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争鸣杂志是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探索与争鸣杂志创刊于1985,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教育类。
杂志介绍
探索与争鸣杂志是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探索与争鸣杂志创刊于1985,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教育类。
主管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4-2229
国内刊号:31-1208/C
发行周期:月刊
全年订价:¥556.00
关键词: 贸易失衡 贸易摩擦 贸易公平 超边际分工 帕累托改进 贸易自由化
贸易失衡是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刻意追求贸易平衡对于贸易和经济增长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导致当前世界贸易摩擦加剧的主要原因在于,贸易不够公平且产生了很多外部性问题。面对不断加剧的贸易摩擦,与其选择贸易平衡,不如选择贸易公平,并通过合适的公共经济政策来解决贸易产生的外部性问题。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但它成为世界...
关键词: 德里达 幽灵 解构 马克思主义 全球人文建构
当德里达开始写作《马克思的幽灵》时,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的幽灵,为什么是复数?难道有不止一个马克思的幽灵吗?"确实,德里达认为马克思的幽灵应该是复数的。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在过去的100多年里,马克思主义始终经历了一个发展和重构的过程。德里达及其教义也是如此。当我们讨论德里达的理论遗产或学术精神时,我们尤其注意到...
关键词: 中美贸易摩擦 教授 逻辑 访谈录 著名经济学家 全球治理 复旦大学 全球化
在逆全球化暗潮涌动的当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贸易摩擦纷争不断,时而紧张升级,牵动着全球民众的神经。本刊尤为关注中美摩擦背后深层次的逻辑和根本性的出路,希冀探求全球治理架构重构的要义和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袁志刚教授。
关键词: 内部治理结构 大学组织 治理结构创新 阿喀琉斯 人才培养体系 核心竞争力 复杂系统 办学方向
大学组织是一个复杂系统。有没有一个好的内部治理结构,直接关系到大学能不能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能不能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治校,能不能形成近悦远来的吸引力和百舸争流的学术氛围,能不能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追求卓越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内部治理体系 大学建设 创新 规划布局 工程建设
党的后"双一流"建设紧锣密鼓地从规划布局进入了具体实施的阶段,从"重在落实"这一侧足见"双一流"建设与"985""211"工程建设之不同。
关键词: 发达国家经验 学习借鉴 大学治理 发展中国家 现代大学 教育学者 教育学家 高等教育
现代大学形态与制度在发展中国家的起始,大多具有引进和移植的成分,如何学习借鉴先行者的经验与教训,是不少高等教育学者、特别是比较教育学家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学习借鉴的前提,是要研究清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和需要,努力做到科学、客观、合理,不能被一些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观点扰乱视线,不可盲目照抄照搬、...
关键词: 内部治理体系 一流大学 核心利益相关者 治理变革 治理能力 还权于民 现代化 参与权
任何治理变革,都有三条基本原则可以遵循。一是越改越简单,所谓的"大道至简"。二是让核心利益相关者更加具有积极性。三是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改革的取向肯定是管理重心越来越低,越来越还权于民,应该让利益相关者越来越有参与权、表达权。所以在讨论一流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的时候,这三条原则也是适用的。
关键词: 大学利益相关者 治理创新 治理结构 决策权力 合作共事 各尽所能
大学治理创新实质是形成有效治理的结构和过程,能够协调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规范决策权力和权威的行使,持续获取并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大学目标。质言之,通过"有效地"治理实现"有效的"治理。"有效地"治理包括完善治理结构、优化治理过程两方面,使各利益相关者在大学运行中既各尽所能又合作共事。
关键词: 大学治理 世界银行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发展中国家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现实诉求 政治问题
"治理"(governance)成为时下的一个热门词汇,有其国际与国内背景。从国际背景来看,治理的提出,既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变公共领域低效的现实诉求有关,也与世界银行在援助发展中国家过程中遇到的政治问题有关。从中国背景来看,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代表着中国今后一个新的发展方...
