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杂志是由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主管,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省级期刊。
苏州杂志创刊于1988,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学类。
关键词: 短篇小说 创刊号 蚊子 冬天 人物 绰号 活着
1988年《苏州杂志》创刊,我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一个短篇小说《身份》,里边写了一个绰号叫“老隔年”的人物。老隔年的意思就是隔年没死的蚊子。因为一般的蚊子是活不过冬天的,可是这只蚊子活过了冬天,而且不知道活过了多少个冬天,就称之为老隔年。这个人物就是隔了年的老蚊子,老而不死,活着也不知道自己几岁了,也许他自己是知道的,但他不高兴说出...
关键词: 散文作家 苏州 三十年 创刊号 杂志
无意中发现网上有孔夫子书店出售我三十年前写的约稿信。信写于1988年9月5日,是给散文作家石英的。信中说《苏州杂志》创刊号将于十月下旬出刊,正在组明年第一期的稿子,“您曾来过苏州,还望支持新生的《苏州》杂志,不吝赐稿,若能赐下与苏州(或江南)有关的作品则更好了。”
关键词: 少年 杂志创刊 理想主义 人文情怀 80年代 纺织工业 苏州
我一直以为,上世纪的80年代是中国最具人文情怀和理想主义色彩的时期。陆文夫创办《苏州杂志》之初,便提出了“三不搞原则”——不搞吓人倒怪,不搞赤膊女人,不搞“广告文学”。30年过去,这些原则仍然被坚守着,殊为可贵。杂志创刊于1988年,我与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它的前身《苏州文艺报》。作为“文青”的我刚回到苏州,常为这张报纸写稿。当时苏州...
关键词: 杂志社 名编辑 年轻人 编辑部 卫生间 客房 书架
2003年7月,我毕业以后到苏州杂志社当了一名编辑,从此以社为家。“以社为家”,不是表决心,而是实情。为了照顾我这个编辑部新来的年轻人,杂志社把青石弄5号院子里一间空置的客房给我做了宿舍。客房进门右手是个小小的卫生间,房间里几件简单的桌椅。两张单人床,床腿因为年久潮湿,已经腐朽。索性敲掉,两个床板一叠,刚好做一个床架。自己添置了一张...
关键词: 答卷 审核结果 杂志编辑 下岗工人 杂志社 陆文夫 打印稿 稿子
《苏州杂志》迈入了而立之年,我来到杂志社也整整十八年了。从下岗工人到杂志编辑,我就这么走过来,脸刻皱纹,鬓添星霜,一晃已经是五十朝外的“老伯”。记得当年每到送审稿子的日子,打印好作者的稿子,同时也呈上自己的稿子,填好发稿单,等待陆文夫老师最后的审核。然后,心情略有紧张地等待陆老师审核的结果。陆文夫老师的审核结果有四等,通常是用2...
关键词: 小说家 日常生活 酒楼 苏州 陆文夫 美食家 自行车 杂志
1988年,我还在念初中,《苏州杂志》创刊。那时候,只知道苏州有个写小说的陆文夫,他的《围墙》在课堂上读过。在他的小说里,还听说了美食家这个词汇,嘴馋口刁竟也能成为一种堂而皇之的品位。后来听说这位小说家又办了一本可以吃的《苏州杂志》--老苏州茶酒楼。当年门楼上有副对联:天涯客来茶当酒,一见如故酒当茶。秋风起时,十全街的法国梧桐,黄叶...
关键词: 读书 文化财富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陆文夫
时光荏苒,陆文夫老师于2005年7月9日离世,屈指算来十多年了。他生于1928年,今年是他诞辰九十周年。“读书怀人”是我纪念陆老师的为佳选择。陆老师生前说,他是个“写写文章的人!”陆老师的佳作《陆文夫文集》载入了文学史册。为后人留下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人之窝》(长篇小说),《美食家》(中篇小说),专题写的“住”和“食”。他说过,要写全“...
关键词: 三十年 滑稽剧团 苏州 杂志 儿子 孙子
《苏州杂志》三十年了。二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调到苏州杂志社工作。其实当时还有一个去向——苏州滑稽剧团。老陆第一次和我谈话,问我为什么不去滑稽剧团。我说我去了以后,怕人家叫我小滑稽,待我老了人家再叫我老滑稽,我的儿子人家说是小滑稽的儿子,我的孙子人家会说是老滑稽的孙子,我不太喜欢这样的称呼。老陆说你不肯去也没有办法,要么你到我...
