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探索与争鸣杂志

杂志介绍

探索与争鸣杂志是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探索与争鸣杂志创刊于1985,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教育类。

  • 何谓“中国启蒙”——论近代中国的三次启蒙

    关键词: 启蒙  邓小平  解放思想  

    自17世纪中叶开始的西方启蒙运动,直至现在的中国启蒙,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整理和反思新民主主义、改革开放时期所实践的、尤其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所亟需的三次启蒙思想,从理论上分析这个时代曾经解决、现在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据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梳理封建主义、国内外资本主义与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复杂关系,说明社...

  • 社会政策的效益底线与类型转变——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反贫困历程的反思

    关键词: 效益底线  政策致贫  政策反贫  应急型政策  储备型政策  

    社会政策不能只追求眼前效益,不顾及长远效益,一些应急型社会政策的长期效益和综合效益可能为负,甚至可能跌破效益底线。如果以改革开放以来反贫困历程和效果为分析蓝本,从时间性、空间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四个维度来考察社会政策效益,会发现有些社会政策非但效果不佳,还造成了新的贫困或其他社会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政策当从应急型转变为...

  • 帝制·共和·复古——李欧梵教授访谈录

    关键词: 李欧梵  教授  访谈录  人文知识分子  复古  共和  帝制  香港中文大学  

    2014年8月31日,受本刊编辑部的委托,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陈建华在香江畔对香港中文大学冼为坚中国文化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李欧梵教授做了访谈。李欧梵教授近年来醉心于晚清小说研究,尤其对晚清帝国崩溃之际的艺术和人文知识分子命运有独特的体认和感悟。席间,两位学者就知识分子的角色、重识中华帝国、五四线性时间观反思等话题...

  • 对拨乱反正的卓越贡献——我为什么要出版《亲历拨乱反正》

    关键词: 山东人民出版社  拨乱反正  回忆文章  历史资料  史实  书名  

    今年一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亲历拨乱反正》一书。这是一本记述粉碎“”以后,推进拨乱反正史实的专著。全书收进了我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回忆文章37篇,加上一些历史资料,共40万字。本书原拟书名是《与拨乱反正——我的回忆》,因为全书都是记述推进拨乱反正的史实,而最后用了现在这个书名。这本书稿经送审批准后出版。

  • 和而不同与文化主体性——“和而不同”与“和实生物”——务“和同”而拒“专同”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辩证法思想  和同  中国哲学  传统文化  

    孔子提出“和而不同”,而早于孔子200多年前的西周末史伯曾提出了“和实生物”。这两个论断都具有辩证法的深意。但是,由于孔子的“圣人”威望和儒家在传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和而不同”在思想史上处于显位,而“和实生物”被边缘化了,以至于单讲“和而不同”而不及“和实生物”这一更为精深的辩证法思想。“和实生物”之所以更为精深,在于它揭...

  • 文化主体性发展的历史特点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历史特点  主体性发展  意识形态建设  历史规律  当代中国  中国文化  决定性  

    “和而不同与文化主体性”这个话题,跟当代中国的思想与意识形态建设密切相关。为了理解当代,可以在更宏观的基础上追溯历史,看看历史的演变规律是如何发展的。“我们都是历史规律的奴隶”,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从最根本的决定性的意义上来说,历史不是可以随意演绎的,在历史规律面前确实是有要遵循的东西。中国文化在没有受到近代西来文化影响之前...

  • 民族文化传统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真命题

    关键词: 民族文化传统  真命题  意义  自我意识  自由意志  

    什么是文化“主体”、“主体性”如何理解民族文化的“主体”、“主体性”?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实体即主体,一切主体均具有实体性,但真正的主体不是自在的,而是自为的。即,真正能够被称之为主体的,是有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精神的。“人间最高贵的事”就是成为具有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精神的“人”。[1]“认识你自己”是人类的永恒问题。“我是谁?...

  • 和而不同: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关键词: 多元文化主义  困境  春秋战国时代  人际关系  学术关系  知识分子  百家争鸣  

    “和而不同”是一个多元文化主义的主张“和而不同”在本质上是一个多元文化主义的主张,实际上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个是就其本意而言,指人际关系,特别是指知识分子之间的学术关系,这并非难以做到。比如说,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局面,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和而不同”的实现。当然,恰如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所言,“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 文化主体性与民族独特性——兼谈中国文化形态的当代建构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文化形态  中国文化  文化主体性  西方强势文化  主流价值观  代建  特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媒介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正越来越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全球化模式鼓吹文化的同质化或普遍主义,宣扬西方主流价值观和文化一元论,压制文化多元主义的发展,对其他民族文化和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应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实现自主发展?

  • 统一战线与意识形态关系

    关键词: 意识形态工作  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  周年纪念  中法建交  经济建设  

    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以为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尤其需要加强国家的“软实力”建设,即建设好共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精神家园”。这样才能做到心的凝聚、知的共识、路的同向、力的一致。统一战...

  • 文化自强与和而不同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自强  文化现代化  国家现代化  全球化时代  现代文化  物质形态  精神形态  

    文化自强是文化主体性的核心要素,也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课题之一。提出文化自强的问题,首先基于我国现代文化还不够强的现实,而文化的强弱与国家现代化水平息息相关。现代化是国家全面进步的过程,它不仅是经济物质形态方面的突飞猛进,同时包括着文化精神形态的现代励进。

  • 现代性—后现代性时空交错中的中国政治现代化——兼与胡伟教授商榷

    关键词: 现代性  后现代性  时空交错  中国政治现代化  

    综观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一般路径和特殊过程并存,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交错,后发劣势和后发优势伴生。这种现代化进程中的时空交错,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可能路径,也为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缩短或超越某些阶段的可能性。当代中国的政治转型,既要矫正以工具理性为支撑的现...

