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论杂志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主管,《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长江文艺出版社主办的一本部级期刊。
世界文学评论杂志创刊于2006,发行周期为半年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关键词: 访谈录 20世纪80年代初 长篇小说 作家群 新移民 出国 散文集
江:在新移民作家群中,你是出国较早的一位。我的书桌上,此刻就放着你的散文集《独自面对》,也读过并保存有你的长篇小说《米调》与《迷谷》。先从你出国谈起吧,你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走出了国门,请谈谈当时出国的动因与想法。
关键词: 跨国研究 文学研究 美国研究 语境 热点话题 十字路口 跨国化 多元性
在美国研究领域内,跨国研究至少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并非新话题,但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热点话题之一。2004年,美国的美国研究学会会长费希金(Shel—ley Fisher Fishkin)的就任演讲题为《文化的十字路口:美国研究中的跨国转向》;两年后,新一任会长艾略特(EmoryElliott)的就任演讲题为《美国内外的多元性:美国...
关键词: 亚裔戏剧 谢耀 黄准美 五反田宽
在美国亚裔戏剧研究中,学者们关注得更多的是赵健秀和黄哲伦两位作家及其作品,而对其他作家少有涉及。本文以三位亚裔剧作家谢耀、黄准美和五反田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指出,三位作家在关注亚裔同性恋群体、抨击种族偏见和挖掘历史、再现亚裔创伤方面表现出明确的立场和独特的见解;他们同样成绩斐然,是美国亚裔戏剧中不应忽视...
关键词: 亚裔美国文学 70年代 批评范式 移民问题 观照 族裔 美国历史 历史学家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入国,移民问题在美国历史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哈佛大学任教超过50年之久的著名历史学家奥斯卡·汉德林(OscarHandlin,1915~2011)曾不无夸张地说,“一想到写美国移民史,我发现移民就是美国的历史”[1],移民问题在美国社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关键词: 当代 翻译研究 热点 评析
当代翻译研究热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呈现出多元共生、动态互补的格局,翻译伦理研究、机器翻译与语料库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研究和翻译史研究是四大值得关注的热点领域;二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热议;三是翻译学科的独立,激发了翻译学科建设的热情;四是翻译产业的...
关键词: 翻译 古代文论 心理机制
本文基于中国古代文论和传统美学思想,整合了传统审美心理机制,并建构了翻译审美心理机制。本文作为《翻译审美心理学》的一个部分,旨在完善笔者建构的翻译心理学体系。
关键词: 许渊冲 中国学派 文学翻译理论
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无论从其理论来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还是其认识论基础,尤其是对“美”和“创造性”的认识,都体现出一种“中国性”特质。在其长期而卓越的古籍外译实践基础上,许教授提出的文学翻译理论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学术与文化意义。
关键词: 费特 纯艺术 诗人 浪漫主义
费特(1820-1892),是19世纪俄罗斯纯艺术诗派的领袖。他的诗主要歌咏爱情、大自然、艺术,音调轻柔,清新隽永。本文将着重对其抒情诗进行探讨,进而回头思考费特诗评不只在于正确地诠释作品及判断其美学质量,它的功能更多的是衬显艺术对感性的酝酿及价值,以期能为读者打开最广阔的视野。
关键词: 象征 统一
《伊戈尔出征记》是古代俄罗斯文学最杰出的作品。作者在思考国家、历史、个人命运时,叙述的虽然是一次军事行动,但却博古通今,赋予自己笔下的形象多重象征意义,折射出其精神本质。长诗反映了古罗斯人的信仰、精神追求和情怀,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形象的象征意蕴的丰富是作品最突出的诗学特征。其中“罗斯大地”是最重要的象征形...
关键词: 意识流 牵引 浩劫 尘沙 觉识
小说描写军官德洛克见证巡疆士兵殷切等待战事的来临却希望破灭,以死亡告终的论题。作品反映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在喧嚣沸腾的表面之下,暗暗涌动扭曲而空虚的心灵,渴望在孤寂的军旅生涯中获得生命的洗礼。沙漠净洗,从理论证实的角度导引孤独与尘沙的浩劫。作品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沙洗的张弛作用:其一,沙漠清空肃杀有形的生命机体,展现无情、...
