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社会科学战线杂志

杂志介绍

社会科学战线杂志是由吉林省社科院主管,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社会科学战线杂志创刊于1978,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社会类。

  • 珠江流域的族群与文化——宏观视野下的人类学研究

    关键词: 族群  区域文化  珠江流域  村落  水系  

    横跨我国西南、华南地区的珠江水系,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区,流域内主要有壮、苗、瑶、侗、布依、傣、仫佬、毛南、彝、水、仡佬、回等世居少数民族群体以及广府、客家、福佬(潮汕)、“昼民”等汉族民系,族群构成复杂,地域文化丰富多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珠江流域各世居民族群体因应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传...

  • “流域”与“域流”:我国的水传统与城智慧

    关键词: 流域  域流  城郭  天人合一  

    “文明是写在水上的”。文章围绕着水文明与城市的形制进行讨论。中国有一个以农耕文明彰扬天下的传统,也有自鲧禹治水以来的另一条脉络,即城郭形制和营建智慧。同时,乡土的静态与城市的动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流域”的形貌与“域流”的属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区域“流动性”,也成了这种反差的典型代表,值得厘析。由于我国“农本一...

  • 流域文明的民族志书写——中国人类学的视野提升与范式转换

    关键词: 流域文明  民族志书写  线索民族志  人类学  范式  

    人类学的研究逐渐地从村庄范式的书写转换到更大范围的观察,中国人类学面临书写范式的新转换。而流域文明的民族志要求书写者真正能够追溯流域发生的故事.特别注意到江河流域与山水之间的自然属性的关联和人类学讨论。村落并非能够完全代表中国,需要更为动态和大视野的线索民族志的启动去对此加以完善。自然中心的人观,使得动态书写流域文化...

  • 村落·民族走廊·流域——中国人类学区域研究范式转换的脉络与反思

    关键词: 范式  区域研究  村落  民族走廊  流域  

    用范式理论观察和评估中国人类学区域研究的范式转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村落的社区研究到民族走廊研究再到流域研究的路线图。沿着费孝通从社区研究转向区域研究的脉络,当代学者把人类学的流域研究朝着流域人类学的方向建设,这既是对费孝通先生“民族走廊”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体现了当代人类学者构建人类学“中国话语”的理论自觉。

  • 论农村信用社系统金融机构的产权、治理与利益关系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农村合作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  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改制  责权利关系  

    2003年至今,农村信用社系统改制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出现了以县为统一法人的县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但改制风格体现了较严重的行政本位问题,没有较好地尊重金融机构本身的自主权。改制前后的农村信用社系统金融机构内部人和外部人控制问题仍然存在,内外责权利关系仍然扭曲。2011年的新改制政策要求所有农村信用社和农...

  • 产业形势和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研究——对浙江省宁波市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 新经济  新动能  产业形势  民间投资  创新创业  

    文章通过对浙江省宁波市的调研发现,当前产业形势和运行质量总体较好,经济增速趋稳回升的态势开始显现: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发展新动能快速形成;大批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引领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各类平台迅速崛起,新经济发展空间大幅拓展。当前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隐患依然较大,民间...

  • 东北经济频发衰退的原因探析——从“产业缺位”到“体制固化”的嬗变

    关键词: 东北经济  产业缺位  体制固化  新东北现象  东北振兴  

    针对东北经济一再衰退、屡振不兴的客观事实,在重新审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轨迹后,文章认为其经济下滑的根源在于“传统优势产业缺位”“高、新产业缺位”“资源型产业缺位”的“三缺位”态势.进而造成制度优势固化、产业垄断固化、政策方式固化的体制性问题。以往研究与改革方略对东北经济衰退的根源挖掘度有待深入。解决东北地区经济困境,...

  • 金融支持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方式研究

    关键词: 金融支持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高级化  三次产业  科技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东北经济增长失速,源于经济发展缺少活力,而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的根源又在于缺少完善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缺少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以及缺少市场化的经济振兴方式。文章深入探寻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及根源,从三次产业视角、科技创新视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视角。探索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方式,以此构建市场经济...

  • 朝鲜半岛现存金石碑志研究的现状和展望——以7至10世纪为中心

    关键词: 金石碑志  朝鲜半岛  韩国古代史  中韩关系史  石刻  

    朝鲜半岛7—10世纪金石碑志史料价值越来越为众多研究者关注和青睐。鉴于此,文章试图以较为广阔的视角.探讨朝鲜半岛古代金石碑志涉及事项,如海内外学界对这一时期朝鲜半岛的金石碑志研究现状、朝鲜半岛古代金石碑志的史料价值、现有研究还有哪些值得探讨或者说未备的问题,以及展望研究的进展等等。由于韩国保存最古,堪称韩国古代史研究双...

