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论坛杂志是由青海民族大学主管,青海民族大学主办的一本省级期刊。
青藏高原论坛杂志创刊于2013,发行周期为季刊,杂志类别为文化类。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藏族 一妻多夫制 成因
一妻多夫制不仅是种古老的婚俗,而且作为藏族中一种特殊的婚姻形态,迄今仍流行于青藏高原地区。一妻多夫制的成因首先受生态条件的限制,然后陆续受到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多维度"是当前最有效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因素并非大杂烩式的堆积,而是一种层次分明,有重节点、次节点之分的"宝塔"形状,其中与生态条件相捆绑的土地制度位于宝塔...
关键词: 青藏两地 传统晒盐村落 利用 保护
澜沧江流域的上游和源头,均分布有盐场或盐田,其中青海省囊谦县境内有8个盐场,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境内有盐井盐田,两地直线距离400公里,但是均采用晒盐技术。围绕盐的生产、运销和贸易,两个地区均形成了重要的晒盐村落,其中囊谦县境内的多伦多村和芒康县境内的上盐井村,依次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而这两个村落的入选均和当地有重要的盐场直接相关...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生存策略
本文以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的河谷居民“戎巴”为对象,考察其适应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策略。核心调查点是贡嘎县的杰德秀镇和扎囊县的桑耶镇,辅助性调查点是周边的其他乡镇和村落。在第一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的分析,主要对195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适应情况进行梳理和比较。首先,从谋生方式的角度,将河谷居民的内部结构划分为宗教职业群体、...
关键词: 民族学 口述史 研究现状
口述史,作为社会记忆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本身具有着亲历性、记录性和叙事性等特点,从一开始就被人们广泛应用。20世纪40年代,现代意义的口述史研究开始兴起,通过口述方式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被诸多学科借鉴运用。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已成为"人人皆用之法","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学、新闻学、医学等诸多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
关键词: 宕昌 马土司 传承与变迁 历史源流
宕昌马土司承袭延续长达584年之久,是甘青地区土司中存在时间最长、管辖范围较大且影响深远的土司之一。基于历史资料和现存马土司后裔中的手抄家谱资料,论述宕昌马土司历史传承、变迁、源流,对于了解马土司家族的历史演进,对明、清以来宕昌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和甘肃地方史、甘肃藏族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明代 西宁卫 镇戍 屯田 河湟社会
明朝初年,随着西宁卫的建立,河湟地区的屯田逐渐展开。明中叶以降,西宁卫军屯走向衰败,民屯地位上升。同时,由于东蒙古诸部陆续进入“西海”,西宁卫的防御体系更趋严密,堡寨、边墙得以增筑。经过西宁卫的移民垦殖和长期镇戍,河湟边地各民族的交流互动和杂居局面得到加强,促进了军事型堡寨社会和屯戍文化的形成。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世界文化遗产 唐蕃古道 青海段
唐蕃古道是近年来国内关注度和知名度较高的线性文化遗产之一,当前,西北五省区正在积极开展联合申遗的前期准备工作。面对申报手续繁复而竞争激烈的申遗形势,本文从文化线路视角对唐蕃古道青海段的申遗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西藏 语言资源 科学 传承 保护
西藏语言资源丰富,有10余种语言。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西藏语言资源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存在诸如调查研究不深入、轻语言功能调查和对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关注不够等问题。当前,对西藏的语言资源可从五个方面进行科学保护:树立语言资源观和增强语言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科学保护语言资源的法制保障;高度重视母语教育;充分利用语言...
