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网络 诗与画 对话 生活
摘要:田宝江老师在我天津美术学院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编者本人亦共事多年,我刊在创设2012年底《诗画合璧》栏目之初,即有与其合作的意向,田先生谨慎谦和,多次推却,乃延迟至今日。田先生曾说,一般人拿一首诗来作画,或者看一张画即作诗,思维模式当中难免诸种望文生义,落于俗套。以传统之诗词,题传统之国画,会不会也沦为一种形式主义的附庸风雅格调,而失却生活本源的活力?这其实是一个谈论已久的问题。在此,我刊不想轻易加入导向性的观点,而却想去推动这样一场对话的深入:在一个现代化、都市化、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传统精神,我们的诗歌与我们的视觉艺术,将以怎样的态势继续发展,活在当下?是的,活在当下。本期栏目,我刊邀请的诗作者,并非来自各路学会、文学学术机构的“体制内”专家诗人,而是许多正活跃在数字化网络当中,活跃在诗词主题的微博当中的民间高手。在不到48小时的时间当中,在我刊刚刚开通的不到两百粉的微博上,对田宝江扇面的诗歌征稿点击即已数万,回应即已数百——有人曾说,数字化会毁掉诗歌的传统,但事实证明,网络的普及在影响更多的人沉溺于虚拟世界游戏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更容易地熟悉和接近诗歌和掌握诗歌,今天网上的诗歌创作力量积极而活跃,短短几年之间,古典诗词的“群众基础”,在网络时代就取得了飞速的重建重生。在视觉艺术领域,我们是不是也有着类似的担忧和疑问?数字时代会带给艺术传统怎样的冲击,就同时也带来怎样的机会。让我们的传统活在当下,这样的数字化时代的跨界对话,今天刚刚开始。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杂志要求:
{1}来稿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
{2}文稿应主题鲜明、论点突出、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语言宜严谨、简洁,文献资料引用准确、规范。
{3}图表下标与图表之间不空行。
{4}文中所有引文请务必核对准确。
{5}各级基金项目应在文章首页以页下注形式标注,例如“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