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诗探索杂志

杂志介绍

诗探索杂志是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管,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主办的一本部级期刊。

诗探索杂志创刊于1980,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诗探索杂志

部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 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

  • 国际刊号:暂无

  • 国内刊号:暂无

  • 发行周期:月刊

  • 迟到的青春祭——沈泽宜周年纪念,兼怀张元勋、林昭

    关键词: 周年纪念  青春  迟到  张元  林昭  青年时代  体育馆  舞会  

    几次提笔,思绪万端,不知如何落墨。青年时代的朋友,一个个都走远了,他们已读不到我的文字,我是有点悲哀了。记得当年,我们青春年少,雅聚燕园,诗文相许,天下为怀,是何等的文采风流?同学沈泽宜来自江南,能歌,善舞,写一首好诗,文笔漂亮,朗诵也是一等的,典型的一个江南才子。那时周末总有舞会,有时不止一场,大、小饭厅的舞会规模...

  • 历史不会忘记他——纪念沈泽宜

    关键词: 纪念  忘记  历史  父母亲  师院  

    沈泽宜过世的消息,我是从网络得知的。我和他应该说是比较亲近的朋友。年前,我到湖州师院开讲座,还是他点评的。那时,他虽然身罹癌症,开刀数次,讲话还是给人中气十足之感。他何时病危了,逝世了,居然没有人通知我,起初有点接受不了,有点悲哀,不久,就释然了。他没有亲人。他的父母亲早就仙逝,妹妹似乎也命运坎坷,早就先他而去。1957...

  • 清澄世界的独舞者——沈泽宜的诗与诗论

    关键词: 精神世界  舞者  诗论  灵魂  人类  诗歌  纯净  情怀  

    如果说诗歌是人类净化灵魂的精神世界,那我更愿意把这个精神世界称为“清澄的世界”。这里不仅有纯净的空气,还有正义的气息和悲悯的情怀。这里的诗歌总能以高邈的意境和精练的语言,温暖着、强健着人类时常在迷途中往返的灵魂。在这个清澄的世界中,沈泽宜是一位孤独的舞者。准确地说,他是这个世界中兼具双重身份的舞者。他是诗人,同时又是...

  • 流变的诗体 不变的诗性

    关键词: 诗体建设  流变  诗性  话题  讨论会  武夷山  

    有关“诗体建设”的话题,我曾经零星地写过一些文章。在武夷山的诗体建设的讨论会上,我甚至说过它是一个“伪话题”,因此而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其实,有些看起来很热门的讨论话题,在当事者看来,似乎是生命攸关的问题。可是,若干年后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洗礼,终于发现这种讨论不过是徒劳的努力而已。

  • 对新诗格律化“不定型”的思考

    关键词: 新诗格律化  现代格律诗  定型  诗的格律  奠基之作  闻一多  研究者  

    闻一多1926年所写的《诗的格律》,数十年来一直被视为现代格律诗理论的奠基之作。不论赞同还是质疑,研究者大都津津乐道于他所提出的现代格律诗的“三美”理论,但很少有人关注闻一多对新诗格式与古典律诗提出的三点区别。在我看来,这是长期被诗界忽视的新诗格律化的重要理论之一。

  • 从内容与形式的二元模式中解放出来——新诗形式论美学的“辩护”

    关键词: 内容与形式  二元模式  美学  形式论  辩护  新诗  组织结构  

    美、美感、美学争论了两千五百年,与之“年龄相仿”的“形式”,同样带着歧义难解的宿命,又折腾了多少世纪?“形式”,或被视为本体论的存在与实现,或被认定美和艺术的组织结构,或被视为纯技艺手段,诸如此类,每位文论大家的界定与倾向都有叫人信服的一面,又无法满足多方需求。