关键词: 热贡年都乎 传统村落 文化空间
近年来,学术界对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热度不减。本文以热贡年都乎村为田野点,以地理空间切入,从年都乎村的空间结构、民俗文化、精神信仰空间等方面展开研究,描述年都乎村历史条件下的屯堡格局和空间局促下的人口外溢现象、独特的民俗文化空间和精神信仰空间。
关键词: 庙会文化 社会生活 文化传承与保护
庙会是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庙会是反映民众物质和精神的社会生活体现。因为从庙会中可以窥见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传承民众的集体记忆和彰显民众对村落空间变化的理解。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庙会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庙会研究的优点与不足,为后来的庙会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 清前期 藏传佛教 喀尔喀蒙古 罗卜藏丹津 大一统王朝
早在入关前,出于政治的考虑,后金政权统治者便制定了尊崇藏传佛教的政策,让藏传佛教成为满、蒙、藏之间极具容纳力的粘合剂或者润滑剂性质的纽带和媒体,以实现联合蒙藏,入主中原的政治意图。入关后,以达赖为代表的西藏宗教势力以其强大的宗教影响力,影响着清王朝疆域内西藏、天山南北以及大漠内外的政局和藏传佛教信徒的人心,不利于清朝皇帝实现...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寺规文献 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关于藏传佛教寺院寺规文献的相关研究中,收集的资料为数不多,且部分资料并未对外公开,导致现有的学术研究不够深刻,仅有的相关论文也都是从法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因此很多学者对此选题的关注度不高,认识度不够。本文主要叙述国内外寺规文献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成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 拉卜楞寺 实物符号 象征意义
拉卜楞寺"勒尔宗"是祭祀神灵的一种宗教仪式,祭祀者通过向年、鲁、赞等世间神灵敬献各类丰厚的祭品,以求神灵护佑,免除疾病、灾祸以及自然灾害等,从而达到献祭者平安、丰产的目的。仪式中的祭品,包括"伊"、"勒"、"堆"、"朵尔玛",等实物,具有显著的符号和象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拉卜楞寺"勒尔宗"仪式中各种祭祀品的实物属性分析和考察,探讨作为神...
关键词: 大佛寺 宏觉寺 金塔寺 历史 现状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有所变化。藏传佛教团体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和改变。本文尝试对地处于西宁市区的三座藏传佛教寺院——大佛寺、宏觉寺与金塔寺进行比较,探讨都市中藏传佛教寺院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 藏传佛教 法器 类型 特性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中法器是标识神像诸尊的意愿和功德,亦是认知藏传佛教神灵图像的主要标志。法器同时还体现出佛教的基本理论和事业通过造像的艺术手法进行象征性的表述。在藏传佛教图像资料中法器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价值。本文将众多的法器根据其种类进行体系化的分类,并根据佛教仪轨对其特性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艺术社会学 热贡唐卡 署名
艺术"生产者"以自己的"署名"标记作品的完工和产生,这一司空见惯的艺术生产行为在热贡唐卡画师群体中逐渐显现,同时预示着唐卡由宗教圣物向艺术品、商品的转变,画师由无我的隐遁转向对名望的追求。热贡唐卡的"署名"现象离不开消费者的需求以及画师对于品牌的塑造,这其中又包括画师对自身风格体系的维护,以及通过劳动分工等方式对经济效益的追逐...
关键词: 竹巴噶举金鬘 唐卡叙事方式
本文以西藏昌都康巴寺藏“竹巴噶举金鬘”系列唐卡之藏巴嘉热·耶西多杰传记唐卡为主,结合传记文本详解画面内容;并通过图像风格学角度简析绘画特征同时,从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方式分析藏族艺术家是如何以图文同步的形式达到叙事的目的。
关键词: 唐蕃古道 语言调查 社会文化 青海 评介 民族 镜像 吐蕃王朝
“唐蕃古道”是一千多年前中原地区与西藏吐蕃王朝之间进行政治联系、经济文化往来的交通要道,从唐朝的京都长安出发,途经今甘肃、青海两省,直达吐蕃国都逻些(今拉萨市)。专家们把这条古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是指从唐朝京都长安到鄯城(今西宁市);西段是指由鄱城到吐蕃国都逻些这条道路。可见,鄭城是唐蕃古道西段的一个重要古城,是唐蕃古道西段...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邮编:8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