关键词: 一流大学建设 治理 世界一流大学 回归 中国特色 世界性 差异性 限定词
其实,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既然它是世界性的,就总存在一些共性,否认共性仅强调差异性,也就不存在"世界"这样的限定词,甚至是否为他者认可的"大学"可能都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论及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与治理,首先就必须理清楚究竟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这是一个最为基本甚至是常识性的问题。
关键词: 制度建设 现代大学 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 高等教育 大学制度 教育秩序 办学水平
亟需深化的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就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历程来讲,我觉得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的前15年,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制度的改革主要是恢复、整顿和提高——恢复高等教育秩序,在重点领域进行整顿,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其总体的特征是在原有框架上进行修复和改革,同时加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步伐。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大学 大地 方法论 创办 高等教育发展 文化传统 历史传统
指出,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一个国家的大学概念和大学模式只能在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中得到诠释,这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问题由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大学要走向世界,必须植根自己的本土文明、生长基因、历史传统,把"根"扎牢、扎稳、扎得有力量,这是"...
关键词: 话语 概念考古 清朝
西方史学出现"帝国转向",这有助于丰富中国史和全球史研究。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描述清朝的国家结构,便于比较清朝与其他帝国形态的异同。最开始是欧洲人,后来中国人自己也将清和古代"中国"看作一个帝国。在这样的讨论中,清查语言和语境的分歧是至关重要的。为此需仔细地考察术语,确立将相关概念引入思考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 新清史
"什么是中国,中国是什么"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主因是西方学者一直坚持把中国人等同汉人。其实,"汉化"是中国历史上客观的历史事实。传统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之间一直在进行融合。古代中国人的国家认同超越族群,清朝皇帝也自认为是中国皇帝。同时,用"帝国"描述传统中国并无不妥。西方史学家应破除其偏见,结合出自中国经验的文化与理...
关键词: 新清史 内外观 汉化
"新清史"批评传统的"汉化说",更注重对非汉族族群和地区的历史研究,以此建构清帝国的历史叙事。中国史学界对此予以强烈批判,反对"新清史"强调清代的内亚性以解构其中国性质。"中国"意识的凸显,在很大程度上是宋代以后王朝政治与内外民族关系重构的结果。内/外、中心/周边、文明/野蛮、普遍/特殊等二元对立的自我认识范畴,都须回置到特...
关键词: 马克思 有原则高度的实践 共产主义 思想解放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有原则高度的实践的思想。尽管马克思思想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诉诸有原则高度的实践这一思想原则却贯穿始终。今天重温马克思这一思想有着特殊的意义和重要启示,那就是我们的实践必须"讲原则",注意有原则高度:中国的现实本身仍然应当力求趋向思想;我们必须贯彻和实现思想理论的彻底性;尽快弥...
关键词: 陈云 唯物辩证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
陈云的唯物辩证思维集中体现在:一是紧紧抓住"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树立了"学好哲学,终身受用"的哲学思维范式;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求真务实作风,把唯物辩证法精髓概括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三是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真理的方法总结为"交换、比较、反复"六个字,构成了一种"实践辨证...
关键词: 国有经济制度安排 国家经济安全 国家经济竞争力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微观效率 新古典经济学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狭义的微观配置效率视角,对国有经济的流行理解存在两大局限:一是将企业微观效率的决定因素只局限于产权激励;二是仅仅局限于微观效率视野来评价国有经济。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国有经济的制度安排,必须超越微观效率视野,基于更深广的政治经济学视野,从国家宏观整体利益出发来进行分析。国有经济制度安排的深刻意义体现在:社会...
关键词: 传统农业社会 现代性特征 民间性 专辑 评论 西方现代主义 文学的现代性 小说创作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中呈现的现代性特征比较复杂,较之民间性和传统性,似乎更有探讨的空间。文学的现代性不等同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而是指人类社会在摆脱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后,人们在现代生产方式中感受到的人性异化与精神困惑,并且把这种强烈感受熔铸于文学创作中,以求美学上的震撼效应。
关键词: 叙事美学 混沌 回归 文学叙事 逻辑推演 百科全书 思想积累
文学对历史的表达,总是一种语言、修辞和形式的展现,而非某种先在的、抽象的、僵硬的逻辑推演和理念演绎。《山本》是贾平凹穷其人生经验和思想积累的一部关于秦岭的百科全书式的大书,其对“历史”如何进入文学叙事的探索尤其值得重视。小说书写现代史,突出其暴力、血腥、无常和吊诡,白有其进入与言说的独到路径、方式和品格。这个绕不开的...
