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青海社会科学杂志

杂志介绍

青海社会科学杂志是由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主管,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青海社会科学杂志创刊于1980,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社会类。

  • 人类世:地球史中的人类学

    关键词: 人类世  地球史  智能圈  人类第四期  新人类学  

    科学家提出地球在第四纪后半期迈入因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表发生巨大改变的“人类世”。与地学年代的时空坐标相对应,随着生存方式的变异和技术手段的扩展,可以说人类物种也进入了自我演变的第四期。在这一时期里,不但工业化食品生产与化工能源的急速耗费造成地球环境极度变异,“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即“脑机融合”(BCI)等电子装置的...

  • 透视与反思:敦煌文献所见吐蕃买卖契约研究——兼论唐蕃之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 吐蕃  买卖契约  契约制度  法律文化  

    吐蕃占领敦煌时期的契约文书的程式和要件完整,反映出吐蕃王朝较为完备的契约法律制度。其中的土地、牲畜和奴婢的买卖契约深受唐制的影响,因而在形式、内容和订立程序上都与唐代买卖契约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吐蕃的畜牧业经济相对发达,围绕牲畜形成了买卖、租赁等多种形式的契约法律关系,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吐蕃买卖契约反映了唐蕃在文化...

  • 卓尼藏语地名研究

    关键词: 地名  卓尼  自然生态  人文地理  历史变迁  

    地名被称为是反映一个地方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它可以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是地方历史与文化生态的“沉淀”。本文依据2007 年以来课题组在卓尼的多次实地调查,结合20世纪80年代年该地区的地名记录资料,解读卓尼境内现存主要地名,试图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汉藏边界的以地名为中心的自然与文化生态的解读提供一种特殊的范式。

  •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生态意蕴的当代确证——“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的生态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是当代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何对其彻底化解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延续。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揭示出,主体“实体化”导致的人对他人的控制是人控制自然的深层根源,克服主体“实体化”、消解人与人对立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克服主体的“实体化”和消解人与人对立奠定了思想价值信念基础,而“一带一路”则是这一...

  •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制造业产能合作研究

    关键词: 制造业  产能合作  实践路径  

    制造业产能合作既是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创新模式,也是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飞跃的路径选择。“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制造业产能合作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仅靠资本输出的海外产能合作方式,将中国制造业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有机融为一体。为了更好地探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产能合作方式与规律,本文深入剖析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制造业产...

  • 青海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

    关键词: 青海企业  走出去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青海应顺应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在沿线国家进行投资和贸易,拓展国际市场,使企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官”,进而带动产品、设备和劳务输出。

  • 东西部地区之间生态补偿的宪政经济学分析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宪政经济学  制度规则  公共产品  自然资本  

    宪政经济学将生态补偿视为制订规则的活动,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类似于法律与产权制度,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框架之一。由此,分析生态环境的三重维度,即作为制度规则、公共产品与自然资本的属性,构建东西部地区之间生态服务供给的林达尔自愿均衡模型,指出东西部地区自然和生态条件的非对称性及各自的地理区位确定了西部地区自然资本的投资与生态环...

  • 论三江源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制度设置问题

    关键词: 青海  三江源区  生态畜牧业  制度设置  藏族传统文化  

    对于三江源区而言,制度设置所应有的协调、约束、惩戒的作用尤显重要,这是由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极端脆弱性和实行市场经济的各种弊端决定的。回顾三江源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现代历史,制度设置上的艰难探索值得称道,所取得的成果需要肯定。但是,其中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教训,特别是在如何解决草畜矛盾、确立经营体制等问题上制度设置的不谨慎、不...

  • 进步、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对科学有效性范围的考察

    关键词: 进步  科学  科学主义  科学精神  

    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主张"进步"作为价值,认定科学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的钥匙.当然,科学在实现进步过程中的意义是不可否认的,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认真审视:如何确定科学在进步中的效用范围?如何消解科学主义思潮、建构科学精神,进而确保由科学带来的进步是属人的进步?这就意味着为科学划定有效性范围是一项不能不重视的必然...

  • 网络拟态环境视阈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然风险与应然治理

    关键词: 网络拟态环境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风险  治理  

    新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必须要耦合网络拟态环境。要重视网络拟态环境对国家意识形态权威性的消融风险、对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失语风险,重视西方意识形态对网络拟态环境的侵蚀风险。要下气力以阵地姓“马”策略、运行环节策略、监督保障策略治理风险,净化网络拟态环境,构筑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铜墙铁壁。

  • 伦理视角下我国乡村德治的实践逻辑

    关键词: 德治  乡村振兴  伦理价值  

    目前,我国提出健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其中德治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从文化价值层面为乡村社会治理实践提供支撑。德治通过其所具有的协调、约束和凝聚功能,破解乡村治理集体行动力不足的困境,这既是德治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的起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方法论。纵观历史发展脉络,乡村地区一方面保留了传统德治文化,另一方面面临现代化发展...

