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神州民俗杂志

杂志介绍

神州民俗杂志是由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主管,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一本省级期刊。

神州民俗杂志创刊于1989,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文化类。

神州民俗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

  • 主办单位: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

  • 国际刊号:1995-0187

  • 国内刊号:44-0157/Q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文化东莞

    关键词: 文化建设  东莞  经济建设成就  国内外  

    东莞的经济建设成就早已蜚声国内外,但文化建设的成就却比较少人去道说。本文就试着谈谈东莞的近今文化吧!

  • 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见成效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东莞市  不可移动文物  历史文化名城  科学价值  群众生活  物质形态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各种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承、

  • 东莞“非遗”专题——东莞“非遗”繁星璀璨

    关键词: 东莞  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人民大会堂  专题  珠江三角洲  国家图书馆  文学作品  中国曲艺  

    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文化发达。境内流行白话、客家话、疍家话三类话语,民风民情各具鲜明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丰富。东莞木鱼书是世界多个国家图书馆收藏、研究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东莞是粤剧的主要活动地区,每年春节,几乎全省的专业粤剧团都在东莞“汇演”;麻涌、道滘是中国曲艺之乡,长安业余粤剧团...

  • 中华第一灯——东莞千角灯

    关键词: 东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  赵氏  制作  图纸  

    东莞千角灯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赵氏族谱》记载,千角灯是东莞赵氏家人制作的,每十年制作一盏新灯,其纸扎工艺并无图纸,也无样本留传,只由师傅口传身授,制好后于正月悬于莞城赵氏宗祠内,供人瞻观。

  • 樟木头金奖麒麟迎盛世

    关键词: 麒麟  盛世  金奖  图腾信仰  中华民族  吉祥物  

    麒麟是中国传说的吉祥物,与龙、凤、龟统称“四灵”。《诗经》赞美麒麟,“仁义、宽厚、善良”,麒麟文化无处不在,如麒麟送子,麒麟送宝、麒麟送书、麒麟贺状元、麟趾呈祥等,寄托着人生最美好的愿望与向往,承载着中华民族远古的图腾信仰,表现了炎黄子孙的审美观。

  • 道滘麒麟引凤

    关键词: 道滘镇  东莞市  习俗  粤剧曲艺  

    东莞的“麒麟引凤”流传有四百多年历史,麒麟先舞,凤凰出,麒麟对舞。再由粤剧曲艺演员作演唱。

  • 东莞麒麟制作技艺蜚声海内外

    关键词: 制作技艺  麒麟  东莞  石龙镇  新加坡  比利时  热销  国内  

    东莞麒麟制作有清溪高华麒麟店和石龙镇德和兴醒狮麒麟店。 东莞是麒麟之乡,其制作蜚声海外,热销到越南、新加坡、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以及港、澳、台等国内多个地方。

  • 披金戴银的大井头龙舞队

    关键词: 龙舞  艺术特征  银  大朗镇  套路  舞蹈  舞者  舞姿  

    大朗镇大井头社区龙舞。民间又叫“耍龙”,形式品种多样。它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整个舞蹈有龙出洞、龙抢宝、龙背剑、龙叹气、龙砌塔、龙抱柱、黄龙滚、倒挂金钩、太子骑龙等舞龙套路,舞者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技艺娴熟。

  • 东莞年年火龙舞 横沥岁岁舞草龙

    关键词: 龙舞  东莞  百年历史  

    草龙舞亦称火龙舞,在东莞有几百年历史。东莞人以“五谷之王”的稻草扎龙起舞。

  • 厚街桥头端午舞木龙

    关键词: 端午  东莞市  木龙  习俗  

    东莞人喜舞各种各样的龙。清代《东莞王氏鳌台族谱》记载:“端阳后三日,乡之农人刻木为龙,招集四方,互相角戏,士女环视如堵,亦胜事也。”

  • 旱地龙舟一样上天腾云驾雾——横江厦端午游木龙

    关键词: 龙舟赛  端午  旱地  顺治年间  村民  李觉  常平  居住  

    常平镇横江厦的旱龙,源于清朝顺治年间。明末李觉斯是刑部尚书,触怒圣上,削职归里。甲申国变,无意出山,在横江厦居住时,他带领村民挖了两条灌渠,解决了旱涝,改变了土质。五月禾稻丰收,村民们非常欢欣。这时,很多地方为了纪念屈原,都进行龙舟赛,非常热闹。那时,李觉斯就与村民相议,我们这里没有江河可扒龙舟,但龙可以上天腾云驾雾...

