时期  著书立说  修炼  上清派  秦汉  

    峰山叠翠,溪涧流清,泉池涌珠,天台凌云。江苏句容茅山,道教圣地,自古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誉。相传上古帝喾时,展上公修炼于句曲山伏龙地;秦时,李明真人修炼于古炼丹院;东晋时期,葛洪于抱朴峰修炼,并著书立说,杨羲、许谧则制作《上清大洞真经》,创立上清派。至唐宋,茅山道教达臻鼎盛,峰巅峪间,...

  • 为什么生态学需要考古学家,考古学需要生态学家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考古学家  多学科研究  人类历史  生态环境  20世纪中叶  社会变迁  生活方式  

    考古学是一门从物质遗存来研究古代人类历史、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变迁的学科。而生态学则关注影响人类或其他生物个体和种群外部因素的学科。考古学与生态学是在20世纪中叶才被考古学研究视为一种常规方法。其先声就是美国考古学家布雷德伍德和马克尼什分别在伊拉克和墨西哥进行的农业起源多学科研究。根据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越是原始的文化受生态...

  • 玉山古茶场的前世今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以浙江磐安县玉山古茶场为例

    关键词: 茶场  玉山  保护利用  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磐安县  浙江  交易市场  

    玉山古茶场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茶叶交易市场,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江西泰和槎滩陂水利工程遗产价值研究

    关键词: 大型水利工程  江西省  价值研究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产  工程概况  南唐时期  泰和县  

    一、槎滩陂水利工程概况 槎滩陂水利工程位于江西省泰和县境内,937年由南唐时期周矩主持修筑.历经千年依旧发挥着疏导灌溉功能,是江西遗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被誉为“江南都江堰”。2013年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人类学视角的濒危文化遗产旅游利用探讨——以福建省龙海市埭美古村为例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  遗产旅游  龙海市  福建省  人类学  传统村落  国家文物局  古村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④。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面临衰败和消失的危险。因此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可喜的是,有关部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开展保护工作,自2012年以来,...

  • 江西书院发展和书院文物保护利用初探

    关键词: 书院发展  江西书院  保护利用  向社会开放  文物  读书人  发展概况  中国书院  

    一、江西书院发展概况和现状 从最新学术界研究的成果来看,中国书院产生于唐代,源出于私人治学的书斋与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据史料记载,民间书院早于官府书院。民间书院大约起源于隋末唐初,源出于读书人个人的书斋。一般来说,书斋是个人读书之处,不向社会开放,当书斋向社会开放,成为公众活动场所时,书斋就演变为书院,不仅读书人可以...

  • 宋代北苑御焙考古遗存

    关键词: 考古遗存  宋代  史料记载  考古调查  宋元时期  鼎盛时期  贡茶  自然村  

    据考古调查和史料记载,北苑御焙遗址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一带,是中国宋元时期贡茶产制中心,独领风骚数百年。北苑鼎盛时期,焙前一带修建过不少亭台楼阁和官家宅院。曾设有官署行衙,建有御茶堂、御泉亭、乘风堂、凤味亭、星辉馆、贡茶院等及乘风堂记、御泉亭碑、御茶堂碑、北苑五咏碑、御茶园诗刻等众多碑碣石刻。

  • 四川成都博物馆藏刻纹铜樽的无损检测与初步分析

    关键词: 成都市  铜质  无损检测  馆藏  四川  历史文化  博物馆  金牛区  

    成都博物馆“花重锦官域——成都历史文化陈列”中展出了一件纹饰精美的刻纹铜樽(图一),该铜樽出土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大湾村①。大湾刻纹铜樽由樽盖和樽身两部分组成,樽盖为博山炉形,盖顶为凤鸟形钮,凤鸟作展翅状,雕刻精细,栩栩如生。盖面浅浮雕神山神兽,盖口沿饰锯齿纹。樽身直口直腹圜底,腹部以双重回纹为界,上下饰三重羽状锦纹...

  • 故宫藏刻秦始皇诏书文物探考

    关键词: 故宫博物院  秦始皇  物探  诏书  中国历史  统一全国  中央政府  政治措施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秦王政称始皇帝,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历史由王国时代进入了帝国时代。作为巩固统一的措施。秦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史书所说“车同轨、书同文”即此。而这些政治措施,必然也要反映到实物上。流传至今且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相关文物以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诏命的文物最...

  • 天下清官第一:王言

    关键词: 清官  康熙帝  河道总督  顺天府  永定河  博物馆  新干县  直书  

    江西新干县博物馆有如此一块木匾,此匾长170厘米,宽75厘米,厚2厘米,中间横书“敕赐”,竖向直书“天下清官第一”,右侧上方竖向直书“康熙四十三年甲申鸿岁”,左侧下方竖向直书“顺天府宛平县知县王言立”(图一)。据考证,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御驾亲临永定河巡视,河道总督奉召宣谕:“永定河官,天下清官第一。”夸王言才德...

  • 明、清古玉器涂抹上色研究两例

    关键词: 古玉器  上色  涂抹  水银  

    明、清文献中多次提到古玉黑沁或黑色。其描述往往与“漆”相连。如明高濂在《燕问清赏笺》中说:“至若古玉……有黑锈如漆,做法典雅。摩弄圆滑”。明谷应泰在《博物要览》玉材一段中说:“古人论玉,谓自者如截肪。赤者如鸡冠,黄者如蒸栗,黑者如淳漆”,在玉色高下一段中说:“黑玉如漆者佳”。清陈性所著《玉纪》对古玉沁色的描述中包括“...

  • 宋代雕塑明器查究

    关键词: 明器  雕塑  宋代  表现手法  表现载体  题材内容  古代  多样化  

    明器又称“冥器”或“盟器”。是我国古代专门为陪葬而制作的器物。明器的材质多样、种类繁多、表现手法多样化,郑德坤先生曾将我国古代明器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唐以后为明器的衰落期。郑氏所谓的衰落期对明清明器着墨较多。而对衰落期伊始的宋较少论及。由于雕塑是我国古代明器主要的艺术表现载体,宋代明器中雕塑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讨...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江西南昌市青山湖区创新一路236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方文物》编辑部,邮编:33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