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

杂志介绍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是由青海民族大学主管,青海民族大学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创刊于1975,发行周期为季刊,杂志类别为教育类。

  • 从香港小姐到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读《黄淑娉评传》

    关键词: 研究生导师  黄淑娉  中山大学  中国民族学  评传  博士  小姐  香港  

    黄淑娉教授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民族学、人类学家。她的个人传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发展历程的复杂性。在此,从一种“对评述的评述”的角度展现学生心中的导师形象,尝试为学科史留存资料。

  • 论西藏牧区社会变迁对高原生态的影响——以藏南牧区为例

    关键词: 藏南牧区  社会变迁  生态  可持续性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青藏高原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治理不断恶化的牧区环境,但由于多种原因,治理效果不甚理想。对此,有些学者提出了自下而上的环境治理路径.强调牧民社区与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我们以藏南牧区为考察对象,通过探讨牧区社会变迁与高原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

  • 区分吉凶:吐蕃对中原堪舆术的吸收

    关键词: 吐蕃  中原  堪舆  博唐  

    吐蕃王朝时期中原堪舆术逐渐传入青藏高原,堪舆术中的某些内容和仪式被藏族先民吸收和应用。藏文史籍和传说中的“博唐之术”就是一个集成了堪舆术核心内容的藏式术语。其中既蕴含了堪舆术所需的形法风水理论,也结合了阴阳五行、历算占卜等思想。在史籍中记载大昭寺、桑耶寺等重大寺院的营建工程中,当时对寺址的勘测大量运用了中原堪舆术的观...

  • 论晚清时期官方参与下蒙藏民族纠纷解决机制——以河南蒙古郡王与隆务寺、多哇族的纠纷为例

    关键词: 晚清  蒙藏  民族纠纷解决机制  

    晚清时期由于蒙古汗王在青藏高原统治的终结和清政府实施民族隔离政策,致使蒙、藏民族纠纷凸现出来。通过对河南蒙古郡王与隆务寺、多哇族的纠纷案例的分析,可知晚清对蒙藏民族纠纷的解决机制主要如下:第一,官方处理蒙藏民族互抢的纠纷时,一般依据番例番规罚服;第二,纠纷中,官方在“抑藏扶蒙”的思想指导下,以“质对”的方式解决纠纷;...

  • 人神共舞——宁巴藏族神鼓舞调查

    关键词: 宁巴  藏族神鼓舞  调查  

    藏族神鼓舞,藏语叫做拉什则(Iha rtsed),是流传于藏族民间的一种宗教祭祀舞蹈。本文以具有典型特征的青海省循化县道帏藏族乡宁巴村为例,通过多次入村调查和访谈,并根据藏族神鼓舞的起源和发展比较详实地纪录了其展演过程,指出在全球化趋势下保护和传承藏族神鼓舞等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 关不住的门——19世纪90年代以来独龙江流域独龙族生存变迁研究

    关键词: 独龙族  政治经济体系  社会变迁  市场经济  

    独龙族的生存与国内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之间隔着一扇门。解放前,这扇门被外力所撞击,解放后,新的政权不仅修复好这扇门而且加了一把锁,改革开放后,国家重新打开这扇门,他们的生存又与世界重新联系在一起。因此,独龙族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生存变迁不仅是大传统与小传统互动的过程,也是其与国内、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由介入到封闭再到重新融合...

  • 从云南孟连事件看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

    关键词: 孟连事件  少数民族现代化  政治发展  经济发展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一直比较关注经济发展,较少关注政治发展。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人员的贪污、行政能力低下以及地区政治结构没有正常的独立运转都缘于政治现代化没有完成,政治体系没有获取相应的现代性。所以,政治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政治现代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关键。

  • 新疆巴里坤镇哈萨克族与汉族日常生活中的族际交往

    关键词: 巴里坤镇  哈汉交往  调查与分析  

    文章通过对新疆巴里坤镇社区居住格局、语言使用、族际通婚、社会交往等的调查,考察了当地哈萨克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交往现状,认为巴里坤镇的哈汉交往呈良性发展趋势。