关键词: 师傅 烹饪大师 制作技艺 烹饪大赛 传承人 第三代 饭店 技师
烹饪大师张子平是从著名的苏州饭店走出来的一位烹饪高手,在业界,人常称他“巧师傅张子平”。现今他已是资深中国烹饪大师、高级烹调技师、苏帮菜制作技艺第三代非遗传承人,可谓功成名就。但他不想“功成归退”,仍专心做菜,驰骋在江湖食道上,活跃在各种烹饪大赛美馔比拼上,旗下又招募了十多个不同凡响的弟子,那是“苏帮菜阵营”中一支强大无比的...
关键词: 收徒仪式 老花镜 关节点 白菜 师云
那天饭桌上,大师云集,好像又是烹饪界的收徒仪式。酒桌上有人挑起了烂糊白菜的话题,那是苏帮菜经久不衰的传说。只见一颀长的瘦子站了起来,胸口挂着一副老花镜,细长的脖子伸了伸,扫视一周:“你们先说,待会儿我来讲讲。”大概五分钟不到,他又站起来:“我怕酒多,还是快点先告诉大家怎么烧吧。”一路讲来,众人静听。关节点,他说了,烂糊白菜不能烧焦...
关键词: 传奇 西哈努克亲王 张小平 红烧肉 苏州 基辛格 拙政园 玄宗
老苏州们闲坐说玄宗的时候,难免不说起基辛格,说起西哈努克亲王,说起诗琳通公主,都是这座古城的老朋友,说起来话里话外透着亲切。苏州好哇,没来过的想来,来了就不想走,走了的还想来。最让他们惦记着的不是虎丘塔,不是拙政园,而是苏州的日子。苏州的日子绝不轰轰烈烈,苏州的日子闲适而隽永。哪怕就一块红烧肉,也让宾客放不下。红烧肉哪里没有?但...
关键词: 西哈努克亲王 柬埔寨 班主任 苏州 人民 使者 和平 机关
七十年初,柬埔寨人民的友好使者西哈努克亲王要来苏州,热情好客而当时又略有点儿无所事事的苏州人民,在接驾桥和平门分别搭建了两座牌楼。这一年我小学—年级。负责接待西哈努克亲王的领导从厂矿机关,抽调出—批表现良好又五官端正的男男女女,让他们穿上节日的服装,在固定的地段来来往往。我们学校也要选拔—些同学,待西哈努克经过的时候,牵着大...
关键词: 民间故事 想象力 写作立场 文学传统 神话传说 文字记录
谈论传统这个话题,可能是在谈论古人与前辈,也可能只是在谈论你自己。我想无论你持有什么样的写作立场,无论你是传统的致敬者还是叛逆者,终其一生,不过是围绕着传统这幢巨大的建筑忙碌,修修补补,敲敲打打,其实都是传统的泥瓦匠。传统给人滋养,其滋养的方式与途径千变万化。当人们在感恩我们民族的文学传统的时候,潜台词往往是感恩李白杜甫,感恩...
关键词: 苏州 自然生态环境 地表温度 夏天
气温高达摄氏40度的盛夏季节,到了下午和傍晚,地表温度更是高达五六十度,现在的人们已无法想象五六十年前这么炎热的夏天没有空调电扇怎么过啊!其实当时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是不错的,人的耐热能力也比现在强。天虽然热,但还是会想出很多避暑解热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度过这么漫长难耐的夏天。
关键词: 中国画家 中西融合 油画家 传统文化 中国人 梅花 九寨沟 写生
陈:您创作了大量中西融合、神韵兼备的油画及中国画,您是如何做到在中西两个画种之间灵活切换的?这里有着怎样的个人审美考虑?余:刚才你们看到的九寨沟写生,是画得挺好,从写生的角度来说,风景对象都搬到我的画面上来了。我一直是画油画的,近年开始画中国画。用油画家的眼光来画中国画,用国画家的心态去画油画。中国人的油画是中国人的感情,而中...
关键词: 文化水平 文学作品 欣赏能力 文化层次 声腔艺术 民族主义 昆曲 京剧
陈:老师:最后让我们说回昆曲。昆曲是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看的,您认同吗?林:对对,昆曲确实比一般的剧种都要具有文学性,剧作本身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明代明传奇是一个巅峰,再到清代,应该说确切到京剧徽班进京之后,京剧花部兴起,雅部(昆剧)就衰落了。为了满足当时宫廷皇族的品味,贴合他们的文化层次,整个国家的戏曲文化水平就开始下降了,...