关键词: 巴赫金 对话主义
《等待戈多》通过神人对话,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人信仰的迷失和救赎,“等待”的主题贯穿其中。贝克特在“等待”的过程中展现了现代社会多样共生、互动对话的思想体系,以及人们在面对不同选择时的迷茫和坚守。巴赫金的对话主义以“著存的差异之间的交流”为核心,把自我/他者之间的对话看作存在活动的根源,追求狂欢化和未完成性,为...
关键词: 美国诗歌 神经症 宗教 经典
论文从美国现当代文化语境,结合社会学、精神分析与存在分析以及批判理论,尝试探察美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内在因素。论文认为美国作家同美国社会的疏离使他们获得了创作经典作品的主题——神经症与宗教;在“神经症与宗教”的辩证统一中,美国文学经典继承了莎士比亚的审美自律,一直保持象征高于讽喻、现实与崇高同一的文学美学传统。在此基...
关键词: 仪式化 荒诞性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是美国戏剧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该剧通过戏仿古老宗教驱魔仪式,揭示美国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却逐步堕落甚至走向毁灭的荒诞性。本文试分析该剧的仪式化形式与荒诞性主题,探索剧作家在戏剧日渐式微的后现代进化过程中从戏剧形式到戏剧主题的探索和革新。
关键词: 隐形监狱 权力运作
本文聚焦斯蒂芬·金名作《纳粹高徒》中的隐形监狱,着力探讨了隐形监狱的建构、隐形监狱中的权力运作、权力运作导致的悲剧性结局三个问题,并得出以下结论:托德和杜山德都以对方的秘密做把柄,为对方建构了一座隐形监狱,并对其进行规训,最终实现了对对方的改造;两人将隐形监狱的建构和运作想象得过于理想,殊不知自己也在对方的规训中被重...
关键词: 黑人女性 乌托邦想象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格洛丽亚·内勒在《黛妈妈》中全面呈现了一个田园乌托邦世界,同时这个田园乌托邦也是一个不受白人影响控制、黑人能坚守自己文化传统的种族乌托邦,亦是一个对父权神话重新改写了的母权乌托邦。乌托邦书写批判了社会现实之弊,体现了作家对美国种族问题和两性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 谭恩美 电影化叙事 小说艺术
谭恩美第五部长篇小说《拯救溺水鱼》以电影化叙事策略来表现主题“拯救的悖论”。作者采用幽灵叙事手法,利用幽灵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能力,在视点转移、空间视觉化呈现和蒙太奇组合等方面,将其与摄影机所拥有的功能等同起来,在言说别人的同时,也在表述自我。但是,谭恩美并没有以丧失小说特有的审美品性为代价,而是在成功借鉴“电影化叙...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福克纳 对位法 地理空间
在小说《野棕榈》中,福克纳以其对艺术的敏锐感受力打通了音乐谱曲与文学写作的精髓要义,于两个下属文本的交替讲述中,构建起相反相成、宏大深远、丰厚隽永的地理空间对位关系。论文主要从地理空间的差异性、认同性和隐喻性三个方面来分析《野棕榈》中的地理空间对位。正是在地理空间对位的基石上,才演绎出主题、人物、叙事、意象等多层面的...
关键词: 身体书写 黑人女性主体 种族 性别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的既往研究,多数从宏观的马克思主义和文化批评视角、女性主义视角、黑人民族文化或黑人群体的整体性研究角度,探讨种族压迫、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和黑人集体民族文化身份和权力的重构问题,鲜有对其微观的黑人女性身体书写与主体建构关系的讨论。论文拟从身体书写的角度切入...
关键词: 曼斯菲尔德 文体形式 双层主题意义
论文以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毒药》为考察对象,从偏离现象、主人公对话以及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文体分析,揭示出该短篇小说文体形式背后隐含的双层主题含义。
关键词: 庄子 自然 康妮 克利福德
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作品《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生态观体现了中国哲学家庄子提出的“齐物”、“化物”和“顺物”的哲学思想。通过康妮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劳伦斯从正面说明了自然对于人类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人类只有融于自然才能获得平静与幸福。通过批判克利福德的言词与行为从反面说明了与自然为敌的危害性。在对天地万物的态度上,有前瞻眼光...
关键词: 多角度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的评论者受我国国情和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对《苔丝》中亚雷·德伯这个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存在片面性和简单定性的问题。尽管近年来人们对书中人物的认识渐趋客观,但与真实全面的评价还有不小距离。本文从小说的文本出发,通过考察亚雷·德伯的出身情况和他的言行,发现他称不上是所谓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也不是“恶魔”或“邪恶...