  •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演变与发展——以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的考察

    关键词: 农业基础设施  政策变迁  中央一号文件  

    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农村改革以来,历年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安排,集中反映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思路的变化。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为研究起点,以历年涉农中央一号文件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演变,探讨实...

  • 外资商业引进回顾与我国商业发展展望

    关键词: 外资商业  外资商业政策  商业发展  

    在回顾我国外资商业引进政策调整六个时期的基础上,将外资商业进入我国划分为相应的六个阶段,即产销结合渗入阶段、试点违规涌入阶段、试点违规清理阶段、抢滩布局黄金阶段、规模化快速扩张阶段和调整创新阶段。在外资商业进入的试点阶段出现了违规进入问题,扩张阶段出现了产业安全问题,调整阶段出现了退出、关店及价格欺诈问题。在问题分析的基...

  • 新经济地理学下青海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研究

    关键词: 新地理经济学  产业转移  集聚力  分散力  

    承接产业转移是青海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空间结构是集聚力与分散力的合力结果,以此为指导,本文从生产成本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市场接近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共享匹配效应分析了青海省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集聚力,从生产要素的非完全流动性、空间成本、市场拥挤效应、心理预期分析了青海省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分散力,基于...

  •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青海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农业  供给侧  乡村振兴  青海  

    青海省在乡村建设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三农”问题有独特的地区性和历史性等掣肘问题,以及高原农牧业特色下的生态环境问题,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不平衡等尤为凸显,势必要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

  •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研究

    关键词: 电信基础设施  共建共享  机制构建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目的是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构建通信业共建共享机制是基于通信发展现状,正确分析共建共享推进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合理有效的共建共享模式,探索实施高效的监管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建立科学公正的效益评价机制,引导企业实施共建共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信业共建共享机制应该以相关领域现有的重要文献为基础...

  • 精准养老的政策供给、地方实践与可为路径

    关键词: 养老政策  精准养老  需求分化  养老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不断突出的养老问题,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养老政策。基于对相关涉老政策文件进行的系统梳理和针对性分析,发现在政策供给层面一定程度上仍遵循着应急、普惠、条块和模糊的逻辑,而在前瞻性、差异化、衔接性和具象化层面存在着发展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精准养老”的思想,并结合河南...

  • 西部农村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及行为选择

    关键词: 养老体系  家庭功能  政府职能  社会工作  西部农村  

    西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迁、家庭结构小型化、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等致使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从而导致其养老局面严峻。本文立足于在西部农村收集的一手质性访谈资料,从家庭和国家两个维度对当前西部农村养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在整体上明显弱化,但是国家的宏观政策体系以及家庭的自适应功能使得家庭仍然是养老供给主...

  • 市场产权的文化嵌入性:一项基于热贡唐卡产权构造的社会学阐释

    关键词: 产权  热贡藏区  文化产业  

    在西方经济学分析框架中,产权制度的健全化与明晰化是地方市场能够顺利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由于历史上延承的宗教权威与家族集体性生活惯习使得热贡藏区唐卡产权构造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产权形式。通过对产权概念的理论梳理,在比较的框架内厘清不同学科理解并描述的多元化产权形式,从理论梳理与田野观察两方面讨论当前商品化唐卡所呈现出来的模糊...

  • 网络时代知识产权保护与资源共享面临的冲突及其破解——基于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热点

    关键词: 网络时代  知识产权  资源共享  冲突  破解  

    知识产权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增进人类福祉的宝贵资源,也具有传播共享的文明品格。然而在一定时期、地域内保护知识产权人的知识产权并为之带来一定财产收入及名誉认同可能妨碍知识成果的共享普及。网络空间中对知识产权信息的复制、转载、引用及使用可能侵犯了尚在保护期的知识产权人的财产及名誉权益,反映出知识产权保护与资源...

  • 非国家法在国际民事纠纷解决中的适用问题研究

    关键词: 法律选择  法律适用  非国家法  当事人意思自治  

    近年来,国际私法学界给予了非国家法较大程度的关注。随着国际民商事纠纷中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如何使非国家法得到科学适用,才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非国家法具有超国家的性质,且主要围绕国际民商事争端的解决,要促使它更好地发挥效用,首先需认真总结现有的实践经验,发掘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揭示其与一国冲突法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 致毙“辱母”者正当防卫之证立

    关键词: 法律拟制  特殊防卫权  一般防卫权  防卫过当  互蕴关系  

    致毙“辱母”者不是自我司法的权利滥用,而是在行使法律赋予的自卫权。刑法第20 条第3 款是法律拟制,杜某等人的行为论以非法拘禁,并不改变其系实质的绑架行为的性质,可以实施特殊防卫;防卫行为具有社会相当性,不存在行为无价值;即使存在重大损害的结果无价值,但是既不能归因,也不能归责于于欢,阻却构成要件符合性;防卫行为与防卫结果之间不具有...