关键词: 沙子 吃饭 父亲 孩子 说谎
小时候,我们对好米的理解,只是没有沙子。香喷喷的白米饭,吃着吃着,就嘎嘣一下,咬到了一颗细碎的石子,不仅扫兴,而且牙痛。通常大家都不希望吃饭咬到沙子,但是,咬到也毕竟偶然。我的父亲就比较较真,他是眼里掺得不沙子的人,也决不让饭里有沙子。每顿饭,他都命令我和哥哥拣米,拣清爽了再烧饭。我们把米铺开在桌上,认真找,仔细寻,要把混在米里的小...
关键词: 上书 精神风貌 精神支柱 精神世界 城市 图书馆 书店 书院
一座最美书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可以代表这个城市的温度,更能代表—个城市的精神风貌。撒落在城区各个大小不同的书店和图书馆,就像这个城市的精神支柱,丰富了城市的精神世界。—个静谧的午后,我和文友阿华欣然应邀前去上书洲书院采访。隔着阅览大厅的橱窗玻璃,面对着太湖水面的层层波澜,我发现了在大厅门前有一只停泊在台阶上的船儿,我感觉...
关键词: 面馆 习惯性 满足感 老板 客人 常客
沈立民开了一家面馆,一晃也开了二十多年,但规模始终保持着初始时的大小。他每天亲力亲为,天不亮起床,习惯性地准时出现在店里,完成开市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每天大清早,最早出现的一批客人是早起的老人和早锻炼的人们,他们也是面馆的常客。他们见到在厨房忙里忙外的沈老板会流露出一丝满足感,更多的是对品质的放心。其实这是一种信任和认可,他们...
关键词: 魏晋时期 日本人 苏州 腔调 茶道 天朝
几个苏州朋友相约说:“吃茶去。”这种说话腔调让人有种惬意感——说明咱有闲暇,还有闲心,吃一开茶,吹一通牛,心情就更闲适了。苏州人讲“吃茶”,而不叫“喝茶”,后者是北方口吻,喝大碗茶,豪饮一气那种形象,而“吃茶”,雅致多了,是苏州人的腔调。再高雅一点,曰“品茶”?这就有点腔调了,你玩茶道吗?论茶道,老祖宗是在咱中国,魏晋时期玩得登峰造极...
关键词: 女校长 教会女子学校 中国教育事业 东吴大学 师范学校 清末民初 毕业生 吴贻芳
从十梓街校门进去,直行,至东吴大学旧址大门右转,到钟楼——这是我进入百年苏大的最喜欢的方式。而在这条路线的左侧,目光所及的范围内,基本上就是当年景海女子师范学校的大概面目了。近十梓街校门处的敬贤堂和崇远楼分别是当年的礼堂和校舍,东吴大学旧址大门左前方的红楼和绿楼是办公、住宿、教堂的所在地。从1902年创办,到1952年取消合并,景海...
关键词: 苏州 顶真 古典家具 上海人 鳜鱼 北方人 词汇
比“认真”更高一级的词汇,北方人叫作“较真”,但似乎有一点与人抬杠的意思,苏州人则叫作“顶真”,顶真不一定非得要与人抬杠,但肯定包含了自律。苏州^是顶真的,园林、刺绣、评弹、盆景,就是靠一股顶真的劲头捣鼓出来的,苏作家具至今还是中国古典家具的登峰造极之作,翘头案腿脚上的一根出筋线条,要用节节草打磨三个工。
关键词: 山人 明代中期 名士 李氏 治生
明代中期,荒凉寂寞的阳山大石坞因为一位名士的隐居而变得名流云集,风雅无比,甚至名扬天下。这位名士,就是自号大石山人的顾元庆。顾元庆(1487—1565),字大有,出生于埭川顾氏。该家族世居黄埭,为当地望族。顾元庆曾祖顾约曾在淮扬为官,后封朝议大夫。祖父顾琼,例授七品散官。父顾岩,为人倜傥不群,后人赘阳山李氏,徙居通安里。阳山李氏家业丰厚,...
