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青海民族研究杂志

杂志介绍

青海民族研究杂志是由青海民族大学主管,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青海民族研究杂志创刊于1989,发行周期为季刊,杂志类别为社会类。

  • 抗战家书的民族国家意识

    关键词: 抗战家书  民族国家意识  当今中国  民族国家建构  启示  

    抗战家书是抗战时期民族国家意识传播的重要介质。其所传播的民族国家意识主要包括国民联合意识、国族认同意识、国家至上意识与国民责任意识。这些民族国家意识不仅有力促进了"抗战建国",而且也对当今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具有启示意义。

  • 华夷观、天下观与民族观--中国哲学史书写中的少数民族哲学问题

    关键词: 华夷观  天下观  民族观  中国哲学史书写  少数民族哲学  

    少数民族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华夷观与天下观视野下,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书写从来没有忽视少数民族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少数民族哲学问题。首先,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进一步引发了少数民族哲学问题;其次,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格局要求关注少数民族哲学问题;最后,不断涌现的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成果使我们不...

  •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  

    作为共同体的一种形态,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在逻辑。从共同体的产生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属于内向驱动型共同体,它的提出不是为了打造同盟体系,而是要解决人类社会内部面临的问题;从共同体的内涵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核心是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世界;从共同体的实践来...

  • 游牧民族的社会转型与草原生态--张昆著《根在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定居牧民的生计选择与草原情结》序言

    关键词: 东乌珠穆沁旗  草原生态  游牧民族  社会转型  张昆  内蒙古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序言  

    张昆在硕士阶段就开始对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开展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写作了有关于“蒙古族古代生态文化的现代价值”的硕士论文,并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及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她的前期研究积累为博士论文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人类学文献和个案基础。

  •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层面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创新  维持  恢复  

    我国正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适时的、符合国情的决策。然,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而言,我国的不同地域、民族所建立的村落呈现丰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差异性,以单一的方式处置和处理之显然不合适。鉴此,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应包含三个基本的层面:乡村传承与创新、乡村坚守与维持、乡村恢复与修正。本文以三个具体的村落试析之,以...

  • 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法治探讨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意识形态安全  核心价值观  网络法治建设  网络治理体系  

    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有精神信仰和思维定力,关键在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网络舆情的引导力。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网络传播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传播主渠道的情势下,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争相抢夺网络话语权,有的甚至利用网络空间散布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煽动性言论。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法治举措是:必须把社...

  • 《山海经》中的“祁连山”与“河西走廊”--以“汤谷”“坳山”为中心

    关键词: 三危山  祁连山  天山  泑山  马鬃山  

    以《"泑水""泑泽"之"泑"考》和《"采石之山"与"走廊南山道"》二文结论为支点,通过梳理前贤今人之成果,考定《山海经·西次三经》所载"汤谷"即今青海祁连县央隆乡东部之"热水沟";"天山"即今祁连山;"泑山"即今"马鬃山",亦称"走廊北山"。谭其骧先生以祁连山为"古昆仑山"的判断似应予以修正。

  • 全域旅游视域下青海民族地区包容性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关键词: 全域旅游  青海民族地区  包容性旅游扶贫  模式  

    青海作为我国旅游资源大省同时也是贫困人口最多,贫困发生率最高的省区之一,青海民族地区贫困区域与旅游资源富集区具有高度重叠性。当前青海在推进全域旅游建设进程中如何开发利用好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带动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已成为青海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全域旅游视角,从管理域、空间域、产业域和...

  • 唐代西北战事下的族群与地区农牧业进程

    关键词: 唐代  西北战事  族群  农牧业  

    西北地区的农牧业在唐代历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牧马业和边地军屯是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生产形式,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军事行动的产物。本文从农业活动的主体--人的角度出发,把战事对族群的影响、族群的农牧业选择联系在一起进行动态考察,界定出"缓冲族群"的特征及其与战事、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以此为纽带,分析唐代西北战事与地区农牧业...

  • 新功能主义:文化遗产在城市复兴中的新价值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城市复兴  文化功能论  新功能主义  

    与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个历史性难题,具体表现为文化遗产与城市复兴的紧张关系问题。笔者强调指出,不能使用"传统-现代"二分法来分析文化遗产与城市复兴之间的关系,因为文化遗产与城市复兴之间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还包括了"并存"、"联结"等多元的关系。笔者对"文化保守主义"既批评又继承...

