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

杂志介绍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是由天津市社会科学院主管,天津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创刊于1981,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社会类。

  • 《资本论》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关键词: 实体主义  关系物  形而上学批判  资本批判  历史本质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体现,它在哲学范式、批判主题以及历史认识论等问题上,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全面变革,在整个哲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地位。首先,《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体物,而是一种看不见的、非实体性的抽象关系,开辟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主客二分的新框架,实现了从传统实体主义到关系范式的...

  • 重构“哲学”与“现实”的关系——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权体系的批判路径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法哲学  观念  现实  

    对黑格尔法权体系的批判与超越是马克思脱离黑格尔哲学立场的真正转折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史的一项重要主题。马克思通过论述德国的政治、现代国家与黑格尔法权哲学之间的关系,深刻阐明了有关法权与政治的批判何以对准黑格尔法哲学的原因;通过拆解黑格尔构筑的观念与现实的“圆融体系”,批判了黑格尔虚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统一方式,指...

  • 在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之间——阿伦特与哈贝马斯现代性批判立足点评析

    关键词: 现代性  阿伦特  哈贝马斯  主体性  复多主体性  主体间性  

    阿伦特与哈贝马斯都将现代性危机的核心规定为主体性造成的危机,前者认为主体化造成了以政治危机为代表的疏离世界,后者则从主体性批判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批判的哲学-社会学双重维度来分析现代性危机。因此,他们都意识到现代性必须走出抽象主体性。为此,阿伦特选择了复多主体性,哈贝马斯选择了主体间性。但二者之间的差异则更为明显:阿伦特并未...

  • 从康德技艺概念之内涵看人为与自然的矛盾与统一

    关键词: 技艺  技术  艺术  人为  自然  自由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比较多地论及了被西方思想传统一向贬低和遗忘的技术和艺术,我们将之统称为“技艺”。通过充分挖掘康德技艺概念之内涵,可以将其自由与自然的二律背反进一步具体化为“人为”与“自然”的矛盾,现代主体凭借无处不在的理论―技艺性人为建构,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人的真正自由包含着人为与自然两个方面,矛盾双方的统...

  • 理智直观:从康德到谢林的演变

    关键词: 康德  费希特  谢林  理智直观  

    康德在感性与知性之间作了一个绝对的区分,即直观不能思维,思维不能直观,因而概念与直观处于对立之中。他的理智直观所谋求的正是概念与直观的结合,其基本含义是突破时空条件的限制而直接把握对象之本质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并不是人类的认识能力,而是上帝的直观能力,它所指向的对象是自在之物。费希特把直观看成是自我的一种行动,因而理智直观...

  • 梁漱溟的责任观与责任的层级

    关键词: 责任  义务  本分  使命  理性  

    责任观是我们观察梁漱溟重建儒学的一个基本视角。他提出儒家的伦理学以义务或责任为核心,由此阐发儒家责任观的多重含义。他提出“以对方为重”和“互以对方为重”两个主题,从中可引出三种不同的责任观念,即本分、尊重之责与敬重之责。对每个人来说,他主要靠“理性”的认识机制体认其所应担负何种责任。梁漱溟没有对上述三种责任的关系进行说明...

  • 从《新唯识论》量智说的内在困境看熊十力量论之未作

    关键词: 量智  量论  性智  习心  

    如何把知识论纳入儒学理论体系是关涉到实现儒学的现代转换的重要问题。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力图一方面要彰显性智把握本体之终极真理义;另一方面又要肯定量智认识经验界的价值,但其“量论”之未作使得这一理论构想未能完成。究其原因,一方面作为性智认识本体“资具”意义上的量智并不同于作为认识经验现象的量智;另一方面量智发挥其认识作用所...

  • 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的变迁与核心价值的解构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价值观变迁  核心价值  解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包括两个方面,即基本价值取向的变迁与核心价值的解构和建构。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价值观的深刻变迁,客观上解构了中国社会的某些核心价值,这些核心价值既包括改革开放前30年所形成且应该被解构的核心价值,如“革命”与“斗争”、“重义”与“轻利”、“集权”与“人治”、“身份”与“等级”等,这些核心价值...

  • 布希亚消费社会理论批判

    关键词: 布希亚  消费社会  符号  

    布希亚以符号统治为视角深刻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建构起一种消费社会的符号批判理论。布希亚对启蒙的参照理性和现代主体所进行的批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这一批判在清算前者的先验主义、绝对主义以及意识哲学等消极特征的同时,错误地走到了另一极。在布希亚的批判理论中依然可见客体主义的偏见、文化主义的霸权、极端相对主义的...

