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青海社会科学杂志

杂志介绍

青海社会科学杂志是由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主管,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青海社会科学杂志创刊于1980,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社会类。

  •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大意义的三个维度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科学社会主义  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定标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人类文明发展三个维度上来看,新时代凝结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艰辛探索,集中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开创、推进、发展不同时代的成就,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充分证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必将获得更多的支持和...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关系新论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由人联合体  理论张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关涉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社会发展趋向的时代展望,自由人联合体是对美好社会的终极追求,基本内涵的差异构成二者理论张力的存在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自由人联合体关怀人类命运核心议题、"问题意识"与改变世界思维逻辑,以现实利益为基通达路径的承继,成...

  •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价值期许与实践逻辑

    关键词: 新时代  价值期许  实践逻辑  

    党的报告在十三个地方提到了"美好生活",这是党的历届报告中从未出现过的。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需要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以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勇毅,力求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制度、发展无法满足需要之间的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美好生活"基于全面而真实的权利正义需要之上的新价值叙事。这种新价值叙事既是"美好生活"的价值...

  • 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的认同范式

    关键词: 文化强国  文化认同  认同范式  

    文化强国建设凸显于中国道路的价值理念与文化自觉的价值目标,指谓了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竞争力提升和强化的动态建设过程。与凝聚力和感召力相联系的文化认同力,以历史与现实的映照、民族与世界的融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演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逻辑",连接着凝聚与感召的归属和自觉,型构着"理论模式"与"思维图式"相统一的文...

  • 中华民族认同:“假西番”族群中的文化交融

    关键词: 民族认同  河湟地区  多元文化  

    作为藏区的东北边缘,河湟地区自古便为中华民族多元族群交往互动的交通要道。河湟地区同时也是藏区入口和丝路走廊的复线,多种文化圈的相互作用使得不同族群在适应走廊地带多元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发生了多种文化的交融。历史记忆了文化交融的族群演绎,"假西番"族群文化交融的历史脉络,以四大文化类型中的"假西番"三种解释与写法,指涉藏区边缘...

  • 中国共产党认同:青海藏区社会变迁进程中的乡村治理

    关键词: 政党认同  社会变迁  乡村治理  青海藏区  

    乡村治理指谓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乡村社会环境的改善以及物质精神水平的提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认同达致的基础性要件。社会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生长于治理方式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化转型,阐发于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交互性变革。聚焦青海藏区社会变迁中的乡村治理,村镇布局、生态...

  •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民族认同

    关键词: 文化  软实力  民族认同  

    文化软实力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文化亲和力、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能力的文化价值表达。民族认同内含民族成员对所属民族的理性认知、情感依附与心理归属。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与民族认同命题的强调,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交融交锋的历史脉络和时代凸显。文化软实力与民族认同息息相关、内在契合,作为...

  • 藏区宗教认同的形成及其历史表现特征

    关键词: 藏区  藏族社会  宗教认同  

    宗教认同作为社会认同的一种标识,以共同的宗教信仰心理、宗教信仰行为以及宗教信仰氛围为纽带,把具有共同地域、共同宗教信仰和共同宗教文化心理的人们或族群无形地凝聚在一起,起着对内"求同"和对外"识别"的功能,影响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态及其社会身份的塑造与建构。本文运用宗教社会学相关理论,通过文献梳理和历史的纵向考察,客观阐述了藏...

  • 社会流动下的藏族婚姻变化——以青海化隆县三个藏族脑山村为个案

    关键词: 社会流动  藏族  婚姻  变化  

    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藏族古老的婚姻模式受到冲击和影响,婚姻观念、婚姻成本、婚姻稳定性、婚姻圈等方面都发生了诸多变化,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探讨这些变化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及相关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对倡导正确的婚恋观、引导藏族婚姻向现代婚姻模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一带一路”中的安全鸿沟解决:和平与发展协同增效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 安全鸿沟  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势头良好。但同时沿线地区三股势力长期盘踞。随着中国海外企业投资不断扩大,其面临的安全需求也陡然上升。传统的国家安全力量在关键时刻能够担负紧急救援任务,但常态化的安全供给仍显不足。私营安保公司等安全市场化的运作,虽然面临法律、装备等问题,但促进安保供给市场化的健康发展在目前一段时间内是解决常态化安全供给...

  • “一带一路”的哲学内蕴及其战略价值

    关键词: 意识形态话语  人类解放  共同体  正义哲学  

    "一带一路"既是我国意识形态话语的重要创新,也是我国外交方略与全球治理的"新战略、新工程、新实践"。基于哲学的分析框架能够有效地厘清其思想脉络、价值旨趣与实践指向:历史观上,人类解放构成"一带一路"的价值旨归与实践旨趣;本体论上,"一带一路"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当代阐述与中国话语,对于消解"虚假的共同体"的魅惑与构建"真...