  • 转型与治理:新时期经略西藏的四个政治维度

    关键词: 西藏  跨越式发展  长治久安  政治维度  

    西藏已经处于从持续较高速度的发展向跨越式发展转变,从主要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和对口支援的“外力推动型”向自主创新型模式转变。从基本稳定向长治久安转变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转型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独特发展、重视旧西藏的特质与新西藏的跨越之事实、推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稳边固土四个政治维度经略西藏。

  • 社会资本范式中的“民族”:对话、抗争与前瞻

    关键词: 民族  社会资本  价值自足性  多元一体格局  

    社会资本理论为探究民族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范式。通过与“社会资本”展开对话,“民族”的范式亲和性得以揭示:它既是社会资本的一种表现形态,也是它的一种承载形态。而且以这种范式亲和性为导向。借助于社会资本的本质回溯,民族的价值自足性就又得到凸显,它要求“民族”反思自身的“主义”负荷,拒绝自身与价值绝对性的捆绑,也是因此...

  • 试论彝族宗教信仰变迁与重建

    关键词: 彝族  统一信仰  重建精神家园  

    彝族有共祖而无共神,是由于地理、历史、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统一宗教信仰或重建共同精神家园,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通过多方努力重建彝族统一的信仰或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宏伟工程,需要克服重重困难作出艰辛的努力,才能逐步实施。

  • 云南大理巍山地区儒释道共存格局的形态及其原因分析

    关键词: 云南大理巍山地区  儒释道共存格局  宗教形态  思想形态  

    云南大理巍山地区儒释道共存格局有两种形态,即宗教形态与思想形态。前者往往以实体的形式存在,而后者通常以个人的思想以及群体的实践为载体。而且在两种形态的基础上探讨了共存格局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政治逻辑与生活逻辑两个概念,认为宗教形态共存格局的形成主要源于统治者的政治逻辑,而思想形态的形成主要由生活逻辑所致。

  • 1925年湖南祈雨运动研究

    关键词: 祈雨  信仰  政府  

    1925年,湖南出现了极大的旱灾。面对这次灾荒,在政府有意识地主导和提倡下,湖南各地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祈雨运动。这场运动应该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上稳定了地方政局,可以说是一种旧的民间习俗在新时代的成功运用。运动中显露出民间信仰和宗教崇拜的多样性、功利性和无畏性等特点,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严重的消极后果。

  •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涉农政策研究——以云南省宁蒗县普米族为例

    关键词: 人口较少民族  涉农政策  普米族  扶贫开发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实施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其中很多涉及农业政策。笔者以云南省宁蒗县普米族为研究对象,结合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涉农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情况,分析了目前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涉农政策的建议。

  • 明清以来西藏盐井盐运销和线路变化之分析

    关键词: 西藏  自然环境  权力  盐井  明清  盐  运销  

    盐井地处横断山脉的川滇藏交界带,传统晒盐业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伴随着该区域复杂的政局变化。盐的运销线路和范围在不同历史时期均不同。本文以资料和田野调查为基础,试图从点、线、面来勾画不同时期盐的运销线路的变化,并认为盐的运销线路受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权力制度的影响。

  • 华洋义赈会与西北开发

    关键词: 华洋义赈会  西北开发  急赈  工赈  农村合作运动  

    抗战前,华洋义赈会通过赈灾活动,广泛参与西北开发与建设。他们一方面实施急赈,救济灾民;另一方面实施工赈,建设道路,开展勘探测量;同时还在西北农村开展合作运动,指导西北农民自助助人。华洋义赈会的西北开发活动在官民合作、沟通东部与西部、构建中外交流平台等方面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研究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现阶段动员全社会力量,特...