  • 高句丽壁画墓的研究历程、反思与展望

    关键词: 高句丽  壁画墓  高句丽考古  古代东亚史  石刻文献  图像学  

    19世纪中期至今,在中国和朝鲜境内共发现123座高句丽壁画墓。从其发现伊始,因其在高句丽考古与历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的目光。160余年的研究历程,经历了萌芽、探索、发展、兴盛四个时期。前辈学者的刻苦钻研积累了丰厚的成果,为未来研究的持续深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外学术交流日益日常化、多学科跨领域合作...

  • 俄罗斯境内渤海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关键词: 俄罗斯  渤海考古  俄韩合作  俄日合作  俄中合作  渤海遗存  

    通过开展韩俄、日俄合作,韩国、日本拥有了开展渤海考古的便利条件,提出了诸多学术主张。由于缺少参与、没有给予必要的学术关注,俄罗斯境内的渤海遗存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学术认知的盲点、学术研究的空白点。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渤海文化研究,我国学术界应该拥有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开展国际标准的学术研究、构建国际学术界认可的话语体系。

  • 渤海上京城考古研究学术史回顾

    关键词: 渤海国  上京城遗址  都城考古  研究史  城址形制  

    文章梳理了20世纪以来渤海上京城考古研究学术认识的发展过程,从学术史的角度将渤海上京城考古研究划分为考古学研究的奠基、城址形制的考古学探索、都城考古学术研究的拓展、课题意识下的学术认识转变等不同发展阶段。总结学术认识深化的途径,反思研究的方法和观察的取向.阐释渤海城市考古研究的学术动态。

  • 康熙皇帝书法政治功能探析

    关键词: 康熙皇帝  书法  政治功能  民族矛盾  正统书风  书法教育  

    康熙皇帝有着深厚的书法造诣,从稳固清初统治大局的政治意图出发,选择了承继中原汉文化的正统书风作为朝廷的书法审美标准,繁复多样的书法活动贯穿其几十年的帝王生涯,以辅助其政治理念的贯彻和政治活动的展开,书法的政治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有效缓解了清初民族矛盾,并加强了对广大文人士子的思想控制,书法成为维护朝廷统治的有效治具。同...

  • 清代东北满洲旗人的迁徙及其影响——以家谱为中心的考察

    关键词: 清代  东北  旗人迁徙  家谱  满洲旗人  满汉文化  

    清代东北满洲旗人迁徙是伴随着清廷统治的不断深入和调整而进行的,统治者的意旨决定着人口流动的趋势。以入关前后为分期.满洲旗人进行3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官方文献中,记载了各次迁徙的原因。但这些记载是从国家的层面,笼统地对旗人迁徙进行描述。从民间层面,满洲旗人家谱中记载了迁徙的细节,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和反映当时的情况。满洲...

  • 作者、读者与阐释的边界

    关键词: 作者意图  符号体系  叙述者  读者  历史语境  

    文章回应了张江教授的论文《“意图”在不在场》,并且参与了张江教授与《意图谬见》《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的争论。笔者同意张江教授的观点,认为作者的意图始终在场,尽管这些意图在场的“形式”可能多种多样;《意图谬见》忽略了作者意图与语言符号体系的顽强搏斗,这可能忽略文学研究所必须关注的另一些极为重要的症候;《叙事作品结构分...

  • 意图论与作者建构

    关键词: 意图论  作者建构  源作者  源阐释  

    文章以赫施的意义/意味区分为理论依据,在强调作者意图重要性的基础上对赫施的阐释理论加以补充,指出意图论同样需要“作者建构”这一概念,并分别提出“源作者”“源阐释”两个术语,分析了它们在文本阐释过程中的作用。最后,文章亦对“意图真实论”和“意图假设论”两派论争做出简要评述。

  • 文本阐释与作者意图

    关键词: 作者  意图  作者捍卫派  作者驱逐派  欧文  

    作者意图是当代文学理论中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肯定和否定的不同立场构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自解构主义宣判“作者之死”后.恪守作者意图对文本阐释重要性的努力催生了“作者的复活论”。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取向是如何将作者意图与作者建构结合起来。文章考察了这一理论发展中的一个代表性观点——“源作者”和“源阐释”。在指出该理论倚重...