  • 东莞龙舟月

    关键词: 龙舟  东莞  屈大均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载:“东莞有彭峡,五月时,洪流滂濞,放于百里。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乘潮下上,日已暮而未散。龙舟长十余丈,高七八尺,龙髯去水二尺。额与项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柑者,不下七八十人。竞渡则惊涛涌起,雷雨交驰。舟去而水痕久不能合。

  • 中堂 制作龙舟五百载 八家船厂冠神州

    关键词: 龙舟  中堂  制作  船厂  西北部  市辖区  

    中堂镇位于东莞市辖区的西北部,东江支流环绕四周,河涌交错,是典型的水乡。龙舟制作至少有500年以上的历史,大汾村红花庙保存明代“飞龙”龙船头。中堂龙舟景点最多,龙舟数量最多,制售龙舟最多。造型主要为“大头龙”,龙头高高跷起,气宇轩昂,形似柳叶。长28.5米,28排座共56个划手。龙舟的结构分为龙头、龙尾、龙骨、龙肠、面板诸部分...

  • 东莞醒狮国内国外尽争雄

    关键词: 东莞  国外  国内  武术表演  综合艺术  技术  

    东莞醒狮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为广大群众所喜爱,逢年过节,吉庆典礼,必不可少。东莞醒狮造型威猛、色彩斑斓,和南狮同宗同源,醒狮的步伐、配乐的打法,基本套路等各有特点,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武术表演及雕塑、绘画、刺绣等工艺于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醒狮狮身一般长约2.5米,以黑色狮子代表凶猛,表示技术高超。一个醒狮队包括头牌、...

  • 金牌满身的明德醒狮队

    关键词: 明德  金牌  美好生活  民间艺术  中秋节  中国  祝愿  

    醒狮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分为南狮和北狮两大风派。在中国醒狮代表着吉祥、喜庆和美好祝愿。千百年来,每逢重大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庙会)或有大喜事(如婚礼、生日),人们都会舞动醒狮,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追求。

  • 石龙醒狮制作历史悠久 名声远扬

    关键词: 石龙镇  制作  历史  名声  清朝末年  兄弟姐妹  工作室  作坊  

    石龙镇有一家“德和兴醒狮麒麟店”,始于清朝末年,现今由郭润棠和他的4兄弟姐妹一起经营。德和兴作坊仅有80平方米,但其格局分布有条不紊,把小作坊分为三个独立空间,作为几个制作的工作室。据郭生说,制作醒狮主要分作几个步骤:第一,扎廓,又叫扎架,顾名思义,即是沙纸将竹篾扎成一个狮子头轮廓。

  • 横沥吴家最执着 代代家传舞貔貅

    关键词: 执着  东莞市  客家人  貔貅舞  

    貔貅舞流行东莞市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年节喜庆,貔貅舞必上街表演,受到群众的喜爱。[民国]《东莞县志》载,貔貅舞与狮舞、麒麟舞相类而同盛于世,多为客家人所舞。

  • 清溪客家山歌《诗经》遗风天籁音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天籁  遗风  改革开放  客家人  

    客家山歌素有被称为《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客家人从中原南迁东莞后,为了躲避战乱和外人的侵扰,他们选择了以山为居。在山里田间艰苦劳作过程中,或遇到各种喜怒哀乐时,借歌声以宣泄。改革开放后,清溪客家山歌老一辈为曾醒、张焕为主,新一代以张健华为主的一班热爱客家山歌的人。

  • 似水悠悠的咸水歌

    关键词: 咸水歌  东莞市  蛋民  民俗  渔民  

    咸水歌,又称疍歌、后船歌等。在海洋咸水中打鱼的小舟如蛋,人称渔民为疍民,所唱之歌,称之为“咸水歌”。疍民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省区。东莞是岭南疍民分布的主要县市之一,明代中堂镇蕉利村的疍民莫登庸,1527年在越南建立莫氏王朝,历时七世,66年。

  • 东洋传来“过洋乐” 莞人用作送殡曲

    关键词: 东洋  生卒年  校书郎  皇帝  论语  过洋乐  

    过洋乐原是宋代日本古乐曲。 李用(生卒年末详),字叔大,号竹隐,东莞人。李用著有《论语解》,皇帝曾下诏授为校书郎。李用不受所封而归。理宗皇帝特手书“竹隐精舍”的匾额赐给他。

  • 石碣龙舟随口说唱

    关键词: 龙舟  说唱  演唱  

    龙舟说唱与南音、木鱼书一起,在广府地区广为流行。演唱时只需简单的小锣小鼓,一个人便可以边打边唱。过去一些失明艺人,多以此作为谋生工具,长篇龙舟可以一连演唱多个夜晚。

  • 东莞木鱼书高登世界大雅之堂

    关键词: 世界  东莞  郑振铎  俄罗斯  荷花  德国  木鱼书  

    木鱼书始于明代,又称摸鱼书歌,是唱本,属弹词,可读可唱。木鱼书,历来受到很高评价。1938年郑振铎就曾在《中国俗文学史》上提到:“广东最流行的是木鱼书。其中负盛名的有《花笺记》,有《二荷花史》。《花笺记》被称为第八才子书……”德国歌德、日本波多野太郎也曾高度赞扬《花笺记》、《二荷花史》等木鱼书。不少优秀木鱼书版本收藏于美...

