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探索杂志是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管,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主办的一本部级期刊。
诗探索杂志创刊于1980,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关键词: 诗歌批评 中国诗歌研究 沈奇 穆旦 中国新诗 诗评家 当代诗坛 诗歌文本 诗歌评论
<正>2012年10月20—21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诗歌批评与细读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地的学者围绕诗歌批评的现状,特别是"细读式批评"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细读法作为英美"新批评"的重要理论主张,在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在当代语境...
关键词: 诗探索 漓江出版社
<正>《诗探索》自2012年起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4辑,每辑定价50.00元(合理论卷、作品卷各一册),读者可在当地新华书店购买。感谢您多年来的支持和厚爱!
关键词: 诗创作 九叶派 唐晓渡 诗歌流派 诗探索 心灵感受 古典诗歌 西方诗歌 现代主义诗歌 冯至
<正>新诗批评是促进新诗创作健康发展、提高新诗创作水平的重要环节。好的新诗批评家、评论家应该是诗人的诤友。评论家和诗人积极的互动关系,可以促使新诗批评和创作的双赢。可是,在新诗批评界,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如对批评对象,缺乏鉴别,一味吹捧;还有的新诗批评故弄玄虚,不管是否合适,玩弄新概念,或者自
关键词: 现代诗 诗探索 纪弦 创作动机 现代作品 颜元叔 批评方法 意象表现 文本批评 乡愁四韵
<正>一、前言——阅读的理解新诗的阅读往往是读者进入诗的世界时首先面对的问题,也是最大的困难所在,读不懂诗的声音往往是新诗无法广泛推展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因此让诗给人的印象是一种艰涩的文体。在新诗的阅读上,能够进入阅读或是创作者,常常是那些非常喜爱诗作并能享受诗
关键词: 十四行集 十四行体 诗探索 冯至 里尔克 十四行组诗 诗神 互文性 超现实 古瓶
<正>一《诗人与死》,是十四行组诗?还是采用十四行组诗的外在结构,又具有隐藏的整体性内在结构的长诗?所谓组诗,是由表现同一主题的若干首诗所组成的一组诗,这些诗的内容和情感相似或相近,但每一首诗都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比如,里尔克的《致奥菲亚斯十四行》,第一部26首,第二部29首,都有相同的主题——歌颂奥菲亚斯和悼念歌女维拉,但各首...
关键词: 顾城 诗探索 诗歌创作 文本细读 理性世界 日常语言 诗歌作品 王安忆 这个世界 诗创作
<正>一、到《滴的里滴》的过程顾城的创作是从大自然得到灵感开始的。他这样创作的方向性是由1969年随父下放到山东农村这个经历决定的。那里富有给诗人带来灵感的大自然,顾城记下这个大自然"秘密的声音",正式开始写诗。《无名的小花》(1971)和《生命幻想曲》(1971)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但是,随着1974年一家回到北京,顾城不但面临生活的变...
关键词: 张枣 诗探索 文本细读 九叶派 陈东东 使人 元诗 诗眼 柏桦 重新排列组合
<正>你在一个凡事皆被测量的世界被测量了而你仍想拥有一个自己感觉的世界——苏桑娜·葛塞《致张枣》"丈量"(或日"测量")这一动作蕴含了主客体的碰撞,一种悲壮、苍凉的美学风格应运而生;之所以在风格前冠以"美学",是因为尽管这种冲击——无论是飞蛾扑火(如胡风)抑或风逐落叶(如九
关键词: 情感结构 路也 心脏内科 诗探索 一个女人 文本细读 启蒙时代 暗色调 感伤主义 心脏移植
<正>情感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s)是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发明的术语,最初被用来描述某一特定时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普遍感受。这种感受饱含着人们共享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并能明显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因此一个时期的情感结构,就是这个时期的文化。想象是一种诗人的特权,在诗人想象的空间中自然形成的情
关键词: 罗广斌 中央文学研究所 蒙马特尔 长篇叙事诗 林贤治 铁雷 诗探索 吉狄马加 孙文波 四川省作家协会
<正>0轮椅被推了出来:从书房到客厅。那书房隐约,而客厅逼仄。孙静轩先生就坐在轮椅上:乱发飞雪,苍须如铁,瘦颊似刀刻。他也拖着被鲨鱼咬剩的骨架,对,他简直就是那个用这种酷姿上岸的老人: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战胜。这次来的鲨鱼,当然,我说的是癌,却更加饕餮。他说:我的病全国都知道了,舒婷,徐敬亚,都来了电话。又说:贺敬之与我观点不同,...
关键词: 自由奔放 中国新诗史 艾青 历史感 诗探索 张贤亮 诗艺 海洋抒情诗 美刺 散文化
<正>孙静轩在50年过"海洋抒情诗",诗风是自由奔放的,内容却缺乏相应的厚度;从社会到人生,诗人也不可能从中置入有分量的东西。二十年后,他的诗顿时多出了一种历史感。就在批判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的同时,孙静轩有一首题作《一个幽灵在中国徘徊》的诗,遭到同样的厄运。诗的命意,大概与《故宫》一诗相似:
关键词: 沈奇 如玉 第五季 诗歌写作 诗探索 诗评家 古典诗歌 喻象 现代汉诗 现代性
<正>一第一次读到沈奇的《天生丽质》,眼前似乎就有白雪在飘,一片洁净,一片空白。《天生丽质》的写作发生于"第五季"——这个特殊的季节命名取自沈奇一首题为《永生——给缪斯和她的女儿》的诗中——"活在只为爱活着的第五季"。对于诗人、诗评家沈奇,我相信,如果确有纯属于他自己的诗歌写作,那一定是在这第五季发生的。当然,并无所谓的第...