关键词: 菊花 象征 自然主义 全然的事实 人性怪异黑暗的角落
劳伦斯初期的短篇小说,如《菊花的幽香》,由于其特有的自然主义手法遭遇了某些批评家和读者的非议,将之归咎于他对“人生怪异而又黑暗的角落和对人性中更为野蛮更为本能方面的关注”。劳伦斯时代的思潮,尤其倾向自然主义,其对他的创作和文艺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他认为艺术须保持沉默,而这沉默中又蕴含着事物的秘密。以往批评界对...
关键词: 新女性自身价值 平等自由 悲剧 他者 女巫
《占有:一部传奇》是英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小说所塑造的维多利亚时期女诗人拉摩特是解读这部小说的关键人物之一。本文以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深入研究拉摩特所表现出的新女性气质,探讨她在追求职业理想、颠覆男权叙事传统、争取精神和生活上的平等自由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同时,通过分析其被物化、妖魔化的悲剧命运,揭...
关键词: 弗洛伊德 焦虑 心理人格
根据弗洛伊德的焦虑说,T·S·艾略特的成名作《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展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焦虑,包括现实焦虑、常规焦虑和神经症焦虑,焦虑的根源在于精神家园与生态家园的废弛。主人公的焦虑在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于当代亦有警世意义,警醒世人注重人文关怀和生态和谐。
关键词: 身份 少数族裔女性 性别二元对立 殖民话语
本文运用莫汉蒂关于第三世界女性身份构建的理论,对莫妮卡·阿里的小说《砖巷》在接受差异中出现的男女性别二元对立问题进行了研究。结论认为,用带有殖民话语特征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小说是导致该问题的根源;在批评实践中,不盲目跟从英美文学界的批评话语,把文学理论正确地运用于文本批评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生态批评
《云图》是英国小说家大卫·米切尔迄今最成功的作品。小说涉及六个历史时段和东西方文明世界,大卫·米切尔的生态观是以全球为格局、以时间为坐标展现在作品中的。文中反复出现的“食人”现象,不断拷问当代人对于生态问题的伦理道德底线,而小说基于现代文明发展方向对人类未来世界做出的展望极具警醒性。通过分析文中渗透出的作者对于自然的关...
关键词: 反本质人文主义 人性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 权力
《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历来受到批评家的关注。传统上对于该剧中呈现的复杂人性,西方的批评家多用本质人文主义观点进行解释。多利默作为文化唯物主义莎评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从反本质人文主义的观点对该剧进行批评;正是基于这种批评观,多利默认为《李尔王》是关于权力、财产和继承权的一部剧作,从而揭示出人性的本质是由社会...
关键词: 白官舍 札幌 东京 地理空间
《星座》是有岛武郎的最后一部小说,在这部未竟的长篇中有岛探讨了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面对人生的困境如何进行抉择,而白官舍、北海道、东京作为小说中的主要地理空间,构成了他们活动的舞台,三者就像同心圆一样并列存在,分别象征人物的内向心理空间、外向生活空间以及理想的符号空间,借此有岛探讨了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们的困惑与彷徨,对知识...
关键词: 夏目漱石 新女性 神秘
文化“边缘人”身份视角的运用对该视角下观察的人物形象产生影响。本文以夏目漱石小说《三四郎》为例,探讨该视角与人物“神秘”气质的关系。三四郎徘徊于近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具有文化“边缘人”的身份。通过这一身份视角的运用,获得“感觉”的真实,增强艺术真实性。并且,由于受其观察角度的局限性及对事物认知能力欠缺性的影响,该人...
关键词: 石黑一雄 浮世画家 对话自我理论 身份
石黑一雄的小说《浮世画家》以一位画家的回忆为线索,描绘了“二战”前后日本人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揭露了战争的罪恶和人性的扭曲。本文依据荷兰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的对话自我理论探讨《浮世画家》主人公小野增二的“军国主义画家”身份,在他的一生中,这一身份经历了形成、独白、对话三个阶段。“军国主义画家”身份曾长期占据小野的自...