关键词: 史志 民间 历史题材创作 文学领域 关系问题 小说叙事 当代
《山本》牵涉到当代文学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或者说,提供了重新讨论这些问题的机缘。比如在地方历史题材创作中的“地志”与“史志”的关系问题、当代小说叙事中“民间”策略的限度问题等,值得一说。
关键词: 随物赋形 风格 晚期 历史风貌 创作轨迹 长篇小说 20世纪 贾平凹
熟悉贾平凹创作轨迹的读者不难发现,他新近推出的长篇小说《山本》,与2014年问世的《老生》在素材内容上一脉相承。《老生》围绕四个重大历史关节点上的事件,浓缩了中国20世纪的历史风貌。
关键词: 历史叙述 民间化 中国传统文化 感伤 生活形态 写作过程 新世纪文学 现代性价值
贾平凹近年来创作的《老生》、《山本》等作品,蕴含厚重苍凉的“民间记忆”的生活形态,为新世纪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纬度。自从1980年代开始,民间记忆在小说写作过程中就开始显示出强大的艺术魅力,但是不同的作家在写作中对于“民间记忆内容”的处理是不同的:张炜《古船》的民间生活记忆与意识形态立场连接在一起,并且具有强烈的启蒙、...
关键词: 网络文学 新民间 主流文学 公共领域
网络文学从前卫的自由精神萌动,到逐渐挑战文学与文化秩序。随着中国文化近年的迅速产业化、去政治化、大众化,网络写作也相应地非文学化、主流化、霸权化了。当今的网络写作已发生异变,不仅不再具有人们所期待的简单边缘性、纯文学性及反主流倾向,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以往文学经验与文学规范。同时,网络文学介入公共领域,却由于产业化而成为主...
关键词: 中国历史 枢纽 重述 边疆 历史哲学 学术性格 历史叙事 认知方式
匆匆将《枢纽》翻过一遍,能感受到作者学术性格里所带有的历史哲学取向深深地印刻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但它基本上还是一本历史类著作。因为它并不直接面对和处理隐埋在历史认知方式或历史叙事内里的理论基础问题,而只是调动各种理论去呈现中国如何一路走来的3000年历程。
关键词: 边疆 学术风格 年轻人
拿到《枢纽》后,我很快读了。对我来说,很好读,因为中间的很多问题,其实我被不少年轻人问过,但我没有答案,也没有去多想。我的路子和施展完全不同,不仅是学术风格上,也是理路上的。多年来,我一直把“中国”切割开来,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一直到一个个的村庄,最后到一个个的人。
关键词: 宏大叙事 历史观 历史解释 行动力
施展在书写历史的时候很有勇气,他试图在一种宏大叙事中赋予历史一种包含着某种意志的行动力。事实上,历史解释往往交织了特别多的东西,不仅过去的和当下的因素总是混杂在一起,而且历史书写本身就是一种观念的生产。
关键词: 传统中国 世界性 近代西方 鸦片战争 世界体系 价值形态 世界观 天下观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纳入到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中,中国的天下秩序也随之瓦解。如果从实体的角度来看,这是分散的区域走向整体的过程。如果从价值形态上看,则是传统中国的天下观与近代西方世界观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 现代转型 中国智慧 枢纽 天下体系 哲学阐释 天下观念 普遍性
“枢纽”前面加了“天下”两个字,有两层考虑:一个是这本书的叙述是从“天下”开始的,“天下”代表普遍意识和普遍性,也是跟这本书的题旨相关的一条重要线索;另一层考虑涉及对“天下”观念的另一种关切,赵汀阳写《天下体系》,想通过对传统天下观念的现代哲学阐释,为世界揭示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中国智慧,从这个角度看施展的书可能...