  • 生态文明视域下科技发展的理性审视与出路

    关键词: 科技生态化  生态文明  科技双重效应  生态理性  

    科技发展对人类具有双重效应,它一方面促成了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为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创造了重要的现实条件;另一方面,也使人类面临着生存环境遭到威胁的窘境。究其根源科技发展负效应是现代工业文明形态下资本主义在制度层面、"反自然"的科技价值观在观念层面以及具有"反生态"性质的征服型科技在器物层面共同造成的。只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阈下绿色发展方式形成路径探析

    关键词: 绿色发展方式  科技创新  制度创新  文化创新  

    绿色发展方式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强调资源能源的节约高效循环利用,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同于依靠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需要政府、立法司法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体积极参与其中,以科技创新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加强生态环境治...

  • 基于AHP和PSR的海洋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关键词: 浙江海洋  生态安全  动态评价  psr  ahp  

    精确地掌控海洋开发的程度、客观地评估当前的海洋生态状况是浙江海洋强省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在遵循指标选择原则和比较评价模型的优劣之后,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指标体系,并且通过AHP分析法对近年浙江海洋生态安全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浙江海洋生态安全处于一般状态。从减弱生态安全压力、修复生态功能和加强响应效率三方面提...

  • 民众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及作用机理

    关键词: 社会核心价值观  国家治理  公共管理  良治  

    理论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政治性理念,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如何,尚未有充分研究。本研究试图以实证的方法回应这一内在问题。基于2014年1604人的城市居民调查数据,发现民众在价值观的认同上存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发现,核心价值观认知分为个体、秩序、社会、国家四个递进的层面,与国家治...

  • 党的十八大以来标本兼治反腐败战略之解析

    关键词: 标本兼治  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  

    指出标本兼治是我们党管党治党的一贯要求,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必须深化标本兼治。由此,近年来一直为学界关注并颇为困惑的反腐败"治标""治本"的关系问题不再是问题。实际上十八大以来中国反腐败始终没有背离标本兼治的原则,只是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和要求作出科学的战略抉择,确立了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当前进一步推进反腐败的...

  • 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需把握好的重大关系

    关键词: 协调推进  重大关系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从世界眼光、战略思维、人民立场出发,将实践论、发展论、辨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努力做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契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配套、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统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最大限度减少阻力,全面协调推进。

  • 数据开放、社会参与和政府预算监督

    关键词: 大数据政府预算  预算监督  数据开放  

    区别于以往的政府预算监督模式,新时期政府预算监督的顶层设计应引入大数据的思维,运用大数据加强政府预算监督成为必然的选择。为此,将数据开放、社会参与和政府预算监督机制创新这一焦点问题联结起来,旨在分析大数据推进政府预算监督的发展趋势以及制约因素,并积极探索一种强化政府预算监督的实现路径,以期实现大数据与政府预算监督的有效结合...

  • 农村宅基地退出制度的源起、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关键词: 宅基地退出  制度经济学  源起  困境  路径选择  

    当前,农村宅基地不合理利用问题已经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宅基地收回"、"宅基地流转"和"宅基地退出"三种方式。通过论证发现,宅基地退出是在当前制度框架内的最优选择,同时,当前我国宅基地退出制度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政府积极推进但农户参与热情不高、退出补偿难以体现未来价值、农村体制改革的关联性...

  • 论青海文化产业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基于产业间关联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青海  文化产业  新型城镇化  

    无论是产业升级还是城镇化率的提升都离不开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则依赖传统文化的支撑。以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和途径为基本思路,基于优化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说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又助推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步伐。

  • 体验经济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为例

    关键词: 体验经济  非物质文化遗产  澳门  旅游开发  

    体验经济就是以企业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出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和值得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理论体现了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对澳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做好产品设计,深度挖掘整合,融入科技元素;搞好创意传播,找准沟通元,提升游客体验度;加大人才培养,开设专业课程,鼓励本地居民参与。

  • 中国贫困治理三十年:价值、行动与困境——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关键词: 贫困治理  价值诉求  实践困境  

    中国的贫困治理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验"。通过对国家层面的关于贫困治理方面的文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认为,贫困治理的"中国经验"是基于相应的政策制定的价值诉求,在政府主导下阶段性地推进市场经济发展、注重多方社会资源的整合、在开发式扶贫的同时瞄准对象不断区域化等方式得以获取的。同时,贫困治理的...

  • 中国养老政策的演进与绩效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养老政策  绩效评估  精准化  

    养老政策是政府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为保障老年权益而制定的政策规范,对于完善养老服务和开展养老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978年以来中国养老政策体系经历了初步创立、调整前行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呈现出从救助到服务、从一元到多元、从特殊到一般的发展导向。总的来看,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养老政策体系框架,老年权益得到了有力保...