  • 感悟经济学之美

    关键词: 经济学之美  理性与德性  学科建构  开放与包容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社会科学,其基本原理、分析方法、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展现了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王冠上的那颗耀眼明珠”的独特美。经济学所蕴含的美是多元的:经济学理性和德性之美展示的是学科内容的科学美,结构和形式之美展示的是学科建构的艺术美,思维和思辨之美展示的是学科逻辑的内涵美,变革和统一之美展示的是学科...

  • 文化创意小镇的发展路径研究

    关键词: 文化创意  小城镇  新型城镇化  

    基于个性化、主题化、特色化的文化创意为“防止千城一面,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文化创意小镇具有以文化魅力吸引人、以文化创业集聚人、以创意生活愉悦人和以宜居环境留住人的内涵特征。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通过文化创意实现乡土风貌的活化、乡情记忆的再现、乡村资源的挖掘、乡里生活的体验和乡愁创客的集聚,能够为小...

  • 国外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创意村镇的实践模式及启示

    关键词: 城市化  文化创意村镇  实践模式  

    国外城市与乡村之间互动频繁,乡村承载的旅游、休闲、节庆、教育等各类功能相对成熟。通过选取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文化创意村镇的建设实践,归纳分析了“艺术群落”、“休闲农业”、“综合集会”、“遗产保护”、“社区支持农业”五类文化创意村镇发展模式,并从中提炼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以为我国文化创意村镇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 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的问题和方法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传媒研究  方法论  

    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是重写文学史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文学媒介的深入研究,考察长期被忽略的文学传播和读者问题对文学发展的深层影响,可以使文学史研究变得更加健全和完善。当代文学传媒研究充满活力,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在研究方法上,应该注意五个方面,即以跨学科透视与互动认知方法扩展研究视野;以史料发掘为起点,以传媒研究印证和补充文学史,...

  • 城市边界、地方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城市

    关键词: 城市边界  地方  垄断地租  文化政治  

    新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地方实践与资本城市的城市扩张模式并存,建设新型城镇化国家决策的提出其实是自下而上的决策升华。新型城镇化国家决策中“划定城市发展边界”的政策要点包含深刻意义,“划定城市边界”既是对城市扩张的叫停,又是对城乡互动的促动。当下城市成为汇聚区域内群体认同的“地方”,而对城市地方性传统的集体...

  • 论“王道”与“王制”——从传统“王道”思维中走出来

    关键词: 王  道  王制  

    “王道”是王权体系下的一种政治理想,对现实的王虽有某种批判意义,但又寄希望于王,其核心是王制:越是张扬王道,就越肯定王制;越是把王道作为一种理论追求,那么所谓的“道”就越依附于王,两者可谓相反相成。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王道”属于古代的一种政治思维,是一种历史的形态,与现代政治思维不在一个层面上。“王道”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也...

  • 《天津社会科学》简介

    关键词: 简介  学术刊物  文化品位  社会科学院  科学综合  办刊宗旨  勇于创新  

    《天津社会科学》是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1981年创刊,创刊三十多年来,《天津社会科学》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倡导“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观点,传播新信息”,坚持探索,勇于创新,密切关注现实,致力于探讨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活跃于理论前沿,并以一个个选题、重点栏目形成了刊物独具的特色风格。创刊三十多年来,《天...

  • 新历史考证学的学术路向及其宝贵启示

    关键词: 新历史考证学  实证考察  贯通研究  唯物史观  新中国史学道路  

    新历史考证学在20世纪初独特而优厚的学术文化条件下兴起,取得了卓著成就,于整个20世纪影响至巨。以王国维、陈寅恪、陈垣、傅斯年为代表,其治史基本特征是实证考察与贯通研究相结合,既注重严密考证,又重视治史观念的更新和指导,因而其成就远高于乾嘉朴学。至1949年以后,一批原先熟悉考证的学者自觉接受了唯物史观指导,遂使新历史考证学达到新的...

  •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问题探实

    关键词: 社会史论战  探实  马克思主义史学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虽然已有不少研究论著,但一些重要的史实仍不清晰,有的则被曲解。在整个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中,都呈现为政治性占主导地位,学术因素受政治观念的制约,故不能剥离政治性来研讨社会史论战的史学影响。在论战之初,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出版应是组织性举措;王礼锡编辑的《读书杂志》实际主要成为托...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7号,邮编:3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