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史学研究方法的重大变革——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教授访谈录

秦维宪 《探索与争鸣》记者

关键词:史学研究方法 口述历史 文学作家 叶永烈 教授 

摘要:回首中国近代激荡的百年史.自上世纪初叶梁启超高擎史学革命的大旗之后.王国维提出将传世文献与地下发掘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作为研究历史的新方法,与由瑞典地质、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北京人”和仰韶文化,中国考古之父李济发掘殷墟等所汇成的史学研究波澜,开辟了.中国近现代史学革命的一片新天地。当历史车轮滚滚驰向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学术理论界乃至文学创作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热流。其中,口述历史的异军突起.又一次引领了史学研究方法在新时期的划时代变革,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教授便是推动当代中国口述历史发展的先驱之一。那么,叶永烈教授是如何进行口述历史的记录和研究、撩开那么多重要人物和历史神秘的面纱的呢?日前,记者就口述历史与抢救史实、注重历史人物的细节、采访对象的三大条件、避免陷入误区等问题。对叶永烈教授进行了采访。

探索与争鸣杂志要求:

{1}属于基金资助项目或立项课题的来稿,请注明项目或课题名称、编号,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

{2}为加快稿件处理速度,本刊实行快速审稿和审稿意见及时反馈制度。自投稿起一个月内未获任何通知,请作者主动联系编辑部,以免遗漏或耽误稿件。

{3}表内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词应在表下方注明全称。

{4}注释一律采用脚注。脚注用小五宋体,包括文献作者、文献题名、出版社及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起止页码,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序号标注,每页单独编号。

{5}正文中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同一层次标题应尽可能排比。不同层次的标题,有上下关系者,在内容上应相互联系。题末不加标点符号,空1字书写内容。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探索与争鸣

CSSCI南大期刊
1-3个月下单

关注 13人评论|1人关注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