关键词: 故乡 变化 现实主义 悲剧
日本近代作家国木田独步的短篇小说《河雾》,讲述了离乡20年的丰吉的回乡故事。本文从小说最后丰吉异常的离乡行为出发,对丰吉最后的结局做了符合逻辑的判断。并以此为线索,探讨了主人公丰吉为何会做出如此举动的原因,指出了丰吉此举背后所包含的两大现实主义因素——明治时代的出人头地主义和背井离乡的人与故乡之间的隔阂。这两大现实主义...
关键词: 文学地理
通过高建群其人与作品,发现高建群本人即有杜梨树之意象。陕北的革命叙述逻辑主要体现在苍凉贫穷、黄土精神、革命叙事三个方面。文章对《最后一个匈奴》中的主要人物黑大头、杨作新、白玉娥进行角色分析,同时剖析了杨作新与灯草、杨蛾子与红军战士、白玉娥与多人的苦涩爱情。最后,讨论认为:第一,从《最后一个匈奴》到《大平原》,寓示着村...
关键词: 乡土世情
《新安家族》这部史诗般的小说力图复现徽商乃至整个徽州文化的记忆;论文第一部分论述了《新安家族》“小说造史”的手法,作家用三层历史叙述展开了小说叙写;论文第二部分论述了乡土世情对于小说人物的影响,还原了乡土文化规范下的徽商。
关键词: 汉语 诗性 文言诗 语现代诗语
汉语在音节、结构、语法、词汇、象形、修辞等方面有着源远流长的优势,汉语视域下的文言诗语特质,同样体现独具一格的魅力。但在语言转型中,文言诗语也暴露其软肋与局限。从差异性出发,现代诗语应以其“本土气质”为导向,无愧于现代语境下重新命名事物的几率与活力。
关键词: 抒情诗体 汉语 中国比较文学 诗歌创作 中国古典诗词 彼特拉克 欧洲文学史
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十四行诗是舶来品,它是欧洲文学史上产生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这种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该诗体臻于完善,是为“彼特拉克体”,它以其独有的思想与艺术魅力感染了许多读者,后传至欧洲各国。在英国经过改造与发展,又形成了著名的“莎士比亚体”,或称“伊丽莎白体”等,终于达到了最高境界。邹惟山...
关键词: 狄金森 诗歌 巴罗克
美国十九世纪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显示出了独特的创新性,英国十六、十七世纪巴罗克文学传统成为狄金森诗歌重要的艺术和思想源头之一。狄金森所生活的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狄金森发现了自己所处时代与欧州巴罗克时代的契合点,并且在布朗、多恩、马维尔等英国巴罗克作家和诗人那里找到了知音,狄金森诗歌蕴含了复杂的思想内涵和偏...
关键词: 平行研究 社会批判 审美观照 呼应 契合
20世纪以来,太平洋两岸见证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比较文学研究。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中,赵毅衡与朱徽两位学者在各自的著作中都谈到了中唐诗人白居易对当代美国的赖特的影响。王佐良认为这两个诗人有不可忽略的相似。张隆溪在《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中提到,不同的文化常常巧合地在近似的观念和主题上表现出一致,这就是文化的“呼应”。本文...
关键词: 英雄倒地 骑士价值理念失落
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们认同勇敢正直、光明磊落、为荣誉而战的骑士价值理念,积极面对命运的挑战,冒死抗争,从而成就了叱咤风云、惊天地泣鬼神的一代英雄;但在《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莎翁对这一理念进行了反拨,人性的弱点如傲慢、猜忌和偏执导致了人性的堕落,骑士价值理念被无情摒弃,英雄轰然倒地,城...
关键词: 电影 同性恋 刻板类型
英国的理查德·戴尔对媒介性政治研究有独特的表现,但国内对他的认识还仅限于他1979年的一本著作《明星》。本文首先梳理了理查德·戴尔的学术生涯和他的一篇重要文章《刻板类型》的理论背景;然后翻译并分析了理查德·戴尔在《刻板类型》中的重要观点及其论证逻辑。在国内理查德-戴尔为数不多的“酷儿”研究中,本文的努力将具有探索性意义。
关键词: 时间 消解 身份 历史
南非大陆殖民时代留下的是:种族矛盾和身份缺失。库切的小说《内陆深处》中,玛格达深受以白人父亲为代表的父权和殖民的迫害,在家中和社会中丧失了存在、身份和话语权。为了争取自我存在,她消解时间和历史,打碎现实并站在废墟上弥补身份的缺失。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街459号A-2001,邮编:430079。本站仅做历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