  • 试论作者意图与阐释标准

    关键词: 作者意图  文本阐释  阐释标准  强制阐释  理性主义  

    自新批评以来,历经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冲击,作者“意图”在文本阐释中的重要性早已今非昔比。在西方文论关于这个概念的论争似乎已告一段落之际,张江先生重提作者“意图”可以看作对其前期提出的“强制阐释”论的继续和深化.他希望这个概念可以成为文本阐释合理疆域划分的一个标准。但文章却对此存疑,我们认为张江先生对作者意图的界...

  • 关于中华美学精神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美学研究  美学普及  半美学  自主创新  

    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学这个学科曾经几起几落,在当下迎来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发展美学,要汲取传统美学的精华,批判地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成果,适应文艺要出精品的要求,处理好美学学术研究和美学知识普及的关系,在当下文化和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出既具当代性又具中国特点的美学。

  • 世情与俗趣的诗意书写——明清戏曲小说美学精神的近代转型

    关键词: 俗文艺  市民阶层  劝世  审美通俗化  戏曲与小说  

    明代中晚期,中国美学出现近代转型。这种转型的深层基础是当时的经济发展、商业活跃和城市繁荣。它的具体表征是审美通俗化取向的出现。小说戏曲等俗文艺走到历史前台。在对俗文艺的写作及理论构建中,明清士子表达了对百姓日常人生诗意的肯定,对俗文艺社会功能的肯定。虽然明清美学通俗化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美学价值观...

  • “画者画也”:中国古代文人画发展脉络论析

    关键词: 文人画  逸品  龙脉  一画  图式化  

    中国古代文人画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唐末五代荆浩提出的“搜妙创真”命题.开启了文人画重笔墨意趣、品位境界的发展方向。唐宋以来“逸品为上”评价标准的形成,显示了文人画理论的基本确立,促进了文人画的图式化、程式化发展倾向。清初画家王原祁的“龙脉”与石涛的“一画”.分别代表了文人画的图式化与打破图式化的发展状态。

  • 汉代乐论的美学贡献及对文学之影响

    关键词: 汉代  乐论  文论  文学创作  以悲为关  

    汉代乐论参与了“以悲为美”的时代审美风尚的建构,并对文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代乐论强化了音乐言情功能中的“悲情”维度,使“怨以怒”的音乐功能论具有了普遍意义。音乐赋作为汉代乐论的独特形式,它既是音乐文学作品,更是乐论、文论,进而参与了美学思潮的构建。就文学理论而言,乐论中强调的美学之“悲”一变为文学之“怨”。...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落地西部农牧区

    关键词: 中国西部  农牧区  包容性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绿色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是“一种发展状态(主要驱动力),一种发展方式”。本质上是充分依靠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创造性运用求发展,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创新”与“包容性创新”是新兴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两种形式。处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落后地位的西部农牧区.因发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以及绿色发展的系统性,必须...

  • 农村“草根性”社会工作创新发展——以东北农民志愿者的自助实践为中心

    关键词: 农村  社区自助  农村社会工作  内生发展  乡村公共精英  

    在当下中国农村空心化、乡村缺乏发展能力的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作为反贫困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专业手段备受关注。但在具体的介入实践中,由于存在外在性、非持续性、专业霸权性等特点,使得农村社会工作出现无视乡村历史文化脉络和权力关系的“文化识盲”困境。“草根性”农村社会工作模式是克服这一困境的有益尝试。该模式是在乡村农民志愿者...

  • 论不纯正不作为犯附和于先行行为加重犯的处置

    关键词: 先行行为犯罪  不纯正不作为犯  附和处置规则  肇事逃逸致死  故意伤害致死  

    不纯正不作为犯并非法定的不作为犯,基于其在具体事态中与先行行为犯罪的密切关系,遵循罪刑均衡原则、加重犯构成与罪数形态的理论,在先行行为犯罪之加重犯的罪与刑能够包容对不作为犯处置的场合,可以将这一不纯正不作为犯附和于先行行为犯罪中作为该罪情节予以论处。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合理处置,是上述这一...

  • 论刑事裁判规则合理性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刑事裁判  依规则  保公正  限权  

    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依规则”与“保公正”这两个应当具有一致性的价值目标之间会出现相互冲突的情形。司法机关如果严格按照刑事裁判规则进行司法判断,就可能产生不符合国民“三常”观念的结论,因而难以说是实现了公正;但如果追求“三常”观念之符合,确保裁判结论的公正性,则司法机关就不得不突破或者不遵守既有的裁判规则。这种现象...