关键词: 沈奇 废名 诗探索 现代性 情生文 现代文学 古典诗歌 外部世界 新诗史 诗评家
<正>1作为一次大胆的实验性写作,《天生丽质》其实是非常典型的先锋文本。在几乎所有人都浸润在"传统"之中的时候,"别求新声于异邦"(鲁迅语),寻找诗歌的"另一种写法",固然是先锋和叛逆。反过来,在"传统"面临默杀的灭顶之灾时,重新开启历史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深层链接,又何尝不是撒旦诗人的铭章?沈奇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新诗破坏和背离了汉语诗...
关键词: 沈奇 诗歌写作 诗歌精神 汉语诗歌 诗评家 诗探索 诗学价值 中国诗歌 现代诗 四行体
<正>几年前就陆续读到过沈奇先生的《茶渡》等诗,总觉得有话要说。反观当下乱象频生热闹不已的诗坛,却让人更多的时候无话可说。去年北京的一次诗歌研讨会上,沈奇先生郑重地将打印好的诗稿《天生丽质》双手递给我时,我感到了这份薄薄诗集的沉重分量,当然也有诸多惶恐,我怕我难以恰如其分地说出我的感受。
关键词: 沈奇 现代诗 诗探索 诗歌写作 精神指向 一朵朵 现代视角 智性 悬崖边 寥寥数语
<正>一现代诗何以这样写?——那吸引你读下去的,是一种味道,一份意境,三言两语,如小诗,却又非小诗,因为她不仅仅是重,她还有轻,不是闲情逸致的舒缓,而是接续传统的轻灵。在当下,我们普遍欣赏重口味的诗;而对于诗人来说,你往重里写容易,但当你再想重新回到轻时,可能就
关键词: 叶延滨 诗歌创作 诗探索 戏剧冲突 贞节牌坊 袁可嘉 青春诗会 新诗现代化 诗美 九叶诗派
<正>一路追踪叶延滨起伏不止的青春履历和诗路历程时,我想每一个细心的读者都会不约而同地放慢脚步,在诗人漂泊人生旅途的失意与旷达、顺畅与沧桑之间自由俯仰,进而达到自视、自省的精神高度而终有所悟、终有所得。若仔细抽剥出诗人诗歌创作中戏剧性因素这一艺术特点加以清理的话,则难以掩饰的是人生如戏的梦幻感、色空感,它们无遮无拦撞...
关键词: 胡弦 诗探索 音乐性 江月 张若虚 四个四重奏 呼啸而过 鸟鸣 我不知道
<正>将近一个世纪的汉语新诗,没人不说它还小,还年轻。可见,对于一种诗体样式的成长,人们会给以宽大的时间尺度。诗指向永恒并以其作为永恒的某种形象化身,是不死的活体生命。由此,时间性几乎就是诗性的某种含义,它们早已达成共识。但对诗写者而言,历史的宽容只是外在的,身处具体的时空向度,历史的总和对诗人的压迫(对所有人都一样)则残酷...
关键词: 漫游者 诗探索 自我焦虑 戴望舒诗集 爱情诗 中国新诗 梁宗岱 李金发 生命经验 旧书店
<正>在诗风相对沉稳的现代湖湘诗坛,白红雪的诗歌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异类。王燕生先生曾说白红雪的诗歌像他打醉拳一样,眼花缭乱,明眼人却能看出招数,要旨在于打破禁忌,以释放被囚的精灵。湘中新化是传统的武术之乡,习武之风甚浓,白红雪作为诗人中的武术高手是有可能的。我从未见过白红雪打拳,去年他路过广州,我们一起在暨大中大逛旧书店,一...
关键词: 诗歌写作 互文性 一朵云 互文本 教育研究 诗探索 互文见义 一朵花 席慕蓉 外国诗
<正>关于教育的本质,我最服膺德国大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句话,他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既说明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巨大影响,同时也指出,受教育者也促使教育者必须时时刻刻重新做出思考和调整。这才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
关键词: 穆旦 诗探索 诗文集 南开中学 诗大序 陆善 诗歌写作 毕业纪念册 写作时间 卷第
<正>诗人穆旦是近二十年来的研究热点,其生平资料已得到学界的多方发掘。尽管如此,穆旦的生平经历之中仍有不少晦暗不清之处,在南开中学时期的经历即是其中之一。1929年秋穆旦进入南开中学,一直到1935年6月毕业,期间共6年。目前关于穆旦在南开中学时期的材料,较早的有《诗人穆旦早年在天津的新诗创作》,对穆旦南开中学时期发表的作品进行...
关键词: 新诗史 古远清 余光中 诗歌史 诗歌理论 诗探索 现代诗 纪弦 诗歌现象 诗学观
<正>之所以将古远清先生的两本近作《台湾当代新诗史》《香港当代新诗史》并置在一起加以评论,首先就在于两本新诗史的"亲缘关系"和开启之功。作为同是2008年出版的两本新诗史,古远清既坚守了文学史家应有的客观、公正的立场,又呈现了针对两地当代诗歌
关键词: 约翰生 诗学观 玄学派诗歌 弥尔顿 蒲伯 巧智 诗探索 文学传统 斯威夫特
<正>18世纪英国文学家约翰生年轻时写诗晚年写诗评,尤以出版《诗人评传》评价英国52位诗人而充分展示他个性的魅力和批评的敏锐。本文在介绍这部传的同时梳理他的一些诗学观,为繁荣新世纪诗学创作提供一些经验借鉴。主要论述三方面:一、《诗人评传》成书经过,二、全书概貌,三、约翰生的诗学观。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邮编:100125。本站仅做历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