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社会科学辑刊杂志

杂志介绍

社会科学辑刊杂志是由辽宁社会科学院主管,辽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社会科学辑刊杂志创刊于1979,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教育类。

  • 认识论中的四肢交互结构--广松涉《存在与意义》解读

    关键词: 广松涉  认识论  四肢结构  能知  能识  

    广松涉的认识论哲学基本范畴包括了经验感受中显相所与和意义所识、认知的个人能知和理性能识,这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感知和建构意义的整体。能知,总发生于个人的感性经验,是显相的所与和意义的所识关系的共轭同体。认知中的能识的缘起则是一种并不属于身体的抽象主体理性结构,理念性的能识则是一种不属于任何个体的"某人"。这个"某人"不是外在的...

  • 话语哲学与意志表达

    关键词: 话语  话语权  话语哲学  意志表达  现代性  

    话语哲学所探讨的是话语者借助语言形式所欲表达的意志是怎样的,以及言说者表达其意志的正当性基础为何的问题。表达其意志是话语哲学得以建构的人性基础,正当地表达其意志是话语哲学得以存续的道德哲学基础。当社会安排给予每个人更多地表达其意志的机会时,如何正确而正当地表达其意志就成为了话语哲学所必须探讨的问题。每个个体获得表达其意...

  • 比较哲学的时代内涵与创新愿景

    关键词: 比较哲学  方法论  开放性  时代性  哲学创新  

    比较哲学研究试图把握不同哲学史语境的交互主体性,贯通哲学互释和相互理解的空间,体现出一种世界哲学气质。这项研究将"他者"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我与你"的关系,在"我与你"的对话中形成破壁之思。这种贡献是我们时代需要的思想创造,从概念、问题、方法、对象化等多重维度明确体现了创新意识,在哲学史深处与文明交融关节点上展现了我们时代应有的...

  •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城市和市民社会的建构

    关键词: 城市  历史理论  城乡分离  无产阶级  市民社会  

    城市和市民社会生活的关系绝非清楚而单纯的。马克思认为,城市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梦幻和革命的中心。由此,我们原来对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那种熟知便显得不够充分。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城市与历史主体、城市与乡村分离或结合的关系。因为现代城市(主要是区别于东方的西方城市)是资本积聚与社会分配、国家控制与市民自主性冲突的焦点,所以一旦...

  • 生产力与消费力矛盾运动--马克思解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第五种视角

    关键词: 社会发展规律  生产力  消费力  矛盾运动  

    除社会形态、经济形态、人的自由程度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等分析视角之外,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解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第五种视角,据此人类社会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段:第Ⅰ时段,生产力落后于消费力,生产力制约消费力的发展;第Ⅱ时段,生产力超越消费力,消费力制约生产力的发展;第Ⅲ时段,生产力与消费力均衡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

  • 基于“他者”问题思考的资本主义伦理--政治批判--论伊格尔顿的“伦理学转向”

    关键词: 伦理学  他者  想象域  象征域  真实域  

    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面对21世纪这一全新时代景观所出现的诸多问题,通过聚焦伦理学研究,试图回应当下"左派如何思考与行动"这一严峻问题。伊格尔顿的伦理学研究主要借用拉康精神分析的语境与框架,以想象域、象征域和真实域三个基本范畴来厘清并重新审视西方伦理学的演变,通过对自我与他者关系问题的研究思考了新主体与社会主义...

  • 澳门文学与汉语文学的后现代感兴

    关键词: 澳门文学  汉语文学  后现代感兴  

    澳门文学在特定的政治背景、地理状貌、经济结构、人文环境与人际关系的影响下所表现的漂动感、无定感和悬置感等后现代人生体验都属于澳门经验,是中国经验中非常特别的一类。澳门经验成为汉语新文学领域不可忽略而且也不可取代的经验表达,这也是澳门文学对于汉语新文学所作出的独特贡献。澳门诗歌和澳门戏剧在这方面收获颇丰,成为汉语新文学界...

  • 抗战初期的香港文学新论

    关键词: 香港  抗战初期  南来文人  

    抗战初期,内地作家南下香港,把香港建立成了全国文坛的中心之一,令人瞩目。与此同时,原有的香港新文学作家的创作却被遮蔽了,而由《文艺青年》代表的香港本地青年作家力量也为人所忽略。抗战初期的香港文学事实上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由茅盾、许地山、萧红等内地南来作家所构成的左翼文坛;二是黄天石、平可、张吻冰、龙秀实等本港作家的写作;三是...