  • 论刑法类推解释的第三种立场

    关键词: 刑法学  类推解释  举重以明轻  比较点  类义词  

    在刑法理论界,关于类推解释有三种观点,分别为否定论、赞成论及第三种立场。第三种立场明确反对类推解释,却利用刑法解释不断在个罪规范上寻求突破,具体路径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用正义代替文义、比较点的改变及引入举轻以明重。若要坚持刑法解释的合理边界,就需要回归文义、正确选择比较点及慎用举重以明轻。诠释规范文义应从文义开始并止...

  •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变迁及改革路径

    关键词: 农村  义务教育  投入体制  以县为主  城乡一体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国家宏观财政体制变革的影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经历了从乡村自给模式到政府公共财政保障模式的变迁。农村义务教育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改革中的城乡二元价值取向依然明晰;农村义务教育由“村落中的国家”转向“悬浮型有益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未突破基层政府投入为主的框架。改革的思路在于...

  • 村学的社会文化功能及退出影响

    关键词: 乡村学校  村学退出  社会文化功能  乡土文化  系统化应对  

    乡村学校对乡村社会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出台15年之际,反思乡村学校大规模消失带来的社会文化问题并思考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乡村学校及其承担的乡村社区文化高地、培育学生乡土文化基因、村民精神与希望寄托之地和道德引领示范的社会文化功能的退出,带来一系列后果。在后撤点并校时代,在城市(...

  • 儒家官德思想探析

    关键词: 儒家官德  清正廉明  为民谋利  勤勉公正  秉公用权  

    儒家官德思想实质上就是用道德规范来约束包括君王在内的各级官吏的权力专横。儒家官德是官吏的行为准则与立身规范,贯彻于其做人为官的实践中,儒家倡导的“清正廉明”是官吏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为民谋利”是官吏角色道德的核心内容,“勤勉公正”是官吏行政伦理的价值追求,在当代的官德建设中仍具有可借鉴的积极意义。

  • 基于扎根理论的员工劳动关系满意度质性研究

    关键词: 劳动关系满意度  扎根理论  劳动争议管理  和谐文化建设  社会参照规范  

    员工劳动关系满意度对企业生产经营、劳资关系、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国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文章基于扎根理论,通过访谈资料的三级编码分析,构建了劳动关系满意度理论模型。该模型揭示:(1)企业满足能力由企业发展和雇主投入意愿两个要素决定,制约着员工实际权益的获得,是劳动关系满意度产生的前提条件;(2)员工对其...

  •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发展运行机制与完善

    关键词: 地理标志  地区分布  集中度指数  认知度  认同度  

    文章利用国家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农业部的有关数据,通过梳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在三个部门的注册数量分布及重复保护情况、地区分布与注册时间分布、产品类别分布以及品牌价值分布.阐述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现状,验证分析地理标志产品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而针对地理标志保护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市场发展对策。

  • 新时期美学制度的形成与流播——以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为中心

    关键词: 美学制度  美学会议  周扬  美学学会  形成与流播  

    美学制度是中国现代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作为新时期美学制度的起点,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肩负着为未来长时间内美学发展奠定基础的使命,周扬成为这次会议的立法者。第一次美学会议讨论的内容成为之后美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美学制度的形成与流播上意义深远。

  • 巴西与G20: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关系视角

    关键词: g20  巴西  机制化建设  新自由制度主义  

    二十国集团(C20)为巴西实现地缘经济与政治宏图提供了一个绝佳平台。在G20机制化建设中,巴西基于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将国际经济利益设定为首要目标,谋求与潜在利益相关者切实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经济合作机制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谋求自身及南美国家的稳步发展。在与G20其他成员国的关系方面.巴西的基本立场偏离南美而偏向金砖国家,既不依附...

  • 法国媒介素养教育评述

    关键词: 法国  融媒体  媒介素养教育  教育举措  教育评估  

    法国在文化艺术和传媒信息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与法国政府重视并积极推广媒介素养教育是分不开的。文章从法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结构入手.用翔实丰富的数据呈现法国媒介素养教育推广实践及其效果,着重分析了法国“分层融合”的媒介素养教育方针和“多纬量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评估原则。由于法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有别于其他国家而独具特...

  • 民国师范教育制度中国化探索及当代启示

    关键词: 教育史  民国  师范教育  中国化  农村教师教育制度  

    晚清以降,我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构建过程体现了明显的“仪型他国”的特点.从模仿日本首次建立中国现代师范教育制度,到后来转而照搬和移植美国师范教育制度,这种“仪型他国”的特色一以贯之。民国时期,很多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单纯地照搬和移植异域师范教育制度的弊端,遂进行了中国化的探索。师范教育制度的中国化及其实践活动,对于当前我国...

  • 学人

  • 乌克兰功勋画家 奥列

  • 何劲松作品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邮编:1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