  • 经济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化交流与适应性

    关键词: 经济人类学  成本效益决策  行为系统模型  文化演变  

    经济人类学家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应尽量减少对成本与效益分析框架的依赖,同时应加强对认知理论、社会学习、文化传播和信息处理的学习与应用。这一原理对于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人类行为模型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依据成本效益来进行预测或决策。人类在对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充满错误、偏见和错误标准,因此往往会错误...

  • 理论、视角与西北民俗学研究的发展探赜

    关键词: 理论  视角  西北  民俗学研究  

    开发较早、历史悠久、古代丝绸之路横贯、多族群长期共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区域的中国西北地区民俗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也由于近展速度较为缓慢,更于全球化、同质化的时代背景下保留了许多民俗传统。但是,资源只是提供了研究的基础,过往民俗学研究的某些不足使得西北的民俗学研究始终未能获得与其民俗存量相一致的地位。...

  • “位育”视野中的集体记忆与乡土重建--兼评《神堂记忆》

    关键词: 位育  集体记忆  乡土重建  

    景军所著的《神堂记忆》展示了一个中国基层社区在时代变迁中以"文化记忆"抵抗"官方记忆",以"集体记忆"调和"社会记忆"的文化适应过程。该过程不仅是被动接受和濡化的"记忆团结",还包含主动调适和建构的"事件团结",体现了潘光旦先生提倡的"位育"思想。其主要手段是对民间群体记忆中种种文化符号进行拣选与转化,进而运用为划定族群认同边界的象征...

  • 遗产人类学:概念、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 遗产人类学  现代性社会  遗产  人性  

    遗产人类学研究遗产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与解释现代性社会中遗产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从而反思与批判"物"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性社会的发展以及后现代性社会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现代性社会进一步分化出旅游社会、消费社会与景观社会的基础上,遗产的概念意涵在现实中就表现为四个层面:博物馆化的遗产、资本化的遗产、商品化的...

  • 苗族濒危体育文化遗产镋钯传承的人类学调查

    关键词: 实地调查  镋钯  传承  体育遗产  苗族  

    基于课题组在川滇黔湘等广大苗区翔实的田野考察,搜集苗族镋钯的档案、口述、实物等史料,运用人类学中的主客位分析法,分析镋钯的传承场域及传承方式。在此基础上,基于苗族镋钯发展的现状,运用格尔茨的文化阐释学对镋钯的濒危进行重新阐释,认为:"闭门修炼"、隐蔽于高山上、活跃于村落民俗和各类武术组织中是苗族镋钯的主要传承场域,通过家族、业...

  • 雍正帝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关键词: 雍正  民族关系思想  特点  影响  

    雍正帝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主要由"大一统"、"华夷一家"、"怀德为上"三大部分所构成。雍正元年(1723年)基本确立了"中国一统"的标准、目标和途径。雍正帝从地理、礼仪和服饰等三个方面批判曾静的"夷狄禽兽"观,从而为其"华夷一家"思想找到理论依据。雍正帝在给高其倬的批示中阐述了"怀德为上"的思想观点,在处理种苗等少数民族问题时,把"招抚""怀德...

  • 清代循化厅土地契约文书与土地交易

    关键词: 清代循化厅  土地契约文书  土地交易  

    清代循化厅土地契约文书保存反映着康熙至光绪年间土地交易最为真实的历史状况。清代循化厅土地交易主要源于土地使用不便和家庭缺少用度,因而导致以绝卖为主的土地交易类型,呈现出土地交易不够频繁,小规模分散交易的特点。受山多地少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清代循化厅土地交易主要是在村级土地市场进行,且宗法色彩更为浓厚。与其他地区相比,循化厅土...

  • 战争、灾荒与粮价:清代甘肃粮价的波动机制分析(1707~1735年)

    关键词: 清代前期  甘肃  粮价波动  战争  灾荒  

    本文以康熙、雍正两朝的满文朱批奏折和汉文朱批奏折中的甘肃粮价数据为基础,具体考察了1707~1735年间甘肃粮价的波动情况。研究表明:1707~1735年间甘肃粮价呈现时间差异性、空间差异性、季节波动性等特征,这主要是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一时期,甘肃各地粮价的变化与旱灾、霜灾、雹灾等具有相关性。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间,清政府在对西北用兵...