  • 骡马曳车:吴宓的悲悯情怀及身份认同

    关键词: 骡马曳车  悲悯情怀  身份认同  

    吴宓时常提及骡马曳车景象,他以简净而愤激的笔墨记录其负重受抶的生活场景,并赋予其悲悯之感。骡马曳车也被作为吴宓的生活写照,在物我同感中,他拥有了自我的身份认同,并深切地体验到生活的悲哀和无奈。实际上,吴宓青少年时代就对骡马之美及曳车的辛苦和劳累,有着独特的情感经历和感受,深受传统文化仁民爱物的影响,相似的现实体验激活了他的历...

  • 礼乐制度作为儒家实际生活形态的时机、时态与身体履践--论颜元的礼乐美学

    关键词: 颜元  礼乐美学  礼乐制度  实际生活形态  时机  时态  身体  

    颜元立志继承与发扬周孔原始儒家实际践行礼乐制度、经世致用的礼乐美学立场,反对自汉代以来,尤其是激烈地反对自宋明理学以来仅仅沉湎于儒家经典文献的注疏、训诂、讲诵、清谈、静观的知识化倾向与沉溺于静坐、孤行的心性化倾向,更以儒家的"家哲学""家美学"反对佛教的"离家"原则。他认为,礼乐制度作为儒家的实际生活形态的"时机"源自亲子之爱的...

  • 《淮南子》与儒道礼乐美学的会通与融贯

    关键词: 淮南子  儒家与道家  礼乐美学  会通  凝聚与转化  

    作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之前最后一部重要学术典籍,《淮南子》对探讨礼乐美学的确立有重要的价值。《淮南子》兼摄先秦诸家学说,以专题探讨的形式致力于思想的统一。儒道思想在礼乐问题上的对峙交锋、融合贯通、凝聚转化,构成了《淮南子》礼乐美学的基本理路。《淮南子》继承、发展了以道家为主的礼乐批判;儒道思想通过无为论、自然情性论等"边...

  • 儒家制度美学要义

    关键词: 制度美学  礼乐  圣王  大一统  教化  

    儒家制度美学脱胎于礼乐美学,发展自儒家外王的思想方向,要求通过审美生活的制度建构实现审美化的政治图景。儒家认为,礼乐不仅是与天地运行完美适应而且又切合人性、人情的制度,而且在践行方式与结构、形式上也体现了审美的考虑。审美生活可以为政治规定、政治权力提供真实而具有普遍性的情感基础,本身也是政治生活的文化表征;但并非所有的审美...

  • 关于近百年中日关系的历史思考--以1871年、1978年条约为视角

    关键词: 近现代中日关系  

    自1990年代以来至今的20多年间,中日两国史学界关注与讨论的近代中日关系史,在总体认识上,其共通之处是都承认了对立、对抗关系乃至于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历史事实,以及在一定阶段(主要是甲午到抗日战争的半个世纪)中日关系所呈现的侵略与反侵略(或加害与被害)的历史主题;其分歧点主要是在较长时段(近百年)、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日关系史上,是否还...

  • 从慕容燕政权看所谓“五胡乱华”之说

    关键词: 慕容燕政权  五胡乱华  民族  文化  

    早在唐代就有人认为十六国时期曾出现过"五胡乱华"的现象,这似乎已成为定论,可是事实未必如此。因为建立前燕、后燕、南燕政权的鲜卑慕容氏等少数族首领具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有的甚至还有著述。前燕、后燕、南燕各政权又多以汉魏旧制为职官制度,至于前燕、后燕政权虽然曾一度实施"一国两制",但这只是一项权宜之计,其职官制度仍然是以汉魏旧制为...

  • 论吴简“吏民”问题研究学术新体系

    关键词: 黎虎  走马楼吴简  吏户  吏民  学术新体系  

    黎虎所建立起的吴简"吏民"问题研究学术新体系,一是以"吏户"作为整个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将对传统"吏户"论的质疑奠基于确凿的数据和充分的文献与简牍资料之上,从根本上推翻传统"吏户"论的基本论点和学术体系;二是全面系统地阐明"吏民"的涵义、性质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吏民"作为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编...