  • 非虚构与汉语新诗

    关键词: 非虚构文学  汉语文学  新诗  文学影响  文学话语  报告文学  纪实文学  

    作为西方文学话语对汉语文学影响的结果之一,“非虚构文学”的概念是伴随着报告文学、散文纪实文学等文学样态的出现而逐步成为汉语文学的阐释术语的。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人民文学》杂志开设的“非虚构文学”专栏的集中推介,而逐渐成为学术评论界的热点话题,相关的研究文章也呈井喷之势。①尽管如何界定“非虚构”的内涵,

  • 论台湾现代诗的抒情语调

    关键词: 语调  现代诗  抒情  台湾地区  主要表现  说话者  语势  音阶  

    语调就是语势,而语势就是诗人的表情范式。广义而言,以简御繁的音调轮廓或音阶走向呈现的是说话的情境、心情,与说话者的风格。语调主要表现为语句的音调轮廓或音阶运动的走势。语调存于声调中,必须透过声调的浮沉而实现。

  • 八十年代,被诗浸泡的青春——徐敬亚访谈录

    关键词: 八十年代  诗歌  访谈录  青春  电子邮件  访谈形式  二十世纪  吉林大学  

    访问者:姜红伟 受访人:徐敬亚 访谈形式:电子邮件 访谈时间:2014年8月8日 问:吉林大学的赤子心诗社是被大家公认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重镇,作为诗社的创始人之一,能否详细谈谈这个诗社创办的来龙去脉?

  • 八十年代一首诗——程宝林访谈录

    关键词: 八十年代  诗歌  访谈录  电子邮件  访谈形式  革命生涯  二十世纪  访问者  

    访问者:姜红伟 受访人:程宝林 访谈形式:电子邮件 访谈时间:2014年7月16日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投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革命生涯”,以及发表作品、入选诗集等情况。

  • 诗歌的公共性及自觉——兼谈诗人张志民诗歌创作

    关键词: 诗歌创作  张志民  公共性  文本解析  诗人  自觉  公众阅读  文学创作  

    对于文学创作,大致有两种研究路径:一种纯粹从文本出发,由文本解析而生发见解;一种把文本研究放在作家创作的客观历史环境中分辨。前一种路径衍生出阐释学、结构主义等等,并由于“误读”,产生了扩散、自由和意想不到的美学空间,与公众阅读和普通阅读产生交集,也由此形成文本独立的魅力,文本的魅力决定了文本未来的传播前途。后一种相应...

  • 从“革命文学”到“审美意识形态”——张志民诗学的范式转换与价值生成的时代美学意义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  美学意义  价值生成  张志民  范式  诗学  写作动机  

    张志民诗学经历了民族一国家史学意义上的范式转换与价值生成的过程,始终在“主导文化”①的召唤下“自我归类”②,并表明了鲜明的“社会认同”③美学姿态。本文以“革命文学”题阈概论其早期作品的时代性,凸显其自我身份和写作动机。以“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分析及与“审美现代性”的美学表现比较定位其后期写作的心理因素。

  • 正义之思与真情之诗——读张志民《梦的自白》兼论其诗歌精神

    关键词: 诗歌精神  张志民  当代文学史  自白  真情  正义  

    当代诗歌史和当代文学史的主流书写中,都有“归来诗人群”一说。被纳入这一“谱系”的诗人,主要来自“七月派”和“九叶集”,其大体诗歌人生轨迹可概括为:四十年代成名,“十七年”中盛名(或已遭厄),“”中“失名”,八十年代“复名”或“正名”。这批诗人的艺术成就各异,但其诗歌精神轨迹却有相当的一致性,即由可“通约”的“共名”性...

  • 民间文学与张志民的早期诗歌创作

    关键词: 诗歌创作  民间文学  张志民  早期  长篇叙事诗  文学与政治  四十年代  艺术自觉  

    张志民是文学史予以关注和称赞的作家。他四十年代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王九诉苦》(1947)、《死不着》(1947)和《野女儿》(1948)等在解放区产生了广泛影响。进入当代之后,他的创作仍保持了相当的活力,不断尝试驾驭新的题材与形式,体现出相当高的艺术自觉。但是对张志民的研究却并不充分,较有见地的文章主要还是着眼于文学与政治的“苦恋...