  • 校园性侵未成年人防范的多维路径

    关键词: 校园性侵害  性教育  犯罪者信息公开  救助  

    近年来,由于未成年人性知识的匮乏以及师长作案、犯罪行为隐蔽等原因,校园性侵害事件频频发生且受害人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这类事件不仅阻碍了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本文从保护未成年人受害人权利角度立场,从犯罪者、受害人、监护人以及社会司法四个方面分析校园性侵害案件产生原因,并从提升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

  • 多发性侵财类犯罪侦查对策研究——以西宁市为重点

    关键词: 打击犯罪新机制  视频侦查  合成作战  轨迹侦查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多发性侵财类犯罪始终高发。有数据表明,西宁市侵财犯罪发案率始终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尽管打击效果不错,但发案数有增无减,计划经济下的静态侦查已无法应对市场经济下的动态犯罪。在认清打击此类犯罪所面临困境的基础上,转变观念、开拓思路,融合传统侦查手段和现代科技方法,提出适应当前形势的侦查对策势在必行。

  • 作为批评概念的“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  批评实践  历史化  概念肌理  阐释难题  

    批评实践中的“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概念,长久以来显得粗略和本质化;它应该表现出来的历史化底蕴和内在肌理,也一直显得模糊不定。这一概念的诸多义项,实际上都植根在文学史的遗留论域,阐释的概念、资源和结构,以及叙述的混沌与罅隙等所构成的互文系统中:“20 世纪”已经具有了区别于传统“时间”的内质、结构、特征和意义;处在阐释方法、独...

  • 鲁迅及其作品在印度尼西亚的传播与接受

    关键词: 鲁迅  印度尼西亚  印尼华人  文学传播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是现代中国文学的旗帜,是20 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其作品早已传入印尼并被翻译成印尼文,印尼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鲁迅的作品。然而,鲁迅在印尼的传播仍然是小众范围的,作品的传播也主要集中在小说方面,与他及其作品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传播和接受不同,在印尼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新世纪以来,随着印...

  • 隋唐咏河湟诗的文学及“诗史”价值

    关键词: 唐代  咏青诗  河湟  诗歌创作  

    唐代是咏青诗的辉煌时期和第一个高峰,河湟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和军事上的重要性成为唐代诗人关注的焦点,他们用多彩的诗笔展现河湟地区的自然风光、社会历史和风土人情,描写唐朝与吐谷浑、吐蕃的战和关系,表达对西部安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企盼。隋唐咏河湟诗既有诗的璀璨光芒,又有史的独特价值,在青海文化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 陶器:华夏史前文明的载道之器

    关键词: 陶器文明  技术媒介  象形媒介  宗教媒介  意象媒介  

    从“泛媒介论”的视角来看,陶器是一种开启人类文明的器物媒介。就陶器对于华夏文明的开启意义而言,从其生成来考证,陶器就是华夏先民们用人类文明的圣火赋予泥土以灵光的一种技术性的器物媒介,即“陶器技术媒介”;从其形制来考证,陶器就是华夏先民们用来象征或延伸以人体器官为主、以动物器官为辅的一种象形性的器物媒介,即“陶器象形媒介”;从...

  • 传播与认同: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关系范式

    关键词: 新时代  文化强国  文化传播  文化认同  关系范式  

    “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赋予中华民族培育高度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使命。“建设-传播-认同”的关系范式生发于文化强国建设“时代场”与“问题域”交织的实践场域。文化软实力承载着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意旨,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础凭借。作为软实力得以生成的心理基础,文化认同以“情感归属”“自由...

  • 新时代国家社科基金制度规范体系探析

    关键词: 国家社科基金  制度规范  现状  主要问题  

    经过近四十年的经验积累和“立改废”实践,我国国家社科基金制度规范体系已初步形成,这些制度规范体现并遵循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关照实际,面向问题,对于规范国家社科基金的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国家社科基金制度规范体系还存在制度效力整体不高、修订废止不够及时、制度未能全面覆盖等...

  • 社会变迁视域下的青海蒙古语地名演变

    关键词: 青海  蒙古语地名  变迁  

    青海蒙古语地名发展史是青海蒙古族历史、社会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青海蒙古语地名及地名文化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3 世纪,甚至可以更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地名表现出极其复杂的特征,有些地名正在消失, 有地名逐渐被固化, 也有新地名形成,这与青海蒙古族社会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 学人风采

    关键词: 文学研究会  多民族文学  中国作家  博士生导师  文学人类学  协会会员  国家社科基金  重大项目  

    徐新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

  • 征稿启事

    关键词: 征稿启事  学术理论期刊  人文社会科学  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科学院  历史问题  民族特色  

    《青海社会科学》创刊与1980年,是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现为双月刊,大16开,204页,单月30日出版。本刊坚持学术性、理论性、思想性和创新性,既重视基础理论、历史问题、全国问题的研究,更重视应用理论、现实问题、青海问题的研究,突出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优先发表学术上有创新、勇于探索、有独到见解的论文,侧...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上滨河路1号,邮编: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