关键词: 苏州 日记 父亲 上海复旦大学 章太炎 周瘦鹃 寒山寺 郁达夫
60多年前父亲从中国西南极边小城——云南腾冲到上海复旦大学读书、工作,每有假期,苏州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又因祖父与寓公李印泉之交谊,得于介绍拜访章太炎夫人汤国梨、范烟桥、周瘦鹃先生。在他的心里,苏州是古老的、浪漫的、优雅的、多情的;在他的日记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忆江南,最忆是苏州”、“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
关键词: 风气 社会小说 鸳鸯蝴蝶派 出版家 长篇
平襟亚真是个有意思的人物,这位民国时著名的出版家总能与当时的热点相关联,抓住时机,大赚一笔。这真是个有趣的现象,值得研究。“卖文简直不如,莫说别的,嫖客一只眯花朵眼的面孔,比较书贾一只冷眼,要好看得多。”长篇社会小说《人海潮》中平襟亚如是说,此书是鸳鸯蝴蝶派小说中难得的长篇,开启了长篇创作热,平襟亚因此广受关注。
关键词: 吴作人 萧淑芳 中央美术学院 诞辰110周年 中国美术家协会 全国政协常委 杂志编辑 中央委员
近期《苏州杂志》刊登了《我与叶老二三事》一文,配发了叶圣陶先生上世纪70年代用毛笔为我抄录的朱自清先生《背影》全文和叶老专为我填制的"清平乐"词一阕。杂志编辑告诉我:叶老是苏州人,苏州人读苏州乡贤的掌故,特别亲切,欢迎再多讲讲。说者有心,听者乐意,我想到了另一位从苏州走出来的大家--吴作人先生。今年恰逢吴老诞辰110周年,北京、苏州...
关键词: 探亲假 生产建设兵团 七十年代 苏北 常熟 花生 大白菜 回家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每年春节有十五天探亲假。过了腊月二十四,大家开始忙起来了,买年货准备回家过年。当然要买一些苏北的特产带回家比较有意义。我们买了老母鸡、鸡蛋、大白菜等,其实这些东西常熟也有,但苏北稍微便宜一些。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苏北特产,就是花生。苏北的花生,粒子大又圆,口感也不错。当时常熟城里很少见...
关键词: 虎丘 曹雪芹 薛蟠 宝钗 红学 酒令
谈虎丘捏相,总得先引一下《红楼梦》第67回。倒不是说曹雪芹笔下,把虎丘捏相说得如何高妙,主要因为以《红楼梦》一书的名声,能给虎丘捏相留下一个位置,让人觉得谈到捏相,也与有荣焉。虽然这第67回《红楼梦》是不是出自曹雪芹手笔也还是个疑问,红学界一直颇有争议。先看看《红楼梦》怎么写:“母女二人看时,却是些笔,墨,纸,砚,各色笺纸,香袋,香珠,...
关键词: 社会地位 艺术活动 说书 正业 官府 艺人
见王汝刚先生《说书先生“打相打”》一文(刊2016年6月22日《新民晚报》),其中说到苏州的流氓地痞为收保护费而挑衅滋事,著名评弹艺人马如飞上告官府,而官府的批文故意把马如飞状纸中所写“说书虽非正业,接近衣冠”一句,改为“说书虽近衣冠,终非正业”,以贬低艺人的社会地位。此说,与我听到的有所出入。按理,马如飞是不会把自己从事的艺术活动说...
关键词: 太监 六十年代 食堂 行道树 居委会 旧学 居民 午餐
半个多世纪前,苏州的街巷各有特色,就像有首民谣形容的——“晒煞北街,饿煞仓街,着煞旧学前,吃煞太监弄。”北街有我的娘家,那时行道树刚种,太阳死晒。旧学前多估衣庄,仓街少吃食店,而太监弄里最多的就是吃食店。故有此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恰住在宫巷的一条横巷内。那时居民中大办食堂,宫巷内有居委会办的“三八食堂”。我午餐在单位吃,而家...
关键词: 兴隆桥 游园 苏州杂志
兴隆桥坐落在苏州城南的运河支流上。在那里,在那名不见经传的小桥边,我生活了30年,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2015年,我来到离别已20多年的兴隆桥。那里早已物是人非,不仅桥已荒废,不能通行,附近民居也已全部搬迁,据说要开发成小游园了。当时即兴写了一篇《兴隆桥杂忆》,承陶文瑜先生厚爱,刊于《苏州杂志》2015年第4期。二晃又是3年过...