  • 东莞粤剧五百年

    关键词: 东莞  粤剧  广东省  石龙镇  县志  中南  

    东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原属广州府,历来是粤剧之乡。据明张二果[崇祯]《东莞县志》记载,明正德末年,寮步镇横坑,以戏饯鬼。[道光]《东莞县志》记述,麻涌镇进士萧奕辅在家乡的事:“梨园演武宗游幸事,亟起立,戒伶人罢去。”明末,石龙镇新庙建成,附有戏台一座,占地50平方米,分前后两合,朱梁画栋,结构巍峨,正中屏风,每年八月中旬赛...

  • 道滘: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粤曲)

    关键词: 民间艺术  粤曲  中国  群众基础  知名人士  曲艺  粤剧  唱本  

    道滘最为源远流长,又有广泛深厚群众基础的,是粤剧曲艺。过去,此地有唱龙舟、南音、白榄、木鱼(盲佬歌)等民间艺曲。现在民间仍保存着不少手抄唱本、木刻版唱本。当老人们相聚在一起时,依然按原版演唱,道活的粤剧曲艺史上曾涌现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

  • 大朗木偶剧红透岭南半边天

    关键词: 木偶剧  岭南  二三十年代  戏剧形式  民间艺术  光绪年间  木偶戏  傀儡戏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个瑰宝。东莞木偶戏演的是粤剧。清光绪年间,大朗木偶剧团远近闻名。二三十年代,组成“新世界木偶班”长期在广州先施公司等演出。“新世界”的成功,

  • 数百年的茶山公仔 政府寻找传承人

    关键词: 传承人  政府  神话人物  工艺品  赵云  茶山公仔  

    茶山公仔,属泥塑工艺品,取材于粤剧、历史、神话人物,包括“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夜战马超”、“牛郎织女”、“四兄弟”(刘备、关公、张飞、赵云)等,琳琅满目。

  • 望牛墩镇摆乞巧 蕙质兰心印天心

    关键词: 乞巧节  古代风俗  牛  南宋时期  民俗学家  东莞  七夕  篆刻家  

    东莞人多是秦汉、南宋时期南移的汉族,多保持中原古代风俗,民国民俗学家、篆刻家、东莞人邓尔雅有《癸亥(1923年)七夕竹枝词》记载东莞家乡风俗云:“纸醉金迷斗巧工,民间俗尚仿深宫。改将七夕从初六,南国犹存五代风。”并注:“七夕改为六夕,始于五代。以七夕诸大臣须赴宫乞巧会也。”可知东莞乞巧节历史悠久。在望牛墩,

  • 二千余年东莞草编曾经卖遍几大洲

    关键词: 东莞  大洲  战国时期  产品工艺  鸦片战争  工艺品  东城区  编织  

    草席是东莞的传统编织工艺品,历史悠久。据东城区柏洲边战国时期出土砖块上的席纹看,东莞草织最少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东莞的水草编织产品工艺,明朝已闻名全国。鸦片战争之后,主要品种有水草类、草绳类、草辫类、绳席类、草席类,销往欧、美、澳、南洋各地。民国初草织工人已达一万多,

  • 泗洲灯笼仔出自女儿手

    关键词: 女儿  传统工艺  编织  姑娘  

    编织灯笼仔,是泗洲的传统工艺,据说有几百年的历史。姑娘们手快如梭,心灵手巧,除了种田、带小孩、主持家务外,还要参加编织。手艺一代传一代,泗洲成为了有名的灯笼村。一般姑娘一小时可编织六、七个,快者多达十个。一个家庭每年可编织五、六千个、多者上万个。

  • 樟木头的客家服饰

    关键词: 客家  服饰  汉族移民  织布机  中原  质地  南迁  

    樟木头客家人大部分是南迁的中原汉族移民,他们因偏居一方,与外界交往不多,交通也不方便,因此家家户户延续中原习惯,自备纺纱车和织布机,自织自穿。一般以素色为主,蓝、黑、白色最为流行。白色偏米黄,纯白色只有在亲人过世才用,质地多为粗布(用麻织成的一种质地比较硬的布)。男人穿的衫是长袖,