  • 清代回回侍卫家族考略--以仪真杨家、河间哈家、宁夏马家为例

    关键词: 侍卫  回回侍卫  回族  民族史  清史  

    关于清代侍卫制,学界以往的研究皆侧重于研究满洲侍卫,其他侍卫族群乏人问津。这与学界对侍卫制理解的重大误区有关,即便是专研清史之主流学者,仍坚持认为侍卫乃满蒙专属升转管道,其他族群不得担任,至于回回人担任地位尊崇之乾清门侍卫和御前侍卫更是断无可能。本文旨在厘清上述误区,以仪真杨家为研究重点,兼及河间哈家、宁夏马家等回回家族,揭...

  • 御控藩部的依托--清前期甘肃在清朝绥定青海蒙古中的作用

    关键词: 清前期  甘肃  青海  蒙古  御控  

    甘肃镇为明朝西三边之一,也是明代九边最西侧的边镇,边地属性甚深。明清鼎革之后,原明边镇如大同等地边地属性逐步下降,甘肃地区也设立了布政司,成为直省地区,管辖范围有所变化。但总体而言,清前期甘肃一地依然面临来自边外特别是青海蒙古的威胁,故甘肃保留了一定的边地属性。也因此,清朝在甘肃维修了长城,并通过加强边储来预备边外局势。同时,...

  • 旧中有新:马佳·继格的教育主张与实践

    关键词: 继格  广州同文馆  新式教育  科考应试  

    马佳·继格隶属满洲正白旗,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国子监满祭酒、广州将军等,所任官职多与文化教育相关,其对新旧教育的贡献,在任职广州将军期间尤为显著。继格是被历史淹没的人物,却是少数在洋务运动初期就支持新式教育发展的满族官员。任职期间,继格在广东同文馆建设方面,放宽招生政策,注重...

  • 晚清至民国时期英美涉藏档案之史学价值及编选

    关键词: 英美涉藏档案文献  西藏问题  档案编选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充分显示了藏学研究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英美涉藏档案的整理与编选对此研究非常重要。历史上,殖民主义者制造西藏问题以分裂中国;现实上,西方大国继续玩弄西藏问题,企图遏制中国发展。晚清至民国时期英美涉藏档案文献,深刻体现了英美两国在西藏问题上的策略手段,其史学价值和学术价值不言而喻。虽然一些涉藏档案得到编...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康区民族新精英的形成与活动

    关键词: 巴安  康人治康  格桑泽仁  西康  

    清末康区的改土归流为平民子弟实现向上社会流动创造了条件。以格桑泽仁为代表的一批巴安青年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抓住国府开始致力于民族国家建构和图谋治边之时机,凭借自己介于中央与地方、接受现代政治理念的政府官员与为边缘族群代言的"边人"之间的"中间者"身份,以非传统方式跻身于民族精英之列。新精英在不同时期因时而动,借重、利用各...

  • 1921年陆兴祺《解决藏事说贴》与藏事会议

    关键词: 北洋政府  西藏会议  陆兴祺  解决藏事说帖  华盛顿会议  

    《西藏学文献丛书别辑》收录的《解决藏事说贴》为著名方舆学家石荣暲收藏,作者为北洋政府驻藏办事长官陆兴祺。在北洋政府档案中保存一份完整的《说贴》档案。一战接近尾声,英国向中国政府提出解决西姆拉会议遗留下的条约问题,要求召开中国、英国和中国西藏地方当局参加的所谓"三方会议"。北京政府不得不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和外交官员在北京召开...

  • 川边镇守使陈遐龄治边研究

    关键词: 川边镇守使  陈遐龄  治边  

    1914年北洋政府在川边设立镇守使,1914至1925年先后有四位镇守使主政川边,陈遐龄是第四任川边镇守使。他在任期间对川边采取了若干治理措施,如改编军队,委任土司职务,整治乌拉积弊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川边稳定。1918年始他不仅统辖康区,还兼管宁属和雅属地区,由于其重心向川内发展,对川边经营不力,导致川边失地11县,康南数县长期处于失治状态...

  • 民国时期四种专门性藏学期刊作者群体研究

    关键词: 藏学  期刊  作者群  西藏研究  民国  

    民国时期,鉴于西藏重要的战略地位,紧迫的民族危机和边疆危机。教育或文化界人士、政府官员、期刊编辑或工作人员等不同群体纷纷在藏学期刊上著文立说,探讨对康藏的认识,发表对康藏时局的看法。以《康藏前锋》《康导月刊》、《西藏班禅驻京办公处月刊》《康藏研究月刊》四种专门性藏学期刊为蓝本,系统分析藏学期刊的作者群构成。这对于更好地理...