关键词: 历史叙述 政治 重述 帝国 近代以来 宏大叙述 维度
就这本书的选题来讲,“中国”当然是值得系统探讨的重大话题。因为自近代以来,“中国”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叙述。无论是从历史的维度,还是哲学的维度,抑或是政治的维度,何谓“中国”的宏大叙述基本都是缺席的。就此而言,施展这本书值得学界重视。
关键词: 中国问题 学术反思 理论贡献 重述 学术作品 叙事方法 社会科学 历史哲学
施展的抱负很大,希望以一部书来“重述中国”,亦即重建一套关于中国问题的历史哲学或社会科学叙事方法。这样的学术努力令人钦佩,甚至令人惊叹。无论作品的影响力如何,评价一部学术作品,我们只能坚持学术规范和学术标准。
关键词: 历史 有限 联想
施展的书我只是快速地读了一半,整体的结构有一点了解,这个程度不够我直接做评论,所以只好用曲笔,谈一些联想到的问题,不一定跟施展的这本书都有关系。
关键词: 中国 世界 中华帝国 边疆史 大一统 本人
我本人从这本书里面收获很大,并形成了一些体悟。以前读历史,不管是满清帝国还是其他大一统的朝代,都是把边疆、草原、雪域、西域解释成中华帝国的边角料,多是以汉文明的视角看中国,这个印象还是很强烈的,这也可能是没有读过姚大力先生等人的“边疆史”的缘故。
关键词: 中国边疆 枢纽 才能 中国历史 动力结构 反批评
施展的书一开篇就批评我对边疆关注不够,似乎是希望我有一个反批评,但恰恰相反,我完全同意施展的意见。我在《惠此中国》一书中没有讨论中国边疆的形成,因为不是这个研究课题的目标。《惠此中国》分析的不是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而是一个属于中国历史自身的生成问题,研究的是中国内生的动力结构。
关键词: 宏大叙事 困境 内战 文化 怀疑态度 后结构主义 学术界
施展“重述中国”的努力提出了一种“宏大叙事”。这样的论著很可能会面对一个现成的批评,就是对宏大叙事的质疑。经过后结构主义批判的冲击,主流学术界对宏大叙事抱有很强的怀疑态度,这种怀疑有许多正当的理由。
关键词: 历史叙事 枢纽 法权 秩序 中国 法学 关键词
由于专业的关系,我特别关注《枢纽》的宏大历史叙事所包含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它的历史叙事通往当代宪制。施展在一次访谈中说,他的这部著作核心的关切可以用“遭遇”“革命”“建国”这个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更是把我所关注的这个特点放大了。
关键词: 中国政治学 问题意识 问题域 历史哲学 一体化结构 政治神学 历史叙述 思想脉络
施展新著《枢纽》虽然谈三千年中国的历史哲学,其实意不在古而在今,意不在历史叙述而在政治神学。《枢纽》表面是浓重的黑格尔历史哲学色彩,背后其实是韦伯式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宗教一体化结构的硬逻辑。虽然其中中国思想脉络的演变未尽深描,古今之变的转换仍可深耕,未来走向的研判还须深入,但它对中国政治学的叩问皆切中要害...
关键词: 社会主义国家 规模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共产主义革命 宪制 现行宪法 人民民主专政
施展讲这本书要面对和试图处理两大困境:其一是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表现为中国是一个多元复合的体系:其二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遗产,表现为中国是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现行宪法实际上已经触及这两个困境:对于超大规模问题,宪法主要从多元族群的角度出发,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处理,表现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于共产...
关键词: 批评 师友 历史哲学 写作 问题域 感谢
感谢诸位师友对于拙著《枢纽》的谬赞,感谢诸位师友对于拙著所提出的批评。这些批评可以督促我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考,更可以在互动讨论中打开一些新的问题域,这也是我写作此书的目的之一。下面扼要回应一下诸位的批评。我总结了一下,这些批评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关键词: 英文摘要 期刊 编辑工作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联大楼,邮编:200020。