关键词: 辟邪 泰山石敢当 吴地 建筑风水 黄帝时代 健康安全 春秋末期 整理出版
镇宅辟邪,无非是为了福佑入住家人的健康安全和房屋的坚实耐用,说起来源远流长。春秋末期,鲁国的建筑神匠鲁班已有了建筑风水的法则规范,明代整理出版的《绘图鲁班经》里记载了镇宅辟邪的三大法宝:“瓦将军”“山海镇”和“石敢当”。“瓦将军”是瓦质将军像,安置在自己宅屋与他人屋脊或牌坊正对处。“山海镇”是将山、海画于镜片或铜板上,安置...
关键词: 文字记载 元代瓷器 太仓市 郑和下西洋 个人感情 江苏省 储备库 器量
2016年江苏省太仓市致和塘的一次清淤,可以说改写了太仓的历史,因为,樊泾村元代遗址出土的瓷器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从此,太仓不仅仅只是“天下粮仓”,也将拥有“天下瓷仓”的美誉。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自古就有“六国码头”之称,这是有文字记载的,但是记载文字的主体是人,人,又是有个人感情和喜好色彩的,换句话说人对某件事以文字的形式...
关键词: 博物馆 古镇 乡村 政府工作人员 清代诗人 本地文化 研究主体 小组成员
“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源津。”清代诗人袁枚笔下的“梨花村”便是当今的黎里古镇。不同于周边的西塘、同里早已享誉国内外,黎里古镇似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江南少女,低调而静宜。随着2012年初,古镇开发新一轮热潮涌起,黎里古镇所具有的古典特性以及江南特质在原有基础上优雅地散发开来,逐渐被人知晓。位于“吴头越尾”...
关键词: 孟浩然 孩子 木桶 知音 蛟龙 夕阳 琴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吟诵孟浩然的这首《夏日南亭怀辛大》,便又想起夏日我们那个“小沧浪”院落来。那夏日里的傍晚,晚霞还未西沉,浅浅的弯月已悄悄地映在了沧浪池的水中。小院里,刚洗完澡的女孩子,散着头发,在轩廊前的天井里纳凉。大一点的...
关键词: 光绪年间 文艺交流 嵌字联 女子 退隐 吴云 雅集 真率
清光绪年间,住在苏州的沈秉成、李鸿裔、顾文彬、吴云等官员们退隐林泉,过着潇洒率性的生活,他们以真率会之名举行雅集,游园赏花、鉴别书画、吟诗作对,推盏换杯之间自然少不了风月场中的女子助兴。她们以侑觞、茗谈、文艺交流的方式活跃气氛,张之万戏赠名为双凤的美姬一联:”双手撩人春十笋,凤头勾客月如弯”,顾文彬嫌其俗气,改为“双手弹筝春十...
关键词: 西南联大 郑天挺 钱穆 日记 西南联合大学 北京大学 1940年
今年1月,《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郑天挺著,俞国林点校)由中华书局出版。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正式建校,1946年7月31日停办。对这一过程,郑天挺先生参与始终,自1940年起担任总务长,主持教务、校务等工作。此期间郑天挺所记日记起讫时间,几与西南联合大学相始终。钱穆,字宾四,在抗战前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师,同时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兼课,七七事变...
关键词: 杨明 变奏 悖论 作品 湖水 静止 优美
我闭上眼,杨明的雕塑在我脑海里盘旋,像鹰要寻找食物——艺术在捕捉观众。我第一次见到杨明的作品,是画廊里的一件陶瓷马。一匹瘦小的马儿,站立在湖泊的中央,身边是蓝绿色的湖水,湖水漫过它的腿。你的脸照映在湖面上,湖底的白砂静谧无言,没有鱼儿的搅动、没有石子的涟漪。这匹马静止在此,时间和声音也都一同静止了。我和杨明提起这件作品,他却说...
关键词: 余韵 吴门画派 传承 以市场为导向 文化基础 艺术理想 明代中期 艺术主张
人说,三生花草梦苏州。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苏州是优雅恬淡的,不急不缓中彰显着灵气,她又是深邃而丰富的,举手投足间,风华万千。她似乎永远是文人墨客的心头所爱,艺苑骄子不倦的恋人。吴地画家们,怀着世世代代的艺术理想,从容不迫地施展慧心巧手,为世人源源不断创造着卓尔不群的文化瑰宝。兴起于明代中期的吴门画派,不仅是当时众多艺术主张相近、...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苏州市滚绣坊青石弄5号(苏州市60信箱),邮编:2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