  • 新平花腰傣“祭奄”仪式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花腰傣  祭毛  文化内涵  

    新平花腰傣地区普遍有祭它的习俗,毫被当地人供奉为保护神,它神崇拜和祭屯仪式是花腰傣社会中重要的一种民间信仰,影响着花腰傣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尤其和花腰傣人的农耕文化、婚恋文化、祖先崇拜文化等紧密相连。它不仅满足了花腰傣对农业丰收的诉求和对爱情的渴望,同时也凝聚了民族向心力。

  • 中国西部古代诗歌的拓荒性研究——评赵宗福教授对古代西部诗歌及文献之整理

    关键词: 西部诗歌史  整理与研究  建树  

    赵宗福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从洋洋古诗海中专门搜罗爬梳、钩稽考证西部诗歌文献资料,进而以中国大传统文化为背景研究中国西部诗歌发展轨迹、内在特质和构建西部诗歌史大纲,有多个“第一”的一系列成果和颇有学术价值的观点。这不仅填补了中国西部古代诗歌文献整理与西部诗歌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在学术氛围尚不浓郁的西部边远...

  • “格萨尔”戏剧演述的诗学特质研究

    关键词: 格萨尔戏剧演述  诗学特质  口头叙事  审美特征  

    格萨尔戏剧演述一般依据史诗口头叙事的诗歌节奏、韵律演唱等叙事特征,通过极其谨慎的转写,呈现出一种戏剧演述的诗学特质。这种口头叙事表演有着其独特的结构和审美特征。

  •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之困境及应对

    关键词: 人口较少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律保护  困境  应对  

    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审美、科学、经济、创造及伦理等资源而具有历史、人文、经济和战略价值。当前,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延续和发展、法律保护方面仍凸显诸多困境,故应从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整合地方立法、发挥民间法及民间自组织优势和作用等方面予以...

  • 民族地区法律意识影响因素评价分析——以青海省循化县为例

    关键词: 法律意识  民族地区  影响因素  

    法律意识的培育是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民族地区由于主体自身条件的限制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普法工作收效甚微。本文运用AHP法对青海省循化县法律意识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民族地区法治工程顺利开展找寻规律,为增强民族地区法律意识提供参考依据。

  • 论公司董事勤勉义务的衡量标准及其完善对策

    关键词: 公司董事  勤勉义务  衡量标准  完善对策  

    公司董事勤勉义务的衡量一直是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我国公司董事勤勉义务的衡量标准从立法到司法都存在很多问题,以致阻碍公司健康发展。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相关制度的理论及经验相对比较成熟。相比而言,我国应借鉴日本的折衷严格勤勉标准,并根据我国公司董事实际情况,结合其主客观要件来综合认定董事违反勤勉义务与否。

  • “教育优先区”视角下新疆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的策略探讨——基于英、法、美、台湾地区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教育优先区  新疆民族教育  优先发展  策略探讨  

    基于教育公平思想和相关理论,英、美、法和中国台湾地区相继施行教育优先区发展政策,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探索教育优先发展的道路和规律,从横向和纵向比较中不断调整策略和改革制度。新疆民族教育也在发展中不断汲取国际先进思想和实践经验,从实际运用中总结建立教育优先区的经验,提出适合新疆民族教育发展的相应措施,力图从制度建构过程中...

  • 牧区“合校并点”政策研究——基于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的个案调查

    关键词: 班玛县  牧区  合校并点  政策研究  

    牧区学校实施“合校并点”的举措,是牧区教育发展中的一大变革,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制约牧区教育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对班玛县牧区的个案调查,在对其“合校并点”政策实施的现状进行反映和解读的同时,对牧区“合校并点”政策加以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 青海民族大学科研成果简介 《青海地理》

    关键词: 区域地理  成果简介  大学科研  青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民族  社会文化特征  地域分异规律  

    2010年6月,我校卓玛措教授撰写的《青海地理》一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省区地理的研究属于区域地理研究的范畴,区域地理研究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既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又涉及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特征,既要研究区域的总体特征,又要揭示地域分异规律,探讨次一级区域单元的特征及区际之间的联系,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青海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邮编:8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