  • 苏东坡开创的客家凉帽

    关键词: 苏东坡  王朝云  客家凉帽  

    凉帽,又叫苏公笠,苏帽遮。相传苏东坡被贬惠州时,携爱妾王朝云莳花园圃。苏东坡为不让爱妾王朝云受日晒之苦,便请人编了一顶竹笠,但王朝云发髻高耸配戴难,因此,苏东坡又请人在竹笠中间开了一孔让发髻从中间穿过。

  • 中堂潢涌“百岁牌”

    关键词: 孩子  东莞市  风俗  胡葵  

    东莞风俗,孩子出生一百天,父母要为孩子做“百日”,祝孩子年高百岁,因此称做百日为做“百岁”。这天,母亲为婴儿喂咸食物,称“食味”。家中炊松糕或炊糕,分派亲戚朋友。以“糕”寓意“高”,企求孩子快高长大,日后步步高升。

  • 水南交盘会

    关键词: 著名学者  民间风俗  竹枝词  东莞  清代  

    清代广东著名学者、东莞龙溪书院山长韩荣光《龙溪竹枝词》有云:“香尘十里绮罗堆,竹轿纱窗四面开。堤上行人纷似织,交盘会到水南来。”说水南交盘会是东莞大型民间风俗活动。唐《四时宝镜》说“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

  • 长安一盆菜 国难见真情

    关键词: 长安镇  真情  南宋  新会县  广东  

    1278年4月,南宋朝廷败退到广东,杨太后与弟弟杨亮节携宋帝星、昺到东莞(当时包括香港)沿海一带,6月再迁新会县崖山,所到之处,广东人民纷纷前往勤王。长安镇乌沙村李佳之母陈氏,为使儿子一心抗敌而无后顾之忧,毅然投海自尽,成为崖山“故宋国事同死忠义”八义士之一。

  • 东莞粥品驰名海内外

    关键词: 东莞市  粥  品种  传统美食  饮食文化  

    粥品是东莞水稻生产地区的主食。东莞有五种不同地区,粥的品种特别多,有肉粥、鱼粥、斋粥,等等。茅根粥、蟹黄粥、道活粥更是驰名海内外。

  • 东莞小吃出自农家做年粿

    关键词: 小吃  东莞  农家  白糖  年糕  

    东莞人称小吃为“咸解”,是以咸味解馋之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做年果(年糕),种类繁多,有鱼龙(含咸、甜)、煎堆、麻橛、碌堆、油角、糖环、炒米饼、响丸、干粮、白糖饼、鸡蛋饼、蛋筒、米通、糖通、糖浮米(爆谷)。饼家专业所制品种则有:雪条、雪耳、雪符、雪扣、雪绳(即油扭枣、婆髻)、雪球、通条、蛋扣(亦称鹅肠)、油榄(即通...

  • 东坑“卖身节”时代的伤痕

    关键词: 伤痕  水陆交通  万历年间  中转站  大户  雇工  农民  竹  

    东坑镇是大朗、大岭山和石龙的水陆交通中转站,来往车船甚繁。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塘唇村大户卢同锦需雇长工耕作,人们闻之前来受雇。来的人多,其他大户亦前来雇工。后逐渐形成村规。每年二月二月开耕节前,一群群贫苦农民头戴竹笠,肩披布巾,坐在塘唇围前的围篱下,等待“卖身”受雇。挑中以后,便带雇工到茶楼去饱吃一餐,作为定身。

  • 北宋英雄康保裔 年年七月是诞期

    关键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雄  北宋  民俗活动  古村落  

    石排镇塘尾村古村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王宝诞”民俗活动有着近三百年的历史,每逢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进行。

  • 东莞莞香香天下 极品当是女儿香

    关键词: 东莞  女儿  极品  史学家  种植  记载  广东  

    东莞种植莞香树有着悠久的历史。史书记载为唐代传入;宋代,广东各地普遍种植,以东莞为甚。清末史学家陈伯陶编《东莞县志》载:“莞香,先辨土宜,土宜正者。白石岭、鸡翅岭、百花洞(今大岭山镇)、牛眠石诸处亦不失为正;若乌泥坑、寮步则斯下矣。”《广东史志》记载:“莞人多以香起家”,“当莞香盛时,

  • 道滘五月放河花

    关键词: 传统风俗  道滘镇  东莞市  农历五月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上午十时许,东江涨潮时,道滘镇居民按传统风俗放河花。河花,用大红、粉红、纯白、明黄等色纸做成立体荷花,有八瓣、十六瓣、二十四瓣,直至三十六瓣的;有单层、多层,或塔状的。做成花后,配上花茎、荷叶,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广州市水荫四横路34号大院文化三栋104室,邮编:510075。本站仅做历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