  • 宋代商业法制近世化及其意义

    关键词: 宋代  近世化  商业法制  土地交易法  海外贸易法  

    两宋商业法制文明近世化倾向显著,是中国商法史上陡起的一个高峰。宋代商业繁荣的政治基础在于商人社会地位的空前提升;思想基础在于功利主义重商伦理思潮的勃兴;法律基础在于国内外商业贸易法律体系的详备,以及对商人合法财产权利的法律保护。宋代商业法制文明在冲击封建等级制度、扭转中央财政危机、构建农商并重的社会经济结构乃至形塑"义利...

  • 晚清西北内陆地区流动人口的法律生活--以《樊山判牍》为中心的考察

    关键词: 晚清  内陆  流动人口  法律生活  诉权  

    从《樊山判牍》来看,晚清西北内陆地区,打官司与流动人口的日常生活仍存在较远的距离,他们很少通过正式的司法系统解决纠纷和满足诉求。在流动人口提起的诉讼中,买卖、强占(抢)妇女,钱债纠纷占主要地位,说明他们一般只有在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等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时,才求助于地方法庭。这种诉讼实质上是流动人口对生存权的诉求。然而,地方官府出于...

  • 法官员额制下诉讼分流机制之建构

    关键词: 法官员额制  多元化纠纷解决  诉讼分流机制  调解中心  审判业务  

    随着法官员额制下的法院"案多人少"的日益加剧,法院必须直面入额所导致的法官人数减少与不断增长的法院受案数之间的张力,并应建立具有实效性的、可持续的、合理的诉讼分流机制。一直以来,无论法院内外都将发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及进行诉讼内案件繁简分流作为制胜法宝,但经多年实践,此种机制不但成效不彰,反而使"案多人少"局面更为严峻,究其...

  •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突然现状与应然选择

    关键词: 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垄断法  公平竞争  自由竞争  公平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一般认为,规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公平竞争法,规范垄断行为的反垄断法是自由竞争法。但从海外有关国家(地区)经验来看,若干反竞争行为同时兼具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色彩,其法律调整也往往同时涉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若干垄断条款可以...

  • 通过司法理性的社会治理--基于社会内部秩序规则引导下的思考

    关键词: 社会秩序  司法权  社会治理  司法理性  

    法律本身具备的外部设计性与组织性、内部抽象性与前瞻性是良好社会秩序形成的关键要素,司法又是法律实施的载体,在社会治理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学界对司法参与社会治理的逻辑与进路却不明晰,司法理性承载了司法对良好社会秩序的工具性价值,符合社会内部秩序规则的作用逻辑。司法理性的社会治理效用逐渐凸显,能够对社会内部秩序规则形成...

  • 乡村善治中互联网运用及其价值

    关键词: 乡村善治  价值  互联网思维  协同治理  

    互联网对中国乡村治理影响甚大,并形成多种创新模式,主要集中在监管、服务和反腐领域。互联网对中国乡村善治意义重大,包括开拓视野、弥补短板和注入活力;改变治理内容和方式,使管理、决策、监督更科学;有助于反腐,成为预警、过滤和监督网;形成的互联网思维改变了干群的思想意识。在未来乡村治理中,要将互联网安全置于重要地位,加强互联网的制度...

  •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共治的合法性困境及其政策调适

    关键词: 社会组织  共治  合法性  政策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共治是社会组织以独立、专业、平等的主体身份协同其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从而实现治理效果"帕累托最优"的一种治理模式。但由于传统治理格局的束缚和治理文化、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组织共治在实践中面临来自结构、制度、能力以及伦理等方面的合法性困境。应对这种合法性困境,不仅是破解当下社会治理难题的现实需要,也...

  • 财政支出结构与益贫式增长

    关键词: 益贫式增长  fgt指数  pegr指数  财政支出  

    共享发展要求经济实现益贫式增长。在中国,尤其农村地区尚未实现这一目标。如何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来推动农村的益贫式增长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从各类财政支出的减贫机制来看,农林水务和社会保障等补助类财政支出虽能迅速有效地减少贫困,但无法从根本上提升贫困人口获取收入的能力,在促进益贫式增长上意义有限;以科教、医疗为代表的发展类支出...

  • “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企业家精神”的创新组合及其增长效应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制度创新  企业家精神  增长效应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其中"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企业家精神"的创新组合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必不可少的基础要件。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表明,只有发挥好"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企业家精神"创新组合对经济的增长效应,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企业家精神"创新组合的内涵是在特定制度约束下,发挥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的主观...

  • 学人丰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学指导委员会  哲学博士  国家社科基金  博士生导师  中青年学者  

    张一兵,1956年3月生,哲学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首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教育部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邮编:1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