  • 社会组织参与藏区基本公共服务的调查分析--以青海藏区为例

    关键词: 社会组织  基本公共服务  青海藏区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主体之一,与政府共同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在藏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辅助性的功能,满足藏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藏区社会治理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本文在掌握青海藏区社会组织发展及其参与当地基本公共服务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藏区发展情境,运用SWOT分析法对社...

  • 青海黄南隆务寺“毛兰姆”法会田野调查

    关键词: 隆务寺  毛兰姆  田野调查  

    隆务寺祈愿法会"毛兰姆(smon lam mo)"是热贡地区僧俗群众最为隆重的佛教盛会,由"热贡十二部"轮流承担法会的献供布施活动。法会虽以寺院的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但它牵涉社区人民广泛参与。社区人民以实际行动实践宗教的信仰,而仪式过程反映出社区内部的权利和以寺院为中心的"信仰圈"的内聚结构关系,实现了社区成员间的连接,为社区整合提供了有效...

  • 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的社会融入--宗教“在地化”的个案考察

    关键词: 在地化  藏传佛教  社会融入  身份获得与维护  

    藏传佛教在汉族地区的发展日渐成为一种新趋势。本文通过对金塔寺在地方汉族社会的身份建构、信徒获得及信仰维护的动态过程的观察,认为金塔寺作为文化进入的一方,实现与地方文化价值的互补才是其"在地化"、避免在地方社会被边缘化的最终归向。这不仅是藏传佛教,或许也是所有宗教"在地化"的最终归向。

  • 论中国民间信仰的现代化转型及其限度

    关键词: 社会现代化  中国民间信仰  工具理性  适应性限度  创造创新  

    中国民间信仰兼具宗教与民俗的双重属性,是最具鲜明特色和持久生长力的地域性传统文化形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间生活面临着宗教性与科学性的观念碰撞和道路抉择,民间信仰也深陷于传统性与现代性交叠的社会时空变革的漩涡之中。如何走出价值多元主义的困境?这是中国当代社会传统信仰适应性变革的主题,也是发挥其积极作用的逻辑起点。基于全国2...

  • 我国网络宗教活动现状与民族地区的网络社会治理--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X市为例

    关键词: 网络宗教活动  西部民族地区  网络社会治理  

    当前网络宗教迅猛传播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本身较浓厚的宗教氛围下,传统宗教与互联网的结合,不断渗入信教群众的生活,影响着宗教信仰思维惯式和行为方式。近年来,涉及网络宗教事务的问题不断出现,而且呈现出复杂性和敏感性的特点,网络宗教治理已成为我国网络治理、宗教治理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西...

  • 从“释尊宣说《法华经》唐卡”的画面布局对《法华经》的解义与比较

    关键词: 法华经  如意藤  百喻经  经学解义  比较  

    从一幅"释尊宣说《法华经》唐卡"的赏析,可衍生出多种解读。仅就其定名问题,各界主张亦不尽相同,综合当前各家主张,约有"《法华经》说""《如意藤》说""《譬喻经》说"等三种。以往学界关于此问题大多从绘画艺术角度谈及,本文则试图从宗教学的经学解义与比较等两个层面分别对其进行剖析。首先藉由经文文献的考义与判读,细究其所涉及的各章节名目,...

  • 流动的图像意涵--蒙人驭虎图与财神牵象图的宗教意蕴分析

    关键词: 蒙人驭虎  财神牵象  图像意涵  宗教意蕴  

    蒙人驭虎图和财神牵象图,作为一组固定搭配的图案,普遍见于藏地寺院及宅院两旁的壁画上。他们一般被赋予祛除灾祸厄运、带进财富吉祥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今蒙藏民众对蒙人驭虎图的图像解释,搜集了蒙人驭虎图中所绘蒙古人索波拉贝(索波贝格益希)、都伽斋桑(都伽扎萨克)的传记、传说,认为这种诠释和另一种事部怙主三尊的解释方式一样,都是后...

  • “青海民族大学博士授予单位、民族学博士点启动仪式”综述

    关键词: 博士点  民族学  民族大学  单位  仪式  青海  综述  学术报告厅  

    2018年10月15日下午,我校在鸿文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博士授予单位民族学博士点启动仪式。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邮编:8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