  • 犯罪人还是被害人:清代亲属相犯案件中的缘坐犯

    关键词: 清代  亲属相犯  缘坐犯  

    清代法律由于缺乏亲属相犯不适用族刑(缘坐)的明确规定,难免出现被害人为犯罪人缘坐的情形。同时,由于亲属相犯案件中的缘坐人身份模糊,既是犯罪人又是被害人,是否该罪及亲属,总是一个司法难题。因此,此类案件总是作为特例来看待,正常的司法程序被打破,导致司法个别主义,从而在根本上损害了法律的形式化发展。

  • 死刑案件证据适用实证研究——以200件故意杀人罪判决为例

    关键词: 死刑  故意杀人  证据适用  证明标准  

    死刑作为一国最严厉的刑罚手段,保证并提高死刑判决的质量显具正当性。"提高判决质量",其首要含义就是确保证据适用的正确性。以故意杀人罪案件为例,依据中国裁判文书网随机选取近5年的死刑判决文书200份,对其中证据采信进行分类,能够总结我国现阶段故意杀人罪案件死刑判决证据适用方面的相关规律及其背后的司法考量。就其中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 论建设用地分层利用制度之理论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 建设用地  土地分层利用制度  必要性  可行性  实践基础  

    土地的分层利用趋势对传统物权理论提出了挑战,物权理论之扩张为解决土地分层利用问题提供了理论上之可能性。建设用地分层利用制度适应了土地从平面向立体发展的历史需求,在建设用地分层利用条件下,各分层空间范围因具备经济价值和收益可能而可以成为独立的物权客体。因此,建设用地分层利用制度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可以在立法上予以科...

  • 古典主义的建设与坚守——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关于文学论争的学术史意义

    关键词: 学衡派  科学主义  古典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  

    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关于文学思想的理论论争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基于人文主义立场,对科学主义思潮的批评;二是基于古典主义立场,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批评。在对文学革命的批判和修正的论争中,学衡派成员提出了自己对于建设新文学的古典主义的主张。通过学衡派的传承与辐射,古典主义文学思想对后世京派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一道独特的古典主义...

  • 先秦两汉诗教观对中国古代戏曲的影响

    关键词: 先秦两汉  诗教观  中国古代戏曲  

    先秦两汉形成的诗教观,以诗乐关系、"风化"说、"讽谏"说为基本内容,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诗文之外,中国古代戏曲因有音乐曲调这一要素,受诗教影响尤深。一方面,元明清的戏曲评论往往依托诗教观,以儒家诗教中"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的思想评判戏曲,以示褒贬。另一方面,诗教观深刻地影响了元明清文人的戏曲观念,这...

  • 李健吾自然主义文学批评思想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关键词: 李健吾  自然主义  文学批评  

    学术界对于李健吾文学批评思想的研究,目前基本囿于"京派批评"或"印象式批评"的模式久难突破。造成如此困境之因,大致有三:一则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纯美追求不太符合当时特定语境中的文艺政治审美需求,如果将其还原到历史现场去审视,难免会受当时主流的价值观影响;二为当下学术界据二手资料做研究的不良风气使然,从二手资料阐释出的结果严重背...

  • 试论中国各民族文化连续体

    关键词: 多元一体  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  文化连续体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各民族多元一体"可以理解为"政治一体,文化多元";中央高层提出"构筑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文化认同",希望在"文化多元"中找到重叠共识。本文提出"中华民族文化连续体",尝试在多元一体的"一"与"多"之间"致中和",找到并育不悖的平衡。

  • “史识”新变催生近现代史法的革新

    关键词: 近现代  史识  话语重构  史书编纂  

    史识与史法(史书编纂)是中国史学的经典命题,近现代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围绕史识话语构建、史识和史法关系有着深入的探讨和解读。近现代不同时期史识话语、内涵与方法皆随着时代的变动而有新的诠释,对"史识"和"史法"关系的理解也更全面和深刻。鸦片战争后的史识观,还不能超脱传统史识观的桎梏,故其史识观呈现出新旧话语拼凑、混杂的特殊状...

  • 社会学视角下的战国士阶层社会流动

    关键词: 战国  士阶层  社会流动  

    士人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战国时期所进行的活动,可概括为"社会流动"。战国士阶层社会流动有垂直流动、水平流动、代内流动、代间流动等几种方式。其中,垂直流动尤其是向上流动,是显著的流动方式。士人实现向上流动的途径包括从师、游说、引荐、国君招贤等。士阶层社会流动是对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作出的积极回应,同时也表明,战国正处于中国古代...

  • 身体文化特征及其对体育运动的启示

    关键词: 身体文化  体育运动  身心二元论  阶层  性别  种族  文化习俗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身体文化的特征及其对体育运动的启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作为人类存在本质证明的身体,其中心性却长期以来被遮蔽、被贬损;身心二元论是关于身体文化的主流思想,在身心二元论里,身体处于附属的地位,由此也导致了诸如阶层歧视、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等弊端;身体对文化习俗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文化习俗对身...

  • 学人风采

    关键词: 呼和浩特  内蒙古  语言学  

    纳日碧力戈,男,1958年10月生,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语言学博士。

  •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举办“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理论研讨会”

    关键词: 社会科学院  青海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学习  神理  实践探索  思想理论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1月7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在西宁举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理论研讨会”。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上滨河路1号,邮编: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