  • “归来者”的哲思——论张志民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 张志民  新时期  诗歌创作  哲思  创作经历  战争年代  诗歌精神  

    在对诗人张志民进行专论的文章中,高洪波的一篇《擂鼓的诗人——张志民论》是我感觉写得很透彻的一篇。它不仅回顾了诗人从战争年代到建设年代的创作经历,还将抒情者从“极左”政治时代到新时期的创作思想和诗歌精神进行了深入估衡。高洪波用“擂鼓”这个动词定格张志民的诗歌写作,应当说是恰切的,如同诗人的《自题小照》中“扛的是枪,/揣...

  • 底层苦难的生命书写——读王单单的诗

    关键词: 诗人  书写  生命  苦难  相对自由  交界处  贵州  云南  

    位于滇黔交界处的官抵坎,既是诗人王单单的故乡,也是他诗歌灵感的来源之地。按照《滇黔边村》的说法,这是一个地跨云南、贵州的地方,毗邻贵州的沙坝村,“两省互邻,鸡犬相闻/有玉米、麦子、土豆、高粱烟叶等/跨界种植,一日劳作汗滴两省/余幼时顽劣,于滇黔中间小道上/一尿经云贵,往来四五趟/有时砍倒云南的树,又在/贵州的房顶上生...

  • 和雪有关,和血有关——评王单单《堆父亲》

    关键词: 父亲  青年诗人  身份认证  评论家  诗歌  

    王单单是近几年逐渐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获得了首届《人民文学》新人奖、《诗刊》2014年度青年诗人奖等多个奖项,还参加了具有身份认证意义的《诗刊》社第二十八届“青春诗会”。许多诗歌评论家已经对他诗歌的风格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和界定。

  • 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读王单单《滇黔边村》

    关键词: 故乡  诗歌  中文系  意象诗  抒情诗  散文  范型  含蓄  

    这首《滇黔边村》,我曾给一位爱好诗歌的中文系的学生看过,他说这很难叫作诗,无非是把散文分了行。我能理解,他之所以很难接受这首诗,是因为他头脑当中已然形成的诗歌范型,即或者是有着韵脚的优美的抒情诗或者是表情含蓄而朦胧的意象诗。而这首诗显然与之相去甚远。

  • 诗歌作伴好还乡

    关键词: 诗歌  还乡  故乡  

    家住滇黔交界地上,从不甘于它的落后与边缘,命中注定这辈子要像故乡的植物一样,为了触摸到阳光,只能在贫瘠的大地上破土生长。所以我生来就带着拐杖,并踽踽独行。诗歌是我身上的最后一片绿叶,如果它被秋天没收,我将成为一截枯木。

  • 黎敏子:时代让他从诗人转变为战士、教师

    关键词: 战士  诗人  教师  吴奔星  新诗  诗作  

    几年前,开始对先父吴奔星1936年在北京主编的新诗刊物《小雅》产生兴趣,曾在当年八月出版的第三期看到一首署名“敏子”的诗作《月色》,清新隽永,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 玛丽安·摩尔访谈

    关键词: 摩尔  玛丽  诗歌创作  国家图书奖  道德情怀  核心成员  密苏里州  宗教信仰  

    玛丽安·摩尔(1887-1972)是美国现代诗人群中的核心成员之一。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柯克伍德城,在缺失父亲的家庭中长大,从小受到外公和母亲的深刻影响,具有严谨的宗教信仰和道德情怀。大概从1915年开始摩尔专注于诗歌创作,逐渐进入诗歌圈,受到H.D.①、艾略特、庞德、史蒂文斯等诗人的欣赏。她在写作上坚持了独特的主题、形式、风格和...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邮编:100125。本站仅做历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