  • 为“汉学主义”理论一辩——与赵稀方、严绍璗、张博先生商榷

    关键词: 汉学主义理论  东方主义  后殖民理论  精神殖民  批评反思  

    赵稀方、严绍璗、张博三位先生对汉学主义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为我们探讨汉学主义理论的深意提供了契机。提出汉学主义的理论着眼点并不完全是促进汉学研究和国学研究,甚至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国内的人文社科研究,而是旨在认清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以精神殖民为基础的文化无意识以及学界以智性殖民为核心的学术无意识,克服把西方学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 大数据时代的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建设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国家治理能力  机遇挑战  路径选择  

    作为国家治理技术的大数据是一种积极的治理资源,在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上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大数据技术为提升国家的科学决策、社会监管、公共服务以及应急管理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大数据意识的缺乏、信息安全、数字鸿沟、信息孤岛、权力寻租等难题,是大数据时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建设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在大数据治国时代,执政党和...

  • 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转型

    关键词: 大数据  国家治理  平权治理  政策决策  透明政府  

    大数据正在改变着社会政治形态,也在塑造着国家治理方式。大数据主要来自数据挖掘技术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它造成国家治理的组织结构日益多元化与平权化,也将造成国家治理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大数据赋予了国家或政府不同于传统的角色。

  • 在技术进步中媒体如何寻找自性

    关键词: 新媒体  公共领域  自性  公民权利  自由  

    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已成为人们便捷的交流工具,也提供了新的表达和参与的中介。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大大地扩展了权利实现的手段,使公民权利的实现有了新的可能。但在当今中国,网上空间与现实空间、新媒体的表达与传统媒体的表达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撕裂,也给公民权利的实现带来困境。在消费主义和商业化的浪潮中,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都需要寻找自己的...

  • 依附、分立、嵌入:中国发展社会组织的三种逻辑

    关键词: 社会组织  发展逻辑  混合型法团主义  依附  分立  嵌入  

    学术界关于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有多元主义、国家主义、法团主义三种模式。从中国实践来看,计划经济时期是国家吞噬社会,属于国家主义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加强社会建设以来,社会组织获得快速发展,正处在走向多元主义还是法团主义的关键时刻。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合作治理的世界潮流,未来中国社会组织发展要在分立的基础上尽快实现国...

  • “征税权”视角下的央地关系

    关键词: 分税制  国税局  地税局  地方竞争  援助之手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在对中央地方关系进行调整,这些调整往往也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关。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改革强化了中央的集权,其中,国税局的分设更是首次将征税权赋予中央,此后的所得税分享改革和“营改增”都是将征税权由地方转移到中央。征税权的集中虽然能够带来税收收入的增加和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但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地方发...

  • 行政改革成功的关键——基于行政职能转换路径的经济学解读

    关键词: 行政职能转换  第三方评价  市场竞争  信息对称  制度成本  

    行政职能转换的目的是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前提下,实现行政手续的简便化,以及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实现行政规制的缓和与取消。前者是通过简政放权来降低制度成本,激励创新和创意,让市场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国民福利。后者重在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提高竞争力。在考察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行政职能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展开分析,比较行政职能的类型...

  • 思想资源与观念误导——中国现代民主思想形成中的民本观念

    关键词: 思想资源  概念误读  民本观念  民主思想  价值导引  

    现代民主思想的核心是民权,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君权,两者迥然不同,但中国现代民主思想又确实受惠于传统民本思想。传统民本思想既是西方现代民主思想在中国落脚、扎根的重要思想资源,也在现代民主思想中国化过程中进行了价值指引。中国社会各界在政治思想上普遍性地经历着从民本到民主的过渡。民本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整体性地渗透进了民主思想的...

  • 市场框架下的社会主义“分享”价值原则——基于文化战略学的考量

    关键词: 分享价值原则  市场内核  新型市场化  社会福利保障  文化战略学  

    置于全球视野中来看,在初次分配中由资本“独占”剩余价值的“工资经济”,构成了传统“旧市场”的内核,而当代“分享经济”对这种内核有所改造,加之在市场之外二次分配中推行社会福利保障等制度性分享措施,使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大动荡不再那么剧烈。具有“分享”内核的当代“新市场”,与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理念更为接近,而...

  • 论中国式“生活政治”

    关键词: 生活政治  政治生活化  生活政治化  

    “生活政治”指的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意志在日常生活中泛化、日常生活被提升到政治层面予以解读的一种政治范式。在中国思想传统中,“生活政治”的展现路径往往是“政治生活化”和“生活政治化”,前者将政治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后者将日常生活转化为政治。历史地来看,积极的“生活政治”可以促使良善的政治意志为人们所接受,成为“收拾人心”的途径;...

  • 共生视野下的新旧媒体: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 社会共生论  报纸  新媒体  媒介融合  发展  

    社会共生论认为,社会由各个层面的共生系统所组成,和谐共生是在合理的限度内分享资源。以社会共生论为前提,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必须联手新媒体,共享网络、移动终端等用户数据,补充、开掘新的内容生产方式,通过线下活动将报道对象与读者对接,以拓展经营的方式,力求实现创收。

  • 赵敦华

    关键词: 学术委员会  北京大学  外国哲学  1949年  博士生导师  基督教哲学  哲学博士  哲学专业  

    赵敦华,1949年8月生,江苏南通人。比利时卢汶大学哲学博士,1988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1992年起任哲学系教授,1994年起担任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办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之一)。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联大楼,邮编:2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